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937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

《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书赏析word版本 11页.docx

草书赏析word版本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草书赏析

篇一: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一)草书特点及欣赏步骤

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

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

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

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

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全唐诗》中没有吟咏楷书之作,而竟有五十七首诗篇美赞草书。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现代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往往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

“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

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

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

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二)草书欣赏标准

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

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

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

有人归纳为四条:

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

也有人归纳为六条:

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行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

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

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

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

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

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法是“力的艺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宋代米芾曾说:

“得笔(指中锋用笔的效果)则虽细如髭发亦圆(指有立体感、力感);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

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

“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

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

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

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

“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

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

感。

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

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请看唐怀素《自叙帖》中“(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三行的节奏:

第一行曲线多变的“(云)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

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

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

“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

“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

第三行“风声满堂(卢员)”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

?

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

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

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

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

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

“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

“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篇二: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一)草书特点及欣赏步骤

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

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

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

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

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全唐诗》中没有吟咏楷书之作,而竟有五十七首诗篇美赞草书。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现代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往往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

“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

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

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

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二)草书欣赏标准

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

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

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

有人归纳为四条:

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

也有人归纳为六条:

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行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

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

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

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

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

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法是“力的艺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宋代米芾曾说:

“得笔(指中锋用笔的效果)则虽细如髭发亦圆(指有立体感、力感);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

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

“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

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

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

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

“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

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

感。

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

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请看唐怀素《自叙帖》中“(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三行的节奏:

第一行曲线多变的“(云)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

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

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

“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

“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

第三行“风声满堂(卢员)”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

?

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

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

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

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

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

“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

“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篇三:

草书诗词欣赏

泼彩白墨草书诗词(13幅)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冠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帷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巴钢普力布诗我差清风展皱水,莘莘力学万古通.料得繁星昭富庶,雪映明月斗诗情.

巴钢普力布诗古人遗训先为创,来者描摹后作尘.心为上游阔相远,定睛观瞧一忠君.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巴钢普力布诗足缠三千神州土,手捧六万长城砂.颗颗皆我中华宝,气阔财圆不自夸.

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韩愈揪树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旁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

篇四:

关于草书的欣赏

(一)草书特点及欣赏步骤

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

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

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

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

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全唐诗》中没有吟咏楷书之作,而竟有五十七首诗篇美赞草书。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现代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往往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

“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

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

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

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二)草书欣赏标准

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

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

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

有人归纳为四条:

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

也有人归纳为六条:

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行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

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

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

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

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

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力的艺术”;告诉我们书法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宋代米芾曾说:

“得笔(指中锋用笔的效果)则虽细如髭发亦圆(指有立体感、力感);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

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

“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

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

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

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

“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

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

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

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请看唐怀素《自叙帖》中“(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三行的节奏:

第一行曲线多变的“(云)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

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

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

“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

“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

第三行“风声满堂(卢员)”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

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

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

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

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

“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

“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2.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

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

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

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

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粗、细、长、短、俯、仰、伸、缩)和偏旁的(上、下、高、低、宽、窄、欹、正)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

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3.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

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

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

知书者“观章见阵”。

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

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

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

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

有意识地运用错落有致章法的大家当首推怀素。

这位狂放不羁、不守佛规、吃酒吃肉的唐代和尚在《自叙帖》中不仅线条结构有所创新,突出“雨夹雪”手法的精巧章法布白更具匠心。

《自叙帖》共一百二十六行,七百零二字。

全篇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份表现了怀素书时快意、自得、激奋的心态。

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

(1)参差变化。

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

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

(2)牵丝映带。

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

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

(3)欹侧救正。

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4.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

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

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

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

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

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

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此帖墨色的变化,凭借线条笔痕的抑扬顿挫而跃然纸上:

作品中有几处字为饱蘸墨汁所写:

如“癸”、“雨”、“试”、“磨”;而每蘸一次,必书至墨干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

全篇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

从陆居仁的《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也同样可以看出这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的起伏交替的墨色韵律。

当代草圣林散之作草书常用长锋饱蘸浓墨后,复蘸少许清水:

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

墨色的起伏变化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5.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

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般地说,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种鲜明的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标志。

试举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

书作由平稳渐趋跃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疏密对比上书者也新意萌生:

一般常规是笔画少则字宜粗壮,给人以紧密感;笔画多则字宜纤细,给人以疏松感。

苏东坡别出心意,反之而行。

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

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无法控制的程度:

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

书者这时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

我们说一幅草书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所以颇为后人推崇,是因为它真实地映照了那一时代的书风和书家尚意写情的美的意境。

(三)字与人、书品与人品

草书艺术最能表现“书如其人”。

刘熙载的《艺概》说:

“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书如其人”,道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徵。

书家的思想性格,表现为作品的创作个性,又常称为“书法风格”。

为什么会“书如其人”呢?

首先,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联系,因为其思想性格对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其次,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

再三,作为表情艺术的草书,书家的思想感情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另一因素。

作品能显现书者的修养、才干、性格、爱好。

情性不同造成书法形质的不同:

拘谨稳熟写字亦拘谨而乏新奇;纵逸豪爽写字常剽勇而超越常则;捷思敏行往往写字快速然底蕴歉深;老成持重则字显羞怯而乏飞动之态;简峻之人,写字挺倔而不遒劲;缜密之人,字迹不能超逸;温润过于妍媚;雄伟缺少媚动;流丽多偏浮华;婉畅常欠端厚。

对书家思想性情的了解,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作品的个性美、人格美,更深一步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的内容是说书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

全帖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有龙腾虎跃之势。

前段最后一“耳”字独占一行,末画的一竖以渴笔贯穿全行,不禁令人想起杜甫在听说收复河南河北的著名诗句。

元书法家鲜于枢说:

看了帖中的运笔点画,“如见其人,端有闻捷慨然效忠之态”,此帖和《祭侄稿》一样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