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760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

课练16 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

[双基达标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晋师将攻楚,隋武子进行劝阻,陈述不可伐楚的理由之一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这说明(  )

A.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性B.当时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私人工商业得以兴起D.这一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2.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3.(2017·湖南四校联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

“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司马迁瞧不起商贩B.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百姓普遍视商为末D.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4.(2017·南宁二测)《唐会要》记载:

“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如有犯者,科违敕罪,兼须重罚。

”《唐律疏议》载:

“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徒一年。

”由此可以推断,唐朝(  )

A.法律内容十分严苛B.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C.抑商制度已经松弛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5.(2017·河北衡水一中二模,2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材料体现了(  )

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清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清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6.(2014·东北三校二模,26)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宋高宗谕大臣……曰:

“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据此可知宋代(  )

A.外贸收入用于国计民生

B.外贸税收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

C.市舶事务需要专人掌管

D.广州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7.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

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

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8.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9.(2017·东北三校一模,25)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10.(2017·山西太原二模,24)据《全唐文》记载:

“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

这反映了唐朝(  )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

11.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法定货币的过程

12.(2017·新疆一模)明代《续通考·市籴考》中记载: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  )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开始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南宋以后,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

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工业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

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

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

……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

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

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材料二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注:

华亭即徐阶,明代内阁首辅)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摘编自《徐光启全集》

材料三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

……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以苏州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市镇兴起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述。

(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12分)

 

14.对待同样的历史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

近代以来,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导致近代以来我国落后乃至被侵略的重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功臣”。

对此,你持何种观点?

请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12分)

 

[练高考—找规律]

1.(2015·课标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2015·课标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3.(2014·课标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2013·课标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5.(2014·课标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6.(2013·课标Ⅰ,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练模拟—明趋势]

7.(2017·黄冈质检)据史书载,东吴孙休(公元258—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起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  )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8.(2017·福建质检,14)宋人赵彦卫说:

“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世家大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

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闾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

”与上述现象出现相关的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B.八股取士影响

C.程朱理学盛行D.妇女地位提高

9.(2017·哈尔滨一模)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

“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

明代,盐商们需要运送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的盐引。

据此可知盐引(  )

A.是政府控制粮食征收的保障B.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极大影响了当时的货币体系

10.(2017·成都三诊)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

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1.(2017·广西三市联考)史学家樊树志在《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

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

这说明(  )

A.“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正在形成

B.晚明政局的变化影响了江南的经济地位

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D.专业化市镇的兴起促进了区域一体化

12.(2017·太原期末)据统计:

乾隆初年广州海关征税定额为271953两,嘉庆初年增长为899064两;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国内各港口驶往东南亚的帆船共295艘;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列国抵华商船共计5107艘。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这一时期(  )

A.贸易出超地位优势明显B.海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遭到冲击D.关税增长主要依靠进口

13.(2017·辽宁联考)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商场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

(他们)虽然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他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14.(2017·安徽江南十校3月,27)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

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15.(2017·东北三校二模,26)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

“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

五倍)无算也。

”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发达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16.(2017·赣州期末考试)“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整部中国古代史

17.明代时“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清代“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这反映了(  )

A.明代经济发展落后于清代B.经济重心南移到湖广地区

C.经济发展呈现多中心格局D.统一的国内市场渐趋形成

[练纠错—提知能]

易错点1 对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重农抑商政策认识不清

18.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商人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易错点2 不能区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9.黄遵宪有诗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了中外贸易

B.阻隔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易错点3 对资本主义萌芽理解不到位

20.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的。

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的是(  )

①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官营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激烈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展开的斗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④

课练16 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双基达标 课时作业]

1.A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商业。

从材料中隋武子把“商”放到“农”与“工”的前面可知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性,故选A项。

其他三项材料没有涉及。

2.C 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乘国家财政困难之际,大搞囤积居奇,牟取厚利,甚至诸侯封君都得向他们低头,求取经济援助,即使这样,国家危急困难之时,这些人也袖手旁观,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情况,故A项错误;这种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后来汉武帝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D两项错误。

3.B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贬低商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百里不贩樵”是说超过百里不做柴火生意,“千里不贩籴”是说超过千里不做粮食生意,表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限制了当时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中“普遍”的说法过于绝对,可排除;谚语是时代风貌的反映,能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故D项错误。

4.B 题干材料表明唐朝运用法律等强制手段,对“坊”“市”加强管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但不能说明其法律严苛,排除A、C两项;材料内容不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项。

5.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职能及特点。

据题干信息“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

”“中等城市的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可知清代的市、镇多是政治中心,主要进行行政管理,维护清廷的统治,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

6.C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设置市舶司,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外贸收入是否用于国计民生,排除A项;设置市舶司后,可以增加外贸税收,但不能说明外贸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故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广州是“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排除D项。

7.C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C项错误;“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说明A项正确;“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说明B项正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明D项正确。

8.D 本题考查古代的商业政策。

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A、B两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税率比农业税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9.C 唐宋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封闭式城市无法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逐渐转变为开放式城市,故选C项。

唐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强化,故A项错误;都城走向开放与领土疆域缩减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故D项错误。

10.C 从材料信息看,针对蕃客来华,唐朝“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并且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这反映了唐朝放松了对外商经商的限制,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海上丝绸之路情况如何,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设立机构管理外贸,故D项错误。

1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纸币并未完全取代金属货币,交子只是在四川地区发行流通,据此可知A项错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而不是后来出现的会子,B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D项。

12.B 题干材料所述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B项符合题意;明朝奉行“海禁”政策,允许官方贸易,不允许民间贸易,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互市商品的种类,C项错误;明代之前已经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D项错误。

13.

(1)原因: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远距离运输发达;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6分)

(2)新现象:

士大夫从事工商业致富。

(1分)评述: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说明明代工商业确实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这并未改变人们重农抑商的观念,很多士大夫、商人用经营工商业取得的财富购买田产来保值,中国的自然经济并没有解体。

(6分)

(3)变化:

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的人口增多。

(4分)原因:

农业生产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农业劳动力过剩);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汇聚城镇)。

(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解析:

(1)问,结合材料一中“商品集散和流通”“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予以评价。

第(3)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14.示例一:

认为“它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功臣”。

(3分)它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9分)

示例二:

认为“它是导致近代以来我国落后乃至被侵略的重要原因”。

(3分)它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滋长了小农意识和闭关自守思想。

(9分)

示例三:

全面、客观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3分)在封建社会建立初期,它巩固了小农经济,维护了政治稳定;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9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属于开放式观点论述题,回答时一方面要明确观点.另一方面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加餐练]

[练高考—找规律]

1.A 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

B、C两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2.B 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

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迁都并没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D项错误。

3.A 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付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故A项符合题意。

“蜀民”造交子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纷,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

4.D 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这一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项。

5.A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贸易。

中国民间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

6.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解析:

本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