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615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docx

湖南师大刘晓英近代音韵学课件

近代音韵研究

绪论

参考文献:

*王力《汉语史稿》《汉语语音史》、赵荫棠《等韵源流》、李新魁《汉语等韵学》、*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宁忌浮《中原音韵表稿》、*《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刘晓南《宋代闽音考》、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冀骋《近代汉语音韵研究》、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

明清官话韵书的研究:

宁忌浮《洪武正韵研究》、张玉来《韵略易通研究》、杨亦鸣《李氏音鉴音系研究》

研究近代音韵的视角:

宏观、中观、微观

宏观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代语音史的发展

鲁先生《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

中观音系和语音特征的演变的研究

王力《汉语语音史》

微观字组和单字的语音演变的研究

研究近代音韵的方法:

耿振生《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

历史文献考证法:

就是利用记录、反映历代语音现象的文献、典籍以求解前此之音。

(用“已知”去求“未知”)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历史比较法:

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的比较,找出相互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拟测或重建它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

(用“已知”去求“未知”)

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

运用历史比较法构拟《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

第一,《切韵》是现代汉语各个方言的原始母语;

第二,把3100多字反切系联,整理出中古音的音类框架;

第三,根据3100个例字在33种方言中的读音,选择某些既能跟古文献材料相合,又能解释现代方音变化的语音形式,为古音类构拟音值。

读鲁先生的三篇论文:

《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论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和我的“结合论”》

《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提出了“研究通泰方言语音史的几条途径”:

(一)密切联系社会史、人民史

(二)充分利用记录当时方言面貌的文献材料

(三)调查活方言,“对象要多,面儿要广,尽可能地深人。

特别要向老年人调查更早的语言现象”

(四)“历史比较研究是研究方言史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把很多方言材料放在一起观察,不仅单纯地为了比较其异同,而主要目的则在于了解它们亲属关系的程度,推测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

论文将“历史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结合,从上至先秦下至唐代的史籍中,开掘、钩稽、研讨了大量史料,提出了关乎中国中古时期主要语言和方言的接触、“污染”、斗争的“颜之推谜题”,揭示了3—6世纪间两次“语言人侵”及其影响深远的后果。

利用官话、湘、客、粤、闽方言18种,江淮、吴、赣方言23种的资料,运用了“历史比较法”,企图设释1500年前先贤的“南染吴越”之谜中的一点。

近代音韵研究内容:

第一章近代通语概说

一、近代通语的称谓;二、近代通语的性质;三、近代通语之南北差异;四、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系

第二章近代通语代表音系

一、元代《中原音韵》;二、宋诗文用韵与宋代通语音系;三、明清官话韵书

第三章近代通语音系的发展

一、从《切韵》到《中原音韵》;二、从《中原音韵》到现代普通话

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高本汉的分期(《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年,第20-21页):

太古汉语(《诗经》以前);上古汉语(《诗经》以后到东汉);

中古汉语(六朝到唐);近古汉语(宋代);老官话(元明)。

王力的分期(《汉语史稿》,1957年,第35页)

上古期(3世纪以前);中古期(4世纪至12世纪)

近代期(13世纪到19世纪);现代期(五四运动以后)

“因为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化得更慢。

如果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可以证明语音的质变了。

语音和语法有密切关系(在西洋传统的语法里,语法是包括语音的),都是整个系统,所以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

吕叔湘的分期(《近代汉语指代词序》,1984年)

“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歧,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分期的差异主要由分期的标准和依据不同造成的。

目前学者大多认为汉语史可以分成四期:

远古汉语:

前16世纪至前12世纪,殷商时期

上古汉语:

前11世纪至公元2世纪,周秦两汉

前期:

周秦时期(前11世纪——前206年)

后期:

两汉时期(前206年——220年以前)

中古汉语:

3世纪——9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

前期:

魏晋宋(220——478年)

中期:

齐梁陈隋初唐(479——661年)

后期:

中晚唐(661——836)

近代汉语:

9世纪——18世纪中期,晚唐宋元明清

初期:

晚唐五代北宋(9世纪——12世纪初)

中期:

南宋金元(12世纪中期——14世纪末)

晚期:

明清(15世纪——18世纪中)

现代汉语:

18世纪以后至今

第一章近代通语概说

通语:

是有悠久历史的,以行政统属为依托,以传统文化为支撑,以民族心理认同为纽带,以汉字为唯一书写载体的松散的,有很大伸缩性的华夏民族共同语。

一、近代通语的称谓

1、晚唐五代、宋——通语

以等韵图的序为例:

《韵镜》序由南宋人张麟之所作

郑樵《通志·七音略》序:

“不失其伦,天地万物之音备于此矣。

《四声等字》序:

“遂得吴楚之轻清,就声而不滥,燕赵之重浊,尅体而绝疑,而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切韵指掌图》序

2、元代——通语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说:

“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八思巴字

元代南戏《荆钗记》剧中通过对话出现“官话”一词,“【净】我学生头一年在那里,半句也不省。

后来省得了。

一日在船上只见岸上一簇人在那里啼哭,我问那门子:

‘那些人为何啼哭?

’那门子说:

‘没了个脸。

’我说:

‘打官话说来’他说:

‘没了个儿子在那里啼哭。

’我方才晓得脸是儿子。

常见的本子是明代后期毛晋编《六十种曲》,作者柯丹邱。

明代徐谓《南词叙录》中《荆钗记》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宋元旧编》,记录了《王十朋荆钗记》,本朝后也有《王十朋荆钗记》,后有小字注李景云编。

清初张大复《寒山堂南曲谱》中收有《荆钗记》,剧目下标明:

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柯丹邱著。

清代姚燮《今乐考证》也提到柯丹邱:

柯九思,字敬仲,号丹邱先生。

朱权,封为宁王,叫丹邱先生。

王国维持此说。

3、明清称通语为官话

罗常培《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提到明代张位《问奇集》中有官话:

“大约江以北入声多作平声,常有音无字,不能俱载。

江南多患齿音不清,此亦官话中的乡音耳,若各处土语更未易通也。

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认为:

官话出现在成宗41年9月,依据的是《朝鲜实录•成宗实录》。

谢榛《四溟诗话》:

“及登科甲学说官话,便作腔字,昂然非复在家之时。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雅宜不喜作乡语,每发口必官话。

利玛窦《利玛窦杂记》:

“官话在现在受过教育的阶级中很流行,并且在外省人和他们所要访问的那个省份的居民之间使用。

懂得这种通用语言,我们耶稣会的会友就的确没有必要再去学他们工作所在的那个省份的方言了。

俞正燮《癸巳存稿》之“官话”条载:

“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著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

举人生员巩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二、近代通语的性质

雅,用通语、说官话标志着为人的方式、风格、仪容。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录:

投行卷给顾璘,王宠看到何家兄弟的行卷,大加赞赏。

“雅宜不喜作乡语,每发口必官话。

”“议论英发,音吐如钟。

“真不知黄叔度卫叔宝能过之否?

正,历时传承的语言和现实强势方言语音。

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谓弦为玄,谓玄为弦,谓犬为遣,谓遣为犬之类,亦自不少”。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

“乡音是处不同,惟京师,天朝得其正”。

元代沈括《梦溪笔谈》:

“寇菜公、丁晋公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

‘西洛人。

’”“四远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

通,相通,中国版图用官话交流。

《利玛窦杂记》第一卷第五章:

“甚至在中国的各个省份,口语也大不相同,以致他们的话很少有共同之点,然而共同的书写却构成彼此接触的充分基础,除了不同省份各种方言,也就是乡音之外,还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

“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

“这一国语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这一事实,即所有行政长官都不是他们所管辖的那个省份的人。

为了使他们不必学会那个省份的方言,就使用了那种通用的语言来处理政府的事物。

官话在现在受过教育的阶级中很流行,并且在外省人和他们所要访问的外省人居民间使用。

“虽然有教养的人在他本乡可能说方言以示亲热,或者在外省也因乡土观念而说乡音,这种官方国语用得很普遍,就连妇孺也能听懂。

贵,贵族、上流社会使用的语言。

腔,装腔作势,打官腔。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古诗十九首频频道出,且无用功字面。

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如客从远方来,寄我双鲤鱼。

呼朋烹鲤鱼,终有毕数书。

及登科甲学说官话,便作腔字,昂然非复在家之时。

……官话使力,家常话省力,官话勉然,家常话自然。

三、近代通语之南北差异

1、关于南北官话的说法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

“现代官话区的方言大体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我们或许可以假定在宋元时代这两系已经有相当的区别。

张位《问奇集》:

“大约江以北入声多作平声,常有音无字,不能俱载。

江南多患齿音不清,此亦官话中的乡音耳,若各处土语更谓一通也。

清代莎彝尊《正音咀华》:

“今在北燕建都,即以北京话为正音。

古在江南建都,即以江南省话为南音。

1880年《官话指南》:

“中国话本难懂,各处有各处的乡谈,就是官话通行。

我听见人说官话还分南北音哪。

官话南北腔调儿不同,字音也差不多。

2、南北官话之源

魏晋以前三分天下,可分三大区:

夏(雅)

楚越(吴)

王雪庵《诗经用韵的两大方言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论语》“子所雅言: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篇》:

“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

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读鲁先生《“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载《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

范成大(南宋人):

“耳畔逢人无鲁语,病边随我世无双。

”注解:

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今洛音者,这谓之鲁语。

张位《问奇集》:

“大约江以北入声多作平声,常有音无字,不能俱载。

江南多患齿音不清,此亦官话中的乡音耳,若各处土语更谓一通也。

批评当时有些字读音有误:

燕赵:

北读为卑,绿读为虑,六读为溜,色读为筛,粥读为周,霍读为火,谷读为孤,银读为音,於读为俞,饭读为放;

秦晋:

红读为魂,中读为肫,东读为敦,国读为归;

三楚:

永读为允,解读为改,介读为盖,山读为三,士读为四,产读为伞,祖读为走,睹读为斗,资读为知,四读为是;

吴越:

解读为嫁,妇读为务,范读为万,上读为让,辰读为仁;

梁宋:

肱读为公,都读为兜,席读为西;

西蜀:

怒读为路,弩读为鲁,出读为住;

闽粤:

胜读为性,常读为墙,成读为情,府读为虎,方读为荒;

齐鲁:

北读为比;

思考:

张位的这些正音材料反映了明代各地官话哪些语音特点?

3、南北通语与《切韵》

通语的南北分流溯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分裂,人口的迁移,通语在政治的分割下逐渐分解为两种不同的变体。

颜之推是最早揭示南朝北朝通语的,《颜氏家训·音辞篇》:

北通语:

搜,《通俗文》曰:

“入室求曰搜。

”兄侯反。

然则兄当音所荣反。

父,男子之美称,应为帮母,北通语不管指父亲还是男子之美称,都念并母。

邪,作语气词,北人呼为也。

好恶,表示物体精粗读hâoè,表示人心有所舍弃和接受读hàowù。

南人分,北人不分。

焉,表示疑问代词读“於愆反”,表示疑问语气词读“矣愆反”。

南人分,北人不分。

攻,北人切为古琮反,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矣。

南通语:

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祇之祇。

璵璠,鲁人宝玉,当音馀烦,江南皆音藩屏之藩。

梁朝一个侯把“痴钝”读成“飔段”。

谓“郢州”读成“永州”。

败,江南学士读《左传》,把“自败”与“败他”作区别,现南朝学士一个读“蒲迈切”,一个读“补败切”。

作业:

查《广韵》,分析《颜氏家训·音辞篇》中的字音讹误。

可知《切韵》录字原则为:

从正录异。

《颜氏家训》: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并渐督正之。

”提到当时人崔子约、崔瞻,李祖仁、李蔚、李若讲究正音,讲北方人卢广“言论清雅,不类北人。

《北史·咸阳王禧传》“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从正音。

北人语言正统精华南迁,但“南染吴越”,所以要去除杂质,要把北音中正确的音加进来,这样就形成切韵音系。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切韵音不是综合音系,也不是简单的单一音系,它是折中南北,力图恢复正音的六朝文学语言的标准音系,是以分裂前洛阳方音为基础的折中南北方音的读书音系。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周法高《玄应音研究》)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邵荣芬)

四、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系

1、晚唐五代、两宋:

标准音以洛阳音为基础的文学语言语音系统

晚唐李涪《刊误》批评吴语:

“切韵上尽是吴音,语音不正。

”“吴闽之言如病瘖风而噤,每启其口,则语戾呐,声随下笔,竟不自悟,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

“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

”接着说,但也有不正,“弦”读“玄”,“犬”读“谴”。

陈鹄《耆老续闻》卷七:

“乡音是处不同,惟京师。

六朝得其正。

2、元:

目前有两个标准音的说法

《中原音韵》

《古今韵会举要》

八思巴字

 

 

3、明代:

标准音是南朝通语南京音系统

利玛窦《利玛窦杂记》

张位《问奇集》

威妥玛《语言自迩集》

马礼逊《华音字典》

一、字典(三卷);

二、五车韵府(二卷),第一卷韵书,明确描写的是南京音,第二卷是附录;

三、英汉字典;

4、1845年以后标准音就是北京音。

 

第二章近代通语代表音系

一、《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既是元代语音的代表,也是近代通语的代表音系。

1、《中原音韵》的体例

《中原音韵》是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

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著者周德清,字挺斋,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

该书的体例如下:

韵书部分

A、全书共收5866字,分十九韵,十九韵的韵目各用两个代表字表示: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

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

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

十九廉纤

B、分部不论声调,同音字之间用○隔开。

例如:

东钟

平声

(阴)东冬○锺鐘中忠衷终○通蓪○松嵩○冲充衝舂忡摏艟翀种○邕嗈雍○空悾○宗椶騣○风枫丰封葑峰锋丰蜂○鬆愡○匆怱聪骢囱○踨纵枞○穹芎倾○工功攻公蚣弓躬恭宫龚供肱觥○烘叿轰薨○凶胸洶兄○翁癰廱壅泓○崩繃○烹

(阳)同筒铜桐峒童僮曈瞳朣潼鼕○戎茙駥绒茸○龙隆癃窿○窮藭跫邛筇○笼曨朧櫳瓏豅礱聾嚨○脓农侬○浓秾醲○重虫慵鳙崇○冯逢缝○丛苁琮○熊雄○容溶蓉瑢镕庸佣鄘镛墉融荣○蒙濛朦矇瞢萌○红谼虹洪鸿宏綋横嵘弘○蓬篷竼髼彭棚鹏○从

上声

董懂○肿踵种冢○孔恐○桶统○汞唝○陇垅○篢拢○洶詾○耸竦○拱鞏珙○勇桶涌踊悀永俑○蠓懵猛艋蜢○緫○捧○笼○冗○哝○唪

去声

洞动栋冻蝀○凤奉讽缝○贡共供○宋送○弄哢砻○控空鞚○讼诵颂○甕齆○痛恸○众中仲重种○纵从粽○梦孟○用咏瑩○哄閧横○综○迸○铳

江阳

平声

(阴)姜江杠薑疆韁殭僵○……○腔蜣羌○章漳獐樟麞张○荘粧装樁○……

(阳)阳扬杨旸飏羊徉洋佯○忙茫邙芒铓厖○……○忘亡○床幢撞○……

上声

讲港镪○养痒鞅○……○仰○……○罔网辋○敞氅昶○掌长○……

去声

绛降洚虹糨强○……○巷向项○……○养羕煬样怏漾○仰○望忘妄○帐胀涨丈仗杖障墇瘴○唱倡畅怅鬯○……

鱼模平声

(阴)居裾琚鶋车驹拘俱○诸猪……○迂纡於

(阳)庐闾驴胪蒌○如茹……○鱼渔虞余馀竽于畬雩与舆旟玙舁妤欤誉愚盂隅禺臾榆愉俞觎瑜窬逾渝腴谀萸○……

(入声作平声)独读牍渎犊毒突纛○復复佛伏……

上声语雨与圄圉龉敔御愈羽宇禹庾○吕侣旅膂缕偻○……

(入声作上声)谷榖毂骨○蔌缩谡速○……

去声御驭遇妪裕谕芋誉预豫○虑滤屡○……○赴父釜辅付赋傅富仆鲋赙讣拊妇附阜负○务雾鹜戊○误悞悟寤恶汙○做祚胙诅○…

(入声作去声)禄鹿漉麓○木沐穆睦没牧目鹜○録籙绿醁陆戮律○物勿○辱褥入○玉狱欲浴郁育鹆○讷

萧豪(去声)傲奡鏊○奥澳懊(入声作去声)虐瘧○约岳乐跃鑰

《中原音韵》作词起例:

这部分讨论作曲的方法和押韵等问题。

2、《中原音韵》的声、韵、调

考订《中原音韵》的声母的方法:

古今对照

内容:

①浊音是否清化;②唇音“非敷奉”是否混并。

③零声母是否扩大;④知、章、庄三组是否合流。

⑤现代的tt是否形成。

罗常培(《中原音韵声类考》)得20声母的结论,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确定为25类,陆志韦(《释中原音韵》)、王力(《汉语史稿》)为24类,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为21类。

唇音:

崩[]烹[]蒙[]风[]亡[]

舌音:

东[]通[]农[]龙[]

齿头音:

宗[]匆[]嵩[]

正齿音:

支[]眵[]施[]戎[]

牙音:

工[]空[]仰[]烘[]

喉音:

《中原音韵》的韵母:

采用杨耐思46韵母的说法

广韵韵目(举平以赅上去)

中原音韵韵部

韵母及拟音

东冬钟

东钟

江阳唐

江阳

支脂之开口三等齿音及日母

支思

支脂之开口齿音外所有字

微齐灰泰合废

齐微

鱼虞模

鱼模

咍佳皆夬泰开

皆来

真谆臻文欣魂痕

真文

寒山删元唇凡唇

寒山

桓欢

先仙元牙喉

先天

萧宵肴豪

萧豪

歌戈一等

歌戈

麻二歌开三

家麻

麻三戈合三

车遮

庚耕清青蒸登

庚青

尤侯幽

尤侯

侵寻

覃谈咸衔凡非唇

监咸

盐严添

廉纤

《中原音韵》的声调:

《中原音韵·自序》:

“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

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

作平声最为紧切,施于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

《正语作词起例》:

“平上去入四声,音韵无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

《正语作词起例》:

“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3、《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

大都音说

王力《汉语语音史》说:

“周德清《中原音韵》应该代表大都(今北京)的语音系统。

周氏虽是江西高安人,但是他在大都居住久,而且是搞戏曲的,他的《中原音韵》必然是根据大都音的。

元曲用韵与《中原音韵》一致,足以证明《中原音韵》是大都音。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指出:

“声调是汉语的灵魂,各地方言的‘味儿’主要是靠声调形成的。

《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跟现代北京方言是那样一致。

《中原音韵》的声调结构表示,这个语音系统即是非曲直14世纪的北京话。

大北方音说

杨耐思:

“中原之音是当时中原地域通行的一种共同语音。

”“一种在北方广大地区通行的、应用于各种交际场合的共同语言”。

董同龢(1968)《汉语音韵学》、李思敬(1985)《音韵》

今天的北京音系纵非它的直系子孙,也应该有极近的血缘关系。

洛阳音说

首创此说的是李新魁。

二、宋诗文用韵与宋代通语音系

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见于《问学集》下册)

他在序中说:

“近代马伯乐取域外方音及梵汉对音以考唐代长安方言,罗莘田先生取藏汉译音及开蒙要训以求唐五代西北方音,皆别闢蹊径,而能有所建树者。

若论及宋代,则迄今尚无撰述见称于世。

北宋邵雍著《皇极经世书》(十二卷,此书主要讲数理阴阳之学,但第七至十卷讲律吕声音,上列声图,下列音图)

周祖谟先生又取来汴洛文士邵雍、程颐、程颢、尹洙、陈与义等诗词用韵以校之,还以唐人元稹、元结作为参照,得北宋汴洛诗词韵系20部:

1、歌戈,2、家麻,3、支思齐微,4、皆来,5、鱼模,6、尤侯,7、萧豪,8、江阳,9、庚清,10、东钟,11、寒先,12、真文,13、监廉,14、侵寻,15、屋烛,16、陌质,17、药铎,18、月屑,19、盍叶,20、缉立。

鲁国尧《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发表于1991年《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

“其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当时有一本大家遵守、人人翻检的词韵书,而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以当时的通语为准绳……北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汴洛的中州之音当即通语的基础,南宋虽偏安江左,并不以吴语为通语,词人按照通语押韵,相从成风,相沿成习,于是造成了宋词用韵18部的模式。

通语韵系18部在汴洛语音大规模归并《切韵》韵部基础上,将入声进一步归并了,由六部(屋烛、陌质、药铎、月屑、盍叶、缉立)并为四部(铎觉部、屋烛部、德质部、月帖部)。

宋代实际语音的声母可以从音释、对音和韵书等材料考求。

宋代通语的声母特点:

全浊正在清化;非敷合流;知照合流;影喻合流。

三、韵书与明清官话研究

赵荫棠的《等韵源流》(51种)、李新魁《汉语等韵学》(107种)、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167种)

两宋辽金时代:

《集韵》、《五音集韵》、《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

元代:

《中原音韵》、《古今韵会举要》、《蒙古字韵》等,

明清两代:

《洪武正韵》、《韵学集成》、《韵略易通》、《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交泰韵》、《西儒耳目资》、《音韵集成》、《韵略汇通》、《五方元音》、《字学元元》、《音韵阐微》、《拙庵韵悟》、《李氏音鉴》、《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等等。

1、《洪武正韵》

洪武初年朱元璋命乐韶凤和宋濂“广询通音韵者”,编修《正韵》。

编纂原则是朱元璋御定的“中原雅音为定”。

在洪武八年(1375),新韵书编成,计十六卷,七十六韵,赐名《洪武正韵》。

“翻阅观览,经其中尚有未谐者。

”“敕中书右丞相汪广洋总裁其事。

”洪武十二年,再编而成的八十韵本的《洪武正韵》正式完工,仍分十六卷。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正韵》颁行即久,上以字义音切尚多未当,命词臣再校正之。

《洪武正韵》仍然采用四声分韵的旧韵书的体例。

以声调论,平声不分阴阳。

保留了十个入声韵。

保存了十个全浊声母。

《洪武正韵》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对于朝鲜。

世宗二十五年创制了朝鲜民族文字――训民正音。

第二年就用《训民正音》对译《洪武正韵》,最终完成《洪武正韵译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