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557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

"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

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

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

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

"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

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B. 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C. 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D. 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始,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西汉皇族刘玄参加绿林军担任更始将军,后被推举为皇帝建立更始政权,称为更始皇帝。

文中即为更始皇帝时期。

B. 世祖,文中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按昭穆制度,皇帝庙号授制为“祖有功”。

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刘邦称高祖,刘秀有重建汉朝之功,另称为世祖。

C. 公子,先秦时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D. 被征,这里是指被皇帝征召。

征辟是古代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采取特征与征召的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富有才能,政绩显著。

年少时担任地方官吏便有公平美称,东汉时屡建功勋,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才拒绝他降避功臣的谦虚请求。

B. 杜诗本性节俭,爱惜民力。

做太守期间政令清简,无为而治,为百姓造作水排节省了民力,造福百姓,自己去世时贫困得没有田宅治丧。

C. 杜诗为官安定,除暴立威。

东汉初年,他格杀纵兵祸害百姓的将军萧广,安定洛阳;与地方官一起采取措施击斩杨异,剪灭河东逆贼。

D. 杜诗忠心朝廷,尽心建言。

虽然身为地方官,但仍想着朝廷国家,随时随事给朝廷建言献策,其设立虎符调兵一策便被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②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

【答案】

(1)A

(2)D

(3)B

(4)①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百姓称颂他说:

“以前有召父,现在有杜母。

②事情中有些虽然很烦多但却不可省略,有些花费大但仍不能停止,大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解析】【分析】

(1)这个句子的断句,重点有两处。

一处是“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

其中的“将”是动词率领,“突骑”是名词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将突骑”是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项、C项。

二处是“乃与长史急焚其船”。

杜诗是朝廷派出的将军,代表朝廷军方,要焚烧的船只是地方政府上的民用船只,断开有强调显示地方长史的作用,不断开恰到好处,排除D项。

故选A。

(2)D项。

“这里是指被皇帝征召”错误。

“征”在古代有多种义项。

除了“征辟”外,还有出行出征等多种义项。

在文中,杜诗作为南阳太守指使刺客为弟弟报仇,应是犯了国法,接着被皇帝征召升迁不太合情理,如理解为被派出征抵罪,也在情理之中。

后文的司隶校尉为他的丧事说情,也是在争取皇帝的同情和照顾。

所以在文中将“被征”解释为被皇帝征召是不正确的。

故选D。

(3)B项,分析说杜诗“政令清简,无为而治”不符合原文。

结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等分析,他本性节俭,但为政善于计略,积极进取。

造水排,修陂池,拓田地,造福百姓,不可说成无为而治。

故选B。

(4)本题翻译赋分点:

①“方于”,与……比,或比作……;“召信臣”,人名,前南阳太守;“故”,连词,所以;“为之语”,此处意译为给他称赞说,或称赞他说;“之”,代词,他;“召父”“杜母”,专有名词,不翻译。

②“有烦”,有些烦多或烦难;“而”,连词,表转折,却;“费”,花费大;“已”,停止;“盖”,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此”,代词,这种情况。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B;

⑷①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百姓称颂他说:

“以前有召父,现在有杜母。

”②事情中有些虽然很烦多但却不可省略,有些花费大但仍不能停止,大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地人。

年少时就有才能,在郡功曹做官,具有公平的美称。

西汉皇帝刘玄更始时期,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任职。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一年内三次升迁为侍御史,使洛阳安定。

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在民间残害欺压百姓,百姓惊恐不安。

杜诗劝诫仍不改悔,于是击杀了萧广,回到朝廷把情况汇报给皇帝。

世祖刘秀召见他,并把象征杀罚权力的棨戟赏赐给他,再派他到河东,诛杀召降逆贼杨异等人。

杜诗到了大阳,听到逆贼准备向北渡河,就与当地长史,迅急地焚烧了渡河用的船只,部署河东郡的士兵,带领着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追逐攻击,斩杀了杨异等逆贼,逆贼终于被除灭。

他被授职为成皋令长,任职三年,建立的政绩尤其优异。

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他所在的地方都被称为安定太平。

   建武七年,杜诗升迁为南阳太守。

他本性节俭并且政治清平,用诛杀残暴之人树立威信,善于计划谋略,节省爱惜民力。

设计制作了水排,用来鼓风烧火铸造农器,用力少,出功多,百姓们认为很便利。

又率领大家修治陂池,广泛开拓田地耕种,南阳郡内连续挨着的许多人家都很富足。

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百姓称颂他说:

“以前有召父,现在有杜母。

”杜诗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功劳,不想安然地长久居于大郡,打算要从功臣的位子上降退下来,于是就给皇帝上奏,皇帝爱惜他的才能,终于不答应他。

   杜诗一向喜爱推荐贤才,多次提拔知名人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人。

当初,法令崇尚简淡,只用盖上玉玺大印的信件调拨军队,没有虎符这类信物。

杜诗上疏说:

“我听说军队是国家惩凶的大器,圣人慎用的。

以前的制度调拨军队,都用虎符,征调其余的人力财物,就用竹器信使罢了。

各种符信合会,取其真实无差之意,用来显明国命,保持重大威势的。

近来调拨军队,只用盖上玉玺大印的信件,或用诏令,如果有奸人行诈造假,就会使朝廷没有办法发现。

我个人以为现在国家,军事正在兴起,贼虏尚未铲除,从各地郡国征调军队,应该要非常慎重,可以设立虎符调兵,用来杜绝奸诈的兴起。

过去魏国的无忌公子,威信覆盖到邻国,仍然借助调兵虎符来解救赵国的围困,如果没有如姬的仇敌一事,那么无忌公子的战功就无法建立显现。

事情中有些虽然很烦多但却不可省略,有些花费大但仍不能停止,大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奏章呈上,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杜诗人虽在朝廷外,但仍尽心于朝廷,正直的言论善好的计策,随事献进给朝廷。

任职七年,政令教化普遍推行。

建武十四年,因为派门客为弟报仇,杜诗被朝廷调发出行,适逢他因病去世。

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贫困没有田地房产,去世了都没有地方办理丧事。

皇帝就下诏派朝廷在所属郡府办理丧事,并赐赠丧礼千匹绢帛。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於书则其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其道一而已矣。

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

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

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①,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

与夫顦顇②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③间,勤不废经者,相去甚远。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于经,有大过人者。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于乎!

经之荒亦已久矣。

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觞而止。

经之用,顾若是与?

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

于宽又何责焉?

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乡者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

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

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其人乎?

朱子之诗曰:

“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徒锄治之,则当何如也?

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提高科,摘取科举功名。

②,即“憔悴”,③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

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孔子不得位               得位:

得志                    

B. 勤不废经者                 废:

停止

C.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   乡:

向往              

D. 而与吾徒锄治之             徒:

弟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其得力于经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殆不若向者都养赁作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D. 藏之名山,待其人乎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 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力他对经书的重视。

C. 针对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 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日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②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答案】

(1)D

(2)B

(3)A

(4)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解析】【分析】

(1)D项解释错误,“而与吾徒锄治之”意思是:

就和我们这些人一起来整治。

徒,指一类人,一辈人。

故选D。

(2)A项,而: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B项,于:

①②都作介词,从。

D项,者:

①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②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C项,其:

①代词,那、那些;②代词,自己的。

故选B。

(3)A项,“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分析错误,原文中说伏羲、神农时并无经文经书。

故选A。

(4)画线句子的大意是:

倪宽的文章恩泽天下人,因他而懂得重视学习的人到处都是。

辅助君王教化民众,不只是喜欢他的言论,而确实是想要让天下振兴经学教育,祛除邪恶。

既然如此,那么倪公对于经书,本来就是要让天下之人效法它遵循它。

“因”后面的内容是指出“公文章衣被天下”的原因的,因此,“因”前要断开。

“皆是也”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也”后需要断开。

“……不……而……”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不”之前,“而”之前,都需要断开。

“以祛邪慝”表示“振兴经教”目的,前后需要断开。

“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这里说的两句话,“不存于心”与“求见诸行事”中间需要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断句即可。

(5)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①荣,以……为荣;侈,夸大,显耀;记,记述。

②方,当……的时候;委曲,屈身折节;好,喜好。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A;

⑷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⑸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筛选翻译】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此类活用的能力。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古时文字尚未出现,天地万物之常理便显豁于世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依据它来修养自己,治理万物,虽无经书之名,但无一不是经书。

孔子不得志时,曾著述《诗》《书》,编定《礼》《乐》,编纂《春秋》,后世尊奉它们为六经。

世人放在自己身边就能行事精通,天下人取法它用来治理天下;记载在书籍里,义理详备,后世追随它用来治理学问。

新城王公做御史大夫时,皇帝亲笔书写“带经堂”匾额三个大字赏赐他,朝廷之士都深感荣耀,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带经”一说,始于汉代。

御史大夫倪宽年少贫穷,常带着经书耕种劳作。

倪宽本是贵族之后,弱冠之年便摘取科举功名,官途显赫达四十余年,备受朝廷恩宠,是近年来所未有的。

这与憔悴贫贱之人,在为众人烧菜做饭劳作之间,勤奋而不停止读经之人,相差很大。

倪宽既能让像张汤那样的酷吏向往学习,也能让像汉武帝那样有雄才大略者与他谈论经学而感到愉悦,这与他得益于经书,必定过人之处(大有关系)。

倪宽的文章恩泽天下人,因他而懂得重视学习的人到处都是。

辅助君王教化民众,不只是喜欢他的言论,而确实是想要让天下振兴经学教育,祛除邪恶。

既然如此,那么倪公对于经书,本来就是要让天下之人效法它遵循它。

   哎!

重视经书的风尚荒废也已经很久了。

凭借倪宽平生的学问,也只不过是采用儒术,文饰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迎合君王,赢得君王一杯赏赐的酒罢了。

经书的用途,难道就像这样吗?

孔子圣明,代理鲁国国相之职三个月,也断然不能使鲁国成为东周,只好与他的弟子退隐而在洙水泗水给他们讲授古代传下来的经书,并将它们传那些人罢了。

那对倪宽又怎可指责呢?

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只是在回想自己耕种劳作之余,倪宽难道不曾说过我现在御史大夫的尊贵,大概不如从前为他人烧饭煮菜劳作而能够悠闲自得地读一卷经书的快乐吗?

   新城王公以自己天下世人所仰赖的身躯,担负传承六经的重托,著书满屋,到他门下仰望其风采向他求教的人,数不胜数。

给他的大厅取名带经堂,大概是想以礼耕种,以义种植,和天下一起整修人之常情吧?

还是像那农夫能耕种庄稼而不能收获庄稼,就把它藏在名山,等待那合适的人吧?

朱熹曾写过“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的诗句,王公大概考虑读经书的风气久已被荒废,就和我们这些人一起来整治,那又怎么样呢?

我本来就是一个扛锄头的农夫,很幸运能够和王公交往,所以为王公大厅作了这篇记,最后把自己治经如耕地的见解进献给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岩山居记

[明]王袆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西又二十里,是为青岩。

至是山支为二.南支则重峦叠嶂,北支则崇岭峻娇,皆迄通西行。

方二支之分也,有山从中出,峰享圆粹,累累若联珠,曰齐山。

而其势遂卑,南北两山,势相环护,左昂右伏,当其前如龙虎。

齐山俨然而中居,齐山之阳坦为平壤,广衷可一里.民居庐杂处其间者皆傅氏。

其外烧以双涧,涧源出于二支之所分,夹齐山而出,至是乃合而为一。

行二三里与群水汇为大被,曰新塘,而塘适当西山昂伏之会。

塘外复有一小山,岿然特起,若遏水之冲者。

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推宜为隐者之居。

   初,傅氏有以才学显闻,仕为侯官主薄曰光龙者,与予外祖毋为同产,故傅氏予外家也。

至正乙未之春,予始至焉,爱其双涧内属,两山外拱,清淑之气若有所钟,乃即傅氏居旁度平壤之中,买隙地数亩,结屋居之。

为屋仅三数楹间,屋外植以竹木,右偏别为小轩,皮书其内。

读书之余,出,缘涧而行。

南涧水稍深,菖蒲生石上,与异草青翠相错,绝可爱。

北涧水浅,稍雨,水激石面,声潺泼辄不休。

有老梅数株,惬赛横岸侧。

由双洞所合,直两山之间而西望,金华芙蓉峰近在目睫,可揽也。

予于是居而乐之,若将终身焉。

   或谓予曰:

“仕与隐,其趋不同也,古之君子未尝不欲仕,特恶不由其道耳!

吾子学先王之道.且将为世用.胡为而遮言隐耶?

”予告之曰:

“仕隐二趋,吾无固必也。

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

今天下用兵.南北离乱.吾之所学非世所宜用.其将何求以为仕?

籍使世终不吾用,吾其可以枉道而构人?

则吾终老于斯,益研穷六艺百家而考求圣贤之故.然后托诸言语,著成一家之书,藏之名山,以俟后世,何不可哉?

君子之行止,视时之可否,以为道之屈伸。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