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
(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熟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及其关系。
二、内容概述
本章论述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分为3节: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本节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作为切入点,回答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所涉及的世界是什么?
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指出: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把科学实践观引进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思维和存在精神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也决定着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进而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届时,阐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影象.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通过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物质性等问题的解决,深刻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在第一节中,突出讲授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事件触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通过对连写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分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事物物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通过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把握矛盾的基本属性:
通过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通过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把握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通过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的辩证关系中蕴涵着矛盾分析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两着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着重解决在掌握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基础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要阐明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的能动作用等.论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需要正确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关系.
三、重点难点问题解答: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在批判地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而且必将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从自然事物与人的感性活动的辩证关系中对物质概念作出了本质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论和二元论彻底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再次,尽管物质的形态、特性、结构是多样的、复杂的,但是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哲学物质概念的本质。
这就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完全混同的错误,正确阐明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由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物质性的自然历史过程,哲学物质概念作为客观实在的标志,是包含人类实践活动在内的,把客观实在性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建立起能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辩证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随着一系列以研究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兴学科和一系列以研究不同的过程和领域之间的关系的横断学科的建立,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构筑的系统生态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生命力。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已作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一幅清晰的画面被现代自然科学物质形态、物质结构、物质层次理论所证实,被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理论所证实,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成果不断地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对自然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对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客观性、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物质性和实践性的论断的科学性,并继续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入。
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现代信息论、控制论、微电子技术、生命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的客观物质过程和基础,人脑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物质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描述和模拟的物质过程,使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成为现代思维模拟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依据。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基本原理解决社会历史领域中重大问题的光辉典范。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升华与运用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意识,反对各种腐朽意识和现代迷信的锐利武器。
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即要求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和实验、严格的推理来探求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新规律。
科学意识要求我们追求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止息,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一,要正确理解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内在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切事物、现象,共同的本质和本原是物质,都统一于物质。
第二,要正确理解意识在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在起源上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在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实践基础上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作用都离不开物质世界。
第三,要正确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区别和联系的中介是实践,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对社会历史本质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四,要正确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和改变客观物质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三)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深人而全面的分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四)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联系。
二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中包含着对立和差异;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五)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第一,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
第二,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具有的各自的特点、个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个性离不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第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六)如何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事物是量和质的统一,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发生转化。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第一,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学会“保度”,为了促进事物转化必须适时“超度”。
处理实际问题必须要讲究分万、把握火候,胸中有数,掌握事物的客观进程。
第二,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在此问题上要防止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量变,否认质变,导致庸俗进化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保守、僵化;夸大质变,否认量变,导致灾变论、激变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盲动、冒险;这两种倾向都是割裂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结果。
第三,注意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重视做好准备工作。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其次,要做好转化工作。
抓住时机,把握机遇,实现新飞跃,加快发展。
第四,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要注重比例结构,抓大放小,深化改革;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关系,又好又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长期积累。
(七)如何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实现了新事物从旧事物中产生,吸取了旧事物的合理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克服和保留。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事物发展辩证内容来看,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每一次否定都有片面性,只有经过否定再否定,完善再完善的过程,才能实现全面发展,这体现了事物的前进性和发展的总趋势──新生旧死,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从事物发展辩证形式来看,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才能形成一个发展周期(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和具体发展道路,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实现了向出发点的回归,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原有起点的特征,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表现为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在理论上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绝对肯定和肯定一切,绝对否定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
在实际工作中要科学地对待人、事、物、历史、文化,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既把握住事物的存在和现存性质,又把握住事物的未来和发展趋向。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对待外国的东西,学习和利用一切合理因素,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都是错误的。
第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反对形而上学、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思想武器,片面夸大前进性,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直线论,以急躁冒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盲动主义;片面夸大曲折性,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是循环论,以悲观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
其次,它是坚持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理论依据。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要承认前途的光明,树立必胜信念,要承认道路的曲折,不断艰苦奋斗;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坚定政治立场,灵活斗争艺术;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曲折和困难,它们都是发展中的暂时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克服改革中的困难。
(八)怎样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在社会领域,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四、思考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