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123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docx

中学初一二物理复习资料

物理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物理现象的科学。

物理中一定有实验。

实验一般要经过观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进行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归纳结论→评估(思考一下实验中有没有错误、是否会被其它无关因素影响等)→交流(有分组情况下各组交流讨论有无不同情况等)。

而写实验过程时一般只需写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进行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声学

声音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发声的物体可简称为发声体。

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敲鼓时鼓面在振动,风呼呼作响空气在振动,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蚊子等昆虫嗡嗡叫翅膀在振动。

————实验介绍———————————————————————————————

提出问题: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吗?

猜想: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①实验器材:

手鼓,碎纸片。

实验步骤:

将碎纸片放在手鼓鼓面上,用手拍响手鼓。

实验现象:

碎纸片跳了起来。

②实验器材:

音叉,椎子,一杯水。

实验步骤:

用椎子将音叉敲响,立即将音叉头放入水中。

实验现象:

水溅了起来。

③实验器材:

音叉,椎子,乒乓球,细绳,铁架台。

实验步骤:

将乒乓球用细绳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椎子敲响音叉,立即去接触乒乓球。

实验现象:

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了。

结论: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用水和乒乓球接触敲响的音叉,作用是将音叉细小的振动放大,容易观察。

———————————————————————————————————————

声音的传播

用来传播声等物质的物质叫做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敲鼓时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左侧空气变密,右侧空气变得稀疏,向右振动时,右侧空气变密,左侧空气变得稀疏,鼓面这样一左一右地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同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这与水波相似。

所以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进而便有了速度,用来描述声音传播速度快慢的物理量叫做声速,大小为声音每秒间传播的距离,单位一般为米/秒,也作m/s。

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局部声速(m/s):

空气(15°C)340;软木500;煤油(25°C)1324;水(常温)1500;海水(25°C)1531;冰3230;铜3750;大理石3810;铝5000;铁5200。

一般地,每种介质都有自己传播的性能,性能好的介质声音传播时不易分散,所以听到的声音会更响,性能不好的则相反。

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在传播时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此时的声音叫做回声。

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时,声音必须走过从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的两倍。

站在教室里声音会比操场上洪亮,是因为教室空间小,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增大了响度。

当回声到达人耳比人发出声音滞后至少0.1s时,即与障碍物距离至少17m时,人才能区分原声和回声。

————现象说明———————————————————————————————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祈谷雨天的地方。

其中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有美妙的声音现象。

比如,圜丘,天坛南部,有三层圆形平台,每层都围着云龙栏杆,都由光滑的石板铺成。

在最顶层,中心有块圆形大理石,叫做天心石。

站在天心石上说话,你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在其他地方,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因为圜丘最顶层实际不平,台面中心略高,四周微微向下倾斜。

在台中心喊时,声音通过两次反射又回到中心,台中心到栏杆的距离也不远,因此,中心的人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而在其他地方无法这样反射。

栏杆

 

———————————————————————————————————————

听觉的产生

人耳内一般有外耳、中耳、内耳,外耳主要作用是收集声音,不易损伤,中耳内有三块相互连接的听小骨,在人耳内起到重要的传播声音作用,内耳主要是神经组织,将声音传到神经中枢产生听觉。

声音传播过程大概是:

发声体→听小骨组织的传播→听觉神经中枢→大脑产生声音。

在声音传播到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即耳聋。

耳聋可以分为先天性耳聋和非先天性耳聋,非先天性耳聋可分为非神经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其中非神经性耳聋一般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障碍,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感知声音,而神经性耳聋则无法感知声音了。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可以用骨传导的耳聋人一般是非神经性耳聋。

敲击自己的头顶或下巴会听到咚咚声,这就是骨传导,在远处的别人一般无法听到你听到骨传导的声音。

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如果只用一个话筒将大舞台上的声音放大后播放出来,我们就只听到声音从一处传来,不再是立体声。

我们可以同时将两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听到的不同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双声道立体声,在声源四周多放几个话筒和扬声器,立体效果更好。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表示声音的高低的物理量叫做音调,音调只有高低之分。

声音的音调由频率的高低决定,频率是发声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即是从20Hz到20000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超声波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次声波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各种动物的听觉范围一般不同。

局部动物听觉频率范围(Hz):

人:

发声频率85~1100,听觉频率20~20000;狗:

发声频率452~1800,听觉频率15~50000;猫:

发声频率760~1500,听觉频率60~65000;蝙蝠:

发声频率10000~120000,听觉频率1000~120000;海豚:

发声频率7000~120000,听觉频率150~150000。

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它们还可以用次声波进行交谈。

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大自然的活动,还有一些机器运行,都产生着次声波,而这时老鼠会成群逃跑,猪会闹,狗会乱叫等等。

有些次声波对人体健康有害。

振幅

同种物体的状态等可能影响音调。

一般地,发生振动的物体越短、越细、越紧,振动会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反之则音调越低。

表示声音的强弱的物理量叫做响度,响度只有大小之分,声音的响度由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幅指物体振动时的幅度,即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这个距离越长,响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有时我们听起来声音还是会不同,这个不同因素的就是音色,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音叉的波形

各种乐器的音色一般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能分辨出。

同样,每个人的声音我们都能分辨出,因为他们的声带发出的声音音色也都不同。

在买瓷器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敲敲外表,听听声音,因为瓷器损伤时,音调和音色都会改变,但一般音调被影响得大。

示波器是一种展现声音波形的器具,在波形上,一般横向表示频率,纵向表示振幅,不同的音色波形也会不同。

————现象说明———————————————————————————————

用7个相同水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好,分别用木棒敲击,再分别用口向瓶子里大口吹气,在两次实验中每个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各不相同,第一次最低水瓶音调最高,依次排到最高水瓶最低,是因为敲击时瓶子和水在振动,而水最少的自然振动得最快,最多则最慢;第二次最高水瓶音调最高,依次排到最低水瓶最低,因为是瓶中的空气柱在振动,水越多空气柱就越短,从而振动就越快。

———————————————————————————————————————

乐音与噪声

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如乐曲,这种声音叫做乐音。

用来发出乐音的器具叫乐器。

不同乐器的形状、音色、演奏方式各不相同,但原理一致:

通过振动来发声。

乐器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打击乐器靠受到的打击的力度来振动,如鼓,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度越大,鼓皮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弦乐器靠弦发声,弦越短、越细、绷得越紧的发声音调越高,反之越低,弦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一般弦乐器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更洪亮。

管乐器靠所包含的空气柱受到吹的力量来发声,抬起按孔的几个手指,便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长的空气柱发低音,反之发高音。

噪声波形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的来源非常多。

禁鸣喇叭

从声源处控制声音

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单位为分贝,符号为dB。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噪声引起耳朵的疾病有耳鸣和耳聋两种,强烈的声音会引起人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突然出现的150dB的声音甚至可以使人鼓膜破裂出血,失去听力。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可从这三个环节入手: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控制噪音,其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是最好最方便的办法。

声音的利用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比如,蝙蝠夜间出来,采用回声定位,能够清晰地辨别前面是昆虫还是墙壁。

声呐用在船上,可以向海底发声,靠回声识别鱼群方位或海水深浅。

医生用听诊器集中声音来听取,用接收发射后的反射波,显示体内状况,也称为B超。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比如,利用高度振动的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使污垢脱落而不会损伤被洗物体。

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使其变成细小粉末,排出体外。

————现象说明———————————————————————————————

用一个没有瓶底的饮料瓶,一头蒙上橡皮膜。

在桌上摆三根蜡烛,全部点燃,摆成一条直线,用瓶口对准蜡烛,拍击橡皮膜。

会观察到火焰在摇动,越靠近的蜡烛火摇得越厉害,甚至熄灭。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的能量使空气振动,从而使火焰摇动。

———————————————————————————————————————

光学

光的传播

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水母等,人造光源,如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电灯。

月亮不是光源,它是靠反射太阳的光来让我们感觉它有光。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一般简作光的直线传播。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箭头可在直线前或中间,但必须指向光的传播方向。

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区,叫做这个物体的影子。

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由于月球、地球的影子位于背阳的一侧,当太阳、月亮、地球成一直线时,在地球朝阳的一侧,形成日食,月亮的影子投在地球上,阳光完全照射不到,这个区域叫做本影,本影区看到日全食。

太阳发出的一部分光才能照射的区域,叫做半影,半影区看到日偏食。

太阳中部发出的光照射不到而边缘的光照射到的区域叫做伪本影,伪本影区看到日环食。

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当太阳、地球、月亮成一直线时,在地球背阳的一侧,形成月食,在阳光被地球阻挡而无法被月球反射进入人眼时,看到月全食,在只有一部分光被月球反射后进入人眼时,看到月偏食。

但在刚进入夜晚或接近日出时,可能仍看到整个月亮。

小孔成像是利用一个小孔使光源在小孔后成一个像。

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成像为倒立的实像,与小孔形状无关。

成像大小与物体和光屏到小孔的距有关,物体离得越近,或光屏离得越远,成像越大,反之越小。

小孔成像只能用光屏接收。

阳光下大树底下的点点光斑,那是太阳透过树叶间的空隙所成的像,一般为圆形。

一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快。

真空可以传播光。

真空中的光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1s传播299792000m,用字母c表示。

c=2.99792×108m/s。

计算时一般取为3×108m/s。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2.997000×108m/s,在水中的约为真空中的四分之三,即2.25×108m/s,在玻璃中的约为真空中的三分之二,即2×108m/s。

太阳光从太阳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min。

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在于其密度不同。

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它适用于天文学家探究恒星距离时用。

1光年=9.4608×1015m。

光的反射

光在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时都会发生光路偏折,即反射。

r

————实验介绍———————————————————————————————

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器材:

平面镜、纸板、红色激光小灯,铅笔。

N

实验步骤:

将平面镜平放好,把纸板竖立在平面镜上,垂直于平面镜。

在纸板上作出一条线ON垂直于平面镜,将红色激光灯打开,斜射在ON与平面镜的垂足上。

再将纸板右侧向后折弯,将光线从左侧射入垂足。

实验现象:

红色光在纸板上留下一条红色径迹,在垂足处,红色光改变了方向。

用铅笔记下光的径迹,测量一下入垂足前的径迹与ON的角度和入垂足后与ON的角度,发现两个角度相等。

第二次改变后,发现在右侧找不到红光径迹。

———————————————————————————————————————

入射角

在上述第一个实验中,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O叫做入射点,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r叫做反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比如,你从一面镜子中看到了别人的眼睛,那么别人逆着这条光路一定能看到你的眼睛。

如果入射光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它的反射光线一定从法线射出。

漫反射

平行光照在镜面上时,全部光线都向着一个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原因,镜面很光滑。

还有黑板等都可以看作是镜面反射。

平行光照在一个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光线会四面八方地反射出去,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比如,纸面,表面看上去是很平,其实细微之处是凹凸不平的,发生着漫反射,这正是从一个角度看镜子中的光源觉得刺眼而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一张纸都不刺眼的原因。

 

————现象说明———————————————————————————————

自行车的后轮上,常会看到一个红色的灯壮物,那就是自行车的尾灯。

自行车的尾灯不会自行发光,而是靠反射。

在夜晚,自行车骑在路上,当后面有汽车开来时,车灯一定会照到自行车尾灯,这时自行车的尾灯靠灯内几面互相垂直的平面镜,将车灯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反方向射回,给汽车一个警告。

电视的遥控器,在不对准电视时,也可能能控制电视,遥控器射出的光,经过墙壁等的反射后,又回到电视上。

黑板发生的反射大部分是镜面反射,所以,在某个位置看黑板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刺眼,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可以将黑板面做粗糙些,或者采用不易反光的材料制作,或者改变黑板与学生的角度。

夜里的雨后迎着月亮走在土路上,由于积水的表面发生着镜面反射,反射光特定时刻内全部到达人眼,而泥土发生着漫反射,所以此时地面亮的地方是水,暗的地方是土;而背着月亮走时,积水反射光无法到达人眼,而泥土还可以漫反射,有一些光到达人眼,所以此时地面亮的地方是土,暗的地方是水。

———————————————————————————————————————

面镜

不透光的镜子叫做面镜,面镜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就是你的像,这个像总是与你左右颠倒的。

镜面无任何凹凸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实验介绍———————————————————————————————

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玻璃板一块、蜡烛两根、刻度尺、火柴、桌子一张

实验步骤:

将玻璃板竖立在桌子中间,固定住,将刻度尺压在玻璃板下,在玻璃板的前后各放一根蜡烛,点燃靠近你的那根蜡烛,记下它与玻璃板的距离数据,另一根不得点燃。

从点燃蜡烛的一边向没点燃蜡烛的那边观察,移动没点燃的蜡烛,直到没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在玻璃板上的像重合,比较大小,测量没点燃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两蜡烛的位置,与镜面所在直线比较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下距离数据,重复以上动作。

实验现象:

点燃蜡烛的像和没点燃蜡烛大小相同,点燃蜡烛和没点燃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两蜡烛的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垂直。

实验中,玻璃板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体的像与物体的位置和大小,因为玻璃板里同时可以看到对面物体和这边物体的像。

平面镜不透光,无法比较物体的像与物体的位置和大小,所以不选用平面镜。

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两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如果两根蜡烛都点燃,那么这个实验失去意义,因为无法清晰地看到像的“火焰”点在了没点燃蜡烛上。

———————————————————————————————————————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物体的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物体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的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所成的像是虚像,因为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进入眼睛的光是经过光源的光在镜面上反射后来的,并非真正来自镜后的“光源”,我们只是逆着这条反射光路,看见了光源,但感到好像是从镜后发出来的。

在作图时,面镜的后边必须用阴影表示,虚像上的线必须用虚线。

镜面向外凸的面镜叫做凸面镜。

镜面向内凹的面镜叫做凹面镜。

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凹面镜使平行光会聚。

凹面镜外平行光会聚成的一点叫做焦点,凹面镜只有一个焦点,凸面镜没有焦点,但它使平行光发散后的光的反向延长线也交于一点,这点叫做虚焦点。

凹面镜

凸面镜的应用很多,比如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它们都可以提示驾驶员,免出意外。

凹面镜也很多,比如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将灯头放在焦点处,发出的光通过反射几乎都是平行光出来,太阳灶也有应用,就是在强光下斜摆一个大凹面镜,将要煮的东西放在其焦点处,利用焦点高温来煮熟,面镜越大,会聚的光就越多,温度越高,这样既节省燃料,又不污染环境。

 

————现象说明———————————————————————————————

在湖边时,你会看到对面的建筑物倒映在水中,上下两幅图几乎相同,拍照后有时会搞不清楚,一般来说,水里的像会比实物显得暗淡一些,因为水面不是完全平的,有一些光被漫反射,到达不了人眼,还有一些光被吸收;水里的像会比实物显得模糊一些,同样道理。

注意,水面波光粼粼是漫反射造成的,不是镜面反射,灯光在水里经常不是一点,而是一条光柱,是因为水面的波动形成许多个镜子,同时在反射一点的光,这些反射光联合起来成了光柱。

———————————————————————————————————————

界面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靠近法线,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即远离法线,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路可逆。

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由于光的折射,人看水里鱼时,光线从鱼射到人眼,通过折射后鱼的位置看起来偏高,水深同样看起来变浅,所以要注意水深,以免被淹。

水里鱼看岸上人时,光线从人射到鱼的眼睛,所以人看起来会偏高。

前面说看到的偏高的鱼等都是折射后的虚像,实物都在其之下。

用一束红色激光照鱼,必须沿着看到鱼的位置照去,才能照到,因为激光同样会发生折射。

由于光的折射,厚玻璃后面的钢笔的笔杆会看起来错位了,筷子插在玻璃杯里看起来被水面折断了。

用一枚硬币放入玻璃杯水中,把杯子移到一定位置时,会看到两枚硬币,一枚是折射后的虚像,另一枚是通过杯子放大后的虚像。

————现象说明———————————————————————————————

海市蜃楼,就是在海上或者沙漠上突然在空中显现出一幅画面,有时是建筑物等。

这是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现象,多发生在夏天的海面上,此时较热的空气笼罩海面,但海水比较凉,海面附近空气的温度比空中的低,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上层空气比底层的稀疏。

来自地平线以外物体的光线,本来不能到达我们的眼中,但有一些射向空中的光线,由于不同高度空气的疏密不同而发生弯曲,逐渐弯向地面,进入人眼。

逆着光线望去,就感到看见了远处的物体。

 

空中星星之所以闪烁不定,是因为光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各地区空气密度不同,造成它发生折射,气流流动不定,因而星光进入人眼的光时有时无。

———————————————————————————————————————

光的色散

在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白色的太阳光发生了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就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的两次折射后,由于不同色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所以如果在三棱镜后用一个白屏承接,白屏上会形成一条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中水滴色散而成的,色散后的太阳光一般最上方是红色,最下方是紫色。

用一个盆中装进一定高度的水,在盆边斜放一个平面镜插入水中,让太阳光照射到镜面上,将其反射到白墙上,可以分解太阳光。

绿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色光。

所以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用一个转盘上按分割扇形的方法在各扇形涂上至少三种颜色,转盘上不要出现白色,快速转动转盘,会看见整个转盘变成白色的了。

光照在物体上,总有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

如果物体透明,那还有一部分被透过。

不同颜色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透过的情况不同,呈现的色彩就不同。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比如,红玻璃透过红色光,蓝玻璃透过蓝色光,红纸反射红色光,绿纸反射绿色光,其余的光都被吸收。

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无色透明物体透过所有色光。

在暗室里,如果一束有色光照在无法反射它的不透明物体上,则该物体将它全吸收,呈黑色。

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不同,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通过这三种颜料也可以按不同比例混合成其它颜色。

不可见光

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按这个顺序将色光排列起来的彩带就是光谱。

光谱上的光都是可以看到的光,叫做可见光。

位于光谱红端以外的光,叫做红外线,位于光谱紫端以外的光,叫做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就是不可见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同光谱上的光一样都有温度。

红外线特点:

热作用强,穿透云雾能力强。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所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加,所以给照相机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可以拍出皮肤上的异常现象,容易做出诊断。

夜里人的体温比草木等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所以依靠红外线夜视仪,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

电视机遥控器前端的发光二极管,按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从而进行遥控。

紫外线特点:

生理作用强,化学作用强。

紫外线的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生长有好处。

紫外线可杀死微生物,用来消毒。

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验钞。

过度的紫外线也有害,轻则皮肤粗糙,重则致皮肤癌。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全部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