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930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docx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概述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自我介绍及课堂纪律要求

第二部分:

课程介绍

1、教材及参考书、参考视频说明

2、课程教学说明

3、本课程学习导入

第一节旅游景区概述

一、旅游景区概念

1.旅游区

《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概括为:

旅游区为“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里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

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2.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概括为:

“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的概念区别:

共同指出:

首先,两者都具有游览、观赏的作用;其次,都强调应是自然或人文景物组成。

不同之处:

前者是以“风景”和“名胜”为主的自然和人文景物,忽略甚至不包含一些主题公园、博物馆等,也不包括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而后者范围较广,几乎将所有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的资源都作为旅游区,而且强调了在这些区域里能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

这样看风景名胜区应该是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有学者提出两者区别:

法定地位和区划界定不同;经济学涵义不同;资源构成内涵及开发原则不同。

3.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的含义较为直观和简单,概念模糊,旅游区一般涵盖旅游景点,而旅游景区应该介于两者之间。

4.旅游目的地

英国学者D.布哈利斯认为: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霍洛韦则是这样界定旅游目的地的;一个目的地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风景名胜区,或者是一个城镇,一个国家内某个地区,整个国家,甚至是地球上一片更大的地方。

旅游景区的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旅游景区一般是将旅游资源经过人为开发,使其具有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和吸引力,本质上是一种旅游产品;

其次,旅游景区是旅游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各种旅游资源展现给旅游者的载体;

第三,只要是能够萌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和需求,并能提供给人们游览、休息和科研的区域,都应该是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具有美学、科学、观赏、游览和历史价值的各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地域空间载体,它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兴趣和旅游需求,为人们提供参观、游览、度假、康乐、科研等产品和服务的区域。

它包括:

旅游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二、旅游景区的条件、类型及特征

1.旅游景区应当具备的条件

(1)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2)空间或地域范围确定,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

(3)应具有吸引游客的吸引物和资源基础。

(4)必须具有必要的旅游设施,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5)在旅游经营上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单位。

2.旅游景区的类型

旅游景区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很多。

本文中讨论的旅游景区可能会是不同级别的风景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地等等。

3.旅游景区的特征

(1)综合性。

(2)不可分割性。

3)多用途性。

(4)地域性(5)可创性

三、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景区的要素分析

旅游景区的要素分两类:

(1)资源要素;

(2)非资源要素。

(二)旅游景区构成要素

1.旅游景区构成的资源要素

(1)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是指赋存于旅游景区空间范围内,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资源,包括自然型及人文型的。

这些资源经过开发和经营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供旅游者消费。

(2)旅游设施

旅游设施是直接或间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所凭借的物质条件。

旅游设施一般分为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两大类。

旅游接待设施是旅游经营者用来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凭借物,主要包括住宿、餐饮、交通及游览设施。

游览设施是由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供人们登临、游览、休憩的各种设施、设备,如凉亭、扶杆、栈道、指示牌等。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旅游目的地城镇建设的公共设施,包括旅游目的地的道路系统,水、热、电、气供应系统,废水、废气、废物排污处理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安全保卫系统,等等。

(3)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是旅游旅游产品的核心。

旅游服务主要包括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交通服务和商品服务。

2.旅游景区构成的非资源要素

旅游景区的非资源要素主要是指那些存在于旅游景区当中,不一定是旅游景区存在所必须的客体要素,但这些要素却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或产生积极影响,或产生消极影响。

(1)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景区的消费者。

可以说对于旅游景区而言,旅游者的满意意味着旅游景区经营的成功。

(2)当地居民(社区居民)

当地居民包括生活在旅游景区内和附近的一些居民。

在旅游景区中,他们起到了三个作用:

一是这些原住居民的所负载的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本身就可能是景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吸引着游客。

二是他们又是旅游景区的依附者,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常常依附于旅游景区的经营和发展,希望通过旅游景区的发展带动当地居民的致富。

三是,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认识和对游客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的经营,同时,他们有时也是旅游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3)当地政府

当地政府通常被视为旅游景区所有者实质性代表,在国家政策框架内,行使对公共资源的管辖权与处置权,依法享有景区的利益要求,对旅游景区享有经营收益权。

当地政府要制制定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各项政策,及时有效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并且采取一系列的各方面措施推动和促进旅游景区的经营发展。

四、旅游景区的发展简史

1旅游景区的初始阶段

中国的商业旅行起源于夏朝,兴旺于商朝,发展于周朝。

至中国春秋战国,到明清朝年间,纵观中国的旅游景观,可以看出随着物质需求、商业旅行、异域求学、宗教朝拜,以及皇帝、达官贵人的巡游、玩乐等,使旅游活动有所发展。

但是旅游景区中的自然景观仅是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存在形态,仅有少量的人为开发,没有经营部门介入,不具有特定的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更没有获得经济效益。

这一时期以自然景观为主。

2旅游景区的兴起阶段

19世纪中叶后,欧洲工业革命获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批旅游景区,诸如加勒比海沿岸的旅游度假区等。

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较慢,在改革开放以前,其主要功能是协助政府部门接待国外客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旅游景区开始走向商业化。

这一阶段,旅游景区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旅游景区得到规划和开发,基础设施、娱乐设施、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2.旅游景区开始进行经营管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商业气息浓,但科学化水平、管理水平较低,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景区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严重。

3.旅游景区的规划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破坏较严重。

4.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以观光型项目为主,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产品单一,没有特色。

3旅游景区发展时期

虽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飞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旅行速度,增加了旅行的距离。

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整个世界处于动乱之中,严重影响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

所以,二次大战的结束实质上就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起点。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相关法律规定相继出台,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走向正规,呈现出上述大众旅游的特点。

这一阶段旅游景区的特点是:

2旅游景区各项设施更加完善、各种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3旅游景区产品具有鲜明特色。

4旅游景区注重旅游市场的调查雅秋和市场营销。

5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经营更加科学完善,把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效益最大化放到了重要位置。

5)旅游景区更注重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魏小安)

1.政出多们,体制混乱2.机制落后,观念保守

3.秩序较乱,造成隐患4.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

5.环境保护不力,损害可持续的环境基础6.破坏性建设加剧

7.资源和产品不匹配8.市场定位泛化

9.质价不符10.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五、景区的类型

与景区的定义一样,旅游景区的类别也很难界定,出于不同的分类角度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分类结果。

景区类型划分标准有如下几种:

1、依据资源类型划分:

自然类旅游景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人工型旅游景区

提问:

每种类型各列举当地的具有代表性的景区。

2、依据活动类型划分

观光类、度假休闲类、科考类、运动类、探险类和宗教类景区。

3、依据景区等级划分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五级,由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AA、A级旅游景区。

划分主要是依据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经营管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数量、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等方面进行评定。

截止到2008年10月,我国共有各类A旅游景区3503家,其中5A旅游景区66家、4A旅游景区1008家、3A旅游景区1200家、2A旅游景区930家、1A旅游景区299家。

4、依据管理归属划分

景区类型

景区主管部门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建设部

国家级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

国家林业局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主题公园

国家旅游局

城市公园、植物园

动物园

国家园林局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

寺院

国家宗教部门

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国家旅游景区有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出现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端。

一个风景名胜区内共有五个同等级别而又互不隶属的管理机构,一是风景管理局,专门负责景区内的山水树木、自然景观,二是文物局,负责景区内的文物古迹,三是宗教局,负责管理尼姑、和尚,四是旅游局,负责景区开发、服务设施……例如,山西的广胜寺,庙是文物部门管理,庙里的和尚是宗教部门管理的。

管理体制不顺。

5、根据所有制属性划分

国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

国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私营(民营企业对旅游进行投资开发)

景区经营权转让背景:

1997年,湖南省以租赁经营的方式将张家界宝峰湖景区的经营权转让给马来西亚某公司,该公司当年就投入1800万元更新设施,景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8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黄龙洞实行委托经营45年,从此黄龙洞逐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让资本与资源、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

2001年四川省旅游部门向海内外宣布出让包括九寨沟、三星堆遗址、四姑娘山、稻城亚丁、青城山磁悬浮旅游列车工程在内的十大景区经营权后,业界掀起了出让、买断景区经营权的狂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出让景区经营权或鼓励出让景区经营权的省、市、区有20个以上,已经有超过300个景区以不同的形式转让了经营权。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利弊

利:

现在大部分的景区都是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景区的经营权、所有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归同一行政部门所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人员的经营意识单薄、服务意识差、缺乏主动性;资金来源是门票和国家拨款,机构臃肿,冗员众多,影响景区的开发管理。

在市场配置模式下,景区通过经营权转让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弊:

对景区资源价值缺乏客观判断而导致出让过程中被低估,以及由此伴生的“寻租”行为等不法现象;因监督机制不健全而出现的民营企业获得经营权后不进行合理开发,以及圈地现象等。

福建省景区景区经营权出让的例子:

双世遗”武夷山风景区以特许经营权租赁方式,于1999年底转让给由新华都、竹筏总公司、腾龙公司等五家企业单位成立的武夷山旅游股份发展有限公司,转让期38年。

2001年8月,“大金湖”30年经营权被转让给福建新恒基集团和福建省煤炭工业有限公司;福建华盈集团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取得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区35年经营权;永泰青云山在2001年将其经营权转让给一家公司……另外,漳州火山岛地质公园、白水洋等景区经营权也是100%转让。

综合以上分类方法,我个人认为景区的分类方案如下:

自然景观(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等)

历史人文景观(文化遗址、博物馆、古建筑、名人故居等)

人造景区(主题乐园、微缩景观、海洋馆等)

休闲度假区(滨海、滨湖、温泉、滑雪、高尔夫等)

节事庆典(大型活动、博览会、狂欢节、艺术节等)

当然,景区的人类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景区类型会衍生,而一些旧的景区可以通过改造来改变景区的性质和类别归属。

第二节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一、旅游景区规划的概念与类型

二、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

(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及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

(二)整体性的原则

(三)突出经济效益,注重社会效益,强化环境效益的原则

(四)特色性原则

三、旅游景区规划的要求与内容

(一)旅游景区规划编制的要求

1.要符合国家制定的相应法规和规范

2.其他要求

(二)旅游景区规划的内容

1.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内容

2.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3.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四、旅游景区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一)旅游景区规划的目的

1.发展旅游经济

2.满足游客需求

3.协调好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矛盾

(二)旅游景区规划的意义

1.确定旅游景区发展的合理目标

2.促使各项旅游要素的相互整合

3.对旅游景区开发的引导意义

4.对旅游景区开发的控制协调作用

第三节旅游景区开发概述

一、旅游景区开发概念

“为吸引游客而建造新的建筑和设施。

——约翰·斯沃布鲁克

1、开发类型

(1)在以前不是景区的地方建造全新的景区。

(2)将原有的景区改建成新的景区。

(3)在现有的景区内增建大型新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叩开新市场的大门。

此种类型往往被用来使景区焕发生机或者防止景区进入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期。

(4)在现有的景区内增加服务设施,主要目标是改善服务设施或者鼓励游客增加二次消费。

(5)创办新的节事活动或是表演活动。

2、开发机构

公共部门:

中央政府(各部局)、官方机构、地方政府

私营部门:

民营资本、外资资本

3、开发动机

4、开发者

5、开发规模及开发时间

二、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

可行性研究(资源、市场、开发条件——区位和竞争)

景区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形象设计)

施工时期

景区开张营业

第四节旅游景区规划与主要相关学科

一、旅游经济学与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活动是一种经济现象,旅游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活动、旅游关系及其规律的边缘型交叉学科。

其研究的内容包括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旅游产品的销售、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投资决策、旅游产品经营与效益、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等。

二、旅游地理学与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向旅游业的延伸、发展和分化组合。

其研究内容包括:

旅游环境即旅游资源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区域旅游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评价和由此而决定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及规划;旅游者动机、行为与旅游地环境质量的关系及由此而引起的旅游客流规律;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旅游地图等。

三、旅游人类学与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人类学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来研究"人"(包括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开发商、旅行商)。

主要研究旅游业带来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变化,重点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自身的研究;二是旅游业的出现给东道国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的研究。

•四、生态学理论与旅游景区规划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生态系统,目的是通过天、地、人关系的协调,实现生态平衡,获得生态效益,并解决生态平衡与人类需求这一对基本矛盾。

•在旅游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旅游区域内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平衡与旅游者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

•从旅游规划角度看:

就是运用相关理论、技术、措施,妥善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旅游者生态容量及规划的标准、旅游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五、建筑学理论与旅游景区规划

•这里指的建筑学理论包括了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园林设计理论。

•园林设计理论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现自然山水的思想。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为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必须综合应用形式美的法则和造景手段。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用园林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旅游景区景观设计、建筑物布置、色彩搭配。

•课堂思考

1、旅游景区是长久的还是暂时的

一些著名的节事赛事、景区内的各种活动、表演,都是有时间的,奥运会、世博会等,错过了一定的时间这个旅游吸引物就不存在了。

2、旅游景区是否具有明确的边界

博物馆、公园和一些历史古迹遗址是有明确地域边界的,但一些风景怡人的海滨或海滩,滑雪坡地的地域边界就很难确定。

3、所有景区是否都可以被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起来

避暑胜地,其主要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当地的气候条件。

4、体育运动场、购物场所、剧场戏院及其他娱乐设施是否属于旅游景区的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