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11605935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35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2021).docx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

新目标新举措

目录

序言 1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目标 5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 5

(二)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 6

(三)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面临的挑战 7

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取得积极成效 8

(一)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10

1.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0

2.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1

3.碳排放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建立 11

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进展 12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进展显著 14

1.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 14

2.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14

3.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逐步壮大 20

4.城乡建设和建筑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推进 23

5.低碳交通体系加快形成 25

6.公共机构带头节能增效 28

7.碳汇持续增加 28

(三)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30

1.发布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30

2.开展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30

3.推进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32

4.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 35

(四)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36

1.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逐步建立 36

2.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38

3.科技支撑不断强化 40

4.社会参与机制不断完善 42

三、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的新举措 44

(一)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44

1.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45

2.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 45

3.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46

4.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 46

5.积极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47

6.全面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 47

7.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48

8.大力推进农业减排增效 49

9.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49

10.加强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 49

11.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示范试点 50

12.持续巩固和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51

13.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52

(二)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53

14组织编制《适应战略2035》 53

15提高自然生态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 53

16强化经济社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54

17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 54

(三)强化支撑保障体系 55

四、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57

(一)坚持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57

(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58

(三)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 62

附1香港特别行政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进展 65

附2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进展 70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给全球生态系统安全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国际社会坚持多边主义,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多重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

中国同时也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持续影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已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近年来,中国加快推进低碳发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生效实施、推进实施细则谈判,推动全面深入落实《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不能松懈。

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中国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

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

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与水平,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全面有效实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根据《公约》缔约方会议第1/CP.21号决定第24段和《巴黎协定》的有关要求,在此提出《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作为对2015年中国递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更新,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新目标新举措,以及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本报告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同时作为中国在《巴黎协定》下的“适应信息通报”。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目标

习近平主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中国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讲话中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六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三是要坚持系统治理,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五是要坚持多边主义,六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消费结构调整,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既是中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方面,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具有显著的协同效益,将从源头上改善环境质量、丰富环境治理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效率、节约环境治理成本。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

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维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为子孙后代保护好共同的地球家园。

(二)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

2015年6月,中国政府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以及形成有效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机制和能力等适应行动目标,同时还提出了15个方面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政策和措施。

自2015年提出国家自主贡献以来,中国积极务实地履行承诺,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次中国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三)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面临的挑战

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将为之付出巨大努力。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艰巨任务,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高。

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能源需求仍将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

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对全球治理的新的重大贡献,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日俱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

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落实国家自主贡献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改变,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决心不会改变,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决心不会改变。

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恢复经济过程中,将把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继续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与国际社会一道,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利用市场机制、增加碳汇等一系列举措,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取得积极进展。

经初步测算,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是2005年的51.9%(如图1所示),比2005年下降约48.1%,已超过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相当于累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7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1.2015-2019年中国碳强度和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变化趋势

(注:

碳强度数据来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非化石能源占比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3%,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7.9个百分点;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014-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新增绿化面积贡献最多的国家。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005年的5500万公顷提高到2019年的683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5提高到2019年的0.56,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气候韧性;截至2020年6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供水300多亿立方米,提高了中国北方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开展了沿海省份等重点区域的脆弱性评估、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和海岸侵蚀监测与评价,建设沿海防护林带、防潮工程,提升了海岸带和沿海生态系统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

1

(一)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1.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5%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作为约束性指标,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3.5%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作为约束性指标。

两个规划均设置专门章节部署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各部门分工。

重点用能和碳排放领域、省级地方政府也分别编制了相关规划,部署落实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与任务。

目前,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国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达峰方案和支撑方案,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

i根据《巴黎协定》缔约方会议第9/CMA.1号决定,本部分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是中国“适应通报”的组成部分。

“1+N”政策体系,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近年来,国务院两次调整完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组长。

各省(区、市)均成立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跨部门综合性议事协调机构。

2021年5月,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筹部署和协调推动。

各省(区、市)陆续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

同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等支撑机构持续发挥咨询作用。

3.碳排放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建立

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国家分类确定了“十三五''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见表1)。

各省(区、市)均制定了规划、方案或意见,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任务。

表1.“十三五”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

省(区、市)分类 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

20.5%

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

19.5%

山西、辽宁、吉林、安徽、湖南、贵州、云南、陕西

18%

内蒙古、黑龙江、广西、甘肃、宁夏

17%

海南、西藏、青海、新疆

12%

为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与任务要求,国家对省级政府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将其作为各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等重要依据。

大部分省级政府对下一级行政区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也开展相应考核,强化了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和压力传导常态化工作机制。

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进展

北京等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

截至2019年12月31日,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约为3.68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约81.28亿元人民币。

试点碳市场:

实现碳强度下降目标的创新政策工具

自2011年以来,中国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启动了碳交易试点工作,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排放行业,采取了历史法、基准线法等多种配额分配方法,探索有偿分配、碳金融、碳普惠等机制创新,有效支撑了试点地区和国家碳强度下降等目标的实现。

中国碳交易试点概况

要素与特点:

覆盖范围

配额分配

■覆盖行业:

基本全面覆盖了电

北京

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他工业、制造业及服务业、公交等

免费

力、化工、钢铁等高排放行业,

天津

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建材、造纸、航空等

免费+有偿

探索拓展至造纸、陶瓷等区域特色行业

■配额分配:

采取“有偿+免费”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行业采用基准线法、历史法等不同的配额分配方法

上海

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汽车、电子、医药、设备制造等

免费+有偿

湖北

电力、热力、建材、水泥、陶瓷制造、纺织、汽车制造、化工、设备制造、有色、钢铁、食品饮料、石化、医药、水的生产和供应、造纸等

免费+有偿

广东

电力、钢铁、石化、水泥、航空、造纸

免费+有偿

■市场运行:

配额交易价格主要维持在20-70元/吨的价格区间内

重庆

电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

免费

深圳

制造业、电力、水务、燃气、公共交通、机场、码头等

免费+有偿

■机制创新:

开展了碳债券、碳质押、碳期货等碳金融创新活动,丰富市场主体选择;推进“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激励全社会减排行动,依托碳市场探索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在试点经验基础上,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立法工作,研究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登记结算、交易活动等配套管理制度。

组织开展碳排放数据的报告、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持续开展碳交易能力建设。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全年,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

最大的碳市场。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交易及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批准近400个自愿减排项目,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类型占比近90%。

自愿减排量交易呈稳中有升态势,累计成交量超过2亿吨,成交额逾16.4亿元。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进展显著

1.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

在10个省(市)和77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各试点地方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市场机制、健全统计体系、强化评价考核、协同试点示范和开展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探索,碳强度下降总体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还开展了8个低碳城(镇)试点和51个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22个省(区、市)开展了超过400个低碳社区试点。

批准成立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低碳领域计量技术规范,开展国家低碳计量试点。

2.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

2016年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2的能源革命目标,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低碳成为能源

2注: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是指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发展新理念。

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3%,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7.9个百分点;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19年的57.7%,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显著下降,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41.9%,装机增量连续4年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增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7.94亿千瓦,其中风电2.1亿千瓦,光伏2.04亿千瓦,生物质发电2369万千瓦(见图2)。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实施“光伏扶贫”等工程,既增加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又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2015-2019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分别为4801亿元、4354亿元、5225亿元、5092亿元、5034亿元(见图3)。

二是推进节能提高能效。

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从强化目标约束、政策引领、加强节能管理和制度建设以及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节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支持推广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促进能源节约集约利用。

2016-2019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1%,以年均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四川:

“光伏村庄”的绿色脱贫新模式

图1.四川省凉山州光伏发电扶贫

四川省西部的凉山州、甘孜州和阿坝州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富集区。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凉山腹地视察时,要求扎扎实实推进脱贫,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四川省通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将脱贫攻坚与绿色转型有机结合,探索精准扶贫、人居改善、农民增收和新村建设新路径。

截至2020年6月,建成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18个、装机45万千瓦,覆盖17个县2万多贫困户;建成并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70个、装机3.1万千瓦,覆盖20个县3553户贫困户。

累计实现发电收入4469万元,创造公益岗位6187个。

光伏扶贫通过发电上网电价优惠、收益合理分配、创新运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