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48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docx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9级地理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9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试点省市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上篇:

必修课程

一、概述

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4学分,72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

(一)地理1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1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1地理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野外观测:

9月的天空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页1第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视或运用观野外察种频、图像,识别3~4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种常见地貌;~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描述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实地考察:

家乡的地貌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直分和气大的组成垂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创新设计:

热力环流模拟实验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科学幻想:

消失的河流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模拟演习:

地震来临

教学方式建议2.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1(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2“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例如:

在“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利用地理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模型,帮助学生在无(3法实地接触的条件下去认识真实的地理事物。

例如:

在“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太阳系构成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观察模型形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

)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如用大气受热4(过程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霜冻、飞机高空飞行的一般高度等现象。

页2第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合理描述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某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说明某些常见自然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安全防范措施(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例如:

在野外考察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测量等,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观察、测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对学生制定的野外考察方案、实地考察过程及撰写的考察报告等,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地理2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2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2地理2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并结合实例,影响因素,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结合图文资料,描述人口增长的时间特点、空间差异,说明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形成原因。

在地图上指出某城市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其分布特点;运用实例,概括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页3第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说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其农业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异同,概括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商业网点的影响。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学方式建议2.把所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律与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1)(具体的地域相结合,发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解释形成这些特点的特殊原因,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和辩证思维品质。

)提倡案例学习的方法。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2联系社会发展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概括相关原理和规律,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创设问题情(3境,引发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并尝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供必要的、充分的资料,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特点4(的形成原因和提出合理措施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具备收集和处理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说明影响社会经济活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初步形成人动的区位因素,解释不同区域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关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页4第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鼓励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

还可以使用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变化进行过程性评价。

下篇:

选修课程

一、概述

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

选修Ⅰ包括3个模块,选修Ⅰ-1自然地理基础、选修Ⅰ-2区域发展、选修Ⅰ-3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注:

新课标中的选修Ⅰ-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模块,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因此试点省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中的一个模块代替)。

选修Ⅰ的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6学分,108课时。

选修Ⅰ是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的内容。

计划将地理等级性考试成绩用于报考高等学校的学生,需要修齐选修Ⅰ的3个模块。

其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Ⅱ包括6个模块,即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学习成绩有可能作为高校自主招生参考用。

选修Ⅱ中的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各试点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中未在选修Ⅰ-3学习的模块,作为此选修内容。

二、具体内容

(一)选修Ⅰ-1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修I-1自然地理基础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3自然地理基础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说明地球运动的结合实例,地理意义。

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页5第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说明岩石圈物运用示意图,质循环过程。

运用示意图,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低压运用示意图,分析锋、、高压(反气旋)等(气旋)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在简易天气图中识别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以及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运用示意图,指出主要的气压带、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运用相关示意图,结合气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