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3451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Word版含答案

课时强化练(二十)

(限时:

40分钟)

A组 跨越本科线

1.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道:

“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

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 根据“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可知毛泽东是在强调要将国有制扩大,要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应该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不单独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中除了国有制的扩大以外还包括对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济的扩大,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不是在1953年,总路线是为了建立而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下面为“一五”计划期间150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表(部分),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

省份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北京

河北

湖北

山西

江西

云南

内蒙古

项目

24

11

22

3

8

6

6

3

5

5

A.片面发展东北地区

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C.重点在北京周边省份

D.片面发展重工业

【解析】 材料显示除东北重工业外,其他地区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片面发展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东北三省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占有了大部分项目,不过其他各省也分别据有了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重点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北京周边省份,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本身无法判断“片面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 B

3.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

B.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C.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D.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解析】 材料中“以苏联援建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可知工业化推动我国社会总产值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中国年均增长9%,不知道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速,不能绝对的判断中国领先还是落后,故C项错误;苏联的经济援助对于我国的工业化起到重大作用,不是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B

4.下图反映的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B.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

D.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解析】 图示中“1950年、1953年和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5%、57%和67%,1950年、1953年和1956年国家资本主义所占比重分别为18%、29%和33%”,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故A项正确;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应是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图示中“1950年、1953年和1956年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7%、14%和0%”可知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故D项正确。

【答案】 C

5.(2016·濮阳调研)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

“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解析】 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应该不难把“销声匿迹”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联系起来。

【答案】 A

6.毛泽东在谈道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

“报告里边有这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

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

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

”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  )

A.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B.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做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

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进行分析。

A项是议题,但不是最主要的议题,错误;“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说明最主要的议题是关于建设问题,故B项正确;C项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错误;D项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错误。

【答案】 B

7.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指出: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的主要部分是按计划生产,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

”这表明一些共产党人(  )

A.主张彻底变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B.决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C.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需要改革

D.初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解析】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A、B两项均在1992年之后,排除;陈云指出允许个体经营存在和部分产品按照市场变化生产,已经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管理的弊端,需要改革,故C项正确;陈云的讲话还停留在设想阶段,未付诸尝试,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5·肇庆三模)《光明日报》1958年8月4日报道:

1958年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寿张县视察,听说台前社亩产将达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000斤籽棉的丰产后,赞扬他们说:

“你们压倒了科学家,他们没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个革命。

”这反映出(  )

A.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共产风”刮向山东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D.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解析】 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左”倾错误。

《光明日报》的报道是当时“浮夸风”的表现,故A项错误,C项正确;“共产风”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绝对的平均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时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6·湖北八市联考)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做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

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

这一现象表明了(  )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压缩城市人口,与城镇化战略矛盾,故A项错误;1960年八字方针出台,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故B项正确;C项是在1978年之后,错误;材料不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1961年减少1000万人。

这项计划得到坚决贯彻。

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

该政策(  )

A.消除了“左”倾错误

B.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C.利于稳定市场缓和局势

D.使工农业指标趋于合理

【解析】 由于“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减产,粮食缺乏等问题出现,材料中的措施是对其的纠正,但没有消除“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减少了城镇人口,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反,故B项错误;减少城市人口可以缓和粮食供应不足等“左”倾错误带来的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工农业生产指标的调整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

B组 名校必刷题

11.(2016·石家庄质检)1960年,北京新开路缝纫厂、南官房皮件厂等街道工厂的工人,利用假日在崇文门附近的城墙上开地播种萝卜等秋菜。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

B.八字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60年,“一五”计划完成是1957年,故A项错误;八字方针开始于1960年,而全面贯彻是在1962年,故B项错误;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北京工厂的工人自己种菜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供应不足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开展“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B.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

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解析】 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从1960年开始国家实行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故A项正确;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期,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化建设高潮出现于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时期(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

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

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

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

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年),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可从材料的图表中分析出;第二小问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回答;第三小问可联系教材所学知识来回答。

(2)问,首先应该分时期来作答,1958—1962年的变化可以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概括为增加,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1963—1965年的变化可以根据工业和农业情况直接概括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应该结合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针及国民经济比例调整回答。

第(3)问,从“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可知这一时期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回顾相关的史实及消极影响来回答。

【答案】 

(1)变化:

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①1958—1962年的变化:

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

原因:

“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②1963—1965年的变化: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团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3)原因:

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请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标题)计划经济体制:

________①________

(一)

1.国家以计划经济推进现代化

(1)统一全国财经

(2)________②________

2.________③___________

(1)稳定物价

(2)保证人民基本需求

(3)高就业

(二)

1.计划经济体制下现代化受阻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2)________④________

(3)________⑤________

2.________⑥___________

(1)“票证时代”

(2)城乡二元结构

【解析】 题干要求拟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因此①要从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出发,结合题干中利弊两方面的材料来拟定题目即可;②根据材料中计划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要求,结合“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作答即可;③提炼出与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等史实一致的观点即可;④根据计划经济使现代化受阻的要求,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⑤结合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能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史实或现象作答即可;⑥结合人民生活水平状况,从能够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史实作答即可。

【答案】 ①答案1:

从材料中提取利、弊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

答案2:

从材料中提取利或者弊单方面的信息。

其他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答案不得分。

②答出“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即可。

其他与观点不一致或无关的史实不得分。

③答案1:

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人民生活的保障”等。

答案2:

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社会公平的实现”等。

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

④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

⑤答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

⑥答案1:

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民生的艰难”等。

答案2:

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匮乏的物质生活”等。

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

(其中④⑤的答案可以互换,但不能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