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297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9-10)学案

1.判断句翻译失误。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考生如果缺乏文言特殊句式方面的知识,往往就会分辨不出判断句,把判断句翻译为非判断句。

例如: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句。

“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

考生在翻译时应将其译成“这不是……”。

【点拨】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3)用“为”“是”表示判断;(4)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判断;(5)直接表示判断。

在翻译此类文言语句时,考生一定要将判断句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语句翻译的一个得分点。

2.宾语前置句翻译失误。

例如:

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

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误译:

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

考生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

【点拨】考生要注意识别宾语前置句的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

(2)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3)句中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惟)……是……”等时,宾语往往前置。

3.定语后置句翻译失误。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却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这就是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虽然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被单独列为考点,但在考题中却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考生须要掌握的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

考生如果不注意这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机械地按照原来的语序翻译,就会失分。

例如:

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句。

“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

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

【点拨】常见的定语后置句有这样几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

(2)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3)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

4.被动句与状语后置句翻译失误。

在文言文翻译中,遇到被动句一般要加上介词“被”,以示被动;若遇到状语后置句,也一定要把后置状语调到谓语之前,然后再进行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

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

‘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

“吴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选自《史记》,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吴起者,卫人也

B.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C.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的判断。

此题表面上考查“也”在句中的作用,实则考查考生对判断句的掌握。

判断句的几种常见形式是:

“……者……也”,“……,……也”和“……,……者也”。

另外,“乃”“即”“则”“为”“皆”“非(否定判断)”等也可表示判断。

考生必须先明确判断句的句式特点,才能准确答题。

A项是最常见的判断句,“……者,……也”表判断;B项中的“……,……也”表判断;C项中的“……也”表判断;D项虽然也用了“……也”的形式,但只是陈述语气。

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1.判断句。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用“者”表判断。

④用“为”“是”表判断。

2.被动句。

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②用“被”表被动。

③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④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3.省略句。

①主语的省略。

②谓语的省略。

③宾语的省略。

④介词的省略。

4.宾语前置句。

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③陈述句中,介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④以“之”“唯(惟)……是……”为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

(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12月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

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

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

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

“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

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卒从公议。

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

公言:

“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

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

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

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

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

保塞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

公曰:

“祸莫大于杀降。

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

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

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

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

”遂止。

(选自《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王文康公荐用:

因为

B.进羡余钱十万贯羡:

羡慕

C.公乞假将帅权假:

授予

D.是趣其为乱也趣:

催促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仁宗,皇帝的称谓,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薨,古代称帝王、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士大夫之死称为“卒”。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B.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C.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D.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因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而受到打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几个字,欧阳修认为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天下太平需要皇帝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3.A

4.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的是“仁宗”,不是“欧阳修”。

5.

(1)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

(2)请求转移军队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就食,遇到情势急迫的事情还能不失去接应救援(的机会),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粮食的运送,麟州(因此)得以保存不被废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

(1)中的“有所”“侈”“况……邪”,

(2)中的“就食”“馈”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天圣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填补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的空缺。

因为王文康的推荐,皇帝召来面试,欧阳公升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因为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谏官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欧阳公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年,欧阳公刚被朝廷任用,多次谈论天下大事,写了策论来揣测敌情以及指明陈述了很多利害关系。

不久皇帝下诏,命百官上密封的奏章,欧阳公又上书指出很多有弊端的事,极力陈述当时应当担忧的事情。

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欧阳公是首先预备入选的人。

当时与西夏的战事僵持很久,京城东、西各地的盗贼纷纷而起,朝廷内外动荡不安,仁宗任免大臣后,就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

欧阳公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燕王去世,议论的人认为国家经费不足,请求等待丰年来下葬,欧阳公说:

“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

并且这不是用来昭示天下人的正确做法。

”最后听从了欧阳公的建议。

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这几个字。

欧阳公说:

“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没有看见太平盛世的景象。

而且太平之道,它的意思是可以推求的。

自古以来的帝王,要实现天下太平都有各自的治国之道。

得道那么天下太平,失道那么天下会出现危险和混乱。

我现在只见到失道,没有见到得道。

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这瑞木的事情还是不要对外宣示了。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后,向欧阳公进献十万贯盈余的钱,欧阳公拒绝不接受,以防侵夺剥削百姓。

陕西用兵之后,黄河以东困顿疲惫,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不足,谏官请求废弃麟州,有人请求移兵到合河津,有人请求废弃五寨。

欧阳公出使河外地区,写了四点奏议,来讨论比较(留弃)麟州的利害关系,请求转移军队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就食,遇到情势急迫的事情还能不失去接应救援(的机会),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粮食的运送,麟州(因此)得以保存不被废弃。

自从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骄横起来,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谋划叛乱,他们有这样的情绪一定是因为纵容,欧阳公请求授予将帅权力,事情从严处理,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它消除,黄河以北最终相安无事。

保塞军中被迫参与叛乱的两千多人,分别交给黄河以北各郡,宣抚使担心这些人再生变故,想要见机全部杀了他们。

欧阳公暂且管理成德军,在内黄遇见宣抚使,宣抚使在半夜时屏退左右告诉欧阳公他的打算。

欧阳公说:

“灾祸没有比杀投降的人更大的。

以前保州叛乱的士兵,朝廷答应不杀他们,如今你却想杀了他们。

这些人本来就是被迫参与叛乱的所以得以逃脱(死罪),为什么要在一天之内杀死无辜的两千人?

况且这不是朝廷的旨意,如果各个郡不肯听从,延迟了一定会发生变故,这是催促他们叛乱呀。

而且我到镇州,一定不会听从这个命令!

”宣抚使于是停止了这个计划。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的综合考查。

它要求考生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结合具体语境,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指定的文言句子。

掌握重要实词,可以帮助考生比较准确、快捷地把握句子内容和理解文段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题中,几乎每个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因此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

句中若有通假字,那么考生一定要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翻译实词时尽可能直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表意清楚。

如果无法直接翻译,也可以采用恰当的意译。

如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三径”是指院中的小路,代表隐士所居的地方,在此直译为“三条小路”就不妥当,应意译为“隐士住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①狭。

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馀事,皆当世所切。

太宗怪问何,何曰: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

“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

苏、张、终、贾正应此耳。

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迁中书令。

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周叹曰:

“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

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

“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窭(jù):

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薄:

接近

B.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

激发

C.遣使者四辈敦趣趣:

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除:

官爵的等级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薄:

轻视,看不起。

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2)周为条二十馀事,皆当世所切。

【答案】

(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丰厚的行装,让(他)进关。

(2)马周为他分条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

实词翻译关键为以下几点:

1.碰到古今异义词,要学会区别和拆分。

2.碰到多义词,要根据语境确定。

3.碰到活用词,要根据语法判断。

4.碰到专有名词,不要强行翻译,要遵循“留”的原则。

专有名词主要包括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地名、人名、年号、称号、器物名等。

 

准确翻译文言实词的方法:

1.利用语境分析法巧妙翻译多义词。

2.利用语法分析法巧妙翻译活用的词。

3.借助音节巧妙翻译古今异义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

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

拔矢而战,反中嗣源。

屡败,乃降嗣源。

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

从战,数立功。

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

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

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

庄宗持行钦泣曰:

“富贵与卿共之!

”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在礼登城谓行钦曰:

“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

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行钦曰:

“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

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

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

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

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

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

从璟,明宗子也。

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

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

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

庄宗谓行钦曰:

“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

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

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

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

”行钦泣而对曰:

“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

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

明宗见之,骂曰:

“我儿何负于尔!

”行钦瞋目直视曰:

“先皇帝何负于尔!

”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

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B.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C.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D.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此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此处从后文评价看,元行钦想保全生命。

C.“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有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

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

B.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

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

“富贵和你共享!

”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

C.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

在和明宗李嗣源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源谋反一事。

D.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

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

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2)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

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1.C

2.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元行钦想保全生命”错误,正是因为“不敢毁伤”,所以“断发”表达的就是誓死报效国君的决心。

3.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不正确,由原文表述“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

行钦闻之,退屯卫州”可知,元行钦并没有“预见”兵变。

4.

(1)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

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

(2)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

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参考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是刘守光的偏将。

和李嗣源在山北作战,身中七箭。

元行钦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

多次失败,于是投降李嗣源。

李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为养子。

跟随李嗣源作战,屡立战功。

庄宗李存勖听说元行钦骁勇善战,收纳在身边做散员都部署。

庄宗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赶,重重兵器包围。

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退去。

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

“富贵和你共享!

”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

赵在礼谋反。

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

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

赵在礼登城对行钦道:

“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

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

”元行钦道:

“天子将你们视为对国家有功之人,一定会赦免你们的小过错。

”赵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

皇甫晖从一旁夺过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

元行钦久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率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得派明宗李嗣源前去平叛。

李嗣源驻扎在城西,而元行钦则驻军城南。

不久,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会合。

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上奏皇帝李嗣源已经谋反。

庄宗派遣李从璟快速赶到李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

李从璟,是李嗣源的儿子。

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

从璟请求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

不久,李嗣源率军南下,元行钦便返回京师。

后来,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行至荥泽时,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黎阳。

庄宗便欲派李从璟去面见并劝降李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并将李从璟杀死。

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能前进。

唐庄宗对元行钦说:

“你跟随我这么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

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

我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

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

”元行钦哭着回答道:

“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

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唐庄宗遇害后,元行钦出逃,被村夫捉拿,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车将他送到洛阳。

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

“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

”元行钦怒目直视道:

“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

”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洛阳闹市。

唉!

死亡可贵的原因,是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

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

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处死。

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