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281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ocx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一:

前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

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

  三:

新《标准》的特点

      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

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

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

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5.内容更为丰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标准》中还增加了"实施建议"这部分内容,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编写等,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使标准更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四:

新《标准》对我们的要求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要求: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解决的问题:

      1.确定内容框架--以区域为主

      2.有效地解决繁、难、偏、旧

      3.如何将知、能、观有机统一

      4.为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广阔空间

      5.处理好面向大多数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中国地理

A疆域与人口

一、标准要求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频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本条“标准”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

二是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是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它国家进行对比。

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的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性,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

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频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

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

我国还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1/3。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陆上有15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一一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

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位,逐个指出。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本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

这么多的地名,需要在中国地理学习过程中,逐个掌握,而不要强求学生一下子记住。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能正确使用。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

95亿。

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

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应放在1949年以后。

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本条“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的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

可让学生调动思维,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

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

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B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标准要求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再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得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本条“标准”与以往教材的不同在于删繁就简,不再要求学生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的读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限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

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条“标准”的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是一致的,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要求。

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统计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

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两条。

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北向南寒温带至热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图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

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

其二是长江、黄河的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4)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本条“标准”的要求不是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

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

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她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的概述,应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得主要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等。

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比较说明。

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等,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

(6)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与上条标准要求设计思路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

这一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国土整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都要经常用到的资源,因此,由学生从生活中调查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途径。

(7)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继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采取的措施。

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相对每一方面,我国都有很多的大型工程值得举例说明,其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作重点案例。

 

C经济与文化

一、标准要求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明因地适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明因地适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由此可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并可以简单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

用以说明的“资料”包括地图和文字材料等。

“标准”没有进一步要求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但是可以将这样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作为说明农业分布的资料。

“联系实际”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也可以联系一些地区的实际,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对比,说明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为加强实际材料说明的力度,所举实例可抓住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

例如,从地形角度可分别说明陡坡地、缓坡地、平原、低凹地、水域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热量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每一温度带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干湿度的角度,可分别什么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可关注两点。

第一,我国工业哪儿多(东南沿海、长江沿岸等地区多),哪儿少(广大的西部地区少)。

第二,我国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地区)。

具体的工业部门的地区分布,以及重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等,不要求学生掌握。

高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应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也不必全面阐述,而应从小处着眼,如对地区经济振兴的作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等。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介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可不介绍。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可通过运时、运量、运价比较,学习时宜结合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认识,又可以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为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

根据我国地域广大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应以铁路网络为主,而铁路网也以铁路干线为主。

学习重点在“网络”,不必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线”的名称。

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运输在我国客货运输中的比例稳步提高,而且,公路运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

因此,可适当介绍公路运输,特别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本条“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标准”选择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是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或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实际教学中,不必全面、系统介绍,可通过举例说明。

例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民居,学生都能较容易的理解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全国主要旅游区都力求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

这类例子很多,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海南岛的黎族风情等都为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即使在少数民族不集中分布的地区,也会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例如,四川把传统的变脸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南京为促进旅游开发传统的庙会和小吃等。

由此,学生的学习应能联系当地实际,思考当地哪些具有特色的传统可以开发成旅游项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D地 理 差 异

一、标准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1月0℃等温线、800≥10℃积温4500——淮河一线。

此线成为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

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等值线大致经过秦岭毫米等降水量线和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地区差异。

教学时除从以上几方面了解该线的地理意义之外,还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此线南北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例如,此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此线以南,居民爱吃米饭。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而划分的,因此,具体的界线,“标准”未作明确决定,可根据便于学习的需要而划分。

例如,南方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界限,可根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也可国家地形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划分,如果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性,还可根据省级行政区划分。

尽管具体的界限可能有多种取法,但宏观上四大地理单元的特征和地理差异是明显的。

“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是因为如果不明确范围,则无法比较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单元得到自然地理差异,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比较。

四大地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包括的范围都很大,其内部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大,这是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掌握的。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对上一条“标准”的进一步要求。

中国的地理差异不仅表现在自然环境上,还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学习时,不要从方方面面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而应以自然环境差异为基础,说明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更易于学生学习。

这也是单列此条“标准”的原因所在。

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以农业最为典型,此外对交通、聚落的影响也很明显,而对工业、矿业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

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表现在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如南方的赛龙舟和北方的跑旱船。

对于艺术方面的影响,如民歌、舞蹈、戏曲等,则不宜涉及。

对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应注意“影响”而不能绝对化。

学习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反过来想,即一定地区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是该地区人们因地制宜、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

 

 

E认  识  区  域

一、标准要求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利用资料说出时代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这个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说明:

•本单元通过从全国范围内选学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至少学习5个区域,具体区域的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本单元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的区域地理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标准”中若干条内容,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所选择其余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即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也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发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乡 土 地 理

一、标准要求

•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举例介绍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说明:

• “乡土”范围是指县一级行政区。

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

• 乡土地理的学习,要求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