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276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docx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18莫高窟

▍教材分析

文体特征:

这是一篇状物散文,属于说明性文体,课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颂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写作手法:

首先,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先用两句话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概貌,接着选取莫高窟保存的彩塑、壁画以及收藏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分述敦煌艺术,最后总结全文。

第3自然段的前半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紧承上文,下半句“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则开启了下文,成为下文的总领。

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使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

文章用三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洞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具体描绘祖国西北的明珠莫高窟。

在介绍彩塑、壁画时,每段都以第一句话简要说明要描述的内容,接着围绕这个句子作具体描述:

先以一种整齐的句式作一般介绍,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作较为详细的描写。

第二自然段写彩塑,用“有…有…还有…”的句式,简要描述彩塑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最后细写一尊卧佛彩塑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壁画也采用了这样的笔法,同样的句式写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然后集中笔墨写壁画中的典型代表“飞天”,展现了莫高窟壁画的灿烂辉煌。

第四自然段写“藏经洞”,首句用“还有”一词承上启下,接着写洞内的珍贵文物,但大部分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去了,仅存部分经卷。

这是我国文物遗产的重大损失。

第三段只有一个句子,是对全文的总结,也与开头相呼应。

其次,文章语言准确,描写细腻。

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莫高窟壁画的宏伟,用准确、细腻的文字表现了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展现了壁画的宏伟瑰丽,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依据2011版关于“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基于本课的文体特征和独特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应明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的侧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优势:

五年级的学生有学习说明类文体的经验,这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在介绍彩塑和壁画时都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学生很快能找到中心句,理解文章内容不难。

学生的不足:

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虽然学生对莫高窟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千年前的产物,绵延几个朝代,历经风雨,每个时期的风格迥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这除了给莫高窟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

我的教学思考:

采用课件能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莫高窟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引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思考,从这些彩塑、壁画的身上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

藏经洞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引发他们的多元理解,从艺术、人民、历史等多维度地去看待如今的莫高窟,也去看待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随文理解新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随文理解新词,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编写段落提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剪辑的视频材料。

2.学生查阅莫高窟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

莫高窟,指读。

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

谁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是我国著名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第一个石窟建于前秦,历经隋唐以致元代,均有修建。

学生介绍要求简洁,不可大段读资料,要学会整理,选取。

其他同学听,作相应补充)

板书:

千佛洞,齐读,注意“佛”fó的读音。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指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世界影响,有492个洞窟,想象洞窟在断崖绝壁上排列的样子。

)出示:

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3.把莫高窟比作是西北的一颗明珠,这是对她的赞誉,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找一找。

(出示: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不仅在中国有名,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更进了一层,且与前文呼应)想去看看这颗明珠吗?

4.播放视频。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这些词语认识吗?

(1)出示一类词语,开火车读。

(2)出示两个二类词语:

惟妙惟肖宏伟瑰丽

(指名读)注意“肖”xiào的读音,意思:

逼真相似。

找一个最难读准的带领同学们再读一遍(相机正音:

凛、弦、肖)

(3)找一个最难写的读一读,记一记,自己默写下来。

2.惟妙惟肖和规模宏大分别是形容什么的?

(彩塑、壁画)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四字词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出示:

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惟妙惟肖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宏伟瑰丽漫天遨游灿烂辉煌腐败无能断崖绝壁

注意“凛”的读音。

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3.(自读课文)字词都掌握了,轻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4.(指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了课文,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说一说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你会用哪一个词语?

(可以用书上的词,也可以用你想到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再分分段。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第一段

(1)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概貌

第二段(2-4)具体介绍莫高窟。

第三段(5)总结全文。

2.课文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

(彩塑壁画藏经洞)

3.根据讨论,自己编写课文的段落提纲。

(上台汇报点评)

4.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课后针对自己喜欢的内容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

这节课的设计,教学主线很清晰,以视频带领学生走近莫高窟,字词教学以检查学生预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通过不同形式的通读课文,带领学生提炼文章主干,编写段落提纲,使学生先从整体把握文章。

为下一课品读文字表达作准备。

(本案例由江苏省南京市渊声巷小学谢桂娣老师提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了解状物散文的行文特点,学习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点面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莫高窟,去领略、感受她的魅力和风采。

回忆一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

(板书:

彩塑壁画藏经洞)

2.在初读课文后,莫高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你用了书上的句子,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3.莫高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刚才同学们也从课文中找出了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4.作者笔下的这座艺术宝库究竟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先走近莫高窟的彩塑。

二、学习彩塑段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

彩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边读边圈画。

2.多,从哪里看出?

(两千多尊)多具体的数字啊!

还有怎样的印象呢?

“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两个词是总写,从哪里能具体看出?

出示句子: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请一个同学读。

菩萨、天王、力士,能想象出他们的样子吗?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我们根据书上的描写猜猜看。

他们分别是谁呢?

3.出示图片欣赏。

(讲完再点)你是怎么根据文中的语句看出他是力士的?

(肌肉发达,上身赤裸,像一个斗士)你是怎么看出他是菩萨的?

(慈眉善目,眼睛微闭,微笑着,温柔慈祥)为什么说他是天王?

(身披铠甲,头戴王冠,很威武)

4.看来同学们都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

这些彩塑各有各的特点,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细心的同学发现老师把这句话重新排列一下,看看你又有什么感受?

(自读)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排列整齐,中间都是四个字的词。

(下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

5.这样一组排比句对仗多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两个,齐读)

6.除了这句话,还从哪里看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学生读)

出示句子: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同样是介绍,这句和上文有什么不同。

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他的外形的大。

动作神态。

指读。

总结写法,作者先以整齐的句式介绍了菩萨、天王、力士这三种彩塑,然后选择了一尊卧佛这个点具体来介绍。

这叫点面结合。

板书:

点面结合

7.想看这尊卧佛吗?

出示图片

8.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

“惟妙惟肖”还可用哪些词形容?

(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精妙绝伦)

9.看到这一尊尊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游客们会怎样赞叹呢?

10.大家都不停地赞叹,这就是“啧啧赞叹”。

11.听了游客们的赞叹,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啊!

难怪作者说: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三、走近“壁画”,领略魅力。

1.刚才我们走近了彩塑,同学们很快找到了中心句,从文字中找到了描写彩塑的特点的词,并且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想一想,这段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写出了壁画怎样的特点?

(默读,作些简单的批注)

出示: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板书:

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1)指名读

(2)请同学们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

过渡句可以使文章内容前后连接自然、流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哪些语句具体看出壁画的“宏伟瑰丽”?

(生答: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上课的多功能教室,大不大?

这个教室大概是100多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就相当于大概450个这样的大教室。

可见敦煌壁画是多么宏伟啊!

齐读.

还从哪里看出壁画的宏伟瑰丽?

3.内容丰富多彩,从哪里看出?

出示: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4.书上向我们介绍了几种?

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作者用一组排比句简洁地呈现给大家。

想看吗?

播放图片,一边播放一边读句子(师)其实这壁画里有的内容我们还学过的呢(九色鹿)出示图。

九色鹿就是257洞窟中的壁画,原名叫鹿王本生,它是一个佛教故事。

让我们再次感受他的魅力。

(齐读)

5.还从哪些语句看出壁画的宏伟瑰丽?

(飞天句)

(1)你了解飞天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描写飞天的句子,边读边想象飞天的姿态(重点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

(2)指名读。

评价

(3)指名读。

谁能读出飞天的优美姿态?

(4)配乐指名读。

老师给配上音乐,谁来试试?

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读得怎么样?

掌声送给他。

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5)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

(出示飞天图片)师范读: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这么美的飞天让我们记住它。

(出示写飞天的句子。

引读)

(7)这段排比句,对仗工整,含有动作的四字词语写出了飞天的优美姿态。

如果说第2自然段写彩塑是抓住神态描写,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美,那么这段飞天描写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的美。

(8)你们记住了这美的句子呢?

谁来试试。

齐背。

6.同学们,飞天是不是仅有这几种形象?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省略号)

(1)生练写。

我们也来接着写一写吧。

作者用的都是四字词,我们不必那么严格,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写出你们心中的飞天。

出示: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完后,自己读一读。

可以和组内同学读一读,改一改。

师提示:

一切的想象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也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创作出飞天形象的。

同学们要联系生活,大胆想象。

(2)指名交流。

7.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课堂——(生排成行逐一描述)

8.飞天是莫高窟壁画的典型代表,作者抓住飞天这个点进行具体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壁画的宏伟瑰丽。

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

出示: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每一位中外游客,置身于宏伟瑰丽的敦煌壁画前,都会流连忘返、举步不前。

让我们再来领略一番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大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

一起读。

(配乐)引读第三节。

9.这些精美的壁画大多出自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就能画出如此宏伟瑰丽的壁画,是多么了不起啊!

所以,我们骄傲地说——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10.领悟写法

刚才我们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两段都先用一句话概括特点,然后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描写,最后总写感受。

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除了壁画和彩塑,作者还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这一节中找到理由吗?

2.指名交流。

教师对话:

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出示:

“洞里曾藏有……”一句)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板书:

藏品丰富)

请大家注意一下“曾”字,(重点出示“曾”字)你从“曾”字读出了什么?

(过去有,现在没有了;无奈)

3.这六万多件珍贵文物到哪里去了?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图书、文物9000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文物精华6000多件。

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

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说。

4.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懦弱,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

让我们带着痛心和惋惜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5.敦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它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莫高窟不愧是——出示:

(齐读)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板书:

艺术宝库)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  

3.站在这茫茫的沙漠之中,再次举目仰望这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1.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2.推荐读著名学者余秋雨的《莫高窟》《道士塔》

这节课的设计,读写结合,学生参与度高,从语言文字入手,品析写法,在品读中感受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音乐图片相结合,迁移写作,学生实践充分,学有其法,教学效果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