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诫子书穿井杞人忧天》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docx
《《狼诫子书穿井杞人忧天》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狼诫子书穿井杞人忧天》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狼诫子书穿井杞人忧天》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
七年级上期中后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
(一)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诫子书》一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
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示例:
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5、《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志、学、才。
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
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贤于材人远矣万钟于我何加焉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解析】A通达;通过。
B介词,比;介词,对,对于。
C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D要;探求。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A代词,他;表推测语气,大概。
B完成;靠近。
C最终;最终。
D成为;为了。
3.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代词,书具;宾语前置标志。
B代词,他;代词,他。
C推辞;言辞。
D表顺承;表转折。
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解析】B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D )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解析】例句是用。
A因为。
B来。
C认为。
D用。
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解析】B作者只见过一次方仲永。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
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9.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答: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二)第20课《狼》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3、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6、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翻译: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狼》选自《聊斋志异》,本文作者是蒲松龄,他的号是:
柳泉居士,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2、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意思:
狼也够狡猾的了,然而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3、原文有三处描述狼阴险狡诈(黠的本性)的句子,分别是:
答: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目似瞑,意暇甚。
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在两狼的追击下,“屠大窘”说明什么?
屠户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答:
“屠大窘”说明:
屠户处境危急。
他明白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死狼。
屠户采取的行动是:
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用来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弛担持刀”,准备杀狼。
5、文中屠夫的“智”表现在哪里?
答:
①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由恐惧并对狼抱有幻想到与狼斗争并积极出击杀死了狼。
7、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
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8、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
贪婪,狡黠,团结凶残.
屠夫:
勇敢,机智.
9、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②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③邪不胜正。
10、写出两个以上带“狼”字的成语:
答:
狼子野心、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心狗肺。
11、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
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行走在路上,被狼逼迫。
(屠户看到)路旁有(一间)夜里看地的人留下的草棚,就跑过去进入草棚躲起来。
狼从草席里伸爪子进来,屠夫急忙抓住,使狼爪子缩不回去。
但想不出办法来杀死狼。
身边只有不满一寸的小刀。
就割开了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取皮)的办法吹狼。
用尽力气吹过的时候,(屠户)觉得狼不大动了。
才用腰带绑上(狼爪子)。
出去一看,那么狼胀的象牛一样(大),大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合上。
于是屠户背着狼回了家。
不是屠户,怎么能够想出这种办法来!
这三件事皆出自屠户,那么屠户的残忍,也可以用于杀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惟有小刀不盈寸(满)遂负之以归(背)
方缚以带(捆绑)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计策)
2、对文中屠户的性格特点总结正确的一项是(C)
A.勇敢、机智,胆识过人。
B.善于斗争,深谋远虑。
C.不正面硬拼,善于斗争。
D.胆小怕狼,侥幸获胜。
【解析】C通过描写可以看出,屠户不正面硬拼,善于斗争的特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翻译:
但想不出办法来杀死狼。
②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
翻译:
大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合上。
4、根据文中语句看,本文刻画的狼有什么特点?
答:
这一则故事,表现了狼的愚蠢。
(三)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3、【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
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
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
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三、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有什么作用?
答:
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
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答:
(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
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答: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答:
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
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
怕天会塌下来。
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答:
(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与“庸人自扰”同义。
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
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12、杞人“忧”什么?
“忧”到什么程度?
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①、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②、废寝忘食。
③、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1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答: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四、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
【注】①乐正:
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
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解析】A确实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代词,这件事。
B助词,的。
C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件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翻译:
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答:
“穿井得一人”错在“得一人”的解释,应是“得到一个人的使唤”,而非“挖到一个人”;“夔一足”错在“足”的解释,应是“足够”,而非“脚”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