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026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docx

3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第三章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是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常识,近年各地都着重考核了本章的一些要点知识,因此,考生应多花时间复习本章内容。

本章新增的知识点有:

微电子技术;多谋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航空技术;军事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本章知识结构图

知识点详述

第一节 高技术及高技术领域

一、高技术

“高技术”这个词最先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何谓高技术,眼下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是比较接近的。

学术界认为,高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高效益、高智力、高投人、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

所谓高潜能,是指从总体上说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扩散性,具有很高的态势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得到世界各国公认并将列人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1986年3月,在四位著名老科学家王大沂、王淦昌、陈芳允、杨嘉挥的积极倡议下,我国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

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

为缩短我国在高技术领域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首先在一些重要领域对世界先进水平进行跟踪,力争有所突破。

《纲要》中提出了以下七个技术领域的十几个主要项目作为研究开发的目标:

生物技术―包括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航天技术―包括大型运载火箭,为和平目的的空间研究与开发;信息技术―包括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信息的获取、传递与处理技术;激光技术―包括高性能、高质量的激光器及其在加工、生产、医疗和国防上的应用;自动化技术―包括计算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技术―包括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先进的核反应堆技术;新材料技术―包括高性能结构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继“863计划”之后,1988年我国又制定了一个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宗旨是:

使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

二、通信技术

1.无线电通信技术及其运用

(l)无线电技术的最早应用便是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

早在19世纪末俄国人波波夫就制成了第一台无线电发报机和收报机,并发出了第一份电报。

上世纪初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实现了穿越大西洋的无线通信。

电话始于有线电话,它是美国人贝尔发明的。

无线电技术诞生后,无线电话异军突起,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大哥大”已实现了全球通信的目标。

(2)电子管的发明使无线电技术得以真正广泛的应用。

1904年英国人发明了真空二极管,用于整流。

两年后,美国人又发明了三极管,用做电子放大器件,并用做电磁振荡器。

后来,人们又制成了由更多电极组成的真空管,用这种电子管制成的电子器件用途更广。

(3)广播、电视便是在电子管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

1919年英国最早开始了无线电广播的试播,次年年初美国匹茨堡市的无线电台正式定时向公众播放节目,无线电广播从此逐渐普及到全球。

电视就是图像的传播,它的关键在于光电现象的应用。

1923年,一位俄裔美国发明家发明了光电摄像管,后来人们又对它加以改进,再加上电子扫描系统和电子束显像管的发明,使电视的出现成为指日可待的事情。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首次播出了质量较好的电视图像,电视技术有了普及的可能。

彩色电视的研制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1951年彩色显像管在美国问世。

同年,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日,但因质量不好不得不暂时终止。

后来技术上不断改进,到1963年美国人重新播放彩色电视并受到欢迎,彩色电视从此迅速推广。

(4)雷达也是无线电技术早期的重要应用之一。

雷达的基本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它的原理是:

高频电磁波有很好的方向性,当一束频率很高的电磁波遇到能反射电磁波的物体(如金属物体)时,它就要被反射回来,通过检测反射波即可知该物体的存在。

因为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定值,测定脉冲电磁波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差,也就能够知道该物体与我们的距离了。

这在军事上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一台可用于探测空中飞机的雷达是1935年由英国人研制成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战后雷达技术进入许多民用领域,如飞机和船舶的导航,气象情报的收集,空中遥测上的运用等等。

从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民用方面,无论是在生产活动中还是在文化生活方面,都离不开无线电技术。

2.电信新业务

(l)电子信箱(E一Mail);

(2)电子货币;

(3)可视电话与会议电视电话;

(4)可视图文信息系统;

(5)图文电视广播系统―“电视报刊”;

3.现代通信网络

现代电信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任何一种通信业务都离不开电信网。

这种网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组成的。

通信终端设备包括电话机、传真机、用户电报机(电传机)、数据终端和图像终端等。

把信号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需要通过传输设备。

电缆、海底电缆及光缆等,是有线传输设备;而微波收、发信机及通信卫星,则是无线通信的传输设备。

交换设备是实现用户终端设备中信号交换、接续的装置,例如电话交换机、电报交换机等。

电信网有各种分类方式。

如果按交换方式分,有电路交换网、电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等。

如果按信号形式分,则有模拟通信网和数字通信网。

数字通信网比模拟通信网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采用数字信号,一条电话线路在同一时间内传送的话路比用模拟信号传送的要多,而且所受到的干扰少。

数字网可节省设备费用,提高传输性能。

而且在数字网中,由于各种通信业务都用数字信号来传送,因此可以使用相同的设备与技术,通过同一通信网传送,从而能方便地扩大业务种类以及开办综合性业务。

各国正在大力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它是一种能提供用于(包括话音和非话音在内)多种业务的端至端的数字连接方式的通信网,用户终端可以通过几种标准多用途的用户一网络接口接入这个网络。

4.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半个世纪以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交换机的出现及发展;

(2)集团电话、磁卡电话、录音电话、电话银行等各种电话服务的发展;

(3)光纤通信;

(4)卫星通信;

(5)移动通信;

(6)数据通信及其他非话通信业务的发展。

三、电子计算机技术

1946年,美国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尽管体积庞大、耗电惊人、功能有限,但开辟了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1.电子计算机的构成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1)硬件。

电子计算机的硬件因机器的规模和用途不同而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

硬件主要是由电子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即CPU)、存贮器、输入和输出装置三大部分构成的。

中央处理器和内存贮器构成了电子计算机的主机;外存贮器和包括电源在内的输人、输出装置则是它的外围设备。

(2)中央处理器是电子计算机硬件的主体,它的功能是解释和执行指令。

存贮器是计算机的记忆装置,用以存放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及其中间结果。

存贮器又分为内存贮器和外存贮器。

内存贮器(亦称主存贮器)直接与CPU相联,其中的指令和数据可以由CPU随机存取。

内存贮器的容量比外存贮器小,但存取速度比外存贮器快,用于存贮常用的程序和数据。

(3)软件。

软件是指计算机的程序系统,它包括操作(系统)程序、实用程序和编译程序等。

程序是指示机器工作的手段。

如果说硬件是机器存在的物质形态,软件就是机器的运作程序和运作方式,没有软件机器就不会动作,犹如一堆废铁。

2.电子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电子计算机面世以来应用领域不断地扩展。

就当前的情况说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①数据处理;②数值计算;③实时控制;④文字处理。

3.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主要趋势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代发展最快的技术,真可谓日新月异,过不了几年就几乎完全改观。

以现在情况看大致有下列趋势:

①巨型化;②小型和微型化;③网络化;④智能化。

4.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潮流

关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潮流,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以RIS(二、并行处理、多媒体技术为主,软件和网络相应发展。

(l)RISC是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的英文缩写。

所谓指令系统是计算机所能执行的操作命令的集合。

程序最终都要变成指令的序列,计算机才能执行。

计算机都有其自己的指令系统,对于本机指令系统的指令,计算机能识别并执行,识别就是可以进行译码―把代表操作的二进制码变成操作所对应的控制信号,从而进行指令要求的操作。

一般讲,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愈丰富,它的功能也愈强。

RISC系统将指令系统精简,使系统简单,目的在于减少指令的执行时间。

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

另外,传统的计算机一般都是每次取一条指令,而RISC系统采用多发射结构,在同一时间发射多条指令,当然这必须增加芯片上的执行部件。

(2)并行处理技术也是提高计算机处理速度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计算机,一般都只有一个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中执行的也只有一个程序,程序的执行是一条接一条地顺序进行,通过处理器反映程序的数据流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一串,所以叫串行执行指令。

并行处理技术可在同一时间内在多个处理器中执行多个相关的或独立的程序。

目前并行处理系统分两种:

一种是具有4个、8个,甚至32个处理器集合在一起的并行处理系统,或称多处理机系统;另一种是将100个以上的处理器集合在一起,组成大规模处理系统。

这两种系统不仅是处理器数量多少之分,其内部互连方式、存储器连接方式、操作系统支持以及应用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有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如长期天气预报、人类染色体研究以及粘性流体力学等领域,要求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10。

亿次甚至l0000亿次每秒,这样的速度,不靠并行处理技术是不可能达到的。

并行处理技术在硬件上已处于成熟阶段,软件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是操作系统和并行编译系统的研究。

(3)多媒体技术是进一步拓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新兴技术。

它是把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媒体作为一个集成体由计算机处理,把计算机带入一个声、文、图集成的应用领域。

多媒体计算机必须有显示屏、键盘、鼠标、操纵杆、视频录像带/盘、摄像机、输人/输出、电讯传送等多种外部设备。

多媒体系统把计算机、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组成一个整体,由计算机统一控制和管理。

国际上有句口号叫“多媒体技术―下一代的浪潮!

”预见了多媒体系统的发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4)在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的同时,光控计算机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另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开始研究生物计算机,也叫分子计算机,它将具有比电子计算机和光学计算机更优异的性能。

四、网络技术

所谓网络,是指在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台独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构成的系统。

根据联网区域的大小,计算机网络可分成局域网和远程网。

计算机网络人大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及数据的使用效率,扩大了人类知识财富的共享,使人类步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社会需要不断革新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网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

在信息时代,光纤网将日益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目前许多国家在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基础上,正朝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一ISDN)、智能化和个人化信息网计划”通信主题提出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迈进。

我国“863计划(BIP一ISDN)”技术,反映了未来电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五、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晶体管的出现。

1947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乙T)的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赖顿和肖克莱制成第一支晶体管,开始了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的时代。

晶体管的出现可以说是集成电路出台的序幕。

微电子技术的研究重点是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指以半导体晶体材料为基片,采用专门的工艺技术将组成电路的元器件和互连线集成在基片内部、表面或基片之上的微小型化电路或系统。

标志集成电路水平的指标之一是集成度。

所谓集成度是指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能做出多少个晶体管,也有的用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能做出多少个门电路(一个标准的门电路是由一个或几个晶体管组成的)来衡量集成度。

到20世纪6。

年代中期,集成度水平已经提高到儿百甚至上千个元器件(指晶体管)。

我们把集成100一1000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称为中规模集成电路(MediumScaleIntegration,简称MSI)。

70年代是集成电路飞速发展的时期,集成电路已经进人1000个以上元器件的大规模集成(LargeScaleIntegration,简称LSI)时代,这期间已经出现了集成20多万个元器件的芯片。

人规模集成电路不仅仅是元器件集成数量的增加,集成的对象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它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功能部件,也可能是一台整机(如单片计算机)。

80年代可以看作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LargeScaleIntegration,简称VLSI)的时代,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已达10万以上,而且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

生产集成电路的原料是硅、铝、水、某些化合物和一些普通气体,这些材料都不昂贵,但是,制造集成电路的过程却相当复杂,对所用的设备要求很高,所以建立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是相当巨大的。

而芯片价格的下降,只有依靠现代化的大批量生产才能达到。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出现,首先引起了计算机技术的巨大变革。

由于计算机的逻辑部件特别是计算机的心脏―中央处理器的集成化,使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并在1970一80年间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IBMPC个人计算机出现以后,打开了计算机普及的大门,促进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五六十年代,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耗能惊人的计算机,只能在少数大型军事或科研设施中应用,今天由于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已经进人普通的办公室和家庭。

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宽,反过来更促进了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制和生产。

微电子技术对电子产品的消费者市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价廉、可靠、体积小、重量轻的微电子产品,使电子产品面貌一新;微电子技术产品和微处理器不再是专门用于科学仪器世界的贵族,而落户于各式各样的普及型产品之中,进入普通百姓家。

现代的广播电视系统更是微电子技术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集成电路代替了彩色电视机中大部分分立元件组成的功能电路,使电视机电路简捷清楚,维修方便,价格低廉。

由于采用微电子技术的数字调谐技术,使电视机可以对多达100个频道任选,而且大大提高了声音、图像的保真度。

微电子技术将创立集成的家庭终端,为人们提供娱乐、信息和家务等方面的服务。

总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诸如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医疗卫生、环境工程、能源、交通、自动化生产等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既代表国家现代化水平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

六、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Multi一media)是“多种信息媒体”的意思,如语言、声音、文字、图像等。

多媒体技术是指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信息媒体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传统的通信只传送单一信息媒体,如电话传送语音,传真传送文字和图形,计算机通信传送数据。

通过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相隔万里的用户可以随意传送声音、文字、数据、图像,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双向数据交流。

在多媒体通信中,与对方通话时可看到对方的形象,与对方谈判时可看到对方提供的样品及相关文件、资料、图纸等,还可把签字后的合同立即传给对方,可在办公室或家里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和对话。

在技术方面,高性能的个人计算机加上多媒体卡便可具有处理多媒体的功能。

但是要在大范围内方便实现多媒体通信,还需有一个适合多媒体通信的网络,以便灵活传送和交换具有不同传输速率、不同特点的多媒体信息。

举例来说,传输电视图像信息需要的速率要比传输电话高出百倍乃至数百倍,只有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一ISDN)才能做到,这是世界各国正在致力研究和建设的通信网络。

其次,对音频、视频信号的频带压缩技术,也是实现多媒体通信的关键。

七、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也是21世纪最重要的高技术之一。

今天,技术、生产、军事、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

就定义而言,自动控制技术是控制论的技术实现应用,是通过具有一定控制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某种控制任务,保证某个过程按照预想进行,或者实现某个预设的目标。

从控制的方式看,自动控制系统有闭环和开环两种。

闭环控制也就是(负)反馈控制,原理与人和动物的目的性行为相似,系统组成包括传感器(相当于感官),控制装置(相当于脑和神经),执行机构(相当于手腿和肌肉)。

传感器检测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输出量),并将!

鱿转变成物理(电)信号传给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比较被控对象当前状态(输出量)对希望状态(给定量)的偏差,产生一个控制信号,通过执行机构驱动被控对象运动,使其运动状态接近希望状态。

在实际中,闭环(反馈)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应用于不同领域和各个方面,当前广泛应用并快速发展的有:

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专家控制(即以专家知识库为基础建立控制规则和程序),模糊控制,容错控制,智能控制等。

开环控制也叫程序控制,这是按照事先确定好的程序,依次发出信号去控制对象。

按信号产生的条件,开环控制有时限控制,次序控制,条件控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微电子技术生产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在工业控制(电梯,多工步机床,自来水厂)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然,一些复杂系统或过程常常综合运用多种控制类型和多类控制程序。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高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工厂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综合管理工程、航天工程、军事技术等领域,自动控制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八、航空航天技术

1.航空技术

航空是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

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以螺旋桨作动力,后来发明的直升飞机也以螺旋桨提供升力和动力。

但螺旋桨飞机的速度受到限制,不可能作超音速飞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人发明了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它依靠燃料和空气爆燃时的高压空气在所有内壁产生的总压力,推动飞机前进,尾部喷出的气流速度接近音速或超过音速许多倍。

随之,喷气式飞机实现了超音速飞行。

航空的基础理论是空气动力学。

喷气式飞机靠喷气发动机提供推力,靠机翼产生升(举)力,靠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组成的操纵面控制飞行姿态。

直升飞机用活塞式发动机,通过螺旋桨提供升力并操控。

航空技术是综合高技术,在理论和设计的基础上,材料技术是关键,电子技术是灵魂。

军用飞机有歼击、轰炸、运输等类别。

歼击机注重速度、机动性、攻击能力,目前主力为第三代,在研的第四代除前述性能提高外,会在短距起落、隐身性能、电子设备和武器方面进一步提高。

轰炸机注重隐身性能和航程,远程轰炸机可作为战略武器使用。

民用飞机方面,波音公司1969年推出的波音747大型喷气式客机,开辟了客运飞机新时代。

飞得更高、更快、更远和更安全是飞行追求的目标。

但只有航天飞机才能飞出大气层。

2.航天技术

航天是穿越大气层的飞行活动。

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对大型运载火箭、巨型卫星、字宙飞船、航天飞机、永久空间站、空间资源、空间工业、空间运输及空间军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人类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概括如下:

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概念和可行性论证,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和地面配套设施的研制、试验和发射的探索性试验阶段。

60年代则在所发射的航天器上使用各种特殊的仪器设备进行遥感、信息传输和收集各种探测数据,这是初期应用试验。

70年代以来,利用空间环境及其高远位置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试验,突破了航天应用领域众多的技术关键,拓展了广泛的应用范围,形成了通信、导航、气象、资源、科学、军事应用、深空探测等卫星系统。

与此同时,自60年代以来的30多年间,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的载人航天也已经经历了初期探索性试验的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通过把人送上天以探索人进人空间的可能性和适应性,了解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研究和解决交会、对接、舱外活动、舱内环境及控制等在轨技术,研制并发射试验性空间站及其相应的运输系统,以研究有人直接介人或参与人机结合系统从事空间开发试验的可行性。

近半个世纪里,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令人信服地显示出它的重大作用。

航天技术的开拓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对航天技术的应用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宏观地看,航天技术不仅为经济建设、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带来了传统技术无法达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它的发展也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

可以预见,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空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必将对人类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航天技术,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航天技术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取得了初步的社会经济效益。

它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或卫星。

通信及广播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导航定位卫星,都是开发相对于地面的高位置空间资源的航天器,这类航天器一般又称为应用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服务的人造卫星,是当今世界上发射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航天器。

卫星技术与多种科学技术的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技术,如卫星通信、卫星气象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等,这些技术统称为卫星应用技术。

卫星应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航天技术主要通过卫星应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国家实力。

卫星应用系统是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入众多的应用部门发展成为应用部门的新技术系统。

中国把研制发展应用卫星,作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针,建成了能研制各类人造地球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科研生产基地,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讨一、生产、试验和运行管理的工程系统。

截止到1992年底,中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成功了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已从试验阶段进人应用阶段,极轨气象卫星已进人试验阶段。

与此同时,利用国内外应用卫星初步建立了卫星气象地面系统,卫星通信、广播地面系统,资源卫星地面系统,卫星定位系统。

许多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系统的建立并投人使用,是中国航天技术从试验阶段进人应用阶段的重要标志,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力量,带动相关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

自1961年4月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载人航天技术迄今已有40多年历史了。

这项技术复杂、规模大、研制周期长、投资多、褒贬不一的尖端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已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生命力。

2003年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并准确进人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按照预定计划,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清晨返回。

我国“神舟”飞船载人升空,是航天人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的结晶。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

我国航天人遵从科技发展规律,多学科科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