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981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docx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

杨得志如何指挥清风店战役

  决策强攻徐水  1946年6月,蒋介石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发起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7月,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伟大号召。

1947年7月,中央任命杨得志为新组成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野战军第一政委为罗瑞卿,第二政委为杨成武,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泮自力,下辖二、三、四3个纵队10个旅(其中1个炮兵旅)。

后来举世闻名的“杨罗耿”兵团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当时晋察冀地区南边与晋冀鲁豫,东边与山东解放区已基本连成了一片,但敌人在数量和装备上仍占有一定的优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敌人对(北)平(天)津保(定)这一重要战略三角地带的控制和以此维护交通线,守住通行东北地区走廊的企图。

中央和晋察冀分局给野战军的战略任务是在运动中大量歼敌有生力量,彻底粉碎蒋介石的防御体系,但当时野战军不仅兵力装备上不占优势,还缺乏打大歼灭战的经历和经验。

  9月中旬,在东北野战军秋季攻势节节胜利的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从这个三角地带抽调3个师出关增援,这使敌我兵力对比上发生了有利于我的变化,敌人的兵力部署也出现了漏洞。

他们把主力部队相对集中:

十六军驻守大清河以北的雄县、霸县、新城;二十二师守卫平津交通线;九十四师一个旅配置于涿县、涞水、定兴一带;五师在北河店、固城、徐水一带;新编第二军两个师在保定;主力中的主力——罗历戎的第三军镇守石家庄。

这个部署的特点是,除石家庄外,其余部均分布在保定以北的东西两侧。

很明显,他们的目的仍然是确保平津保三角地带这块战略要地。

杨得志很敏锐地发现:

如果把这块三角地带比作一头牛,那么,北边的北平是牛头,东西两侧的天津、保定是牛腿。

杨得志决定既不砍他的头,也不剁他的腿,而在保定以北实行中间突破,围城打援,吃掉这头牛最肥的部分。

  围城打援,就是围攻既是北平的南大门,又是平汉铁路的咽喉之地徐水(城)吸引敌人来援,在运动中歼灭他们。

围城是手段,打援歼敌才是目的,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误认攻城是真,围城是假。

所以,围城的部队要以最大的声势,最猛的动作,最快的速度打徐水,使他们确信我军是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拿下徐水的,而我占徐水,敌之保定便危在旦夕,石家庄则更加孤立,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敌援军调出,在运动中歼灭他们。

“野司”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陈正湘和李志民领导的第二纵队,并将冀中独立第七旅配属他们指挥。

  二纵根据“野司”快速、勇猛、打疼的要求,经一夜激战一度攻入徐水城内,但由于敌人工事坚固,火力充足反扑凶狠,最早突入城内的五旅3个连队不得不退出。

陈正湘电话把情况报告给杨得志,杨得志听得出他有点着急,告诉他,突击连队退出来没关系,我们的目的是打援,要组织部队坚持围城猛烈攻击。

要坚持打,认真打,打出坚决拿下徐水的气势,要告诉部队,让部队明白,现在的围而不歼,是为了更大的胜利。

杨得志说:

“告诉同志们,这次要鸡鸭鱼肉大馒头都吃下,要来个‘大会餐’!

”“明白!

”陈正湘只说了两个字就把电话挂了。

  我军攻城火力更加猛烈,守敌伤亡增大,不断呼叫救援。

敌指挥官沉不住气了,开始驰援。

援敌终于被调出来了。

石家庄方向,罗历戎没有一点动静。

罗历戎第三军镇守的石家庄是蒋介石支撑平津保三角地带甚至华北大局的重要据点,能够调出罗历戎并歼灭他,其意义不仅是歼灭了敌人的主力,更可以进一步孤立石家庄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华北大城市,为最后夺取它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但罗历戎不动,敌我双方众多的兵力集结于徐水、固城、容城这个小三角地带,运动起来相当困难,而且敌总兵力多于我军。

面对这种对峙的状况,杨得志决定实施诱敌西进,迫敌分散,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的方案。

  捕捉瞬变的军情  可是转移途中,杨得志突然收到一份“野司”电报,大意是:

密悉:

罗历戎率第三军出石(家庄)现已渡滹沱河向新乐开进。

这是杨得志没有完全想到的。

杨得志后来说,他看到电报后的第一反映是“整个战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罗历戎是冲我们来的”。

  新乐县在石家庄东北,保定、徐水、容城西南。

罗历戎出石城奔新乐其战略意图显然不单是为保徐水而是想造成南北夹击的局面吃掉我们。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又十分大胆的行动。

杨得志当时怎么也想不出罗历戎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胆量和决心。

后来才知道,这是当时正在北平的蒋介石亲自决定的。

他认为我军在这个地区兵力和武器都处于劣势,能一举吃掉我们,便可以解救他在华北和东北的困局。

杨得志把电报交给杨成武、耿飚。

作战参谋余震迅速在地上铺开地图,司令员、政委、参谋长3个人立即蹲下围拢在地图前面。

很显然,敌情的重大变化,我们正在执行中的西移北进计划也必须迅速改变,否则,很可能陷入被敌南北夹击的被动之中。

首先是战场的选择,仗绝对不能在保定以北打,必须在保定以南但又不能离保定太近的地方打。

因为敌人在保定有重兵,保定以北因我攻徐水来援的敌军更多。

野战军的3位最高领导决定:

战役在清风店地区展开。

  清风店在徐水、保定以南,正定、新乐以北,选择这个战场对我们比较有利。

但当时罗历戎的主力距清风店只有90里,而我军主力离清风店最近也有150里,最远在250里以上。

所以,能不能打上、打好这一仗,关键是能不能赶在罗历戎前边到达清风店。

如果让罗历戎先我进入、越过清风店地区,敌将重兵集结,形成对我夹击之势,我将失去战役的主动权。

这就要求我军主力必须在24小时内走完250里以上的路程赶到战区,而保北的部队不仅要在不暴露南下意图的前提下同增援徐水的敌人继续作战,还要摆出在这里决战的架势,行进速度想快都快不起来。

同时,部分主力南下后,围攻徐水的部队只剩下4个旅(敌军在这一带仅保定就有一个军),但攻势不能减,而且要更猛,使敌人坚信我军的主力仍在保北、攻占徐水的决心没有丝毫变化。

不仅如此,还要随时准备阻击保北敌人南下援助罗历戎,保证清风店全歼罗历戎的胜利。

杨得志通过电台告诉陈正湘、李志民,4个旅要打出14个旅的气势,攻城不能停,更要注意绝不准保北敌人有一兵一卒南下。

陈、李的回答极简单:

请“野司”放心,决不让这里的敌人南窜一步!

  兵贵神速“向南”  一切筹划停当,突出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问题只有两个字:

时间!

兵贵神速啊!

我军正常的行军速度每小时可达10华里,现在强行军要求14华里以上,但连续不停的强行军很难达到这个时速。

因为4个小时以上总要喝点水吃点东西,十几个小时以上总得有点休息时间,就算我们不吃不喝不休息赶到预定战场,巨大的体力消耗也很难保证战斗的胜利。

但杨得志心里很清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切胜利都取决于时间。

耿飚很快起草好了命令:

全军除原进攻徐水的部队不动外,其余各部队接令后一律立即掉头南下,目的地是方顺桥以南的清风店地区。

  从接到敌情变化的电报到发出南下清风店的命令,总共用了不到半个小时。

传达命令的参谋们走后,3位领导在夜色中纵马南下。

驰至午夜,余震等3个人掉队了,直至拂晓他们3人才赶到临时指挥所,原来连日奔波,余震马背上垫的马袋子跑没了,屁股都颠烂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但大家都顾不上了。

近20个小时,大家不要说吃饭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

  不出所料,罗历戎和其他国民党军队一样,不愿意也不敢夜行军,在杨得志催马急进,余震的屁股都颠烂了的时候,罗历戎已经在新乐宿营。

新乐的群众报告,罗历戎第三军什么处、室、医院就有十几个,最可笑的是罗历戎还带了一个由十三四岁男女娃娃组成的杂技魔术团。

有位参谋说,罗历戎在新乐唱3天大戏才好呢!

罗历戎可以在新乐做他的“美梦”,我军上下却仍然是枪不离肩马不卸鞍,日夜兼程往南赶。

杨得志等3位领导不停地用各种方式向各纵队进一步说明情况的变化和“野司”的决心。

耿飚告诉杨得志,部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吃饭问题,二是战场救护问题。

吃饭关系到时间,一个连队百把号人,连做带吃怎么也得个把小时,3顿饭下来,起码要耽误五六十里路程。

战场救护关系到战斗力,部队边打边强行军,超常的疲劳不说,伤亡在所难免,这种情况再抽出兵力运送伤亡的同志,战斗力会大受影响。

杨得志很重视部队提出的问题,他告诉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政委林铁和独八旅旅长徐德超,要他们迅速组织地方武装和民兵,不惜一切代价拖住罗历戎;通报晋察冀边区党委、政府负责人,请他们组织群众全力支援野战军的行动。

同时,他把变化的情况和野战军的部署补报给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余震过来说,天就要亮了,首长们是不是稍微打个盹?

耿飚一摆手说,指挥部马上还要前移。

清风店、清风店,一切都要到清风店再说!

  黎明时分,杨得志来到大路旁,只见几路大军全是跑步向南,他们喊出的口号是:

“提前赶到清风店,坚决活捉罗历戎!

”“为我军增光,为人民立功!

”杨得志在这里见到了肖应棠旅长、龙道权政委率领的二纵四旅。

他们告诉杨得志,从徐水固城到南下清风店已经8个昼夜没停了。

有位干部对杨得志说,8天8夜除了打仗就是行军。

战士们学乖了,行军能边走边睡,打仗能抓空打盹。

大家都说,胜利就在我们的大腿上呢!

杨得志把肖应棠和龙道权请到“野司”指挥部,了解了情况,进一步交代了任务,表扬了他们。

各部队很快赶到了保(定)南解放区。

地方党、政府、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在冀中、冀晋区党委的周密组织和坚强领导下,除了对敌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节节阻击,还在敌人可能停留的村庄实行了彻底的空室清野,不要说粮食,有些村子连水井都填死了。

同时,老区群众在几十里长的大路两旁,每隔50米左右都设立了粮水站,垒灶支锅昼夜不停地烧开水煮热粥,蒸馒头烙大饼,妇女同志不但提着篮子端着簸箕跟着行进中的战士把干粮送上,还把撕成条的烧鸡、煮熟的鸡蛋、花生、栗子、大红枣、黄柿子、毛巾、布鞋、布袜和慰问袋塞到战士们手里。

部队不停步不歇脚,不支灶不作饭,吃得饱,吃得好,就是甩开一双铁脚板急速前进。

据战后统计,冀中人民组成的民工队达10万人,担架11000副,牲口9600头,大车3400辆,阻击敌人保护部队通讯畅通的民兵在1万人之上。

  傍晚,杨得志接到罗历戎先头部队已接近定县的情况报告。

他对耿飚说,这位罗军长也真够可以的了,新乐到定县50多里地,他走了快30个小时了。

耿飚也笑着说,是呀!

余震让颠烂的屁股弄得睡不着觉的时候,罗军长正在做“美梦”呢!

我军全部赶到方顺桥以南并全线展开后,罗历戎全军被挡在清风店周围的高家佐,东、西南合,大、小瓦房等地。

这时,罗历戎才发现他面前不是民兵游击队,也不是“土八路”,而是我军的主力,他不得不向他的顶头上司国民党十一战区司令官孙连仲求救。

孙连仲坚持“共军主力在徐水”,因为那里的战斗仍然激烈,“一天前共军曾攻入徐水,虽被打退,但仍在争夺”。

孙连仲还告诉罗历戎:

“共军一辆汽车都没有,他们靠什么20多个小时从保北到保南的清风店?

他们会飞吗?

他们是‘神行太保’吗?

你一定要全力北上,完成总统南北夹击的重任!

”孙连仲是坐飞机“巡视”了战场后说这番话的,所以他说得“理直气壮”,但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军已完成了对罗历戎第三军的合围。

罗历戎不但不能北上,东西两边活动的余地也已不大,即使他敢违令退回石家庄,唐河一带的渡口也早被封锁了,而且从战役部署开始,“野司”就把徐德超的独八旅放在了罗历戎的身边。

杨得志曾多次对徐德超说:

“你一定要把罗历戎给我盯死了!

”  创造歼灭战纪录  清风店战役是10月20日正式打响的。

罗历戎的第三军不愧是国民党的主力,很能打。

21日激战一天,这个激战不仅仅在清风店,在徐水、保北攻城、阻击的部队打都打得很苦,但他们以少对多,攻城、阻击都打出了晋察冀野战军主力的威风。

杨得志说,那时他不担心正面战场,因为“野司”的三、四纵队及二纵的主力四旅都在这里。

这时的孙连仲看到蒋介石“南北夹击”的计划已成泡影,他想解救罗历戎突围南返石家庄,靠石家庄的部队出城援助但他不敢,因为罗历戎出石家庄后,石城内只有刘莫为师长的三十二师及一些杂牌部队。

他只有靠他在保北的部队,那里有上百辆美国大卡车,如能突破解放军阻击,几个小时便可以赶到清风店。

但保北的部队一直向孙连仲报告说,共军的主力在这里,我们突不出去!

所以,杨得志一直认为,没有保北阻击战的胜利,就没有清风店的胜利!

  22日凌晨,杨得志向全军发出了总攻罗历戎的命令。

当时,罗历戎的军部被我压至清风店东边的西南合。

西南合是一个只有三四百户人家的村子。

这里除了三军军部,周围还有他的第七师师部及两个团。

我们一发炮弹下去,“主力王牌军”就倒下一大片。

天亮,孙连仲派出成批的飞机来给罗历戎打气,但这已无济于事了。

倒是我军用冲锋枪、轻机枪对空射击(那时没有高射机枪和火炮)打掉了一架敌机。

战士和乡亲们都跑去看,喊着:

快看呀!

美国造的!

10点左右,我军攻入西南合,占领了罗历戎的指挥所,胜利结束了清风店战役。

  聂荣臻等很快从在阜平召开的晋察冀中央局会议上赶到了前线。

一见面,聂荣臻就说:

“你们怎么搞的嘛,我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你们了。

”杨得志说:

“情况突变,走得太急,电台没跟上。

我们想,这一仗打不好,肯定要受批评的。

”聂荣臻则高兴地说:

“我看你们只想着打好,没有想到受批评。

所以就打好了嘛,打得很好嘛!

”杨得志、杨成武、耿飚、潘自力向聂荣臻汇报了战役情况,聂荣臻等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清风店战役共歼敌1.7万余人,生俘1.1万人,其中包括将校级军官10余人,是晋察冀战场转入战略反攻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力配合了东北我军的秋季作战。

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1947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给“野司”主要领导人的电报中称赞是“创晋察冀歼灭新纪录”的战役。

朱德为战役的胜利专门写了一首诗:

南合村中晓日斜,频呼救命望京华。

为援保定三军灭,错渡滹沱九月槎。

卸甲成云归故里,离营从此不闻茄。

请看塞上深秋月,即照边区胜利花。

  若干年后,杨得志在一篇有关该战役的文章中说:

“寻找和捕捉战机,确实是战争学中一门重大的指挥艺术。

它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熟悉和掌握敌情动态,并据此作迅速果断的判断;熟悉和掌握敌方指挥人员及所部的特点,甚至性格和心理变化。

并据此攻其所短,打其所弱;熟悉和掌握未来战场的地理民情等多方面的情报,并据此确定切实可行、有利于我的部署。

这些问题处置是否得当,对指挥员的胆魄、决定、毅力、意志都是严峻的考验。

这种考验又往往表现于战役全面展开后所发生的战前无法预料的重大变化上。

像巨轮在大海中航行,船长——指挥员——应该有驾驭一切惊涛骇浪的本领。

”这使我想起了孙子“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