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优选.docx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优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优选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
“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
“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
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
“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
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 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 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 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
(1)C
(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③用典。
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
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⑴"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 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③用典。
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
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
【注释】①寿阳:
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
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
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
前秦溃兵,④东山:
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
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答案】
(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解析】【分析】
(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东坡笔下的内容。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
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
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过执著纠结。
直抒胸臆。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一句,借典故抒情,暗含谢安晚年的一段历史典故。
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
词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⑵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⑵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
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
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 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 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 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
“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
(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
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
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
“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
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
别墅。
②东山:
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
(1)D
(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解析】【分析】
(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
诗句此处用典,披衣: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
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故答案为:
⑴D;
⑵“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
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
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
天河。
③樾:
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
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
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 “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 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 “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
(1)D
(2)【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
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
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
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
【解析】【分析】
(1)D项,“一指玩耍,把玩”错,应该是“奏乐”。
故选D。
(2)“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
“如雪”,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
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写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故答案为:
⑴D;
⑵【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
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
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
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 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 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 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答案】
(1)B
(2)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解析】【分析】
(1)B项,对“野性”的理解错误。
“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既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
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
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意。
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
故选B。
(2)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
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结合“多因野性同”“潜公”“朝朝在门下”“五侯”等分析,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结合“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分析,牵引一根藤条连接着树影,移放一块石头将花丛隔开来,打开书卷读书点亮灯惊动了燕子,掀开帘子望远月光带着风照进屋里。
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结合“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等分析概括书院的生活即可,如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等。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
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
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
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
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
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 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 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 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用典贴切。
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
②运用拟人。
“思”“忆”,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
③联想自然。
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
【解析】【分析】
(1)C项,“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不正确,“海鹏风”一句用典,写树枝开裂,气势如大鹏展翅惊起的风浪,意在表现诸葛亮在衰败的局势中搏风击浪,力挽狂澜。
故选C。
(2)“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结合注释③内容分析可知,运用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
结合“思”“忆”“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分析可知,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
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
此联想象自然,尤为警切,乃全篇眼目。
故答案为:
⑴C;
⑵用典贴切。
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
②运用拟人。
“思”“忆”,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
③联想自然。
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
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
车轮生出四角,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