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docx
《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7-2021年)
目录
前言3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3
(一)发展现状3
(二)发展形势7
二、总体要求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2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14
(一)强化产业衔接,构建新型纺织服装产业供需链14
(二)推进产业集群,构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空间链20
(三)增强创新手段,提升多维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24
(四)健全服务体系,搭建高效纺织服装产业服务链32
四、保障措施38
(一)优化市场发展环境38
(二)强化产业政策引导39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39
(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40
(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40
附件:
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表42
前言
纺织服装产业是枣庄市工业经济中的重点行业,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覆盖了化纤、纺织、印染、服装、家纺及产业用纺织品等多个行业,对枣庄市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惠及民生、社会稳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促进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围绕枣庄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的意见”的战略部署,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国制造2025》、《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原则和要求,特编制《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7-2021年)》。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发展成就回顾
(1)行业规模逐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全市形成了以差别化纺纱、针织服装、牛仔服装产品为主导,产业用纺织品、家纺等相关产业共同升级提档的良好格局。
截至到2015年底,全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4家(其中纺织企业56家、服装企业98家);实现销售收入308.56亿元,同比增长2.6%;出口交货值20.64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出口总额29.8%以上;利润16.11亿元,同比增长2.3%;利税28.24亿元,同比增长3.8%;纱线17.88万吨,布2.89亿米,服装8.23亿件。
(2)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全市形成了以枣庄经济开发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分别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山东省纺织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中国针织文化衫创新基地”和“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市中区税郭镇纺织工业园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到服装加工等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台儿庄区工业园已有海扬王朝、青纺联(枣庄)和联润新材料三家大型纺织服装企业落户,技术装备、产品档次均居国内一流水平,已成为台儿庄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峄城区工业园聚集了2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已成为园区内的主要产业。
(3)规模企业逐步增加。
“十二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政府政策扶持等措施,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批生产规模合理、产品档次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区域龙头骨干企业。
2015年底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已有18家。
其中:
万泰创业、海扬集团、海之杰等三家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已超过5亿元,利税总额、出口创汇均在3000万元和3000万美元以上,其中海之杰2015年出口创汇额达到了11211万美元,成为全市第一家出口创汇过亿美元的企业。
海扬王朝生产的中高档牛仔布系列产品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产品档次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
(4)技术进步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各种新型纺纱、织造、染整、非织造及服装等加工技术正逐步推广。
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已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个,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名牌3个,省级驰名商标1个。
每年都有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新产品问世并投向市场,全行业每年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新品种数都在300个以上,全行业新产品产值率超过30%。
联润新材料生产的新型纤维纱线全部用于高档服装面料的织造,公司被命名为国家纺织新材料纱线产品开发基地,其“利用人造纤维生产140支以上超高支纱生产技术”项目荣获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二等奖。
(5)装备水平稳固提高。
“十二五”期间。
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先进设备比重占到40%以上,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6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初步推广使用清梳联、无接头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全自动大圆机等先进设备,在纺纱生产连续化、服装制造自动化等领域已有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表1:
“十二五”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状况
主要指标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2614878
2560731
2936127
3008497
3085599
利润(万元)
136826
132801
160870
157401
161063
出口交货值(万元)
175788
139586
167302
167849
206400
就业人数(万人)
6.56
5.57
5.18
5.23
5.23
纱产量(万吨)
23.92
16.09
18.89
17.96
17.88
布产量(亿米)
7.36
5.83
3.85
3.84
2.89
服装产量(万件)
79468
88102
80664
82576
82273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
(1)产业链不完整,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整体情况看,除牛仔服装、针织服装产业链比较完整外,高档梭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产业链没有形成,功能性、差别化纤维自产空白,印染重振步履艰难,产业欠缺承上启下的纽带,不适应纺织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
(2)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实力不强。
全市现有纺织服装企业90%为中小型企业,多数是由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的小微企业。
虽具有灵活机动、产品转型较快的优点,但企业领导人缺乏做大做强的意愿,在投入上比较保守,并且竞争理念弱,赶超意识差,缺乏产品开发能力,低层次同质化的竞争严重,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以致企业丧失发展壮大机遇,不适应纺织工业龙头辐射带动效应的需要。
(3)产品档次低,缺乏品牌竞争优势。
全市现有纺织服装产品仍是中低档产品为主,高精深产品少;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靠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缺乏品牌竞争优势。
不适应纺织工业市场多样化、产业精细化、产品品牌化的需要。
(4)产业集群松散,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全市产业集群的发展虽初具规模,但与全国知名的纺织名城名镇和产业集群相比,全市产业集群统一规划的整体水平不高,产销功能、产业链接分工不够明确,各类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对外展示的特色和整体形象不够突出,政策服务的措施不够配套,企业的布局过于松散。
加之总体规模不足,层次偏低,不适应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建设的硬性要求。
(二)发展形势
1.面临的挑战
(1)国内国外市场需求放缓。
未来五年,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全球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速将持续减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新兴经济体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将带动纺织服装市场增长,但也面临着经济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进入改革攻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市场需求增速明显放缓。
同时消费观念日益成熟理性,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更加注重纺织服装的性价比和个性化选择。
(2)产业发展方式深入调整。
未来五年,以先进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带来纺织工业组织结构、产业竞争方式和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
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正由制造环节向消费者的使用过程转变,新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产业发展从价值链间的竞争上升为价值生态系统的竞争调整,以往量化的物质消费价值在向审美体验的文化价值拓展调整。
同时发达国家及国内沿海地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仅可以控制产业制高点,而且可以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生产效率,强化新兴技术产业化能力,形成高端服务业领先优势,这对枣庄市纺织服装传统发展观念及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了挑战。
(3)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未来五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要素成本将持续提升,棉花价格持续高于国际市场,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基本上不复存在。
加之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步入由高速向中速增长换挡的新周期,开始了深度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新阶段。
过去的数量型、扩张型发展所积累的“同质化过剩”矛盾,正在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企业的优胜劣汰。
2.发展的机遇
(1)资源配置带来新时机。
国内外纺织服装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的变革期,这为全市纺织服装行业跨国跨区域配置技术资源、创新资源、制造资源、管理资源和营销资源等创造了新时机。
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基本面长期向好,区位交通优势突出、人力资源富足、基础设施完备、城镇化推进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会对全市纺织服装行业产生巨大的资源配置拉动作用。
(2)产业调整创造新空间。
国家供给侧改革战略为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产业调整机遇。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大大拓展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区域发展空间,为实现跨产业、跨文化、跨区域整合带来巨大的新动力,使得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加速。
枣庄市地处西部经济隆起带,已具备纺织服装产业调整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和有利环境,只要找准发展方向,明确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牢牢把握本轮产业调整的时机,就能在这次国内外产业格局调整中获得更大的创新空间。
(3)两化融合催生新机遇。
未来五年,国家以“互联网+”、大数据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两化融合战略,让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与发达国家同步进入经济新模式时代,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更大范围、更高效能、更多手段的整合产业创新资源,扩大产业价值增长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于互联网的电商模式早已改变了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但之前仅仅是在销售环节,今后几年互联网将推动纺织制造向服务化的延伸。
同时在全面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将成为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新亮点,为企业提质增效、拓展核心业务提供新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调整结构和转变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和增强效益为发展中心,以完善产业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全市结构合理、效益显著、技术先进、优势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及产业集群,初步建成纺织服装产业强市。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
明确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水平。
重点加快改造提升纺纱、织造行业,发展特色服装业,促其上档升级、做精做强;以延伸产业链条为战略,大力培育战略新型生物基纤维,积极发展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着力解决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低层次、低水平问题,推动产业科学发展。
2.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
积极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原料产地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集中,以产业转移和城市企业退城进园为契机,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向基地、园区聚集,以集聚发展推进产业布局优化。
3.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
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以技术创新为主题,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力度,加速产业化步伐,推动纺纱、针织、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4.坚持培育龙头企业与推进品牌建设相结合
加强产业链资源整合,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优势企业争创省级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5.坚持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
纺织服装产业历来是枣庄市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要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抢占国际市场,保持出口份额稳中有升,与此同时,下大力气拓展国内市场,稳定老客户,开辟新市场。
6.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注重政策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管理,实现优胜劣汰。
注重和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保持行业稳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1.行业增长目标
未来五年,实现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到2021年,全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利润26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利税45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出口41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2.质量品牌目标
巩固优势产品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细分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区域品牌和质量品牌。
到2021年,建成国内知名的“针织文化衫创意设计中心”,培育形成高端纺纱织造产业基地及中国民族服装生产基地;创建中国名牌1个和中国驰名商标2个,创建省级名牌4个和省级知名商标4个,全市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有较大提高。
3.结构调整目标
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产业体系,集群经济、园区经济更加突出,大、中、小型企业交互辉映,相互配套的企业结构更加合理;高品质、功能性、差别化、智能化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快速发展。
到2021年,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2家,过5亿元企业达到10家;进入“中国纺织服装500强”企业3家;进入“枣庄市工业企业50强”企业5家。
4.科技创新目标
全市初步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5个并发挥关键性支撑作用。
到2021年,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工程实验室2家,新增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或工程实验室3家,达到5家,R&D费用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5.绿色发展目标
狠抓工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技术普遍应用;循环回收及再利用纺织纤维量占纤维加工量比重继续增加,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21年,纺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下降2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5%,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骨干企业全部形成绿色制造体系。
6.智能制造目标
智能制造成为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到2021年,依托条件比较好的产业聚集区,建设纺织服装智慧产业示范园区1家;依托规模化企业,全市纺纱、服装、家纺等产业形成数字化工厂示范项目3个。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当前的纺织服装区域竞争是产业链竞争、产业集群竞争。
只有推进产业链内部企业的相互融合,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方式参与竞争,才能在争夺市场主导权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围绕全市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目标,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未来五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将重点围绕“构建新型供需链、构筑现代空间链、提升多维价值链、搭建高效服务链”四大发展任务,着力抓好十五项主要工作,实施好八大重点工程,建设好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推进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产业衔接,构建新型纺织服装产业供需链
未来五年,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将围绕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七个产业,强化全市产业衔接,构建新型纺织服装产业供需链。
对纺织原料短板实施补链,对差异化纺纱、精细化织造和功能化服装家纺实施壮链,对印染行业转型升级实施强链,对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实施延链。
1.补齐纺织原料短板
纺织工业就是纤维加工产业,高品质原料的稳定合理供应是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纺织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优质棉基地建设,定向定点收购优质棉,以保证原材料质量。
引导骨干纺纱企业用好棉花进口配额,建立棉花应急储备机制,增强棉花原料保障能力;二是培育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将提高新型纺织纤维材料技术水平作为化解全市纺织原料紧缺的战略性新途径。
重点利用全市新型生物基纤维需求旺盛,初步形成的新型生物基纤维的纺纱、织造及印染技术优势,积极对接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推动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聚酰胺纤维等新型生物基化学纤维的本地规模化生产;三是依托枣庄市现有煤化工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生产差别化化纤产品。
力争到2021年,化学纤维总产量提高到15万吨以上,实现新型生物基纤维的产业化生产,将全市打造成鲁南乃至华东地区新型生物基纤维生产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2.优化纺纱织造结构
加快改变以棉纺织粗、初加工为主的纺纱织造行业结构,加强新型原料与新型织造技术的结合,纺纱织造产品继续向多组分、差别化、功能性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未来五年,从纤维原料出发,通过对不同纤维的组合,改良纱布产品的内在结构或性能,优化纺纱工艺,使其能够纺出形态多样、性能优异的纱线,织出外观风格各异的面料,应用于下游服装、家纺等领域,是全市纺纱织造产业当前乃至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
围绕“特色纺织、科技纺织、健康纺织”理念,依托万泰创业、海扬王朝、联润新材料、青纺联(枣庄)、银光精纺、正凯纺织、金宸纺织、华欣针织、恒仁纺织等基础条件好、有较强实力的纺织企业,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纺织织造生产。
重点开发攻关超柔易染抗起球纱线、全聚增强柔洁纱线、舒适保暖功能复合纱线、相变调温纱线等新产品,使纱线生产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开发织造多纤维组合、多组织变化、多规格系列、多功能整理的服装、装饰织物和家纺用面料;通过提高加工深度,增加产品附加值,逐步使枣庄纺纱织造产业由棉纱、坯布等初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向生产新型深加工产品的结构转变,为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化纺纱织造基地奠定基础。
到2021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特色高端纺纱织造产业基地,纺纱产能达到23万吨以上,其中多组分纺纱比例提升至75%以上;针织面料3万吨;机织面料4亿米,其中,大提花面料5000万米,牛仔布面料2亿米,时装面料5000万米,长丝面料1亿米;功能性面料比例提升到60%以上。
3.做大做强服装家纺品牌
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扩大增量、提高档次、培育名牌、开拓市场”的思路,经营方式由生产加工向市场营销转变,品牌塑造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经济增长由产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培育一批服装家纺产业龙头企业,建设枣庄市特色服装家纺产业集群。
做大服装业:
重点发展系列牛仔服装、休闲装、针织服装、童装、职业装、衬衫等产品。
依托海扬服装、华派制衣、金田服饰、唐帛服装等企业优势,重点发展系列牛仔服装、休闲装;发挥市中区纺织工业基地、峄城工业园、税郭镇工业园及相关差别化纤维纱线企业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档针织内衣、针织时装、运动休闲装、童装;发挥滕州标志服厂、豪士曼制衣、安恒劳保制品等企业优势,发展职业装产品;以祥源制衣、国扬制衣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西服及高档色织衬衫产品;发挥海之杰纺织的龙头作用,发展独具特色的中东民族服装产品。
做强家纺业:
重点引导家纺产品向系列化、标准化、艺术化、时尚化方向发展。
以明辉家纺、鲁樱家纺、银光精纺等现有家纺企业为基础,瞄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市宽幅提花织物的优势,重点发展系列化床上用品、沙发用品和装饰布艺,扩大产量,提高档次,形成多条以中高档产品为龙头的家纺产业链,使之成为全市纺织经济新的增长点。
以金悦利毛巾、盈尔泰毛巾等企业为基础,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系列产品配套开发,进一步提高织造水平和染色牢度,不断提高产品档次,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恢复发展枣庄市毛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到2021年,全市服装产量达到11亿件,培育国内著名品牌2个。
其中海扬服装立足国际高端市场,打造世界牛仔品牌的顶级作品;华派制衣深耕品牌价值,打造国内针织时装界的风向标;海之杰深化市场合作,打造“中国民族服装生产基地”。
家纺产量达到3亿米,培育销售收入超3亿元企业3家;明辉家纺、鲁樱家纺、银光精纺等企业要高举品牌大旗,深耕细作市场,将企业做大、做强。
4.推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沟通合作,着力解决全市现有印染能力不足、废水无序排放及技术落后等关键“瓶颈”,实现产业链条合理匹配。
通过印染先进技术推广和三废集中治理,推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
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选择有发展印染产业条件的地点,积极谋划印染专业集聚集控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污”,配套建设专业化印染行业污控中心和染整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使用运行稳定、高效低耗、易保养的印染先进设备;推动印染产能向园区转移,提升产业聚集度。
推广应用高上染率染料,高性能、多功能性助剂,以及生态环保型染料与助剂;实施节水节能工艺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废气处理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加强生态纺织品和差别化、功能性纺织品染整技术研发创新,实现印染产品多元化、个性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走规模化、集约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努力在3-5年内,将全市80%以上的印染企业集中到集聚集控区,重点培育优势印染龙头企业2家。
到2021年,印染工业增加值能耗、产品单位能耗和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
5.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是未来五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是整个纺织工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方向。
未来五年,将引导全市产业用纺织品研发与生产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鼓励扶持。
一是围绕滕州骏驰搬迁契机,发展“一带一路”配套产业用纺织材料。
推进高性能双组份纺粘非织造屋顶防水材料、建筑补强材料、绳带缆网等产品在沿线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生态保护、畜牧养殖、岛屿开发、海洋石油开采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阻燃高强、智能抗冻抗融、多功能吸排水、高强抗老化、生态修复等土工用纺织材料的应用推广。
二是以锦腾弘达水刺无纺布项目和青纺联新上酒店用纺织品项目等为依托,发展健康养老用产业用纺织品。
重点发展针对老年多发性疾病的康复、缓解和护理类功能型纺织品,以及具有健康体征监测和环境响应自调节功能的养老护理用纺织品;鼓励发展具有形状记忆、感温变色、相变调温等环境感应功能的纺织品,通过与医疗、运动、电子等技术融合,发展具有生理体征状态监测等功能的可穿戴健康保健智能用纺织品及服装;支持发展人造皮肤、可吸收缝合线、新型透析膜材料、介入治疗用导管、高端功能型生物医用敷料等一次性医用纺织品。
未来五年,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重点培育和突破“一带一路”配套产业用纺织材料和健康养老用产业用纺织品两类产业用材料。
到2021年,产业用纺织品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末端配套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争取培育年销售收入超4亿元企业达到1家,超2亿元企业达到1家。
表2:
纺织服装产业供需链培育重点工程
产业链名称
产业链内容
集聚企业
产业规模
行业占比
针织及服装产业链
纺纱-针织-染整-成衣
100户
70亿
16%
牛仔布及服装产业链
纺纱-束状染色-织布-后整理-牛仔服装
100户
60亿
13%
大提花面料及家纺产业链
纺纱-织布-染整-家纺
80户
35亿
8%
童装及婴幼儿服饰产业链
面料-印染-成衣
50户
15亿
3%
产业用纺织品
煤化工-差别化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