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799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docx

路面工程施工要点

第一节工程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本项目起点K0+000至K1+478.227路段为路基宽度42米的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行车道8×3.75米,中央分隔带3.0米,左侧路缘带2×0.75米,硬路肩2×3.0米(包括右侧路缘带0.5米),土路肩2×0.75米。

K2+600至K20+230路段为双向六车道,整体式路基断面布置为:

行车道6×3.75米,中央分隔带3.0米,左侧路缘带2×0.75米,硬路肩2×3.0米(包括右侧路缘带0.5米),土路肩2×0.75米。

双向六车道分离式路基断面布置为:

行车道3×3.75米,左侧路缘带1.25米,硬路肩3.0米(包括右侧路缘带0.5米),土路肩2×0.75米,路面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为4%。

项目总工期为14个月,监理缺陷责任期24个月,承包人缺陷责任期24个月。

2.主要技术指标

2.1.设计行车速度:

100km/h(八车道)、120km/h(六车道)

2.2路基标准宽度:

42m(八车道)、34.5m(六车道整体式)、17.0m(六车道分离式)

2.3行车道宽度:

8×3.75m(八车道)、6×3.75m(六车道整体式)、3×3.75m(六车道分离式)

2.4荷载标准:

主线及立交匝道桥梁:

公路-Ⅰ级,跨线桥及地方改路:

公路-Ⅱ级

2.5设计洪水频率:

大、中、小桥及涵洞1/100

3.路面工程简介

3.1.合同段划分

本项目路面工程:

包括路面、路缘石、泄水槽、伸缩缝等,共1合同段进行施工,具体划分见表1-1:

表1-1

合同段

桩号

里程(公里)

承包商

1

K0+000-K1+478.227及K2+600-K20+230

19.108KM

合计

K0+000-K1+478.227及K2+600-K20+230

19.108KM

3.2.路面工程结构:

主线路面工程结构:

3.2.1.面层

上面层:

4cm5%SBS改性沥青砼抗滑层(AK-13A型)

中面层:

5cm3%SBS改性沥青砼(AC-201型)

下面层:

6cm粗粒式沥青砼(AC-251型)

3.2.2.基层

全线厂拌水泥稳定碎石18cm

3.2.3.底基层

全线填方、非石质段及匝道19cm

3.2.4.垫层

全线石质挖方段:

14cm级配碎石

3.3.立交区匝道路面工程结构:

3.3.1.上面层:

4cm5%SBS改性沥青砼抗滑层(AK-13A型)

3.3.2下面层:

6cm粗粒式沥青砼(AC-251型)

3.3.3基层

全线20cm水泥稳定砂砾掺破碎砾石

3.3.4.底基层:

全线18cm二灰稳定砂砾

3.3.5.垫层

全线填方及非石质挖方段:

12cm天然砂砾

石质挖方段:

17cm天然砂砾

第二节路面垫层

1.一般规定

1.1垫层宽度与路基同宽,以利路面结构排水,保持路基稳定。

1.2垫层采用级配砂砾结构,压实度不小于96%,砂砾集料级配组成见表2-1。

砂砾垫层集料级配范围表2-1

筛孔尺寸

(mm)

53

37.5

9.5

4.75

0.6

0.075

液限

塑性

指数

通过百分率(%)

100

80-

100

40-

100

25-

85

8-45

0-15

<28

<9

 

2.材料的质量要求

2.1砂砾压碎值不大于30%。

2.2砂砾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3mm。

2.3液限不大于28%,塑性指数不大于9。

2.44.75mm-53mm的砾石含量应不小于60%。

2.5通过0.075mm筛孔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7%。

3.施工注意事项

3.1施工准备

铺筑路面垫层前应将路槽遗留碎石杂物清除干净,并要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按规定检查路槽顶面的标高、压实度、宽度、平整度、横坡以及路槽表面的弯沉值等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表层过干,应适量洒水,如表面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应采取路基翻开晾晒或掺固化剂(石灰或水泥)等措施进行处理,符合要求后方能铺筑垫层。

3.2施工放样。

中桩和边桩每10m为一个断面,依据最大干密度、砂砾含水量、宽度、厚度、松方系数测算布料间距。

3.3整平碾压。

由推土机将料堆初平,自动平地机找平,压路机按规定的速度和碾压方式进行碾压,待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为止,一般碾压6-8遍,两侧多压1-2遍。

4.垫层施工的质量监理

4.1按规定检查路槽各项指标是否合格,否则要进行处理直至符合设计要求。

4.2按重型击实试验得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控制施工压实度。

4.3现场随时抽检,控制垫层集料级配组成范围。

4.4找平和碾压中一定要消除集料离析现象。

找平直接关系到结构层厚度及表面平整度,碾压直接关系到结构层强度的形成。

4.5外观鉴定:

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现象。

4.6垫层质量标准,见表2-2。

5.内业资料

相应的施工原始记录、检测记录、材料试验报告、检测试验报告、转序资料及施工日记,要求内业资料记录要详实、规范、不漏不缺,整理归档及时。

垫层质量标准表2-2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1

压实度(%)

≥96

用密度法2000m2取样6次

30

2

平整度(mm)

12

3m直尺:

每200m测2处×10尺

25

3

纵断高程(mm)

+5,-15

水准仪:

每20m延米一个断面,每断面3—5个点

15

4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

每40延米1点

5

5

厚度(mm)

-10

每1500—2000m2测6个点

20

6

横坡(%)

+0.3

水准仪:

每100延米3断面

5

 

第三节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底基层

1.一般规定

1.1认真做好地产材料的调查,材料配合比必须准确,级配符合设计要求,配合比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制取试件,在规定的标准养生条件下(20℃±1),保湿养生6d,浸水24h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得小于0.6MPa。

1.2二灰稳定底基层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3.0mm(方孔筛),底基层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3底基层二灰稳定砂砾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8%。

2.材料的质量要求

2.1石灰

采用Ш级以上的钙质消石灰,石灰存放时间不宜超过一个月,并应采取覆盖封存措施,妥善保管。

石灰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1之要求。

石灰的技术指标表3-1

类别

项目

钙质消石灰

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

≥55

含水量(%)

≤4

细度

0.71mm方孔筛筛余(%)

≤1

0.125mm方孔筛累计余(%)

≤20

氧化镁含量(%)

0

 

2.2粉煤灰

粉煤灰中Sio2、Al2o3、Fe2o3总含量应大于70%,粉煤灰的烧失量不应超过20%;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宜大于2550cm2/g(或90%通过0.3mm筛孔,70%通过0.075mm筛孔)。

干粉煤灰和湿粉煤灰均可以使用。

干粉煤灰应加水防止飞扬污染,湿粉煤灰含水量不得超过35%。

使用时,应将凝团的粉煤灰块打碎过筛,同时清除有害杂质。

粉煤灰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要求。

粉煤灰技术指标

类别

项目

硅铝粉煤灰

Sio2Al2O3Fe2O3

>70%

烧失量

≤20%

细度

0.075mm筛孔通过量(%)

>70%

0.3mm筛孔通过量(%)

>90%

比表面积

>2500cm2/g

2.3砂砾各指标均要符合表3-3的要求。

表3-3

项目

压碎值

小于0.075mm颗粒

液限

塑指

指标

28%

接近0

<28

<9

2.4二灰稳定砂砾掺破碎砾石底基层混合料集料的级配应符合下表3-4的要求,其中颗粒的最大粒径在混合料摊铺不产生离析的情况下,可以由方孔筛37.5mm放宽到43.0mm。

 

二灰稳定砂砾掺破碎砾石底基层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

方孔筛尺寸(mm)

37.5

(43.0)

31.5

19

9.5

4.75

2.36

1.18

0.6

0.075

通过量(%)

100

85-

100

60-

75

42-

56

26-

39

19-

32

13-

24

8-16

0-7

3.施工注意事项

3.1施工准备

首先应清除垫层表面杂物及粗细集料离析现象,使用12t以上压路机进行碾压,并按规定对垫层检验评定,各项指标须符合设计要求。

3.2施工放样、培槽

3.1.1施工前进行测量放样,严格控制路中线、边线及高程。

3.1.2每5m断面控制高程,并挂线施工。

3.1.3要求中央分隔采用模板,两侧采用培土槽。

3.3碾压路槽

3.3.1底基层摊铺前应对垫层进行洒水碾压,并经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摊铺施工。

3.3.2挖方段底基层施工前,监理应对垫层弯沉进行重新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摊铺施工。

3.4配料拌和

3.4.1按照试验段确定的标准配合比进行混合料拌合,且配合比调整应经监理同意报总监办、前指办备案。

3.4.2严格控制混合料拌合时的含水量,一般拌和时含水量应略大于最佳含水量0.5%-1.0%。

3.4.3严格管制混合料拌和时间,保证拌合均匀,目测二灰与砂砾充分混合均匀,手捏成团,落地即碎为佳。

3.5摊铺

3.5.1摊铺时应半幅作业,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5-10cm同步向前摊铺混合料,避免纵向接缝。

3.5.2在摊铺机后应设专人清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应铲除局部粗集料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3.5.3横向施工缝处理,应将一段混合料垂直消除至碾压到位处,再进行转序施工。

3.5.4严格控制摊铺机行走速度,不宜超过2m/min。

3.5.5严格控制摊铺顶面横坡度,建议以中值2.1%进行施工放样控制。

3.6碾压

3.6.1经试验段确定合理的碾压工艺,并经驻地监理审定报总监办、前指办备案。

3.6.2碾压按先稳压、后振压、再静压,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顺序碾压。

3.6.3不同压实作用的压路机不得交叉作业,专机专责,并挂牌明确压实工艺及遍数。

3.6.4二灰稳定砂砾从混合料加水拌和至碾压结束不得超过24小时。

3.7养护

3.7.1碾压达到密实度后要进行洒水养生7天以上,且洒水需要勤洒、少洒,以表面不干燥为度,减少裂纹产生。

3.7.2严格控制交通,养护期间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并设置明显标志,必须行车时控制车速及刹车转向。

4.底基层施工的质量监理

4.1基本要求

4.1.1各种材料及试验符合本规程要求。

4.1.2碾压达到要求压实度。

4.1.3混合料强度及养生符合本规程要求。

4.2检测项目及标准见表3-5。

二灰稳定土下基层检查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每幅车道)

规定分

1

压实度(%)

≥97

按JTGF80/1-2004附录B的要求检查,每一作业段或不大于2000m2检查6次以上

30

2

平整度(mm)

12

3m直尺:

第200m测2处×10尺

15

3

纵断高程(mm)

+5,-15

水准仪:

每20延米一个断面,每断面3-5个点

5

4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

每40延米1处

5

5

厚度(mm)

-10

按JTGF80/1-2004附录H的要求检查,每1500m2-2000m2测6点

20

6

横坡(%)

+0.3,-0.3

每100延米3处

5

7

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按JTGF80/1-2004附录G的要求检查

20

4.3外观鉴定

4.3.1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

4.3.2施工接茬平整、无缝隙。

4.4底基层施工前应取选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砂砾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进行下列试验:

①筛分(方孔筛mm)试验;

②液限和塑性指数;

③重型击实试验;

④砾石或碎石压碎值;

⑤有机质含量(有必要时);

⑥硫酸盐含量(有必要时);

各种混合料的各项试验应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进行。

在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施工前,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下列试验:

①土的颗粒分析;

②液限和塑性指数;

③石料的压碎值试验;

④有机质含量(必要时做);

⑤石灰的有效钙和氧化镁含量;

⑥收集或试验粉煤灰的化学成分、细度和烧失量;

4.5监理工程师应把住的重点工序的施工质量

4.5.1拌和质量

配料必须准确,保证混合料的级配是满足强度要求的关键;拌和中含水量应均匀,接近最佳含水量;必要时抽检含水量和筛分试验。

4.5.2摊铺质量

摊铺速度不应快,且要均匀,摊铺中不宜停顿,超过初凝时间应设施工缝,必要时采取摊铺现场混合料样制成φ150×150mm的试件,标准保湿养生6d,浸水24h后做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5.3压实

压实是混合料强度形成的关键,要在约2h内完成碾压工序,达到要求压实度,超过终凝时间未能碾压的混合料,应予以铲除,清理出施工现场。

4.6外观鉴定

4.6.1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边线整齐。

4.6.2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5.内业资料

5.1相应的施工原始记录、检测记录、材料试验报告、检测试验报告、转序资料及施工日记。

5.2内业资料记录要详实、规范、不漏不缺,整理归档及时。

5.3现场要做好延迟时间记录、拌和时间记录等。

第四节水泥稳定基层和底基层

1.一般规定

1.1认真做好地产材料的调查,材料配合比必须准确,级配符合设计要求,配合比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制取试件,在规定的标准养生条件下(20℃±1),保湿养生6d,浸水24h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基层应为3Mpa-5Mpa,底基层应不小于2.0MPa。

1.2基层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方孔筛),底基层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3.0mm(方孔筛),基层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3基层混合料均采用产量400t/h以上的拌和机拌制,摊铺机摊铺,保证连续作业,混合料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2.材料的质量要求

2.1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都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产品,水泥标号采用425号,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得使用。

2.2水泥稳定砂砾掺破碎砾石

2.2.1基层混合料级配范围(表4-1),液限不大于25%,塑性指数不大于6。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集料级配范围表4-1

筛孔尺寸

(mm)

31.5

26.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液限

塑性

指数

通过百分率(%)

100

90

~100

72

~89

47

~67

29

~49

17

~35

8

~25

0

~7

<28

<9

2.2.2下基层混合料级配范围(表4-2),液限应小于28%,塑限指数应小于9。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集料级配范围表4-2

筛孔尺寸

(mm)

37.5

31.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液限

塑性

指数

通过百分率(%)

100

90

~100

67

~90

45

~68

29

~50

18

~38

8

~22

0

~7

<25

<6

2.2.3砾石压碎值应不大于30%。

2.3施工用水

一般饮用水源均可使用,含水量对水泥稳定砂砾掺破碎砾石混合料的强度有很大影响,当混合料水量不足时,就不能保证水泥完成水化和水解作用。

3.施工注意事项

3.1施工准备

首先应清除垫层、底基层表面杂物及粗细集料离析现象,使用12t以上压路机进行碾压,并按规定对垫层、底基层检验评定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3.2施工放样、恢复中线。

依据测量标高敷设钢丝控制摊铺厚度,并符合平整度、横坡规定要求。

3.3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必须先调试拌和设备,使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和含水量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当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也不应小于最佳值,并随时注意调整混合料含水量。

3.4拌和机与摊铺机的生产能力应相互匹配,采用2m/min的速度摊铺,减少摊铺机停机待料,保证摊铺机连续作业,摊铺中设专人消除局部粗细集料离析“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3.5混合料压实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静压后振动的原则,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5~10m同步向前摊铺时,压路机紧跟摊铺机后及时合并一起碾压密实,避免纵向接缝,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及时换料处理。

3.6横向接缝设置,人工将末端含水量合适的混合料切齐并靠紧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与混合料压实厚度相同,方木的另一侧用砂砾回填约3m长,约高出方木几厘米,碾压密实。

当重新开始摊铺作业之前,将砂砾和方木除去,并将下承层顶面清扫干净,摊铺机就位已压实末端,开始新的摊铺作业。

3.7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立即开始养生,养生应在7d以上,每天洒水次数视气温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必须始终保持表面潮湿,底基层宜养生7d以上方可铺筑基层,养生期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

3.8为防止基层干缩开裂,不宜让基层长期晾晒,同时为保护基层免遭施工车辆破坏,应清扫干净(利用空压机吹净)及时转序进行封层施工。

4.基层施工的质量监理

4.1基层施工前应取选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砂砾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进行下列试验:

①筛分(方孔筛mm)试验;

②液限和塑性指数;

③重型击实试验;

④砾石或碎石压碎值;

⑤有机质含量(有必要时);

⑥硫酸盐含量(有必要时);

4.2水泥稳定砂砾掺破碎砾石的各项试验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进行

①筛分(方孔筛mm)试验;

②含水量试验;

③重型击实试验;

④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⑤水泥剂量测定;

4.3监理工程师应把住的重点工序的施工质量

4.3.1拌和质量

配料必须准确,保证混合料的级配是满足强度要求的关键;拌和中含水量应均匀,接近最佳含水量;必要时抽检水泥剂量和筛分试验。

4.3.2摊铺质量

摊铺速度不应快,且要均匀,摊铺中不宜停顿,超过初凝时间应设施工缝,必要时采取摊铺现场混合料样制成φ150×150mm的试件,标准保湿养生6d,浸水24h后做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3.3压实

压实是混合料强度形成的关键,要在约2h内完成碾压工序,达到要求压实度,超过终凝时间未能碾压的混合料,应予以铲除,清理出施工现场。

4.4水泥稳定砂砾掺破碎砾石质量标准,见表4-3。

水泥稳定土(粒料)上基层和下基层质量标准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上基层

下基层

1

压实度(%)

≥98

≥97

按JTGF80/1-2004附录B要求检查每作业段或不超过2000m2检查6处以上

30

2

平整度(mm)

8

8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15

3

纵断高程(mm)

+5,-10

+5,-10

水准仪:

每200m4点

5

4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

每200m4点

5

5

厚度(mm)

-8

按JTGF80/1-2004附录H要求检查每1500-2000m26个点

20

6

横坡(%)

+0.3,-0.3

水准仪:

每100延米3处

5

7

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按JTGF80/1-2004附录G要求检查

20

4.5外观鉴定

4.5.1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边线整齐。

4.5.2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5.内业资料

5.1相应的施工原始记录、检测记录、材料试验报告、检测试验报告、转序资料及施工日记。

5.2内业资料记录要详实、规范、不漏不缺,整理归档及时。

5.3现场要做好延迟时间记录、拌和时间记录等。

第五节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

1.一般规定

1.1公路沥青路面选用三层式结构,是在已完成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的基层或桥面上铺筑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和沥青混合料。

1.2主线抗滑表层、中面层及互通匝道上、中面层采用AH-9O为基质沥青、改性剂为SBS的改性沥青,4cm抗滑表层AK-13ASBS改性剂量为5%,5cm中面层AC-20ISBS改性剂量为3%,主线及匝道下面层AC-25I采用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要求的AH-9O沥青,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范围见表5-1。

沥青混凝土用矿料组成范围

级配类型

沥青混凝土

抗滑表层

下面层LAC-25Ⅰ型

中面层LAC-20Ⅰ型

AK-13A

通过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100

31.5

100

26.5

95~100

19

87~93

95~100

16

62~76

87~93

100

13.2

53~67

62~75

90~100

9.5

43~56

52~65

60~80

4.75

30~42

33~45

30~53

2.36

20~32

22~34

20~40

1.18

14~24

14~24

15~30

0.6

10~18

10~18

10~23

0.3

7~13

7~13

7~18

0.15

5~10

5~10

5~12

0.075

3~7

3~7

4~8

沥青用量(%)

4.0~6.0

4.0~6.0

3.5~5.5

1.3热拌沥青混合料是经配合比设计(方孔筛为准)确定比例的粗集料(石灰岩碎石或玄武岩碎石)、细集料(石屑、砂)及矿粉在严格控制条件下与沥青拌和成沥青混合料,具有耐久性、抗滑性及抗车辙、抗裂、抗水损害能力,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见表5-2。

1.4改性沥青和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符合设计及《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的要求。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DS)及冻融劈裂强度比(%)应符合设计要求见表5-2。

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

指标

名称

击实

次数(次)

稳定度

(KN)

流值

(0.1mm)

空隙率

(%)

沥青

饱和度

(%)

浸水马歇尔试验(48h)

残留稳定度(%)

动稳定度

(次/mm)

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

马歇尔试验压实度(%)

AC-20I

两面各75次

≥8

20~50

3~5

65~75

≥85

>3000

≥80

97

AC-25I

两面各75次

≥8

20~40

3~5

65~75

≥80

>1000

≥75

97

注:

AK-13A混合料的空隙率目标为4%。

1.5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到下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