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593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1.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是谁呢?

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也是个饱含柔情的人,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走进作者(出示图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祖籍浙江绍兴。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代表作有《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

有《朱自清文集》。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

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

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朱自清《哪里走》)

①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

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三、朗诵欣赏与指导

1.听录音朗读,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煤屑 幽僻蓊郁踱着 弥望 袅娜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乍看 媛女 纤腰 沾  敛裾

xièpìwěnɡduómíniǎonuóshàchàn

mòhāncēncīzhàyuànxiānjū

2.朗读指导

⑴朗读的基本要求

①要求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

②要求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③要求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朗读的停顿技巧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

一般分五级。

篇名、小标题与正文之间,段与段之间,一般停三拍。

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停两拍。

分号,停一拍半。

逗号,停一拍。

顿号、间隔号,停半拍。

  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要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子中所表现的感情应作适当停顿。

⑶朗读的重读处理

  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

“重要的词语”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体会确定。

一般地,句子中的主语、动词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做重读处理,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做重读处理,感情色彩比较强的词语要做重读处理。

⑷朗读的语调变化

  在朗读时,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

一般地,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用升调。

  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用降调。

  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

  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用平调。

⑸朗读的速度安排

  朗读的速度依朗读的内容而定。

一般地,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环境、秀丽景色的内容,含有庄重、尊敬、沉郁、悲哀、凄凉等感情的内容,要读得缓慢一些。

  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对话的内容,慷慨陈词的内容,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惊愕等感情的内容,要读得急促一些。

四、整体感知

1.提问: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小径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的顺序来写:

离家——小径——荷塘——小径——回家

2.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

3.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4.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

空间变化(作者的行踪)

暗线:

情感变化

  (圆形结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二、课文分析

1.重点欣赏第4段

⑴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荷香——微风过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叶子本是肩并肩……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却更见风致了。

⑵作者描绘这些景物时,主要抓住了它们什么样的特征?

  荷叶——亭亭玉立的风姿。

  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荷香——清淡缥渺、沁人心脾的特点。

  荷波——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以及微风过处花叶颤动的情状。

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荷叶与流水相依相映的美的情致。

⑶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①动静结合;②远近结合;③巧写月色:

不直接写月色,而月色融化在景物描写中。

⑷小结:

月下荷塘清幽秀美的景色

2.重点欣赏第5段

⑴作者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月光——一泻无遗 

青雾——轻飘状态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

灌木的黑影——阴森恐怖

杨柳的倩影——秀美可爱

  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的朦胧景象。

⑵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①虚实结合;②对比衬托

3.重点欣赏第6段

⑴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的树树形错落有致,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⑵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①浓淡相间;②量词运用较好;③以乐景写哀情。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幽静秀美的荷塘月色。

总的来说,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正是美静雅的真实写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

二、本文的语言特色

1.用精彩的比喻句

  文中描写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④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⑥(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⑧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⑨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⑩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略)

⑴博喻

博喻,指的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描写本体的一种比喻。

其格式是:

甲像乙,像丙,像丁……

  使用博喻,能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能使人对事物(本体)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

(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⑵通感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例1:

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2:

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遣词用字准确生动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讨论:

能否将这些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已经盛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含苞欲放);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浸)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

⑤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映)在荷叶上。

【分析】

①“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则是客观的描述。

“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②句,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③“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

④“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的洁白纯净之感。

“笼”,在青雾中描摹出花和叶,显得朦胧含蓄。

⑤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叠词的大量运用

  试比较,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②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③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⑧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⑨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⑩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三、课堂练习

1.为下面的句子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今晚却很好,_______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采莲是江南的旧俗,_______六朝时为盛。

  (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_______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_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

  A但是 而 而 尽管 却

  B即使 但 但 因为 就

  C虽然 而 但 虽然 却

  D可是 但 而 虽然 还

2.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朱自清也有些文章是触及时弊、针砭现实的,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就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嘴脸。

  (3)鲁迅在为马克吐温的小说《夏娃日记》中译本作序时就指出,马克吐温原是“讲笑话的好手。

  (4)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已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

  (5)看过《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剧的人,总忘不了陈喜惯说的那句话:

“算了,黑不溜秋的,靠边站吧!

  A

(1)(4)(5)  B

(2)(3)(4)

  C

(2)(4)(5)  D

(1)(3)(5)

3.阅读本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夜赏荷塘的理由。

  B“不宁静”之后避而不谈其原因,和月下荷塘的“朦胧”有相关处。

  C“不宁静”与月下荷塘宁谧、恬静、朦胧的意境相冲突,显得突兀。

  D“不宁静”是本篇感情基调的一个组成部分。

(2)本段很巧妙地暗暗点出时间

  表明季节的地方是(       )

  表明日期的地方是(       )

  表明“时间较晚”的内容是(      )

4.下列选项中不含比喻的一项是(  )

  A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5.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

  B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C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

  D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6.作者写《荷塘月色》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目的是(  )

  A为了引用古代诗歌增加作品的文学意味,同时也体现了散文“神聚形散”的特点。

  B表现了作者的苦闷——连妻子也不理解自己,只是一味睡觉。

  C表现作者向往美好生活,意欲解脱心中颇不宁静的原因,同时与前文呼应,使结构完整。

  D为了拓展文章在有限篇幅内的内容含量,尽量使文章的意义更加深刻。

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转笔锋,联想江南旧俗,追怀往昔,意图是(  )

  A作者以莲自况,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B借“惦着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寓示对现实的不满。

  C想摆脱不平静的心境,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对江南的惦念,更是以表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8.“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面相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四、课堂小结

  《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高超语言驾驭能力的散文代表作。

叠词本身从听觉上就富有音乐美感,能够创造浓郁的抒情氛围,动词的妙用使意象更加鲜明生动,贴近的比喻、通感的运用更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极富表现力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景致,营造出一个超脱于现实的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使人暂时从喧嚣的现实中解脱出来,得以片刻的宁静,人的心境也得到净化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正如孤独时欣赏浩淼江河中一支独立的小舟,失意时体味雨中漫步的感觉,闲适时观看墙角牵牛花上的晶莹露水。

同样,朱自清也正是用这种片刻偷得的欢愉心境体察到的朦胧月色、优美荷塘,自是化瞬间为永恒,铸平常为神奇,捕捉人类最细微、最难以捉摸的情思,成就一篇有口皆碑的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