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399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45 大小:1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1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质教案 合集18单元.docx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优质教案合集18单元

教学内容

1、长江之歌

主备教师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诗,诗词意境博大深邃,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长江之歌》是一曲关于长江的颂歌。

整首诗歌从两个方面来写:

第一部分是写实,从长江的地理特点出发,具体写出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巨人般的气概。

第二部分则重于抒情,歌颂了长江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奔腾不息、力量无穷的磅礴气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理解“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并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吟诵,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黄河和长江历来被人们称之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过赞颂黄河、长江的诗句,谁能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写长江的诗句呢?

指名学生

2、不仅诗人描绘长江,歌唱家也歌唱长江。

让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唱长江的歌。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3、板书课题  

出示“歌”的解释:

A.唱歌;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来颂扬。

  

课文要颂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并评议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

(赞美、依恋)

  2、讨论交流: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指导朗读  

3、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来赞颂长江,那么诗人谈了长江的哪些内容呢?

四、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思考: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

  

2、出示第一句: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  

长江的发源地、入海口分别是哪里?

  

出示地图,指一指长江流经的省份,相机介绍:

长江起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流经九省二市,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河流全长6380千米,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总结:

这句话从空间上说明了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3、指导朗读  

欣赏长江源头和入海的图片,体会“走来”和“奔去”的不同,读出变化。

4、出示第二句: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  

哪些词语体现了长江的“母亲的情怀”?

(指导学生看地图,联系实际,重点理解“哺育”“挽起”,并指导朗读)  

5、小结:

长江如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本课词语。

2、《长江之歌》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和她母亲般的胸怀,所以作者说——背诵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你会围绕中心句提问吗?

(在这一段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  

(2)交流:

  

a.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b.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补充资料:

长江流域面积辽阔,天然条件优越、多样,故我国南北物产各种资源尽有,且多占全国之大宗。

  

水资源──近1万亿立方米,居全国七大江河之冠。

人均水资源2850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2700立方米,均高于全国水平。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8亿千瓦;可开发量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度,占全国的53.4%。

  

水运资源──总通航程7万公里,占全国70%以上。

与世界各国比,长江水系通航里程居世界之首。

  

农业资源──有耕地3.5亿亩,占全国的25%;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水稻产量占全国的70%,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3%以上。

  

淡水鱼资源──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河川如网,鱼类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可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

  

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幅员广大,历史悠久,景观纷呈,旅游资源富甲全国。

昆明、成都、重庆、南京、杨州、镇江、苏州、江陵、武汉、上海、杭州、南昌、长沙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风景名胜峨眉山、九寨沟、三峡、张家界、九华山、黄山、庐山、太湖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3)师引读:

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三、诵读全诗,体会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1996年的夏天,中国人民经历了一场战争,“敌人”就是被称为“母亲河”的长江。

她曾安静地流淌着。

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

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

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

此情此景,我们还能称她为“母亲”吗?

  

指名学生交流  

总结:

因为人类的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

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随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2、三亚落日

主备教师

教材简析

《三亚落日》这篇课文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在三亚看日落更有诗意。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三亚海滩上的细沙,大海的颜色等日带风景。

第3、4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

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落的全过程。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印象,加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二句诗,导入课题  

1、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来写日出日落的诗作有许多,你能说说这二句诗的大概意思吗?

  

(初步让学生感知日出给人带来的美好、向上的感觉,日落虽美却总有遗憾。

)  

2、在作者的眼里,三亚的落日却给了他别样的感受。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

  

板书课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美妙绝伦玉屑银末赤朱丹彤硕大无朋悄然无声  

摇曳收敛兴许玫瑰醉醺醺敏捷  

2、读好叠词  

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蓝蓝的海韧韧的面红扑扑的脸蛋  

悄悄地溜走徐徐地远离渐渐收敛慢慢地下沉  

3、指名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

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写三亚落日的美景的?

(3-4小节)  

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介绍了三亚的热带风情)  

三、学习第一段  

1、课文的第一小节,作者开门见山,写出了三亚落日给他留下的印象。

你觉得这落日的美景,用文中的哪个词语可以概括?

(真有诗意、美妙绝伦)  

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中体会到什么?

  

2、借作者的文字,抒发你的喜爱之情。

指名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齐读。

  

四、精读第二段  

过渡: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那三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1、自读第二小节  

2、课文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你最喜欢哪个景物,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读出喜爱之情。

  

(相机评价、指导朗读:

“蓝透了”;“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飞得多轻盈啊;“担心”,读出了担心;“软软地暖暖地”读得轻快一些,  

点明写法:

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颜色特点,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三亚独特的美景。

  

3、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之情。

作者也十分喜爱这三亚的美景呢。

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呢?

  

①“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

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4、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怪不得作者感叹: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三亚落日的景象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下节课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二段。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思考:

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日落的画面?

  

板书:

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

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第二幅: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齐读这一句。

  

⑶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硕大无朋”。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

(理解“涨溢”)  

⑹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b.指名读这一句话。

  

⑵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

  

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5.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  

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

再读三、四自然段。

  

8.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发出赞叹。

  

齐读第五自然段。

  

9.背诵第三段,愿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

  

三、总结课文。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

  

随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3、烟台的海

主备教师

教材简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

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

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

(烟台)  

 3.揭题。

注意海的笔顺:

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

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

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

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

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2)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理解词语。

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5.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读懂了什么?

(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  

四、写字指导  

  1.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

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

(海,人) 

  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

(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3.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

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4.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

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

愿意记住它吗?

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6.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读、说、背)  

  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

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

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  

 (第4自然段:

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  

4.自读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①出示: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②“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5.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

(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四、细读第三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五、总结全文: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

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

比谁介绍得好?

  

  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

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

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随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主备教师

教材简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

“记”是什么意思?

“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

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 陶 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  

教师:

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1、读后提问:

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

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

(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2、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3、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

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概括段意。

( 4月14日 ,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  

4、学习第二段。

  

过渡:

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作者听到了什么?

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

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我们迎着溪流到洞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

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黑、奇、大  

3、小结过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

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

(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

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交流方法:

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找到后在书上做好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