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377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docx

幼师幼儿故事教案

第二周1、2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讲故事是幼儿老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2、了解幼儿故事对幼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幼儿故事对幼儿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技能?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进行思考后回答,老师总结学生们的答案,从而引出“会讲故事”这一点。

2、举例:

例一:

某市举行幼师技能比赛的项目包括:

声乐、舞蹈、琴法、手工、绘画、讲幼儿故事

例二:

新闻

全市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竞赛在惠州市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校举行,来自全市11所中职学校共44名幼儿教育专业教师分组参加了“讲故事”和“幼儿园常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两个项目的竞赛。

本次比赛围绕幼师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技能项目,突出教师的师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专业素质。

其中“讲故事”分自选幼儿故事和即编故事两个内容。

3、总结:

讲故事是幼儿老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二、讲授

1、幼儿喜欢故事。

2、讨论:

常给幼儿讲故事有什么好处或作用呢?

3、举例:

爱笑的小花

故事目标是让幼儿明白:

微笑会让大家喜欢,爱护花的孩子更让人喜欢。

4、幼儿故事的作用:

1)、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故事能使幼儿通过科学的训练进而使智力得到提高。

2)、培养幼儿的情感(爱国情感、友谊、亲情、同情弱者、崇拜英雄人物等等)与价值观。

3)、引发幼儿阅读兴趣和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想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4)、幼儿故事可以改变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耐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使他们健康成长。

5)、幼儿故事影响幼儿的心理和他的兴趣、爱好等。

4、小结:

1)、经常给幼儿讲故事,利用发高低音、音量大小、眼神、手势的变化,绘声绘色,幼儿如临其境。

既发展了幼儿的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又开拓了幼儿的知识面,培养了幼儿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

2)、讲故事,是幼儿学习母语、语文实践的好方法,童话故事能把幼儿带入充满美好愿望、绚丽幻想的世界,给他们勇气、智慧与理想,陶冶了情操,更能帮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3)、幼师专业的同学们应该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升讲故事的技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幼儿教师。

三、布置作业:

准备一本幼儿故事书,挑一篇进行练习,并在课堂上讲述。

第二周3、4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讲故事是一门学问;

2、懂得如何针对幼儿特点选择故事。

教学重、难点:

如何针对幼儿特点选择故事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

讲故事容易还是难?

让学生自己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2、有不少人认为,讲故事是最容易不过的了,只要看一本书,消化一下,然后再讲出来就行了。

其实,故事教学是以故事类读物为主要内容,以看、听、说、编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兴趣入手,使幼儿萌发热爱阅读的情感,从而为幼儿日后学习正规的书面语打下基础的一种幼儿语言教育方式。

3、总结:

讲故事其实是有很多学问的。

二、幼儿故事的内容选择

1、给幼儿讲故事要选好故事。

1)、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形式,讲的故事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

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内。

2)、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适合不同的故事内容。

(1)、给2~3岁的幼儿讲些动物、植物和仙女等故事,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动,情节不要太曲折。

(2)、4~5岁有了想象力了就可以讲些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

形象可以丰满一些,词汇量要逐步增加。

故事要简单易懂,否则幼儿就坐不住。

(3)、给5到6岁的幼儿讲故事应选情节较曲折的故事,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为了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要多用夸张的手法,甚至荒唐一些也未尝不可。

2、给幼儿讲故事时应注意:

1)、无论讲什么故事,都要注意故事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2)、讲故事的语言要生动。

是讲故事,而不是念故事,最好在讲的过程中要多用象声词,必要时应手舞足蹈,眼睛、嘴巴连同脸上的肌肉一起调动起来。

只有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孩子们才能听得津津有味。

3)、可让幼儿复述故事,用孩子自己的言语来表达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这对孩子的言语、记忆、思考、逻辑、想象等诸方面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3、小结:

1)、讲故事有很多学问,应针对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幼儿的故事。

2)、选择的故事必须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3)、讲故事时应投入感情,利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吸引幼儿,并鼓励幼儿复述故事。

三、布置作业:

准备一个幼儿故事,下节课在课堂上讲述。

第三周1、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给幼儿讲故事前需做哪些准备;

2、了解为幼儿讲故事时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

为幼儿讲故事时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

给幼儿讲故事前需做哪些准备?

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回答,老师总结学生们的答案。

二、讲授

1、给幼儿讲故事前的准备

1)、了解听讲者——幼儿的各种情况,包括幼儿年龄、班的组织性,有无听讲的习惯,幼儿过去的经验等,讲述者越了解他的听讲者,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举例:

在讲故事前,可以先了解幼儿是否见过河,海,湖,是否见过刺猬,松鼠等,如幼儿有过相关经验,就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故事。

教师应从儿童熟悉的东西出发,并且新讲的故事时要注意应与旧的知识相融贯。

2)、了解作品。

教师选择好故事后要进行分析,以准确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教育目的。

找出故事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句,重点词,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基础上,还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帮助幼儿需要理解的问题。

3)、讲故事前对故事内容应作的准备:

(1)、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特别要抓住故事的高潮。

(2)、分析人物或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把握故事的主题思想。

(3)、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不同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特征等。

(4)、对故事中的象声词(如风吹的声音,火车响的声音等)要尽量讲得接近形容的声音。

(5)、删去不合适的内容,增加不足的部分,改去深奥的语句,使幼儿能听懂。

(6)、讲故事前,教师要让幼儿安静地坐好,教师站着或坐的位置,要让所有的幼儿都能看到老师的脸。

2、为幼儿讲故事时应注意的事项

1)、从看图讲述到脱离图书。

先从图画生动且文字少的书开始,逐渐过渡到脱离图书听故事。

2)、讲故事的时间不宜过长。

讲故事时,要尽量做到有声有色,充满感情,要用普通话讲述。

故事中的对话要力求用不同的语调,以引起孩子的注意。

   

3)、讲故事的过程中吐字要清晰,避免错误发音,语音语调尽量生动活泼,声音要幼稚一点,要有耐心,可一边讲一边做动作,反复几次动作,然后让孩子跟着做。

举例:

讲小白兔的故事,可以边说:

“哇,小白兔,小白兔,白白的,小白兔会跳来跳去。

”然后模仿小白兔跳,再让小孩一起跳,这样孩子会有耐心,不要跟着书上的字来讲。

4)、除了言语的交流,讲故事时和孩子目光及肢体的交流对于理解故事的内涵也很重要,要注意配合故事情节,用姿势、表情、语调变化等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以吸引孩子的兴趣。

也就是讲故事的肢体语言。

 

5)、适当设计问题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孩子动脑筋。

积极思考,多提些开放式的问题,避免‘好不好’、‘是不是’的回答,应多问‘为什么?

’、‘和谁?

’、‘如何?

’、‘何时?

’、‘何地?

’、‘为何?

’等问题,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他自己去想象、去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

6)、给幼儿讲故事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绘声绘色地讲。

在讲之前老师应该注意考虑孩子的喜好,篇幅短小的内容,老师可以有间隔地反复讲给孩子的听。

在每次反复中逐步使他们学会重复一两句话,一些片段。

这种语言上的经常的刺激对调动幼儿语言的内部动机、发展幼儿的语言有很大的意义。

让孩子复述故事,复述不是照背,而是要用孩子自己的言语来表达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应多鼓励孩子说话。

给孩子提供广大的词汇,增加孩子的表达能力,给孩子充分表达和分享经验的机会。

这对孩子的言语、记忆、思考、逻辑、想象等诸方面的能力是最好的锻炼。

7)、安排适当的环境。

要与孩子保持同样的高度,在安静舒适的环境里给孩子讲故事,使孩子能听清声音,看清动作和图片内容。

8)、要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

尽量使用明白准确、生动的语言,用词必须为孩子所理解.如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

9)、不可向幼儿讲述宣扬恐怖和鬼神迷信等坏故事,以防污染幼儿纯洁的心灵。

10)、讲故事的言语要生动。

在讲的过程中要多用象声字、象形字,必要时应手舞足蹈,眼睛、嘴巴连同脸上的肌肉一起调动起来。

只有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孩子们才能听得津津有味。

3、小结:

1)、给幼儿讲故事前应先了解听讲者与要讲的作品。

2)、为幼儿讲故事时要注意很多方面,关键要生动易懂,要适当引导幼儿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布置作业:

准备好一个幼儿故事,下节课在课堂上讲述。

第四周1、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给幼儿讲故事时的肢体语言。

教学重、难点:

给幼儿讲故事时的肢体语言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提问:

什么是肢体语言?

学生回答

定义: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

小结:

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行为的意义,即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诸如表情、手势、姿态、服饰等等,叫做体态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人体语言或态势语言。

二、讲授

1、肢体表达情绪时,惯用动作的含义:

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

2、态势语的分类和作用

分类:

手势语、头势语、面势语、眼势语和体距语。

作用:

讲的时候运用形象的态势语有助于吸引孩子,也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

同时,态势语在讲故事时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辅助作用;表意作用;控场作用。

(1)、手势语

  1)、翘拇指。

主要表示高度称赞、非常佩服、绝对的首屈一指。

翘起拇指后对拇指方向略作调整,则有蔑视、侮辱的含义。

翘起拇指的动作需要和面部表情密切配合。

若表情为真诚、惊喜、满意,则与翘拇指的含义一致。

反之,若表情为不屑或无动于衷,则有明显的讽刺或应付意味。

  2)、伸食指。

根据位置的不同、运动方式及指向的变化,而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

置于肩部前方,表示数字1。

食指与嘴唇垂直并靠拢嘴唇或与嘴唇接触,表示“请安静”义。

这时嘴唇通常撮起,眼睛要稍稍睁大。

食指若呈运动态势,可以对学生从事某些活动进行指示、引导,如做空中书写练习。

食指轻轻指点学生的额头可示亲昵或喜爱。

如果食指指向学生,上下点动,则表示强烈不满和批评、斥责。

伸出食指和中指,并使二者分开。

可表多义,其一表示数字2,其二表示“胜利”,其三象征“剪刀”,这时手指不是向上,而是开口向前。

  3)、抬手。

单手上抬用于个体,表示起立,含有请的意思。

单手上抬的引申义为“要求某人做某事”。

双手上抬,即双手手掌摊开,掌心向上,同时向上轻抬。

双手上抬表起立义,还象征坦诚、真诚义,这时手掌不是上抬,而是向两边摊开。

  4)、招手。

招手动作是抬手动作的延续。

含义也是抬手含义的延续。

抬手要求“起立”,招手则进一步要求“走过来”。

  5)、按掌。

单手下按用于个体,表示坐下。

双手下按用于群体,其义是要求坐下,引申义为“停止做某事”。

  6)、鼓掌。

鼓掌的基本含义是赞许、肯定。

也可用来表示打节奏、提醒、暗号、讽刺等含义。

  7)、丁字手势。

一掌平放,另一掌伸出食指,或五指并拢伸出,垂直向上顶在掌心。

丁字手势的含义为“暂停”。

  8)、握拳。

攥紧拳头,置于胸前,拳心向内,前后挥动数次,以示力量。

  9)、挥臂。

伸右掌,由下而上平抬手臂,继而将手臂用力向空中挥送,以示无限延伸。

  10)、背手。

将双手放于身后,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

这种态势既可作为“权威”显示,又能起到“镇定”作用。

  11)、双臂交叉。

双臂交叉护置于胸前。

这种态势传递的是防御性信号。

  12)、叉腰。

双手叉在腰胯部位。

这是一种富有进攻意味的体态,呈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13)、模拟。

模拟粗度:

以两手呈环抱状表示。

模拟高度:

伸出一手,掌心向下,以自己身体作为参照物,比划物体的高度。

模拟宽度:

两手手掌相对,拉开适当距离以模拟物体宽度。

模拟平面:

伸手,掌心向上,从左向右划弧线,可表平原之辽阔;或掌心向下做平行移动,可示物体之平整。

模拟球形,两手伸开,手指叉开略微弯曲,使掌心形成内凹形并从上往下做数次环状运行。

模拟笔直状:

手指并拢,手掌挺直,单手从胸前有力向前方推移出去,以示笔直。

模拟弯曲状:

伸出手掌或食指,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横向移动并呈波浪起伏状;或伸出手掌,向前方摇摆推进;也可将手掌向前摇摆推进改为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摇摆推进。

(2)、头势语

  1)、点头。

颈部使头部垂直上下运动一次或两次以上。

基本含义是同意或赞成。

  2)、侧首。

将头从一侧略略倾斜到另一侧,基本义是“关注”,结合面部表情的不同,显现“感兴趣”和“怀疑”两种意思。

  3)、摇头。

颈部把头从一边转到另一边两次或两次以上,表示不同意或不相信。

头部呈拨浪鼓式快速摇动,表示坚决的无通融余地的否定。

  4)、鞠躬。

主要表现为浅鞠躬:

将头部垂下成低首态,然后再抬起来。

其含义有二,一是致意,二是表示告别。

(3)、眼势语

  1)、环视。

目光在较大范围内作环状扫描。

环视可使教师的面部表情显得自然、灵活。

如果课中完全没有环视行为,就会给学生以教师呆板、不热情、或高傲的印象。

  2)、注视。

目光较长时间地固定于某人或某物。

注视辅以不同的视线、视角和不同的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如注视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的三角部位,且直视,配以严肃、认真的面部表情,就会形成严肃注视,让学生感到师者严肃、认真、诚恳。

如注视以双眼为底线,嘴为下顶角的三角部位,配以自然、亲切的面部表情,就会形成授课注视,形成比较融洽、和谐、自然的气氛。

如注视以双眼为底线,下顶角到胸部的三角部位,就会形成亲密注视,给学生以一种师者如慈母之感觉。

  3)、盯视。

使视线集中在某一范围内,目光不流转,甚至连眼都不眨一下。

这种眼势用于事物,可表示强烈兴趣。

  4)、怒视。

眉毛皱起,双目圆瞪,表示愤怒义。

  5)、侧视。

即侧目视之,也称斜视。

表达的意思是瞧不起、鄙视、轻蔑。

(4)、面势语

  1)、表示兴趣的。

眉毛微微上扬,双眼略略张大,一般口部微张,同时嘴角略上翘呈现微微的笑意,以示关心、重视,且含有鼓励、褒扬成分。

  2)、表示满意的。

眼睛略闭,嘴角上翘浮出微笑,以示鼓励。

  3)、表示亲切的。

双眼微眯,嘴角微翘,面露微笑。

这是师者之表情常态。

  4)、表示赞扬的。

表示赞扬的面势语和表示满意的面势语同属一类,但前者程度更深些,且常与点头动作联在一起,还常伴有言语行为。

  5)、表示询问的。

眉毛上扬,眼睛略睁大,嘴微微张开。

它与表示兴趣的面势语共同点是“关注”,不同的是要去掉微笑,换成疑惑状。

  6)、表示严肃的。

眉毛微皱,双唇较紧地抿在一起,眼睛略略张大。

  7)、表示惊奇的。

眉毛上扬,睁大双眼,嘴圆张。

  8)、表示愤怒的。

眉紧皱,眼圆睁,牙关紧咬致使双唇紧抿,有时伴有面色紫红或苍白。

9)、表示蔑视的。

眼微眯,嘴角下垂,嘴向一边撇去。

(5)、体距语

  1)、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一般可分为四个区域:

亲密区(50厘米以内)、个人区(50-125厘米)、社交区(125-350厘米)公共区(350-750厘米)。

师者进入年龄较小学生的亲密区,可示鼓励、安慰或称赞。

师生间一般性聊天,可在个人区内。

社交区是相识但又不太熟悉的人们从事交流活动的范围。

师者讲课时离开讲台就进入了这一区域。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即是在公共区域内活动。

一节课中,可用40%的时间在公共区内活动,60%的时间在社交区和个人区内活动。

这样既便于师生情感沟通,又使教师带给学生的心理刺激强度不断变化(距离越近,刺激越强),从而保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奋程度。

  2)、身体指向。

身体指向可分为四种情况:

面对面、背对背、肩并肩和V形指向。

课堂授课,师生谈话通常采用面对面指向。

教师板书或布置挂图时需采用背对背指向。

背对背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学生容易分心走神。

肩并肩即师生肩部成一条线,身体面向一个方向。

这一指向多出现在师生共同娱乐、游戏中。

V形指向是指教师与学生以一定角度相对,如教师指导学生解析难题时就可采用这一指向。

  3)、课堂走动。

一般说来,不同的教室座位排列,制约着教师在课堂内的走动。

通常教师不应只把活动范围局限在讲台上,否则留给学生的感觉是权威有余,亲切不足。

一节课中,教师可将40%的时间放在讲台上,用于板书,或强调某些事情;60%的时间放在讲台下,在讲台与前排学生之间以及过道里来回走动。

在过道里走动需要注意不能过于深入,一般只能在过道的前三分之一区域内走动。

同时要注意走动不能速度过快。

走动过快,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给学生以不稳定感。

应该做到动静结合,快慢相济,自然随意。

三、布置作业:

准备一个幼儿故事,适当使用肢体语言,下节课在课堂上讲述。

第四周3、4课时

学生演练

教学目标:

1、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之前所学内容,选好故事;

2、考察学生的故事讲述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演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演练: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幼儿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

二、学生讲完故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三、教师点评:

从故事的选择,讲述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简评。

3、小结

1)、选好故事很关键:

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为佳。

2)、讲故事时应注意投入感情,语言要生动。

三、布置作业:

准备一个幼儿故事,下节课在课堂上讲述。

第五周1、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给幼儿讲故事时如何运用态势语。

2、了解给幼儿讲故事时运用态势语须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态势语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提问:

什么是态势语?

包括哪些?

小结:

态势语,说直白些就是肢体语言,包括表情、神态、以及身体各部分的动作。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罗曼·罗兰指出:

“人的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千百倍的语言。

2、作用:

我们的眼神、表情,手的动作、身体的姿势,在台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神情变色都是一种无声语言,它对有声语言起着铺垫、强调等作用,甚至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

3、如何运用态势语

(1)、整体姿势

挺胸抬头、重心平稳地站着,看上去身姿挺拔,而又不僵硬。

如果站在那里像岩石一样纹丝不动,仰面朝天,则给人距离感。

双手要自然,无论如何不可以双手插兜,或是用手撑在桌上、身体倚靠着桌讲,这样很容易影响幼儿的情绪。

同时切忌在胸前抱臂,那是幼儿的不尊敬;但也不要像领导训话一样,背着手,那样极易引起反感。

(2)、细节

不可忽略细小的动作,比如频繁地摇头、晃腿,让人感觉过于轻佻;而不自觉地摸脸,摆弄领带、衣襟或是笔,则给人不自信的感觉。

(3)、面部表情

要自然、真挚、丰富、生动!

僵硬、木讷、做作的表情不仅显得不自信,而且也因其虚假或滑稽而使人厌烦,影响效果。

面部表情应随着内容和情绪发展而变化,既顺乎自然,又能够和内容合拍。

因此,整个过程中,要以自然、柔和、轻松、优雅的微笑面对幼儿,因为这种微笑会紧紧抓住幼儿的心;当内容达到高潮时,表情也要激昂、振奋,从而增加感染力和鼓动力,引起幼儿的共鸣。

(4)、眼神

目光要注视着幼儿的眼睛,学会用眼睛和幼儿沟通,当幼儿发现你正注视着自己,则会感觉自己很受重视,无形中将会更加专注。

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视线。

最好的调整视线的方法,是自然地转动你的头,视线随之而自然协调地停留,这样才会抓住幼儿的心。

(5)、手势

有人在整个讲故事的过程中,不分内容与情节,总在重复使用一种手势,使人产生枯燥单调的感觉;还有人的手势过多、过频,令人眼花缭乱,反而忽略了他的内容,产生了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

     手势要自然、和谐,手势不能太多,以免让幼儿感到眼花缭乱。

动作更不要做得过于夸张,程度适当就可以了。

4、运用肢体语言需要注意的几点:

(1)、不要双手环抱在胸前或者翘二郎腿。

(2)、面带微笑,保持眼神交流,但是不要盯着别人。

(3)、双脚不要紧闭,放松你的肩膀。

显得有自信。

 (4)、不要作风懒惰,弯腰驼背。

(5)、当听幼儿发表意见的时候,轻微点头表达对幼儿的尊重或前身可以轻轻前倾表示自己的兴趣

(6)、讲一些笑话或做一个小游戏(小猫喵喵,伸伸臂,拍拍手)让幼儿处于轻松的环境。

(7)、不要让你的手左右摆动或者触摸自己的脸,这只会让你觉得紧张。

(8)、保持目光平视。

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地上,给别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9)、不要把手维持在胸前,尽量放在脚的两侧,否则会让听者觉得你显得拘束。

放慢速度可以让你冷静,减少压力。

5、小结:

在讲故事时应恰到好处的运用态势语,从而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四、布置作业:

准备好一个幼儿故事,下节课在课堂上讲述。

 

第五周3、4课时

学生演练

教学目标:

考察学生是否会正确运用态势语讲故事。

教学方法:

演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演练: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幼儿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

二、学生讲完故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三、教师点评:

从学生在讲故事时运用的态势语是否恰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简评。

3、小结:

态势语在讲述故事时可以起到铺垫、强调等作用,应恰当使用。

三、布置作业:

准备一个幼儿故事,下节课在课堂上讲述。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七周1、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给幼儿讲故事时的技巧。

2、了解给幼儿讲故事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教学重、难点:

给幼儿讲故事时的技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幼儿讲故事时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有什么技巧?

学生讨论,引入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给孩子讲故事有很多技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发掘教育性:

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

给孩子讲故事,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

(1)、要照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

孩子进入幼儿期,可多选择一些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以儿童幻想为特征,从不同角度向孩子展示奇异美妙的现实生活,告诉他们真善美与假恶丑。

孩子3岁以后,物我开始分化,他们开始对人的故事和有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性故事感兴趣。

这类故事,重点应放在讲清“发生了什么事,以拓宽视野,深挖故事主题。

(2)、加强针对性。

孩子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给孩子讲故事应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奋点,以增强双边同步效应。

尤其针对孩子可塑性的特点,发现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选有利于矫治的故事,通过故事形象来启发诱导,达到自我鼓励和克服不足。

2、创设情境

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

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

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

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实现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

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

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