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你了解七月半吗.docx
《作为中国人你了解七月半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中国人你了解七月半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为中国人你了解七月半吗
作为中国人,你了解“七月半”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盂兰盆节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
“某某来领钱。
”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节日内容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
盂兰盆节万灯会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供品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
中元由上元而来。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揵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揵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
目揵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
佛陀告诉目揵连尊者说:
“你母亲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悭贪,纵使你神通弟一也无法解救她的苦难,必须靠十方众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郅到解脱!
”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
所谓自恣就是自己检点,如发觉自己有过失,应对人露忏悔:
如任何人犯过,亦应对僧众忏悔。
当日一切圣圣众,均精持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
故此佛陀咐瞩目揵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酂趍鼘窬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
后来目揵连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胜会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三涂,衣食丰足。
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
如父母在,更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所以身为佛子,为修孝道,应常念及过去仍未解脱之先祖父母,于盂兰超幽法会中供养上师大德,燃灯供佛作大功德,以报父母之恩乃利乐解脱十方孤魂饿鬼众生。
节日相关湖湘川陕一带以七月十四(许多地区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月半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
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称“鬼节”或“孟兰盆会”。
根据五杂俎的记载:
“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修行记说:
“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
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草帽舞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
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
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
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
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鬼节”,俗称“七月半”(或十四)。
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中元节”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现在多选择在傍晚时),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
“某某来领钱。
”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节日文化
一、华夏世俗信仰中的“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
”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
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
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
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盂兰盆节花灯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寒季是阴,暑季是阳。
南是阳,北是阴。
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
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
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
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
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
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
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
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
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
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
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
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四、鬼月、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的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变成民间的鬼节,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间的鬼月俗信与此中元节、盂兰盆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之处。
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与华夏民间文化礼俗的一致,使它们迅即得到广泛的认同。
两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间的鬼月有了成为节日的重要时间契机。
节日的确立需要确定一个固定的节期和拥有它特有的节俗,佛、道两教一同确定了七月鬼节的固定节期,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的打醮等仪式活动又成了这一鬼节特有节俗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这一名词也为民间接受,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
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
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与民间的鬼月俗信和风物渐渐难分难解。
从此,中元节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
五、华夏七月十五之节物风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界。
在中国最初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
他在同泰寺举办“盂兰盆斋”,此后此仪遂在民间普遍流传。
唐代,每年皇家以音乐、仪仗送盆到各官寺,献供种种杂物,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
唐太宗大历元年,在宫中内道场祈建孟兰盆会,设高祖以下七圣位。
树建巨幡,书帝名号。
自太庙迎入内道场,梵乐悠扬,旌幢蔽日。
百官于光顶门外迎拜导从。
此后历年如此。
据《大宋僧史略》说,唐时盂兰盆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
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卷四说,当时长安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备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广陈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为杜观。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
印卖《尊胜咒》、《目连经》,又以竹竿锓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
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的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东京梦华录》)。
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
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
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瓜节。
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
有意思的是,上元节也用灯,但于陆地,中元节则在水中。
因为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此日还有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其他习俗
烧包
烧包: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放焰口
[放焰口]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普渡拜拜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
祭坛上各种牲礼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与“做醮”相同。
另请和尚或道士登坛作法诵经,引渡孤魂野鬼,回归天地,有时也上演钟旭道捉鬼等民间戏曲。
孟兰盆法会:
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谓的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
在这一天的法会中,和尚诵经,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
抢孤
[抢孤]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
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
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
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
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
抢孤由来:
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
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节日仪式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
所谓盂兰盆,据唐·宗密的《佛说盂兰盆经疏》所说∶“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
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
法会的形成渊源于这部八百余字的佛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
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
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
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
盂兰盆会一般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天举行。
其主要仪式由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三部分组成。
在正式仪式开始前,须先建立佛坛(特称“中元坛”)、普施坛、孤魂坛等三坛。
其中,佛坛上设有佛像及导师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坛上放置多种供品,孤魂坛上设有若干灵位牌。
根据清仪润所著的《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兰盆仪轨摘要》记载,整个盂兰盆会的仪式是这样的: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
先由住持主持绕坛、诵经、洒净仪式,大众随行绕行,口诵《盂兰盆经》三遍;然后,大众依照早晚课诵时的位置跪下,随住持念祝词,祝愿一切冤亲同得超度;祝词完毕,大众起立,听维那念诵佛名,随磬声行跪拜礼。
跪拜完毕后解散。
第二项内容是上兰盆供。
僧众重新入坛,礼佛三拜后,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大众同唱。
然后,再次反复读诵经文,并说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不时伴行礼佛跪拜礼。
最后念诵一段回向词,上兰盆供仪式结束。
最后一项仪式是众僧受食。
上供完毕,悦众将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
接受分配物后,集体念诵一段祝祷词,然后各自捧钵回寮。
整个盂兰盆会仪式结束。
这套盂兰盆会仪式较为复杂,因而真正照此实行者不多。
倒是民间的以荐亡度鬼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仪式更为流行。
民间的这套仪式是:
预先设立三坛,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组成的行法小组,在一片唢呐合奏声中,粉墨登场,走在队伍前列的手持铃铎的是“导师”,紧随其后的是手执大鼓、木鱼、铛子、铪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
他们的程序是先净坛后开坛。
首先,要“演净”,即面向佛坛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再念用好纸写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萨慈悲下界指导;其次,行“引魂”仪式,读诵用黄纸写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坛,读诵疏文后,念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盂兰盆会的功德主在法会的“榜文”上用朱笔一点,预示着开坛完毕。
开坛后的仪程是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的仪礼进行。
拜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时间较长,其间还得穿插进行上供与斋僧活动。
普施仪式在晚上举行,主要是施放焰口。
焰口结束后,要放河灯、烧法船、烧灵房,在一片火光闪烁中,法会圆满结束。
河灯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的心灵,法船将他们统统渡往了充满欢乐的彼岸世界;灵房则提供了亡灵世界所必须的广厦和别墅。
盂兰盆会的所有目的,在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编辑本段节日其他
盂兰盆节是在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活动,原来是佛教的法式。
盂兰盆是“Ullabana”的音译略词,本意是“倒悬之苦”,为了拯救这个苦难而进行的法式。
据“盂兰盆经”的解释,说是目连尊者为了拯救陷入饿鬼道的母亲,按照佛教的教义,在7月15日(阴历),供奉各种食品为供品,以这个法式救出了母亲。
这个活动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国盛行,在日本则从飞鸟时代开始进行。
后来传播得很广泛。
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动。
现在是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
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吧。
在日本,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所以利用这个时段回老家团聚。
可以说这是祖先和活着的人一起聚会,也不算过分吧。
从中国的风俗来看,好像是把清明和春节一起过一样。
因为城市里的人都回到乡下去,被称作“民族大移动”,这时大城市东京等地有一段时间显得很冷清呢。
盂兰盆节少不了的是盂兰盆舞。
这本来是表达了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
在夏天的夜晚,合着大鼓的鼓声,全村的人围成大圆圈跳舞,是这个时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够见得到的风景画。
过了盂兰盆节,渐渐进入秋天,该是台风袭来的季节了。
盂兰盆节原本是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的一种佛教仪式,由于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习俗,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传说释尊有个叫目连尊者的弟子,神通广大,能看到死者的灵魂。
当他看到死去的母亲堕落于“饿鬼道”中,受饥饿与倒悬之苦时,为了解救母亲,目连求教于佛,佛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后人为了死去的亲人免遭落地狱和饥饿之苦,同日照此仿行,设斋供祭品,请法师僧人诵经念佛等等。
据说盂兰盆的习俗是在1400-1500年前传入日本的,在日本叫“盂兰盆会”。
我周围的人们常常问我:
“中国是不是也有盂兰盆会?
”。
在他们看来日本许多文化渊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也可能有同样的节日。
现在盂兰盆节已经成为日本特有的祭奠祖先、祈祷冥福的节日,有其独自的特点。
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傍晚,在佛坦或灵棚前挂上盆提灯(盂兰盆节时超市里卖的一种白或乳白色的纸灯笼),在大门口点燃叫作“迎魂火”的麻秆儿,迎接祖先灵魂的回归,与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将先祖的灵魂托付与“水灯”(多为白色的蜡烛纸灯),放置于附近的河面上,送祖先的灵魂回阴间。
而在京都这天的傍晚,在半山坡上点燃“大“字样的篝火,为祖先的灵魂送行,这就是有名的“大文字”祭祀活动。
每到盂兰盆节,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10天,今年休假是8月12-20日之间。
这期间飞机电车爆满,沿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行列可长达几十公里,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赶回故乡,因此有“民族大移动”之说。
盂兰盆节除了家家户户扫墓,祭祀先祖外,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合家团圆、举国欢乐的节日。
白天人们带着鲜花,香典,供品去墓地祭奠祖先,夜晚有跳盂兰盆舞等活动,于是,当夕阳西落之后,公园,街道或村庄里宽阔些的场所,便张灯结彩,身着“悠卡踏”(夏季和服)的男女老幼会聚而来,大家合着笛声鼓点,围成大圆圈跳起盂兰盆舞,跳累了,就找个空地坐下,边喝着饮料啤酒,或吃着小吃,与亲朋近邻聊天。
孩子们欢快地在人群中嬉笑追逐,随大人一起跳舞或点放花火。
。
。
。
。
,一直狂欢到深夜。
也有些家庭不愿凑热闹,就带领全家老少来到海边,搭起帐篷,支起烧烤炉,乘着凉爽的海风干杯。
然后,躺在松软的沙滩上,仰望着星星月亮,相互询问着,伴着轻轻的海浪声入睡。
也有的人约恋人,朋友或和家人,参加河边湖旁举办的焰火大会,早到的人占一席之地,3-5成群的凑在一起说笑着,有人带来的爱犬也摇头晃尾的围着家人,等待焰花开放,有些人将车停在会场附近田野的小路旁,这时正值稻子抽穗之季,四周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稻草的芳香。
车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被黑暗包围着,不远处淡淡的萤火,三三两两地飘着,一会儿消失了,一会儿又在另一处出现。
寂静中,大概是蟋蟀,金铃子的鸣叫声吧,清脆悦耳,此起彼伏,伴着清风传至人们的耳际,有时会突然传来小孩子稚嫩的声音:
妈妈我要撒尿!
这声音清晰地传向四方,于是,周围又传来人们轻轻的笑声。
。
。
。
。
,夜晚的田园风光别有一番情趣。
随着焰火炮声的开始,寂静才被打破,人们忘情地凝望着一朵朵焰花,欢呼起来:
太美了!
色彩缤纷的焰花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天上水中同时绽放。
盂兰盆节是继元旦的“正月”(相当中国的春节),5月的“黄金周”之后的第三次,也是一年中最后的长假。
有些人借此机会往日本国内或海外旅游,饱览自然风光,享受阳光浴,森林浴,海水浴,温泉浴,或去度假村打高尔夫球,或享受美味佳肴。
。
。
。
。
,也有些学者,钻进实验室或闭门谢客,想趁长假作出更多的结果或写篇论文之类的,但也有些人,想好好休息,养精蓄锐,干脆哪儿也不去。
总之,人人都在它来临前设想着:
“我该怎样度过呢?
”每逢这样的节日,人口减少又老龄化的中小城镇,村庄,突然热闹了起来,道路上车多了,奔跑的车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地域。
超市的人多了,食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餐馆,旅店不事先预约,临时去是没有空位的。
这样的节日促进个人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不景气的日本增添了几分生机。
民俗中元节刘长温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节在老百姓中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节”。
在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
其实,民间之所以叫“鬼节”,无非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
七月十五的习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
“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
农历七月十五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
这“三元”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
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
“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