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327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docx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

  篇一:

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

  陆埮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各位老师讨论一下关于宇宙方面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宇宙是包罗万象的,对这么一个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的研究对象,我们先来看看完全用物理学的规律、用物理学的知识来研究,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事实上现在已经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了,得到一些相当精确的结果。

  特别是对宇宙的早期研究已经非常细致,大家也许会疑问,人类怎么反而会对宇宙的幼年时期研究得如此清楚呢?

这点是今天要讨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宇宙的年龄,宇宙是有年龄的,宇宙是有诞生这一过程的,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岁,误差不超过2%,在座的各位可以猜猜在你们旁边那位老师多大岁数,我想你猜出的年龄还要超过它。

所以我们对宇宙的年龄还是了解的相当精确的,今天的宇宙是137亿岁,而宇宙的早期,比如38万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宇宙的38万岁了解的情况已经诞生了两位诺贝尔奖了,诺贝尔奖可不是很容易给的,一定是有非常重要的观测证实,使大家都相信了,才颁发诺贝尔奖。

  费曼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有这样的话,他说物理学家具有这样的习惯,对于任一类现象研究其中最简单的例子,就叫做物理。

比如说量子力学,我们专门研究氢原子,就可以把整个量子力学弄清楚,至于更复杂的分子的量子现象,就属于其他学科了,叫做量子化学。

我们现在来研究宇宙,也可以挑最简单的情况来研究。

  今年是20XX年,20XX年是国际天文年,这是因为它距离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来研究天文已经400年了,我们先讨论宇宙学原理。

什么叫做宇宙学原理?

我们稍微提一下具体的东西,现在仰望天空,如果专门选亮的星星,你能够看到它们的分布几乎是均匀的,就是说从各个方面去看天空,看到亮的星星的密度,数目都差不多。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亮的星星是均匀分布的,但如果是暗的星呢?

暗的星可不是,你可以看到暗的星是集中在一个带子上。

亮星为什么是均匀分布,暗星为什么是一条带子?

我们看看银河系饼图,银河系像饼的形状,是一个中间高出来一点的饼,有一定厚度的饼,太阳离银河系中心的距离是2.5万光年,打球绕着太阳处在这个地方。

如果我们看这颗星,亮的星也就是表示距离较劲的星,近的星才亮,远的星是暗的。

如果离开地球的距离不超过银河系的厚度,那四面八方的亮星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

但如果看远的星的话就不一样了,不如看这儿的星,地球在这儿,朝这个方向的、看这儿没有,朝这个方向看这儿也没有,但是朝这个方向看又有了。

所以我们看远的星,也就是暗的星,看到的就是带子。

  刚才有两个特点,亮的星看到的各个方向都一样多的,而暗的星只看到一条带子,那就表示我们看到的这个体系是一个饼状的东西,所以银河系是饼状的。

如果我们想看得更远,就得用望远镜,用口径更大的望远镜看更远的地方,一般来讲恒星是看不见的,只能看到银河系外面的跟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这是看整体,不是看一个星了,而是整体星系。

  银河系会是什么样的呢?

是这个形状的,本来恒星是个点,但是星系是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类似星系,不是点,都是有形状的。

很有意思的是,要是看星系的话,星系各个方向几乎是一样多的,不是集中在一个带子中。

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几乎是均匀的,有的时候你会看到,有点地方稍微密集一点,形成一个星系团,但是一般来说,亿星系层次来看的话,宇宙是均匀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叫做宇宙学原理。

  宇宙学原理其实最早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假设,因为爱因斯坦1915年建立广义相对论之后,在1917年他把广义相对论用到宇宙学中,他不是要假定一个简单的宇宙,他假设这个宇宙里的物质是均匀分布,各向同性的,这个假定后来被观测所证实,先在就变成了宇宙学原理。

如果你以星系层次来看,我们研究宇宙论,只要研究的尺度足够大,总体来说是均匀的。

所以几乎可以这么说,从刚才的结论而言,宇宙实际上非常简单,可以看成气体,对学物理的

  人来说气体是非常简单的东西,气体里分子是什么呢,分子就是银河系这样星系,把一个星系看作一个分子,这个宇宙是一个气体,所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宇宙实际上以星系作为分子的一个气体。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下面的内容,宇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宇宙学原理,即均匀分布,再来看看我们对宇宙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最主要的一个,是哈勃在1929年发现宇宙不是静止的,宇宙是膨胀的,因为宇宙是星系组成的气体,在这个宇宙里,星系之间的距离在拉大,整个宇宙在膨胀,这是怎么发现的呢?

我们通过测量很远的一个星系所发的光的光谱,专门条其中的一条光谱线,比如说莱曼α谱线,然后把它的波长和我们在实验室里测定莱曼α谱线比较一下,结果发现,越远的星系,它的波长越长,也就是向红的方向移动了,这叫做红移。

红移的定义是这样的,红移就是测到的波长与标准波长的比值,即红移的量就是红移,发现这个红移跟我们观测星系的距离是成正比的,是一个比例常数,是哈勃常量除以光速。

这是哈勃发现的一个观测现象,,怎样来解释这个观测现象呢?

最早我们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多普勒效应就是说产生红移主要是因为离开我们远去,有个退行的速度,从而引起多普勒效应,红移跟星系退行的速度成正比。

  哈勃自己测量是静止的,红移量只在距离较近时,才会与距离成正比关系。

因为哈勃当时还没有测量到远的星系,望远镜的能力还不够,多普勒效应的这个关系只适用于速度小于光速的情形。

于是得到这样的关系——退行的速度正比于距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系。

哈勃悟出一个新的概念,他说这个红移可以解释为宇宙膨胀的一个结果,这种规律的运动正好是膨胀.现在来看,这儿有个星系,那儿也有个星系,我们的银河系唉这个地方看,如果星系运动是膨胀引起的话,这个距离和那个距离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应该是不变的,比例应当是常量。

根据这个推论马上可以得到,星系的退行速度是正比于星系之间的距离的,也就是说速度正比于距离,中间有个比例常量,叫做哈勃常量,这个关系式不是静止的,而是精确的。

也就是说即使对很遥远,很遥远的星系,这个关系也是对的。

如果这个距离很大,那么这个速度可以超过光速,总会有超过光速的时候,但是这个超光速是对的,用宇宙膨胀来解释红移的话,这个完全可以超过光速,并且这个超光速跟狭义相对论没有矛盾。

狭义相对论讲不能超过光速是指物体或者星系、恒星在空间中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

但是现在两个星系在空间中是不动的,但是宇宙自己在那膨胀,宇宙膨胀造成两个星系之间的相对运动是超光速的,这个光速并不是说一个物体在空间中运动,而是这个物体并不动,只是空间自身在膨胀,这个膨胀引起的速度是可以超过光速的,这与狭义相对论不同,从狭义相对论来看,速度是不能超过光速的,对宇宙学来讲狭义相对论是不成立的,这个没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宇宙膨胀,它有三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这么膨胀,膨胀到最大,然后就回来了;还有一种就是一直膨胀下去,一直膨胀到无限大;还有一种是临界膨胀现象,它是临界的,但是还是无穷的。

临界情形和另外两种不一样,它是有限的宇宙,它是一种弯曲的、球形的宇宙,而一直膨胀到无穷的那种情况,虽然也是弯曲的,但是这种弯曲是开放的。

中间的临界空间是平着的,不弯曲了,但它还是无穷的,这个临界非常重要,今天基本上公认我们的宇宙应当正好是临界的情形,是膨胀的宇宙。

  刚才说了三条,现在挑一条进行主要论证。

宇宙一定有一个诞生时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搞物理的人怎样论证呢?

宇宙膨胀的速度可以随着膨胀的距离增大,随着时间变化距离增大。

今天的量值在这个地方,这条切线就是哈勃常量。

哈勃常量实际上表示宇宙膨胀速度的大小。

倒退回去可以做假定,假设宇宙膨胀是等速膨胀的,沿着这条切线等量收缩,总会有一天会收缩到距离零点。

所以宇宙一定有一个诞生的时刻的,但是诞生的时刻是在宇宙等速膨胀假设下的,当然宇宙一般来讲不会是等速的,那么宇宙究竟加速还是减速呢?

实际所有人几乎都相信宇宙一定是减速膨胀的。

为什么?

因为膨胀收到万有引力的作用,万有引力使星系与星系之间有一个拉力,这个拉力就使得宇宙的膨胀是减速的,所以宇宙膨胀一定是减

  速的,不是加速的。

既然是减速的话,宇宙就不是走直线,而是弯曲的,因为宇宙往前加速收缩,就会收缩到宇宙诞生的时刻,所以宇宙有个诞生时刻一定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很重要。

这是完全需从观测事实的实验数据推论出的,物理学当时就是立足于观察,立足于实验,探测出宇宙是有个诞生时刻的。

  有了诞生时刻就很重要了,由此gamow在1946年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学,大爆炸宇宙学是怎么回事?

我们简单说说,因为宇宙膨胀是密度下降,温度下降的过程,倒退回去,宇宙诞生的时候一定是高温、高密度状态,宇宙诞生出来的状态一定如此。

我们可以从高温高密度状态开始,那个时候宇宙诞生了,诞生之后开始膨胀,降温,降密,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密度下,每时每刻宇宙里的物态方程都可以定下来,于是完全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整个宇宙每时每刻的状态。

用已知的物理规律来精确计算,不同时期温度不同,就要用不同的物理学,比如早期的温度很高,能量很高,就可以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来研究,当温度降低,降低到核物理范围就用核物理,再往下就用等离子体物理,再往下就用原子物理,再往下就用分子物理,再往下可能用流体物理,整个宇宙演化过程中,用已知的物理可以描写得一清二楚,可以进行计算。

计算的结果是这样的。

  写出来之前,我先说两个判据,这两个判据也是很简单,一个是成分判据。

现在不用秒来计算宇宙演化的时间,用温度来表示时间,也就是用温度计来做计时计,因为不同的温度也就对应不同的时间,随着宇宙的膨胀,最摄时间的增大,这个温度会降低的,是单调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温度知道时间。

另外温度在宇宙很容易计量,时间是不容易计量的,因为表不可能摆到宇宙再起去,宇宙早期根本没表,但温度可以,所以可以定出界限。

比如温度很高,大于mc的,就是另外的情况。

给定了温度,问这个宇宙里有什么样的物质,是可以根据各种物理规律得到的,某种粒子大量存在,某种粒子不存在,对应宇宙每时每刻的成分是很清楚的。

  另外一个是碰撞,因为粒子都是碰撞的,而膨胀会造成热平衡。

比如说,有一个盒子,盒子里的气体分子相互碰撞,迟早要达到平衡。

但是现在这个宇宙并不是静止的,宇宙正在膨胀,相当于宇宙在变化,比如盒子摆在那自动会平衡,但是摆在一个温度下降的环境中,它能比能赶上每时每刻的平衡呢?

不一定,所以要平衡要有一个条件,碰撞率一定要小于宇宙的膨胀率,才能够跟得上平衡,这个判据也很重要。

  根据这些我们可以计算,从宇宙的最高温度,比如1032K起,这个时候的能量是1032eV,这

  -44时宇宙诞生只有10s,然后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下降,一直现将到今天宇宙的平衡温度,

  已经是绝对温度2.7K,所以今天的宇宙温度是2.7K。

在各种温度下,宇宙的能量是不同的,相应的宇宙的年龄也是不同的,物理过程也是不同的,通过刚才的过程也可以来详细计算。

计算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观察事实来比较,现在只挑两件事来比较。

一是当它温度降到109K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到时我们待会看它是什么;还有一个是当这个温度降到3000K的时候。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当温度降到109K的时候的情况。

109的时候就是核物理起作用的范围,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这是有一个过程,就是中子跟质子结合成氘核放出光子,但是如果温度很高,比如说在109K以上,背景的光子也很高,这个光子可以膨胀,使得氘核又分解成为中子和质子。

所以在10K以上,这个过程是平衡的,双向的。

但是问题在于,但宇宙的温度降到109K以下,当温度低于109K的时候,背景的光子能量就不够,不足以把氘核分解成质子、中子,于是设个过程只能单项进行不能反向进行,这是氘核就越来越多,但是氘核一旦增多,氘核与氘核之间就睡发生核反应,会生成4he,所以这是4he会大量生成,氘核也不会积累,氘核增加的话马上就形成4he,氘核变成4he是个强过程,过程非常快。

那个时候宇宙4he占多少呢?

计算表明,4he按照重量来算就是2n」/(p+n),这个式子是很简单的,这里的n是中子的密度,p是质子的密度,质子的密度加中子的密度就是总密度,那个时候92

  几乎没有别的,只有质子和中子,p+n也就是宇宙的总密度,而要把n乘以2,是因为he包含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

  这个比值很有意思。

首先在1010K的温度下,又发生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平衡判

  10据判断出来的,那个时候中微子的过程由平衡变得不平衡了,也就是降到10K温度的以下,

  中微子、中子发生变化的时候,质子会变成中子,中子会变成质子,此时的质子和中子达到一个平衡,所以在10K以上,中子和质子的数目是达到平衡的。

中子和质子实际上是一种粒子的两个不同能态,因为质子的质量跟中子的质量略有不同,两个不同的能级上的粒子数在平衡态时如何算?

很简单。

就是用波尔斯曼分布。

所以在降到10K以下的时候,质子和

  4中子的比值就固定下来,总而就可以用这个比值来算he的量,这是马上可以算出来的。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在质子、中子比值确定后,从1010K到109K产生4he的时点,有一段时间,虽然比值保持恒定不变,但是中子是有放射性的,它要衰变,它要产生β衰变所以从10K到10K时有中子不断衰变成质子,究竟有多少帅衰变成质子,把中子半衰期带入一算就知道,之后得到的比值是1比7.带到刚才的那个式子里去,得到he的重量在宇宙中占1/4,氢占3/4,所有其他元素加起来不到1/100。

  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4he还会在太阳和恒星中产生,但是合成数目是非常小的,远远没有这么多,也就是宇宙在109K温度下形成的4hed量远远高于恒星里边形成量,所以一道今天he基本上还是占四分之一,氢占四分之三,其他的金银铜铁氮碳,加起来在宇宙的含量不到百分之一,这件事情的计算很简单,但算出的结果跟观测的事实非常吻合。

虽然大家粗看是不吻合的,因为地球上氦很少,氢也很少,但是如果在太阳上找,到其他恒星上找,在其他星系上测量,通过光谱分析宇宙射线和自由空间里的运动的那些粒子,最后及我国很惊人,结果和观测事实完全一样。

  这是计算结果,he原来是没有的,很快的形成氘核,然后在形成he,10K相当于宇宙年龄三分钟,宇宙刚刚诞只有三分钟,这是形成了4he、2h、3he、7Li,这四种同位素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都是宇宙年龄只有三分钟的时候形成的,而这几种同位素是稳定的同位素,一直到今天还在,不信你可以去测量,比例是跟观测事实是完全符合的。

这四种同位素在今天宇宙的量就是宇宙年龄三分钟的那个古老的时刻的考古文物,我们可以倒退回去研究这四种同位素,得到的结论可以了解宇宙只有三分钟时候的情形。

  在三分钟的时候通常有两个问题很难理解、其一,宇宙100亿年的时间之内,形成的4he

  4居然很少,而宇宙头三分钟形成的he非常多,难道宇宙那个时候的效率会那么高吗?

不信

  你就用物理研究,因为我们只是从物理角度来看,干活就是碰撞。

所以在宇宙早期高温高密度的状态,碰撞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还有一点,大家也许也不信,宇宙三分钟的过程,似乎总觉得好像有点成效,但是如果不是在三分钟的时候形成4he,比如说在三小时的时候形成4he,那就完了,因为宇宙里的中子寿命很短,中子是衰变的,中子的半衰期只有一刻钟,如果等到三小时,哪怕是一小时,宇宙中的中子也就衰变完了,根本不睡形成4he,所以正好是宇宙三分钟的时候,大量的中子走到4he里去了,中子走到4he里去之后就稳定了,从而保留到现在。

如果中子进到原子核中,一定衰变完了所以三分钟的时候形成4he是非常合理的。

  在降到3000K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质子要俘获一个电子而变成氢原子。

3000K以上时,质子变成氢原子的过程和氢原子电离重新回到质子的过程是双向的。

但是当温度降到3000K以下的时候,只能单项了。

因此温度在3000K的时候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过程,从质子、电子的等离子体,转化为中性的氢原子气体,也就是宇宙中等离子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过程,从质子、电子的等离子体,转化为中性的氢原子气体,也就是宇宙中的等离子体变成了中性的气体。

等离子体是带电离子,它可以和光子发生作用,变成中性粒子的时候就不会与光子发生作用了,因为光子是电磁波,电磁场只能与带电离子起作用,对中性粒子不4494410910104

  起作用。

所以在3000K的时候,宇宙从频繁碰撞的黑体变成透明,宇宙透明之后光子就不变了。

原来3000K以上平衡的黑体的光子气体一直保留到今天,这有事一个考古文物,就是3000K温度下的光子气体保持着的黑体。

这件事情今天来看有没有?

如果仔细研究的话,刚在我的话里有一点是要修正的,就是3000K温度之后不变了,但是宇宙在膨胀,膨胀的结果,使得3000K的温度下平衡的那种光波的波长拉长了。

知道今天,3000K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变成了2.7K,这叫做微波背景辐射。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能够找到2.7K的黑体背景光子的话,那就证明了3000K温度下的过程。

  这一点也不难,很容易做,比如你今天回家,打开电视机,不要调在有节目的频道,就会看到雪花噪声,这个雪花噪声正好就是背景,其中2.7K的那种噪音就是宇宙背景辐射的噪音,大概占屏幕上雪花噪声的1%左右,如果你能够想办法把电视机上99%的雪花噪音下除掉,剩下的1%,我相信你怎么消都消不掉的,那就是来自宇宙背景的。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把所有的干扰信号都去掉,剩下的1%的雪花噪音就是微波背景辐射,那你会得到诺贝尔奖。

当然你现在做到已经没用了,因为在1964到1965年,有两位美国的工程师已经做到,诺贝尔奖已经被他们拿走了。

  我们下面来讲讲结果,这个雪花噪音现在的温度是2.725K,还是比较精确的,这两个工程师测到的背景温度是3.5K,误差比较大,实际上在误差范围之内是比较对的。

他们另外还把天线对准宇宙各个方向看,结果测到的等效温度是一样的,天线上的温度跟方向没有关系。

他们画了一张图,用颜色来代表温度,各个反向看温度都一样,下面这张图实际上就是宇宙38万岁时的状态,38万岁的时候宇宙的这张脸是什么样的呢?

按照他们的测量结果来看,是没有鼻子,没有眼睛,是个光板。

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因为我们知道宇宙是各向同性的,宇宙是符合宇宙学原理的,正好宇宙学原理要求是各向同性,座椅这件事很符合宇宙学原理,这个数值测出来也很符合2.7K的温度,这两件事使他们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

为什么诺贝尔奖会发给这两个人呢,因为这件事证明了大爆炸宇宙学是正确的提出宇宙大爆炸的人是gamow,gamow为什么没拿到呢?

遗憾的是gamow在1978年之前十年就去世了,所以gamow当然没有拿到。

gamow还算好,因为gamow是1968年去世的,而背景辐射是在1964至1965年发现的,他活着的时候已经看到他的大爆炸宇宙学被证明,已经证明三年了,所以他还算走运,虽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但看到了他的成果被证明。

  后来,cobe卫星发射以后,有得到了更好的结果,你也可以看到,wilson得到误差很大的数据,后来很多人测量,特别是cobe的测量非常精确地给出整个黑体图,这些事情太重要了,同时还要看到这两个人,他们是领导cobe卫星的,他们把cobe卫星天线朝向不同方向,得到的结果不完全一样。

这张照片颜色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就是温度不一样,温度不一样好像不满足宇宙学原理,但实际上也是基本满足的。

因为它的偏差也有十万分之一,各个反向上的偏差只有十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还是几班满足宇宙学原理的,应为宇宙学原理不一定是完全满足各向同性的。

  事实上,如果真的是完全均衡的,就不可能生成恒星星系。

,生成地球。

地球、宇宙、恒星、星系都是从38万岁的时候应当有十万分之一的偏差,这个偏差到今天就导致今天形成了恒星星系,所以理论跟观察也是十分符合,所以这次发现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奖。

  后来过了十几年又发射了wmAp卫星,这个卫星更精细了,分辨率更高了。

但诺贝尔奖从来不是奖给最好的,而是奖给最早的没事奖给原创的,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知道,诺贝尔奖没有天文,没有天文物理,天文要拿诺贝尔奖的话必须要拿物理奖,要跟物理竞争。

诺贝尔奖是1901年开始的,到1967年天文一个也没有,但是1967年以后,差不多1/3世纪里,15个人、11个项目、8个年份拿到了诺贝尔奖,所以天体物理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非常重要的结果。

  下面这三个发现我只能很简单地说一说。

一个是暗物质的发现,我就不细说了,只是告诉大

  篇二:

《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纪录片观后感

  《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纪录片观后感

  (非纯原创)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演化成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极为奥妙的世界难题。

从古到今有着无数的先哲去探索、发现。

水是如此重要,它是生命形成条件中最为特殊的条件。

然而再特殊也只是之一,生命的形成如此艰难苛刻。

太多的巧合才有了今天的我们,作为生命坐在这个教室安静同时带着思考的看着这个纪录片。

太阳系在银河系位置之恰好,让我们幸运的坐在这里,思索探讨生命之起源。

地球人是孤独的吧。

科学家至今没有发现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生命的诞生恰恰取决于那个恰当的时刻,我们的一生,能否实现自我理想与追求,不也正是取决于能否把握住一个恰当的时刻吗?

生命诞生条件之苛刻超乎人们的想象。

从某些意义上讲,地球虽然不是宇宙的中心,却是生命的中心,是如此与众不同。

但是有些人或许仍会争辩地球并没有那么特殊。

如果我们相信地球是特殊的,有些人可能会辩解说,那我们不就有返古的危险了,我们不就回到了希腊数学家托勒密及他的观点,地球是整个宇宙的物理中心的那个时候了吗?

地球中心说在西方思想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十六世纪末期哥白尼提出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行星是围绕太阳公转的,既而伽利略通过他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得到的证据证明了哥白尼是正确的,这震动了整个世界。

  哥白尼学说的革命向人们描述了一个现代的理论体系,那就是地

  球很普通,它只是茫茫宇宙苍穹中一个小小的行星,人类还有可能在那里找到许多象地球这样的行星,这只是有待人类去发现。

但是天文学家对宇宙了解的越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命存在必需的条件就越繁多,越苛刻,这超乎人们想象。

  在宇宙诞生的那一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宇宙大爆炸时,所有的空间圆变得无穷无穷小,而且突然地消失了。

就是从这无限小的一刻开始,整个宇宙迸发开来,行星,星系,恒星形成,物质能量和太空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确定,甚至物理本身的法则也形成了,所有这一切必须从宇宙诞生中和谐稳妥的安排好,这样生命才有可能在宇宙历史的那么一刻诞生在我们这个小小的蓝色星球上。

  历尽艰辛形成的宇宙,与我们人类共同栖息的地球家园,或许也正是宇宙中独一无二之美丽星球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茫茫宇宙中,除开我们地球所处太阳系位置的恰到好处、卫星月球陪伴带来好处外,就是太阳系外看似无绪混乱的小星体也在提供着对太阳系一个适当的引力,使得其中运行星球轨道不至于变形而免于失序。

  就以物理学家眼光来看宇宙形成之初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来看,也远不是人之想象到的那样宽松与随意,实则是苛刻到几无形成条件,因为概率之低都是天文数字般让人难以置信,一个如此宠杂以至不能测到边界的宇宙,自形成之初至今却都是如此有序、精准,如何不叫人发自内心的惊叹呢?

  死星为新生星体和卫星留下了灰尘,不禁让人联想起龚自珍那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同样今天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爱护地球家园,(:

探索宇宙星系报告)留给后代子孙一个美好的地球吗?

假使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宇宙诞生后38万年,我们的眼中只有满

  眼的光,这是多么神奇难以想象的情景。

那么多超自然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人类得以诞生,不得不让科学家们想到是上帝安排好了这一切。

宇宙科学就是一步一步地超越人们的这种踏实感的历史,每一个新发现都伴随着人们的惊奇和难以置信之感,几乎每一次难题的解决,都会从相关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