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299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识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赏识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赏识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赏识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赏识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赏识教育.docx

《赏识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识教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赏识教育.docx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首峰中学李祥

身为父母,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

说起孩子,你是不是满腹苦水:

太累了,太可气了,太烦了。

教育专家的回答是:

不是孩子太烦,而是父母的无限爱心让孩子透不过气来。

我们要利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孩子潜能,让孩子们在赏识中快乐成长。

   

  推掉巨石 激发潜能

   

  赏识教育,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孩子身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把这种方法运用在每个孩子身上,先教会他们肯定自己。

在老师眼中,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唤醒孩子的自信心,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在自信的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

   

  其实,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离父母的理想有距离。

我们所要做就是打破这种心态,走进孩子的心灵,去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激发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热情,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

   

  

赏识教育 分三步走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孩子潜力,满足其内心深处的需求。

   

  学会倾听:

家长刚教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讲得一塌糊涂,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越讲越高兴,口才才会越来越好。

每一个老师都是可亲可敬独具慧眼的“伯乐”;每一个游戏都别具深义;每一项学科都让孩子亲力亲为,让他们自己动脑体会学习的不易和收获的喜悦,由衷体谅父母的艰辛。

   

  学会发掘:

发现的优点是已成长出来优点。

我们要善于发现隐藏在缺点、错误中的优点,隐藏在生命中的潜在的能量,发掘的方法叫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学会分享:

孩子成功了,我们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一个快乐就变成了很多欢乐。

现在的家长太爱孩子了,替孩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其实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会还你们一个奇迹。

如何发挥有效的合作学习

 

  怎样解读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合作学习是指课堂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

今天主要讲有关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我想借此机会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也须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为什么要合作。

如果说创新实践活动,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是自主的探究的主体,强调了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的价值,那么合作则体现了现代尝新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

现代社会被人们描绘为一个地球村,是一个紧密相关的世界。

现代创新实践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没有合作,也就无所谓创新。

课标积极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

具有积极的针对性。

因为言语实践需要合作。

交际活动需要合作,综合性、探索性学习也离不开合作。

合作能让学生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式和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而全面。

同时在合作式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2、为什么要培养合作意识。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善于接纳别人,善于与人合作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条件。

合作意味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欣赏,意味着风雨之中的同舟共济,困境之中的鼎力支持,伤痛之时的关心抚慰,成功之时的相拥而庆。

合作并非只是大人们的专利,就小孩子的天性来说,他们是最愿意交朋友的,也是最容易叫朋友的。

与成人间的相互合作所不同的是,小孩子之间的相互叫往最无功利性可言,完全出自本真。

自然、坦诚而率真。

事实上学生们并不缺少与人的合作的意识,也不缺少与人合作的快乐,他们缺少的是对合作意义上的认识对合作功能价值上的理解判断。

他们与人合作主要不是为了共同研究某个问题,更夺的是为了彼此的兴趣爱好,甚至是玩耍。

因此他们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以使他们不仅有与人交往的兴趣,而切有与人交往的能力。

懂得在交往中互相学习,在交往中互相欣赏,在交往中彼此尊重,在交往中展开竞争,在交往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强迫命令,也不要过分得指手划脚,应在彼此的心对话中潜移默化地给予影响。

3、充分开辟合作的途径。

我们合作不能仅仅定位于课堂上的讨论,而应该给合作以更宽泛的理解,师生间的对话,与他人人的交流,以及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等无一能够离开合作。

可以说合作无出不在,无时不有。

针对当前教学实际,就讨论而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要选择好讨论的话题,把握好讨论的时机,给充分讨论的时间,组织好讨论的过程,交流好要论的结果。

提高讨论的效益。

使讨论的过程同时成为一个培养学生悟性,展示学生灵醒,突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不断创新的过程。

尤为迫切的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在课堂上,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进行合作性的学习。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与训练

要使合作有效,首先有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前的小组分工。

1、小组的组合。

根据课堂实际,小组人数一般是四人或六人,刚开始的时候人数不宜过多。

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太小,不会合作,甚至还没有合作意识。

这时候如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反而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刚开始时,低年级,实行二人合作,以后陆续过渡到四至六人。

关于小组成员的搭配,我们可采取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另一种是把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组。

这两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对学生尤其对所谓的能力一般或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弊远远大于利。

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会出现这一部分是比较好的,应该这样学习;那一部分是比较差的,应该那样学习。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心里会认为教师对他们是另眼相看,把他们打入另册,就会产生消极心里,甚至“破罐子破摔”,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点,在表达交流方面比较……每个学生都有特长。

实行异质分组,学生互相合作,倾听别人的声音,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的策略,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学生的收获也会很大。

2、培养习惯。

小组学习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两种习惯:

第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现自己的观点;第二,要让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

要选好组长。

小组长要有比较强的责任心,能够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刚开始时教师可以指定,一段时间后就不要指定了,要引入竞争,干得不合适的小组长就要辞职。

若选择学习比较好的、责任心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就易出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长首先把自己的想法一股儿脑地说出来,而其他组员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

思维受到束缚,无法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

这会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小组长要善于听取、总结其他组员的意见,鼓励小组中的学困生多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应该合理安排小组发言的先后顺序。

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小组只有一种方案,有的小组有两种、三种、四种或更多的方案。

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如果让方案多的小组汇报的话,那么他们汇报完了,别的小组就感觉无话可说了,或者只是重复别人的发言,积极性不可能调动起来。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

教师应当做观察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注意每个小组的活动,参与到每个学生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先让方案比较少的小组说,这样,方案少的小组说的时候,方案多的小组肯定会认真听,因为他们想补充这个小组没有想到的;方案多的小组说的时候,方案少的小组也会认真听,因为有的想法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还要重点说)

要实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教师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

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去束缚学生。

第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发现、讨论、交流评价的时间。

教师要把自己的话进行压缩,尽可能的把讲的时间挤出来,学生才有充分的时间。

第三,要注意学生的评价。

我们现在不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发言必须先举手等,而是要求学生学会交流、倾听、评价别人,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既要评价别人的缺点,也要评价别人的优点。

要引导学生在评价别人时不要总是挑毛病,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是豆腐渣。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面向整个小组,让学生明白:

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只依靠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一定要用全组的智慧才能解决,从而使学生慢慢地融入集体。

另外,小组发言人代表整个小组,发言之后同组的学生要补充,如果发现有同组同学互相指责,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进行引导指正,要注意肯定小组发言人的意见,教师的评价中结论性的语言如果太多,就会伤害小组发言人。

遇到优秀生嫌弃学困生时,教师要教育他们,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合作得好整个小组都光荣。

如果第二天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在头一天晚上提前让学生准备,或给学困生讲解讲解。

这样学困生就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在第二天小组合作大家发言的时候,学困生就可以积极发言,就可以在组里展示自己,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也可以让学困生当组长,他们越有自信心,越容易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三、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面授式往往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特别不利于个别后进生的因材施教。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善以上问题,分组根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

1、增强信息交流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课堂上的单向反馈变为多向反馈,它不但为每位小组成员创设了均等的发表见解的条件,还把每位学生在40分钟内发言的机会由原来的五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扩大了信息量,在学习交流中相互启发,扩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

2、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方面。

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每一个个体的主见,形成小组意见,有通过组之间的交流,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使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越个体的力量,自己与小组分割。

互助的成功体验也常常产生在这里。

在这无任何心理负担的学习过程,后进生在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

3、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学习组织者,我们实行自主承担、轮换负责的方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

在“在自主承担”或小组成员中主动分担了不同的组织角色,如预习组长、讨论组长、朗读组长、分析例题组长、实验操作组长等等。

“轮换”负责式综合指导的角色,即每组每日一个组长,放学前组内评价后换岗。

这些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综合组内同学意见代表本组同学发言。

在这种组织管理能力锻炼过程中,使每位同学既生动活动又井然有序。

使每一位同学既学会领导别人,组织集体,又学会接受领导。

   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四种

“小组讨论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谓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围绕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深入理解知识的一种方法。

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准备,重视预习

“小组讨论学习”首先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有的放失,并让学生做好预习的工作。

在备课时,教师要围绕教材及教学目标,找准重点、难点、疑点,并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能力等设计讨论题。

讨论题要难易适合,富有趣味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如《观潮》这课,为了抓住“潮来之时”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前设计如下两个思考题:

(1)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那些特点?

(2)什么时候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呢?

让学生在新课开始前,按“读、查、想、找”四步自学法完成思考题,为课中小组讨论做好铺垫。

有时,根据教材的需要,事先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收集有关资料,为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准备。

(在这里我强调一中高年级尤其要重视课前收集资料)

   2、创设气氛,激发兴趣。

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

因此,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录像欣赏,运用实物演示,图片讲述,故事引导,表演操作等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兴趣。

如教《颐和园》这课,在导入新课后,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也可以让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资料。

或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图片,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从而对讨论学习的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

3、形式多样,调控讨论

小组讨论学习的形式多样:

⑴同桌讨论(适合与较小问题和随课遇到的问题的讨论)。

如交流预习情况,词语解释,比较句子意思等。

⑵前后桌讨论(适用于难度中等问题的讨论)。

可把这种讨论运用于指导学生分析课文语段。

⑶大组(6人左右,讨论适用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如《鱼游到纸上》这课,可通过大组学习讨论,让学生讨论“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采用这种方式,关键是教师要起好调控和引导的作用,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发言,防止偏离问题海阔天空的扯谈。

如不适时调控,就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习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随时调控,适时点拨。

4、引导归纳,培养能力

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一个学生发言见解,也可让小组中的学生随时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要充分肯定讨论的成果。

还要注意让学生讲述思维过程,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如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发表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弃掉不准确的答案,找出最后的答案呈多样性,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原因,还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所持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做出总结,明辨正确与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小组讨论学习六要

讨论学习是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多向信息传递,充分发挥学生的饿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呢?

可做到“六要”。

(一)、讨论要有明确的主题

讨论的主题是否明确,关系着讨论的质量。

在一般情况下,讨论主题应反映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考虑与学生所学知识的联系,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知识水平。

主题不能过于抽象,离开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太远,摸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过于具体,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

主题应当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和加深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什么是圆的面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

3、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然后,学生围绕以上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这样讨论有了中心,有了方向。

如学习《西门豹》一课时可出示讨论题:

1、讨论是魏王派来查办邺这个地方迷信危害极大一事的,为什么不直接将巫婆、官绅抓住,而还要答应去参加河泊的婚礼?

(了解民情组)2、为什么邺这个地方寸草不生,荒无人烟?

(破除迷信组)3、西门豹是怎样巧妙地破除迷信的呢?

(二)、讨论要有充裕的时间

给讨论以充与裕的时间,是达到讨论预期目的的前提。

因为学生的探索过程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考方向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考方向不当,曲折迂回。

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中。

学生提出:

圆柱有什么特征?

圆锥的高在那里?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告知答案,而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以有的知识经验,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讨论有时间,发言有机会,避免了讨论的形式化。

(三)讨论要有民主的气氛

要使学生在讨论学习中畅所欲言,就必须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讨论氛围。

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

在讨论学习中,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以朋友、亲人身份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特别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学困生,教师更要多与他们接触、谈心交朋友,还要善于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他们亲切、鼓励、信任的感情,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可亲的、可敬的人,从而消除“恐怖”的心理,积极参加讨论学习。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民主学习的权利,当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提不在点子上,关键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时候,不可简单地指责、嘲笑,应给予积极鼓励,表扬他们勤思敢言的精神,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同时,在讨论学习中,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坛”主动介入讨论,做好引导工作,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搞一言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潜力,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讲,答案让学生找,教师始终要满怀信心、和言悦色、以情感人。

对于胆小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个别或在小组内提;对于缺乏信心,有自卑感的学生,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增强他们提问题的胆量,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讨论要有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个人研究外,还需要集体的合作与协调。

人们在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需要进行广泛的各方合作。

在讨论学习中,要提倡合作的精神,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多项自由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评价、互相启发、共同合作,形成“共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优、中、查的学生按比例“一二一”或“二二二”进行合理搭配,组成合作学习的小组。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交流,并及时反馈,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交流,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解决问题。

使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学生感觉到尊重他人的意见及与同学协作的重要。

(五)、讨论要有质疑的勇气。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问题解决”的前提。

“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在讨论中鼓励学生:

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题,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老师需要三思而后答,这更好,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老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个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老师还要深,老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

通过这样的鼓励学生,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增强学生质疑勇气,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创新培养精神。

(六)、讨论要有激励的评价

对于讨论学习的情况,学生可以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自由发表意见,汇报不同的探索结果或解题方案,说出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并做出自我评价。

此时,教师应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但不急于表态,不作过早的点拨工作,而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不同意见者进行争论,鼓励学生间或小组间竞争,大胆质疑,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矫正错误,自主探索正确的结论,并认真分析正误归因。

当然,在讨论评价中有创建的学生,充分肯定讨论的成果,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成功感,让学生在自主讨论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评价,学会创新。

六、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指高年级),将同一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的能力学习新知,这样既能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有利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展开组间竞争,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但小组学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自由性。

如调控不当,也会由于失控而流于形式。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要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有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在合作中往往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或不能很好的地将自己想法表达出来,最终“成为忠实的听众”;还有写学生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合作中往往是“高谈阔论”,俨然成了“领导者”而他们的意见往往成为本组最终的“标准答案”。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调整,在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下对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并在每次合作的过程安排好每个学生的任务。

对于小组内角色的安排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将课外识字量较大的学生定为组长,让他带领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而在阅读教学中让感情细腻的学生带着大家共同体验角色的心理变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在工时给每个孩子适当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发言和倾听的权利和义务。

2、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目的要明确。

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要培养。

小组学习之目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相合作,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达到各层次学生互补的效果。

同时在开始时可选那些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较好,具有组织能力、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学生当组长,并积极进行培养,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可以一星期一轮换,实行小组长轮值制。

每一小组分工要明确,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评价员,责任要清楚为了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也可以一星期改轮一次。

4、              小组合作的内容要精选。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

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

对于语文课而言,具有合作价值的内容应该具有一下方面的特点:

⑴、内容值得质疑。

叶圣陶先生说过:

“上课做什么呢?

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见……学生应是自学的心得,可以是读懂哪一词,哪一句,哪一段,还可以是哪一处写的好,为什么?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合作交流,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鼓励他们边读边想,在文中勾勾画画,写写批注。

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说说读懂了什么,再把问题摆出来,小组讨论解决,最后把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老师再根据问题教学。

(这一方法适合与高年级。

⑵、内容值得具体分解。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补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的的。

有些学习内容需要分解学习。

在分解之前需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的学习内容任务,另外,学习内容要比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⑶、内容有探究价值。

有一定的价值的内容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如《晏子使楚》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文化,解构主题”是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

一位历史学家是这样评价晏子使楚的:

“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

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

”这个观点你赞成吗?

请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下面是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的发言:

生:

我们组认为,这个历史学家说得对,只凭一个人的智慧怎么能挽救一个国家呢?

人们应该享有和平,众志成城,合力对外。

生:

我们组认为,只凭一个人的智慧远远不够,应该让晏子当老师,教齐国的人,让七国的人都聪明起来,这样七国就会胜利的。

生:

我们组认为,晏子像编《孙子兵法》一样编一本书,把所有的语言纪录下来,以便自己国家的人阅读、学习,人我们的语言都充满智慧。

生:

我们组认为,晏子很有智慧,并不代表齐国的每一个人都能像晏子这样有智慧,我尊重晏子而不尊重齐国。

生:

我们组认为,晏子作为一个外交家,在外交方面他理应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尊严,但这是不够的。

在外交领域,晏子做得很出色,这不能完全否定晏子的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