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267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

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

水、肥、气,热)

土壤圈:

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

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比表面积:

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

土壤质地:

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原生矿物: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

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粘粒矿物:

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硅氧四面体:

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

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

铝氧八面体:

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

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

同晶替代: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硅铝铁率(SiO2/R2O3):

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

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矿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系数:

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

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腐殖酸的络合性-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

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腐殖酸的电性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

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质的升高而升高。

HA/FA值:

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0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

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比大于旱地。

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较高。

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黑钙土>棕壤>灰壤>水稻土>砖红壤

土居性微生物本身也存在互生、共生、拮抗现象

根圈(rhizosphere)或根际:

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

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根土比一般在50~20之间

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称为菌根

土壤质地:

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

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克/厘米3范围内。

土壤容重:

单位原状土壤体积的烘干土重g/cm3

土壤孔隙度(孔度):

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孔隙度=1-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

当量孔径:

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单位为毫米。

土壤的真实孔径往往无法实际测定。

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土壤孔隙度:

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含量。

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土壤团粒结构体:

土粒相互团聚成的近似圆球状的结构体。

团粒结构:

土壤中近于圆球状小团聚体。

土壤粘结性:

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相互粘聚在一起的性质

粘着性:

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土粒粘着外物表面的能力。

可塑性:

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形状,当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

适耕期:

适宜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吸湿水:

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

(质地偏粘重,吸湿水量大,质地偏砂性,吸湿水量小)

最大吸湿量:

干土在近于水汽饱和的大气中吸附水汽,并在土粒表面凝结成液态水的数量。

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毛管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量的土壤含水量。

凋萎系数(萎蔫系数):

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萎蔫系数或临界水分

容积含水量指土壤水分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数,以土壤容积含水量(容积%)或水容%表示之。

相对含水量指土壤自然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土壤有效水范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

土水势:

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称为土水势

基质势:

基质势是由土壤颗粒(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引起的水势变化。

渗透势:

土壤水中的溶质所引起的水势变化。

压力势:

土壤在饱和状态下呈连续水体,土壤中水分还要承受土壤水体的静水压力,其水势与参比标准之差,称为压力势。

重力势:

重力势是由重力所引起的水势变化。

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的能量指标(在非盐碱土即基质吸力或基质势)与土壤水的容量指标(即土壤含水量)作成的相关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称土壤持水曲线。

(这个曲线是用原状土样,测定其在不同土壤基质吸力下的相应含水量后绘制而成的。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饱和导水率:

土壤所有的孔隙都充满了水时,水分向土壤下层或横向运动的速度

土壤非饱和流:

土壤非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

冻后聚墒现象:

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冻后聚墒”的多少,主要决定于该土壤的含水量和冻结的强度。

含水量高冻结强度大,“冻后聚墒”就比较明显。

土壤气态水的运动表现为水汽扩散和水汽凝结两种现象。

水汽扩散运动的推动力是水汽压梯度。

土壤有效水:

在土壤所保持水分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水称为有效水

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从完全干燥到饱和持水量,按其含水量的多少及水分与土壤能量的关系,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即代表一定形态的水分,表示这一阶段的水分含量叫“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入渗:

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垂直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但也不排斥如沟灌中水分沿侧向甚至向上进入土壤的过程。

(无论表土下是砂土层还是细土层,在不断入渗中最初能使上层土壤先积蓄水,以后才下渗。

土壤水再分布:

土壤水入渗过程结束后,水在重力和吸力梯度影响下在土壤中向下移动重新分布的过程。

土壤水的再分布是土壤水的不饱和流

土面蒸发:

土壤水汽进入大气的过程。

当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称为潜在蒸发强度。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由水势引起水由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

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厘米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其单位是J.cm-2.s-1.℃-1。

(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土壤孔隙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就小。

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之比值。

土壤呼吸:

由于土壤空气中O2的分压总是低于大气,而CO2的分压总是高于大气,所以O2从大气向土壤扩散,CO2从土壤向大气扩散,正如人断呼出CO2和吸进O2一样,故有人称之为“土壤呼吸”。

呼吸系数:

土壤放出二氧化碳、消耗氧气的速率。

土壤氧扩散率:

每分钟扩散通过每平方厘米土层的氧的克数(或微克数)称为氧扩散率(g/cm2/min)。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物质移动的机理分:

有溶迁作用,还原迁移作用、螯迁作用、悬迁作用和生物迁移作用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土壤发生层: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体构型:

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

粘化率是指粘化层中粘粒含量与淋溶层或下部母质层粘粒含量的比值

2:

1型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的比表面积越大。

永久电荷:

永久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

可变电荷:

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壤电荷,这种电荷称为可变电荷。

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结构,称为双电层

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胶体在溶剂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固体颗粒表面的离子浓度与溶液内部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的负电荷愈多,吸附的阳离子数量就愈多;土壤胶体表面的电荷密度愈大,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愈多,则离子吸附得愈牢。

M3+>M2+>M+;Al3+>Mn2+>Ca2+>K+;Rb+>NH4+>K+>Na+>Li+

第一类是氢离子和铝离子,它们是致酸离子,与土壤的酸度有密切关系。

第二类是其他的一些金属离子,如Ca+2、Mg+2、K+、NH4+……等,在古典化学上,它们都称为盐基离子。

盐基饱和度:

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盐基离子的数量占所有吸附的阳离子的百分比

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

对这种能相互交换的阳离子叫做交换性阳离子,而把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称之为阳离子交换作用

CEC:

是指土壤溶液为中性(pH=7)时,每千克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称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CEC:

cmol(+)kg-1)

不同的粘粒矿物对负吸附的影响也不同,他们递减的次序为:

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土壤活性酸是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直接反应出来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故称为潜性酸

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NaOAc溶液)浸提,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这样测得的潜性酸的量称之为土壤的水解性酸。

盐土和碱土并非一物“盐碱土”,盐土的pH值一般小于8.5,盐土脱盐才可能形成碱土。

土壤pH代表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的溶液中的H+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土壤酸度是土壤酸、碱性的简称

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碱化度(ESP)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当土壤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可溶盐含量较低时,土壤就呈极强的碱性反应,土壤理化性质上发生恶劣变化,称为土壤的“碱化作用”

致酸离子解离度的大小的排列顺序:

有机胶体>蒙脱石>含水云母和拜来石>高岭石>含水氧化铁、铝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同时在电极上达到平衡,其平衡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以Eh表示。

土壤缓冲性:

狭义:

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广义: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在土壤悬液中连续加入标准酸或碱液,测定pH的变化,以纵座标表示pH,横座标表示加的酸或碱量,绘制滴定曲线,又称缓冲曲线。

土壤酸度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

可分为生灰石(CaO)、熟石灰[Ca(OH)2]、石灰石粉[CaCO3]

石灰需要量=土壤体积×容重×阳离子交换量(1-盐基饱和度)

土壤养分:

指植物所必需的,主要是土壤来提供的营养元素就叫做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有效养分:

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速效养分:

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无效养分: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状况:

是指土壤养分的含量、组成、形态分布和有效性的高低。

农作物多数属于高等植物,所以其必需的营养元素一般有16个:

C、O、H、N、K、P、S、Ca、Mg、Fe、B、Mn、Cu、Zn、Mo、Cl

大量元素:

植物对这种元素的需要量超过1%。

前九种属之。

前九个占干体重的绝大多数,即植物吸收的数量大,通常占植物干重千分几到百分之几十。

微量元素:

植物对这种元素的需要小于植物干重的0.1%。

氮磷钾三要素,简称土壤养分三要素

铵态氮(NH4)在土壤里有三种存在方式:

游离态、交换态、固定态。

土壤氮素的存在形态:

有机态氮、无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游离态氮(N2)

氨化作用:

在氨化细菌作用下,有机态氮变成无机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

硝化作用:

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

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反硝化作用:

在厌氧条件下,把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而生成氮气的过程。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硝化作用的速率>亚硝化作用>铵化作用,因此,在正常土壤中,很少有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及氨的积累。

土壤含磷量与气候因素有关。

北方雨量少,淋融弱,含磷量较高,南方淋溶强,含磷量低,地带性规律:

北→南、西→东,逐渐递减。

土壤磷素可分为两大类:

有机态磷和机态磷

闭蓄态磷

有机态磷和难溶性磷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的磷酸盐或弱酸溶性的磷酸盐的过程是其有效性提高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磷的释放。

无机磷包括磷酸钙(镁)类(Ca-P)、磷酸铁(铝)类(Fe-P、Al-P)、闭蓄态磷(Ο-P)

易溶性或速效态磷酸盐转化为难溶性迟效态和缓效态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磷的固定

土壤中的磷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土壤钾的来源于岩石的风化

钾素的形态:

矿物钾、非交换态钾、交换态钾、水溶性钾(溶液钾)

土壤全钾量一般在5-25g/kg,平均为10g/kg。

钾的矿物固定是指代换性钾转化为缓效钾的过程

单个土体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即是一种能代表个体土壤最小体积的土壤。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七级分类单元。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加工。

塑性是指土壤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当外力撤消后仍能保持这种变形的特性,也称可塑性。

传统的泥塑艺术工艺,就是利用粘土的这一特性形成的。

(土壤表现塑性的含水量范围是土粒间的水膜已厚到允许土粒滑动变形,但又没有丧失其粘结性的范围。

土壤耕性是指由耕作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物理性质,它包括:

(1)耕作时土壤对农具操作的机械阻力,即耕作的难易问题;

(2)耕作后与植物生长有关的土壤物理性状,即耕作质量问题。

土壤宜耕期是指土壤含水量适宜进行耕作的时段范围,在宜耕期内,耕作消耗的能量最少,团粒化效果最好。

(用时间来表示宜耕期是不准确的。

晴天时,适宜耕作的时间短,阴天时适宜耕作的时间长;有风时,适宜耕作的时间短,无风时适宜耕作的时间长)

湿耕湿耙会减少犁耕阻力,但也会破坏土壤的团聚化程度,严重时土壤转变为单粒状的均质土体,这种状态称为土壤粘闭(干耕燥整是防止土壤粘闭的重要耕作方法,尤其对质地较粘重的土壤。

水田土壤的干耕燥整,主要在冬季进行。

秧田先干耕燥整,再灌水耥田,可使土壤细而不烂,上糊下松,保持较好的耕层构造,能促使秧苗健壮,防止烂秧。

土壤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

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土壤自净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污染:

当加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量超过土壤基准量,而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此时才能被称为污染。

酸性沉降广义地包括所有pH低于5.6的雨、雾、雪、露、霜、尘埃等物质。

pH值小于5.6以下的降雨,称谓酸雨。

土壤受酸雨淋洗的前期,pH值是上升而不是下降。

在土壤酸化过程中,首先是交换性盐基的减少,其次是pH和CEC的下降。

土壤缓冲极限pH大小作为衡量土壤对酸雨敏感性的指标.

酸性土壤对酸雨缓冲能力较持久的原因可能与其富含铁、铝氧化物胶体有关。

我国的基本土情国土面积大而耕地少,分布不均衡且优质土壤少,人均水平低且后备资源少,山地多平原少旱涝灾害多。

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土地退化应该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肥力下降等

沙化:

指土壤在风蚀作用下,表层土壤细颗粒减少而粗质砂粒增多的过程。

沙漠化:

是土壤在风蚀作用下,向沙漠生境演化的过程。

沙漠是沙漠化的顶极状态。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壤流失是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主要类型有:

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土壤潜育化是土壤处于地下水和饱和,过饱和水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的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或腐泥层,或青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肥力退化主要是土壤养分衰退

土壤质量是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

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中全球变化包括土壤退化及淡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温室效应、臭氧破洞增加等

问答题

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土壤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

采用植物的干物质重;采用上层林木的平均树高;采用土壤肥力因子;采用经济林木的平均产量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内在物质和能量的存在状况以及被植物利用和转化的程度。

几种主要岩石的类型和特性

岩浆岩:

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共性:

非碎屑壮的块状构造;没有规则的层次排列;不含化石。

沉积岩:

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

其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5%。

共性:

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矿物成分复杂并呈碎屑状组织;有时含有化石

变质岩:

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共性:

一般具有片理及片麻构造;矿物质地致密,坚硬;不易风化。

例如片麻岩,石英岩,板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等。

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

1和2:

1:

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

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比较砂质与粘质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特点。

砂质土壤主要特性:

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畦幅宜宽不宜过长;养分少,不保水肥,水肥少量多次施用;易耕,温度变化快,暖性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质土壤主要特性:

粘粒含量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畦幅宜长不宜宽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水肥少次多量升温慢,冷性土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

1)植被草本>木本,草甸>草原,阔叶>针叶,常绿>落叶

2)气候潮湿,寒冷有利于积累;干燥,炎热有利于分解

3)地形低洼处高,海拔高处,有机质含量高

4)母质质地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5)生产措施

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

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土壤有机质的损失量;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改善土壤肥力特性(物理性质:

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②降低土壤粘性,改善土壤耕性;③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④促进土壤升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