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092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29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操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操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操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操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操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操作.docx

《操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操作.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操作.docx

操作

一、考核要求

  中医辨证论治能力测试范围:

  

(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二)病症诊断能力

  (三)类症鉴别能力

  (四)确立治法的能力

  (五)选方与用药能力

  

  二、考核范围

  

(一)内科疾病:

  1.肺系疾病:

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痨

  2.心系疾病:

心悸、胸痹、不寐、痫证

  3.脾系疾病: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4.肝系疾病:

胁痛、黄疸、头痛、眩晕、中风

  5.肾系疾病:

水肿、淋证、癃闭、阳痿

  6.气血津液病:

郁证、血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癌病

  7.肢体病:

痹证、痉证、痿症、腰痛

  

(二)外科疾病:

  乳癖、蛇串疮、痔、脱疽、肠痈

  (三)妇科疾病:

  崩漏、痛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产后发热、不孕症

  (四)儿科疾病:

  肺炎喘嗽、小儿泄泻、水痘、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五)骨科疾病:

  桡骨下端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考核形式

  提供一个例题资料,要求考生依据所提供的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类证鉴别(仅限中医执业考生),完成中医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

  考试时间:

60分钟;占40分。

  

  四、辨证论治考试评分项目的设置

  中医执业医师答题卡: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婚况:

  主诉(1分):

按照主要症状及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主要伴随症状等内容简明扼要地书写,与现病史符合,并与主要诊断吻合。

一般在20个字之内。

  现病史(2分):

围绕主诉,系统记录患者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治疗经过。

内容要准确、具体,避免流水账式的记录。

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也应列入。

  现病史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发病因素;

  起病时间:

时间要明确!

  主要及伴随症状:

部位、性质、程度等;

  病情变化情况;

  诊治经过;

  现在症状;

  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表现。

  【注意】

  1.以上各方面要有机结合,体现相互关联;

  2.所述内容应符合该病的发病规律和演变过程;

  3.注意医学术语的应用;

  4.纹理要通顺,记录有顺序,明主次;

  5.不要把望诊、切诊(如,舌脉)写到现病史中!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1分)

  (记录例题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8分):

根据四诊

  材料的分析,做出中医证候名称的归纳。

  中医病证鉴别(5分):

见后附表。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5分):

  中医证型诊断(5分):

  中医治法(4分):

  方剂名称(3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6分):

  

  五、答题思路

  1.条分缕析,按照自己的思路将题目理顺;

  2.前后照应,主诉、现病史及诊断、治则方药要前后一致;

  3.抓主症,确定诊断,注重鉴别;

  4.病因病机分析有条理,注意规范语言,简明扼要;

  5.相同系统的疾病注意区分(复习时应对比记忆)。

  六、中医临床思维

  例如:

  谢某,男,60岁,退休。

2010年6月7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

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咳喘相鉴别。

  怎么办?

  丰富的资料可以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对初学者而言往往无从入手,如何分析整理,提取主要的方面,这就需要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一)经验之谈

  由点入手→由点及线→由线成网→一网打尽。

  1.点

  1)点的特点

  特殊——与众不同

  关键——如无则其他皆不成立

  强调——会在叙述者和记录者中反复出现

  相关——往往是患者就诊的原因

  2)寻点大法

  如:

主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主诉是患者就诊的原因,也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症状,与疾病的关系最密切。

  复习病史,寻找符合点:

①症状(体征);②时间;③症状变化;④类似及相关的伴随症;⑤症情变化,缓解和加重情况。

  2.线

  把已经得到的信息与以往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复习回顾,使得到的信息更加详细,更加充实。

  1)学科之间的联系:

  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方剂-中药学

  2)症状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如心悸-心;黄疸-肝。

  【注意】

  ①线上各点需有明确的相关性

  ②有效地剔除无关的支线

  ③适当保留一些可能的虚线

  3.网

  将整理后的各条线进行综合分析,寻找一个或多个结合点,使得所收集的信息产生有机的联系,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注意】

  ①点之间的关系如何

  ②诊断可以明确吗

  ③是否有助于鉴别

  ④有无异常情况

  

(二)如何治疗

  先要定个原则,如何定——要紧紧围绕诊断进行治疗

  病证型→治法→方药

  有是证用是方 对证不对病

  

  七、例题分析

  例题1:

  谢某,男,60岁,退休。

2010年6月7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

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咳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 诉:

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现病史: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注:

pǐ),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现症见:

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

患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

其病因病机为: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

咳喘与咳嗽均可见咳嗽症状,咳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以咳喘并作,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嗽日久不愈,可转变为咳喘。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诊 断:

中医疾病诊断:

咳嗽。

中医证候诊断: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

  中医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 剂: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0g 茯苓15g 佛耳草6g

  川朴10g 陈皮6g 苍术10g

  苏子12g 莱菔子10g(包煎)

  服法:

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强调几点

  关于后面例题的讲述,我以为,应强调几点:

  1.前后的一致性,即主诉、现病史、分析、诊断、治法方药前后要一致而连贯;

  2.复习时以系统为单位,对比记忆;

  3.重视病机,记忆每种疾病的基本病机,在此基础上变化,区分证型。

  总结

  由点到面,找到突破口

  推此及彼

  排除鉴别

  综合思考

  联想深入

  例题2:

  张某,女,28岁。

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继而出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胸部胀闷,现症见: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 诉: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一天。

  现病史:

患者昨夜感寒不适,继而出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胸部胀闷,现症见: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喘证。

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壅肺证。

其病因病机为:

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患者外感风寒,内合于肺,寒邪闭肺,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寒邪凝滞,经气不利,则头痛;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中医病症鉴别: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诊 断:

中医疾病诊断:

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

实喘之风寒壅肺证。

  中医治法:

宣肺散寒。

  方 剂: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12g 紫苏12g 半夏9g 橘红9g

  杏仁9g 苏子9g 紫菀9g 白前9g

  服法:

三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3:

  陈某,男,48岁,干部。

2009年10月16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经常出现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偶有胸闷,伴精神紧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少寐多梦,盗汗,耳鸣,腰膝痠软,劳累后心悸、胸闷症状加剧,休息能缓解,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 诉:

心悸反复发作2年。

  现病史:

患者近2年来经常出现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偶有胸闷,伴精神紧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少寐多梦,盗汗,耳鸣,腰膝痠软,劳累后心悸、胸闷症状加剧,休息能缓解。

现症见:

心悸不宁,烦躁不安,伴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耳鸣,腰膝痠软。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心悸为主症,诊断为心悸。

患者心悸,劳累后加重,休息缓解,少寐多梦,眩晕耳鸣,胸闷,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腰膝痠软,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证。

其病因病机为:

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患者肝肾阴虚,水不济火,以致心火亢盛,扰动心神,故见心悸、少寐多梦;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髓海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阴虚火旺,虚火内蒸,故手足心热,盗汗;口渴,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但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诊 断:

中医疾病诊断:

心悸。

中医证候诊断:

阴虚火旺证。

  中医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 剂:

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15g 玄参15g 丹参20g 茯苓20g

  五味子15g 远志5g 桔梗5g 当归身15g

  天冬15g 柏子仁10g 酸枣仁15g 生地20g

  服法:

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4:

  赵某,男,41岁。

2009年4月27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分钟前和妻子生气后出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 诉:

胸闷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5分钟。

  现病史:

患者近2年来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分钟前因和妻子生气后加剧,现症见: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诊断为胸痹。

患者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辨证为心血瘀阻证。

其病因病机为:

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患者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因肝气郁结,气滞日久致气滞血瘀,心血瘀阻心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引肩背;生气则肝气郁结,气滞则加重血瘀,气虚运血无力亦加重血瘀,故生气及劳累则诱发。

  中医病症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诊 断:

中医疾病诊断:

胸痹。

中医证候诊断:

心血瘀阻证。

  中医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剂:

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川芎12g 桃仁10g 红花9g 赤芍6g

  柴胡6g 桔梗5g 枳壳6g 牛膝9g

  当归9g 生地9g 降香9g 郁金9g

  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5:

  孙某,女,49岁。

2010年12月4日初诊。

  患者有癎病病史30年,时有发作,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

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中风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 诉:

癎病时有发作30年,加重3个月。

  现病史:

患者有癎病病史30年,时有发作,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

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

  既往史:

有癎病病史30年。

  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以此为主症,故诊断为癎病。

患者癎病反复发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证。

其病因病机为:

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患者癎病反复发病,耗伤心脾,脾气亏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神疲乏力;心血不足,心脉失于濡养故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心脾两虚,不荣于面,故见面色苍白;脾主肌肉,脾虚生化乏源故体瘦;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大便溏薄。

  中医病症鉴别: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癎病。

中医证候诊断:

心脾两虚证。

  中医治法: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方剂: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文火另煎分次兑服)9g 茯苓12g

  白术12g 炙甘草6g 陈皮9g 姜半夏9g

  当归6g 丹参9g 熟地9g 酸枣仁12g

  远志6g 五味子6g

  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6:

  梁某,男,49岁,已婚。

2011年3月1日就诊。

  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常因饱食、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

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昨日与邻居发生争吵后,即出现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尤两胁胀痛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遂来就诊。

舌红苔薄白,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真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胃脘部疼痛5年余,加重1日。

  现病史:

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常因饱食、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

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昨日与邻居发生争吵后症状加剧,现症见:

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尤两胁胀痛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胃脘胀闷、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

患者胃脘胀闷、疼痛,两胁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舌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气犯胃证。

其病因病机为: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易怒,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喜长叹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则大便不爽;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病属肝而主痛,故见脉弦。

  中医病症鉴别: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

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疼痛的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其疼痛性质为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胃痛。

中医证候诊断:

肝气犯胃证。

  中医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剂:

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柴胡15g 枳壳9g 芍药12g

  香附9g 川芎9g 甘草6g

  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7:

  患者孙某某,女,62岁,退休。

2009年9月7日就诊。

  患者二天前因误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遂来就诊。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泄泻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 诉:

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2天。

  现病史:

患者二天前因误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现症见:

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诊断为痢疾。

粪便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痢。

其病因病机为:

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患者饮食不洁,湿热毒邪直趋中道,蕴结肠腑脂膜,邪毒与气血搏结,腐败化为脓血,气血被阻,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故见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中医病证鉴别:

本病需与泄泻鉴别,二者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多,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

但泄泻是粪便稀薄,无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

痢疾则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

  诊 断:

中医疾病诊断:

痢疾。

中医证型诊断:

湿热痢。

  中医治法: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 剂:

芍药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芩12g 黄连9g 芍药15g 甘草9g

  当归12g 木香10g 槟榔15g 大黄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8:

  刘某某,男,34岁。

2010年5月20日就诊。

  患者3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

现症:

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 诉:

右胁胀痛3天,加重1天。

  现病史:

患者3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

现症见:

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右胁胀痛为主症,诊断为胁痛。

患者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肝胆湿热证。

其病因病机为:

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患者过食油腻之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候。

  中医病证鉴别:

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胁痛。

证侯诊断:

肝胆湿热证。

  中医治法:

清热利湿。

  方 剂:

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龙胆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车前子包煎15g 生地25g 当归20g

  柴胡10g 甘草10g 泽泻15g

  服法:

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9:

  曹某,女,34,已婚。

2011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自测体温40℃左右,无咳嗽、咽痛,自服感冒消炎药后发热渐退。

3天前出现目黄,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色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遂来就诊。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阴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发热1周,目黄、身黄3天。

  现病史: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自测体温40℃左右,无咳嗽、咽痛,自服感冒消炎药后发热渐退。

3天前出现目黄,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色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

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为主症,诊断为黄疸。

患者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辨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