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欣赏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077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瓷欣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瓷欣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瓷欣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瓷欣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瓷欣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瓷欣赏1.docx

《古瓷欣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瓷欣赏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瓷欣赏1.docx

古瓷欣赏1

古瓷欣赏

(1)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唐,高8.5cm,口径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纹一道,平底。

口边一侧出槽形短流。

胎体洁白。

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层显现细碎开片。

  弦纹碗、弦纹匜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银器,除白釉外,还有蓝釉品种。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颈,圆腹,平底。

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系。

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饰月白色斑块。

此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为常见,有高体的、矮体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变化丰富。

底釉有黑釉、酱釉、天蓝釉等。

釉上所饰斑纹有月白、天蓝、灰黑等色,有的两种颜色互相交融流淌。

一般来说,深色釉上饰浅色斑纹,而浅色釉上饰深色斑纹,斑纹或任意泼洒,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莫测,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唐,高2.9cm,口径15cm,足径10.2cm  盘敞口,盘心坦平,下承以三足。

通体内外施釉,黑色釉地上呈现蓝、白交融的花斑。

外底中心无釉。

  窑变釉产品在唐代被称作“花瓷”。

烧制时一般是在黑色或酱色等深色釉上泼洒大块蓝、月白、灰白色斑纹。

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不同色釉流动并互相浸润,呈现出窑变的艺术效果。

对古瓷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表明,唐代烧花瓷的瓷窑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登封窑,山西交城窑,陕西铜川窑等。

器物造型有罐、执壶、花口瓶、三足盘、钵、葫芦瓶、腰鼓等,其中以执壶和罐最为多见,三足盘较为罕见。

将此件三足盘与窑址出土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发现,此盘属于河南郏县窑产品。

  花瓷以其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犷豪放的审美趣味,唐代以后即停止烧造,至北宋时期河南禹县窑又创烧了一种铜红窑变釉,但与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黑釉蓝斑壶,高15.6cm,口径7.5cm,底径8.6cm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

通体施黑色釉,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

  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

釉面色调黑白分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

此件花釉壶应为唐代河南鲁山窑的产品,因为相同类型的瓷器残片标本在鲁山窑窑址中有发现。

  花瓷腰鼓,长58.9cm,鼓径22.2cm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七道。

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块块蓝白色斑点,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以陶瓷烧制鼓腔,别具特色。

河南省的禹县、郏县、鲁山窑等在唐代均产花釉瓷,而以鲁山窑腰鼓最为有名。

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根据唐代人南卓《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再次调查鲁山窑址,发现了黑釉斑点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

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省鲁山窑制品。

  此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衬托,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极强,是唐代瓷器的传世精品。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唐,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

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

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

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

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

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

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

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邢窑白釉小壶,唐,高10.5cm,口径2.5cm,足径5.3cm  壶敛口,短颈,圆腹,圈足。

肩一侧有短流,对应一侧有壶柄,柄上端饰装饰结。

  此壶造型小巧,釉质白润,是河北邢窑唐代的产品。

  唐代,邢窑是北方的著名瓷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

其产品不仅供国内使用,而且远销世界各地。

邢窑遗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内,中心窑场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一带。

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出土的标本看,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

正如唐人李肇《国补史》所曰: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釉罐,唐,高13cm,口径7.4cm,足径6.1cm  罐口微撇,短颈,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

底无釉。

胎、釉洁白细腻。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在河北省内丘曾发现其窑址。

创烧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曰渐衰落。

唐人对邢窑多有记述,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产品如雪似银,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称: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

”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使用的极其广泛。

  白釉瓶,高14.4cm,口径6cm,足径7.2cm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

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

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

唐朝人李肇《国史补》中就曾记载: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不仅如此,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作为地方名瓷向宫廷进贡,并成为最早的贸易用瓷运往海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邢窑白釉壶,唐,口径7.5cm,足径7cm,高17.5cm  壶敞口,长圆腹,平底,小短流,颈与腹部有曲柄相连。

通体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此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釉色洁白莹润,属邢窑白瓷中的细白瓷,体现出唐代邢窑白瓷“似雪类银”的素雅与优美。

  邢窑白釉碗,唐,高7cm,口径8.1cm,足径3.8cm  此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

釉质白润莹厚。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

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

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

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

灰白色胎,质致密。

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

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

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

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

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

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颂。

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越窑海棠式杯,唐,口径13.2-8.2cm,足径5.8cm,高6.6cm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棠花开,杯足较高,外撇。

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

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流行的式样。

  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南方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此杯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瓷水平。

  青釉执壶,唐,高13.4cm,口径5.9cm,足径7.3cm  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

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

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

  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

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径18.9cm,底径11cm  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

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

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

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

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

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此器是初唐时越窑瓷中之精品,器形较大,造型规范端庄,为罕见的佳作。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

  越窑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

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

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

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白釉绿彩枕,高9.5cm,长16.5cm,宽10cm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

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

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

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

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径9.8cm,底径9.2cm  罐直口微撇,丰肩,肩以下渐敛,平底。

肩部置四系。

通体内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处涂以酱色釉斑。

此罐为四川邛窑产品。

  珍珠地鹦鹉纹枕,唐,长17cm  瓷枕腰圆形,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珍珠纹为地,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外周辅以白色的卷草纹。

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圆圈纹及朵花纹。

  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鹦鹉形象栩栩如生。

此枕当为河南密县窑的产品。

  青釉夹耳盖罐,通高18.6cm,口径7.2cm,足径8.2cm  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盖平顶直口。

罐里外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开细小纹片。

  此罐是广州石马村南汉墓出土的4件夹耳盖罐之一。

此种夹耳罐的设计取自南方木桶式样,极为别致。

罐肩部两侧分别立起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的两侧亦各凸出一带孔的长形片,罐盖合时,盖上伸出的带孔的长方形片夹于肩上双系空隙处,一端可系绳作轴,另一端可开启。

与此相同造型的夹耳盖罐不仅在浙江越窑及湖南长沙窑的制品中有发现,而且长沙五代墓葬的随葬品中也有出土,可见这种夹耳盖罐在五代时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五代,通高4.8cm,口径8.8cm,足径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

盒盖面坦平,直口。

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

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

五代时期,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刻花、印花、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装饰题材进一步拓宽,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

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

  越窑青釉执壶,五代,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

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

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影青注子、注碗,宋,通高24.3cm  注子小圆口,有盖,盖顶饰狮形钮,折肩,弧形流,曲柄,圈足。

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形,圈足。

通体施青白釉。

注子、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

注子亦称执壶,为盛酒器皿;注碗用于盛放热水。

温酒时将注子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

此为实用器皿。

  青白釉蟠螭提梁倒流壶,宋,通高11cm,足径6cm  壶为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

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莹碧剔透。

此壶造型新颖别致,清新怡人。

  绿釉三彩划花人物纹枕,高11.8cm,枕面33.5×15.5cm  枕呈长方形,两端稍阔,中间略收,一侧面有一圆形通气孔,施釉不到底。

枕面以刻划法勾勒边框,纹饰分3组,中间一组为人物纹,二人前后相伴而行,服饰一黄一绿,前者手持鱼篓,后者扛杆,似去垂钓。

周围的绿树、青草、黄云透出生机。

两侧2组黄地开光内各绘折枝花一朵,白花绿叶,开光外衬以褐黄色地。

枕面的边框外至枕侧面施绿彩。

  枕面纹饰设色以绿彩、黄彩为主,色彩素雅,体现了宋三彩的着色特点。

  白釉花口高足杯,宋,口径9.8cm,足径4.5cm,高6.3cm  杯口呈五瓣花形,器身呈花瓣状,高足微外撇。

通体施白釉。

此杯造型仿金银器中花瓣形高足杯而制,精致细巧,釉色洁白,釉质光润,体现了宋代白瓷的烧制水平。

  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

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

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

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长32cm,宽23cm;底长31cm,宽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背面有一通气孔,素底无釉。

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丹一枝,并在花瓣、花叶上刻划出筋脉。

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

  此枕采用的竹节出筋装饰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风格,枕面画面精细生动,为磁州窑的高档产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窑常见的枕式,在窑址调查中发现有专门烧这种枕的窑。

传世八方形枕的装饰纹样多为折枝花鸟、莲池游鸭、鸡、兔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宋,高10.4cm,长29.9cm,宽22.5cm  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

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

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

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

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

  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

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

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高10.5cm,长28.3cm,宽19.8cm  枕呈长方多边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边。

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

  在宋、金、元时期,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之一。

此枕采用简笔画法,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

枕的底部戳印“张家造”款识。

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进行遗址调查工作时,在磁州窑的观台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张家造”款识的瓷枕标本,说明当时有专门烧造瓷枕的窑场。

 

  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cm,口径15cm,足径13.5cm

  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

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

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三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

由于考古工作者在安徽淮南窑遗址曾发现这种四系盘口瓶标本,在安徽地区隋代墓葬中也曾出土这类四系盘口瓶,由此推断,这件四系盘口瓶应为安徽淮南窑制品。

  

  淮南窑黄釉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  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五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

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

从考古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的墓葬中即出土有青釉高足盘。

隋代这种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

目前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

主要烧制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

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制三彩高足盘。

  此件高足盘釉色偏黄,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安徽淮南窑制品。

  

  越窑青釉瓜棱壶,唐,高20.4cm,口径8.9cm,足径9.4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

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

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晚唐越窑的代表作品。

  

  巩义窑绞胎枕,唐,高8cm,长12.5cm,宽8.8cm  此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

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经与窑址采集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断定,此绞胎枕属于河南巩义窑产品。

巩义窑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

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径10.7cm,足径15.8cm  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

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罐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

  

  三彩盖罐,通高23.5cm,口径12.8cm,足径12.8cm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

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

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

此件三彩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鲜明亮丽,纹饰仿唐代流行的蜡缬染织物的图案纹样。

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为难得。

  

  三彩烛台,高29.8cm,口径7cm,足径12cm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

”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

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口径27.7cm,足距17cm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

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

底无釉。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

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

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

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

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

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

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

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

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

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

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

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

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

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唐花瓷双系罐,高19.9cm,口径7.4cm,底径10.7cm  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

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

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

乌黑的釉面上装饰四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白釉奓斗,高9.9cm,口径12cm,足径6.9cm  奓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

器里外施白釉,底无釉。

  此件奓斗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属上乘之作。

  

  白釉狮子,高10.8cm,底径6.3cm  狮子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

狮的眼睛及腿部均点以褐彩。

台为长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处呈黑色。

  唐代,由于经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