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781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5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docx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定稿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两个数的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过程,掌握6的乘法口诀编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小组合作整理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逆向思维)

二.教学重点:

熟记6的乘法口诀

三.教学难点:

掌握6的乘法口诀编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骰子,小礼物(豌豆)

五.教学方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讲解法、发现教学法。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型:

新授课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小礼物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豌豆荚)老师会把这些豆荚送给今天表现最好,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同学,有信心得到吗?

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豌豆荚有关的故事吧。

有一天,森林里有一只小白兔花花被妈妈叫去买豌豆,妈妈说,她需要30颗豌豆,花花来到了菜市场却犯迷糊了,因为菜市场的豌豆是长在豌豆荚里的(出示豌豆荚)花花就不知道要买几个豌豆荚,我们一起来帮助花花解决难题吧!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豌豆荚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谁来说一说

生:

每一个豌豆荚都有6颗豌豆

师:

他说每一个豌豆荚里都有6颗豌豆,是不是这样子的,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一起来数一数,你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了吗?

一个豌豆荚里有6颗豌豆,两个豌豆荚里就有12颗豌豆,这体现了谁和谁的关系呀?

妈妈需要30颗豌豆,花花不知道买几个豆荚,还可以怎么说这样问题?

(几个豌豆荚里有30颗豌豆?

)我们已经知道了豆荚和豆子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和联系,我们可不可以列一个表格来看一看,翻开书第61页,看一看书上是不是也有一个表格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完善这个表格,做完的同学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完成了。

师:

谁来说一说3(4、5、6)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

5个豆荚里有30颗豆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

6+6……+6加法的方法

师:

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式子是不是很长,我们之前学过这种每个加数都相同的加法可以改写成?

(乘法)这里的加数都是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6的乘法算式《6的乘法口诀》(板书)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师:

小朋友们都是很棒的,帮助花花完成了任务。

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拿出你们的双手给自己鼓鼓掌吧。

师:

我们刚才已经用加法计算出5个豆荚的豆子颗数,那如果有6个豆荚,一共有多少颗豆子呢?

(36颗)

师: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已经把这个表格完成了。

观察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

每次加6;一个6是6,两个6是12,三个6是十八,四个六是24,五个6是三十,六个6是三十六)。

根据这个表格,你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小组讨论,一起总结出6的乘法算式(板书:

算式)

师: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了答案了,下面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答出你的答案。

每个同学只需要说一个乘法算式。

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开火车汇报

师:

同学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了那么多关于6的乘法算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每个两遍。

(生齐读)

师:

你能根据这些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

在编写口诀之前,谁想提醒一下大家注意点什么吗?

预设(生:

小数在前大数在后,口诀要用汉字,因数在前积在后,得数不满十的要写得字)

师:

大家在编口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哟,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编口诀。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式子,每一个组请派一个人起来回答,一个小组回答一个,依次作答。

师: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把6的乘法口诀完善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你会读吗?

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每个口诀读两遍。

师:

学过的知识要记在脑袋里面,谁来试着背一背这个口诀。

师:

你已经背的很流畅了,老师想帮哪些还不太会的同学问问你,你是如何记住的?

还有其他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记口诀吗?

会的方法要大家一起分享。

师: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口诀,每个读两遍。

会背了吗?

谁再来试一试,要是有人卡在中间的某个位置,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他吗?

谁来说一说。

生:

前一个口诀的得数加上6或者后一个口诀的得数减去6。

师:

我们再一起来背一背。

一边背一边想口诀之间的联系。

师:

还有人来试一试吗?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吧,我说口诀的前面部分你就说后面部分,我说后面部分你就说前面部分,比如我说二六,你说十二,我说十八,你就说三六。

师:

相信大家都可以熟练的背出6的乘法口诀了,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回顾哟!

我们一起来把前面学过的口诀连起来背一背。

练习

(1)根据算式说口诀

师:

请同学们做教材61页第6题。

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汇报你的答案吧,但是汇报的时候要用口诀,火车火车哪里开?

练习

(2)根据口诀写算式

请根据你听到的乘法口诀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

四六二十四六六三十六一六得六三六十八二六十二五六三十

游戏(3)

师:

老师手里面是什么?

(骰子)骰子上面有6个数,同桌两人为一组,一人扔骰子,另一人说出骰子上的数与6相对应的乘法口诀。

不要忘记交换。

(四)总结提升,升华课堂

学习了这节课,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或者来评一评自己的课堂表现。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口诀背诵并整理

2.P602,P613,P627、10做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6+6+6+6+6=30

豆荚数

1

2

3

4

5

6

豌豆数

6

12

18

24

50

36

1×6=66×1=6一六得六

2×6=126×2=12二六十二

3×6=186×3=18三六十八

4×6=246×4=24四六二十四

5×6=306×5=30五六三十

6×6=36六六三十六

每一时代都有其发展教育的梦想,并赋予这些梦想以新的形式。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国家公民、提高民众福祉的重要途径,而课程设置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承担着促进个体充分发展的重任。

但教育育变革的途径远不止课程改革一条路,例如国际上常用的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改进运动、教师专业发展等,特别是中观层面的学校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何课程改革却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不二法门,虽历经反复却从未放弃?

是因为课程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意识形态运行的核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

还是改革惯性所形成的路径依赖?

抑或是作为“文化再生产”不可替代的工具?

分析这个过程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读中国教育实践的取向。

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改以苏联为模版,制定并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要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

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开始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为教师编辑教学指导用书,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而教育部在1956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但模仿苏联的思路依然存在;课程变动频繁,教材难以满足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957—1963年的第三次课程改革历经“初步调整”、“大跃进”和“调整反思”三个阶段,开始重视学科与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1964—1976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从1964年初毛泽东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开始,提出学制、课程、教学方法都要改,3月又针对当时学生学习压力过重的情况批示“课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4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

毛泽东对教育问题有些“独到”的想法:

“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就懂了。

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

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

可以试试点。

”[3]。

这些观点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改革。

这一时期的四次课程改革,除了逐步关注普及与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更是一种教育政治化的演练,表现出明确的“政治意识”,希望通过教育内容的改造实现对人的思想教化。

制度化的中国学校教育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所以必然借鉴国外教育的制度、运行及理论体系。

民国初期,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内容采用的是“课程”和“课程标准”的指称,如1912年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

到1949年12月,新中国教育强调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重新确立我国中小学新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这是采用苏联模版的结果,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政府文件形式指称课程,具有很强的指令性。

所以,课程改革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培养接班人”的要求实施政治的规约,其主旨趋向政治化。

1978—1980年的第五次课程改革开始了“文革”之后课程领域的拨乱反正,规范了学制年限和课程设置,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制了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198l—1985年的第六次课程改革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

根据新教学计划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第六套教材。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开始转向课程建设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1978年,在邓小平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以及要“引进外国教材,吸收有益的东西”的指示下,政府从紧张的外汇储备中拨出10万美元专款,让中国驻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使领馆协助选购一大批各国最新的中小学教科书,空运回国。

[4]而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所做“三个面向”的题词,更凸显了教育改革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取向。

此时,教育内容及作为其具体形式的教材的模板开始转向欧美等现代化国家。

1986—1996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是第八次课改的前奏,依据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展开,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有重要地位。

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第八次课改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330个市、县。

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5]

虽然八次课改时隔近五十年,但前七次课改在运行方式上是相似的:

(1)每一次课改都采用国家颁发政府文件,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推进;

(2)每一次课改都没有作前期充分调研便提出某个目标或方案;(3)每一次课改在推进过程中都缺乏对其绩效或成效的追踪性全面评估;(4)每一次课改的周期都非常短,四至五年变换一个主题或重点,教育本是一项长周期的事业,但频繁的变革却成为中国教育的特色之一;(5)每一次课改都没有问责措施、问责要求和问责制度,所以课改的成本与风险从未被关注;(6)每一次课改基层教师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声音。

如果政府的公共决策采取自上而下的科层制责任模式,政府决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