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741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

《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培计划研讨会.docx

元培计划研讨会

 

元培计划研讨会

材料汇编

 

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

2004年5月16日

 

目录

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

元培计划实施的情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1

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

元培计划两年半实施情况报告8

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自由选课学分制情况总结24

元培计划实验班两届学生选择专业情况总结30

元培计划学生工作总结34

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对元培计划办学模式的体会38

元培计划实施的情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

要点:

一、元培计划的基本情况

●2001年秋,学校成立了院系级的独立教学实体——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分文理两个班。

至今共招收三届学生342人。

实验班在低年级主要选修跨学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和拟修专业的基础课,二年级选择专业后到相关院系选修专业课,但学籍仍在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

元培计划委员会全程负责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活动、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等。

目前,01级和02级学生已经确定专业,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二、元培计划的积极效果

●元培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受益。

元培计划实验班在文科和理科中都设立了平台课:

文科学生必修高等数学等4门平台课;理科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课程。

学生认为,自由选课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的专业兴趣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

实验班01、02级两届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兴趣。

01级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放弃了原来的专业,选择新的专业。

02级学生满足第一志愿的占85.7%;满足第二志愿占14.3%。

●元培计划的办学理念逐步得到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认同,生源很好。

2002、2003年两个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处于我校高分段。

2003级140名新生中,有8位文、理科省级状元。

三、元培计划实验班的一些管理经验

●在专业分流方面:

在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面已取得了较多经验,学生和接受院系均感到比较满意。

●实行导师制,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从22个院系聘请了28位有经验的教授作为实验班学生的导师。

●实行了弹性学制。

四、元培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元培计划的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相关条件问题

●双轨制条件下学生在选课方面、与专业的接口方面存在一些矛盾

●实验班学生的评价和出口问题

●教学计划和导师制,学生评价和管理问题

●明确元培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元培计划实施的情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元培计划的基本情况

元培计划是2001年9月启动的本科教学改革计划。

其基本理念是:

将本科教育定位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

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实施元培计划以来,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进了按院系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建立平台课程以加强基础课教学,推出素质教育通选课,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实行导师制等教学改革措施。

元培计划的另一重要举措是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

2001年秋,学校成立了院系级的独立教学实体——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为在全校范围内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经验和创造条件。

实验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并探索与此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管理方式。

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1年开始招生,分文理两个班。

至今共招收三届学生,计342人。

实验班实行单独的教学计划,在低年级主要选修跨学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和拟修专业的基础课,二年级选择专业后到相关院系选修专业课。

实验班学生在二年级选择了专业后,学籍仍在元培计划委员会。

元培计划委员会全程负责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活动、日常学习、生活及行为管理等。

目前,01级和02级学生已经确定专业,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二、元培计划的积极效果

1、元培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受益。

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元培计划委员会2001年制订并逐步改进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学校2003年出台新的教学计划后,执行委员会与相关院系协商,制定了从03级开始执行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新教学计划。

01级教学计划减少了总学分,取消了限选课,增加了选修课,同时在文科和理科中都设立了平台课:

文科学生必修高等数学等4门平台课,(鉴于目前情况,个别学生也可从文科各院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基础课代替平台课);理科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课程。

根据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的要求,大部分实验班学生在1~2年级完成了通选课的学分。

经过统计,完成通选课学分的,01级文科生占83%,理科生占72%;02级文科生占94%,理科生占76%。

01级文科生通选课达到20~29学分的占32.4%,02级文科生达到47%。

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学生通过通选课的学习,在低年级就对数学及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及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文学及艺术类五大领域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等有了初步了解,有助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实验班学生感到,这些做法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基础,有利于学科的交叉。

学生对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课的模式感到满意。

他们认为,自由选课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的专业兴趣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

元培计划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改变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实验班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

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

在他们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专业。

经过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摸索,现在实行的是学生在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在第三学期末确定专业。

但每个学生所选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学生本人的综合条件。

经过元培计划委员会的大量艰苦工作,01、02级两届学生基本上完成了专业分流工作。

从专业分流的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兴趣。

实验班2001级是二次招生,学生入学后从各院系自愿报名,经过推荐面试后录取。

经过一年多的通识教育后,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按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条件放弃了原来的专业,选择新的专业。

2002级学生是从高考学生中直接招生。

这届学生115人,其中112人确定了专业,另有3人要转到03级学习。

在已经确定专业的112人中,满足第一志愿96人,占85.7%(理科88.7%;文科80%);满足第二志愿16人:

占14.3%(理科11.3%;文科20%),其中2人由文科专业转到理科专业,8人由理科专业转到文科专业。

由此可见,多数学生高考时填报的志愿乃至高中分科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

通过元培计划他们的专业兴趣得到了满足,学校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得到了提高。

3、元培计划的办学理念逐步得到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认同,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源很好。

元培计划的基本理念是在分析社会发展需要和我校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个理念提出以后,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议。

但是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得到了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些教师消除了对元培计划的疑虑。

一些老教师对元培计划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元培计划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媒体宣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生和家长对元培计划表示高度认同。

2002、2003年元培计划实验班直接从高考学生中招生,这两个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处于我校高分段。

2003级140名新生中,有8位文、理科省级状元,6位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得主,其中一位获得国际奥赛金牌(按规定,这些考生可以在北大任选专业)。

2004年,化学奥林匹亚中国选拔队24名参选学生中有23名被北大录取,4名国际竞赛选手中3名选择了元培计划实验班。

三、元培计划实验班的一些管理经验

元培计划实验班实施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内制度环境下,还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因此,在元培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在专业分流方面:

按照元培计划培养方案,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专业选择的原则,并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操作方式,完成了01、02级两届学生专业分流的工作。

两届学生专业选择结果表明,学生兴趣广泛,选择的专业分布到全校20个院系,其中文科12个,理科8个,并未出现热门专业过分集中的现象。

02级86%的学生满足了第一志愿。

少部分学生在确定专业前由文科转到了理科或由理科转到了文科,满足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元培计划委员会在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面已取得了较多经验,学生和接受院系均感到比较满意。

2、实行导师制,使学生在增加选择空间的同时得到有力的指导。

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从22个院系聘请了28位有经验的教授作为实验班学生的导师,许校长为导师们颁发了聘书。

导师对学生的学习、选课、选择专业等进行全程指导,并轮流为学生开设讲座,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有关学科的了解。

3、实行了弹性学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这一方面使文转理或理转文的学生易于调整他们的修读计划,另一方面有利于部分学生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每学期选课学分少些,学得好些,学分绩点高些);有利于个别暂时难以确定专业方向的学生增加思考的时间。

目前已经有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五年的学习计划。

 

四、元培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元培计划在争论中起步,在磨合中发展。

当前,元培计划的理念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很多教师的理解,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对元培计划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但是,元培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很多瓶颈性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各个院系的通力配合。

1、元培计划的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相关条件问题

目前元培计划实验班有学生342名,今年计划招生160名,届时将扩大至500名,相当于一个较大院系的学生规模。

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他们要到各个院系选课,高年级学生已经分流到各个专业。

因此,元培计划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目前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只有3名专职工作人员(分管行政、教务和学生工作),2名兼职工作人员(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原分管导师工作的副主任出国学术交流),确实难以应对繁重的领导和管理工作。

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拥挤在三间小办公室里,工作非常困难。

3月3日,林建华副校长召集元培计划协调会,就元培计划的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办公用房等问题进行了协调,目前人员编制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其它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希望学校把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按照实体加强建设,扩大编制,补充工作人员,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执行委员会党政领导班子;保证基本办公条件,增加办公用房,按学校规定划拨日常办公经费;明确专职工作人员的身份,提高他们的待遇。

2、双轨制条件下学生在选课方面、与专业的接口方面存在一些矛盾,需要各个院系通力配合。

元培计划实验班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学生所学课程需要在全校通选课和各个院系所开的课程中选修;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要到相关院系选修专业课程,按照各个专业的要求毕业。

但是,一些院系没有把实验班学生和本院系学生同等看待,与实验班学生之间缺乏认同感。

实验班学生与院系的信息沟通不畅。

有的院系上课时间随意变动,实验班学生不得不重新选课,困难极大。

在目前双轨制的条件下,院系在低年级已经安排了一些专业基础课,而实验班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造成实验班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必须补课,有的课甚至难以补上。

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有的学生的选课单上看不到通选课的课程名单,有的学生选的课很多,学分很高,由此带来的是太重的负担,个别学生形容自己是“一部快速运转的几乎崩溃的学习机器”。

这不仅谈不上通识教育,而且慢慢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到各个院系的选课问题、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之间的接口问题,需要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更需要各个院系和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

3、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的评价和出口问题

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是按照新的模式来培养的。

如何评价这种培养模式的效果?

这不仅是对这种教育模式的评价问题,而且涉及到学生的专业选择、毕业后的出路,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

由于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实验班学生选课时普遍“就高不就低”(选择高级别的课程,例如数学,尽量选A、B)的情况,因此,出现一些学生负担重、考试成绩偏低(高学分低绩点)的问题。

实验班学生低年级学习了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知识方面也可能一时不如各院系的专业学生。

对于这种情况,要客观、全面地评价。

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学分积点来看待学生。

相关方面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制定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

总体看来,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的基础、能力及综合素质都是较高的。

他们知识面广,知识结构相对合理,视野宽阔,状态好,思维缺陷相对少。

最重要的是:

他们经过了解、比较、思考,选定了某一专业,产生了巨大的学习热情、自觉性、积极性和动力。

当前,2001级学生面临保送研究生问题。

元培计划委员会希望教务部、研究生院及各院系对实验班学生保送研究生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

实验班学生在低年级接受通识教育,选的课程较多,层次较高,学习负担较重,GPA值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若按GPA位序考虑推荐免试录取,则从总体上看,他们不具优势。

况且,实验班学生分布范围广,有的院系只有一两个,他们入围免试录取圈的可能性就更小。

各院系在录取免试学生时应考虑此因素,并积极向本院系导师说明这些情况。

希望研究生院在向各院系下达名额时,为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留出部分机动名额。

能够在院系解决的在院系解决,不能在院系解决(综合素质确实高)的学生由机动名额解决。

元培计划委员会已经和教务部、研究生院一起研究制定实验班学生保送研究生办法。

4、进一步完善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教学计划和导师制,进一步探索学生评价和管理问题。

元培计划实验班在运作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实验班的教学计划还不完全规范,毕业要求还不十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茫然”、“不确定”、“没有安全感”。

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明确有关要求,完善教学计划,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在导师队伍建设上,目前聘请知名教授为导师的做法,还有一定的缺陷。

由于这些教授工作忙,学生反映见导师难。

因此,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除了聘请知名教授作为学生导师之外,也要聘请一些相对年轻、精力充沛的教师充实导师队伍,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指导。

希望各个院系对实验班导师队伍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

对学生管理和评价方法,要进行积极探索,研究适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和评价方法。

5、明确元培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元培计划正式启动已接近三年,第一届学生将于明年毕业。

元培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问题也很多。

如果长期实行元培计划和院系两种体制,很多问题势不可免。

因此,希望学校进一步明确元培计划的发展方向。

元培计划两年半实施情况报告

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2004年5月16日

『提要』元培计划于2001年9月启动。

组建了管理委员会。

实验班已招收三届学生,共340人。

2004年计划招生160人,届时在读学生将达500人,相当于一个较大院系的学生规模。

元培计划是十六字办学方针的延续和深化。

其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是:

将本科教育定位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在此阶段的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而在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在该模式框架内,实行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3—5年的弹性学制和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制。

元培计划坚持人为本、德为先、业于精;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按照上述培养模式进行的实践和探索主要有:

制订并逐步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实现了在教学计划框架内由导师指导学生自由选课;根据“在教学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的原则和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操作程序,完成了01、02级两届学生专业分流的工作,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专业分流原则及程序已有章可循;导师队伍建设和指导工作逐渐完善;探索学分制下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积累了经验,等等。

元培计划实施两年半,得到了诸方面的了解、理解和认同,成果初显:

(1)元培计划得到了实验班学生的认同,他们感悟到在元培计划实验班学习“受益了”。

(2)元培计划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为校内广大教师逐渐了解、理解、认可和接受。

(3)元培计划引起社会各界较广泛关注,多种媒体相继报道,生源情况良好。

(4)元培计划的探索为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问题,发现了矛盾,积累了经验。

它在实行学分制中实现体制创新,所产生的连带效应影响深远。

实践的成果,证明了元培计划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办学方向正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

元培计划在争论中起步,在磨合中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种种管理委员会本身无法解决和克服的、燃眉之急性质的矛盾和困难,这些矛盾和困难严重制约着元培计划的发展。

产生矛盾和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双轨制,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

因此,必须:

(1)尽快按照实体,扩大编制,补充工作人员,健全管理机构。

(2)明确专职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待遇。

(3)为导师发放适当劳酬。

(4)保证办公用房等基本办公条件。

(5)学校决断,多方配合,妥善解决学生的选课、选专业、专业学习上的衔接,特别是首届实验班学生推荐保送研究生问题。

同时:

(1)继续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和教务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两种学制的“靠拢”和接轨(并轨)。

(2)加强通选课、文理科各自的公共平台课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宣传元培计划,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它,理解它,支持它。

(4)完善导师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咨询、指导作用。

(5)维持现有招生规模,改进招生办法。

(6)探索学分制下学生工作的规律,制定与此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期待着学校党委和行政强有力的领导和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决断,尽快落实解决当前和长远尖锐、紧迫问题的方案。

我们也期望着各院系、各职能部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元培计划的工作。

一、概况

北京大学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了以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元培计划。

为积极、稳妥地实施该计划,组建了管理委员会并开设了实验班,在小规模和小范围内进行教学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至2003年9月,已招收三届学生,共340人。

2004年计划招生160人,届时在读学生将达到500人,相当于一个较大院系的学生规模。

元培计划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人格、人文、人际教育,按照较新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造就基础知识相对宽厚扎实、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能够胜任交叉性学科研究的生源,为他们在完成整个高等教育后有可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应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元培计划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十六字办学方针的延续和深化。

它的基本教育理念是:

人为本、德为先、业于精;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尊重实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

将本科教育定位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在此阶段的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而在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在该模式框架内,实行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制。

学分制:

其基础是在教学计划框架内由导师指导学生自由选课。

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设置的科目,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

导师制:

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得到由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或有经验的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面指导。

每位导师对各自的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及学习方法等具体指导。

导师由相关院系推荐,校长聘任。

弹性学制:

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3-5年的学习计划,少则3年即可毕业。

若在4年内仍未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则第5年仍可继续修读(视同正常修读),直至修满学分,获得毕业证书。

自由选择专业制:

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原则上可自由选择专业。

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

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

在他们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一般在第三学期末确定专业。

但每个学生所选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学生本人的综合条件。

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学籍仍在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将全程负责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活动,日常学习、生活及行为管理,学籍管理,选课及成绩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等。

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由院系和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共同完成。

毕业及授予学位的审查工作,以院系为主,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参与进行。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它在争论中起步,在磨合中发展。

就教学体制改革涉及的层面和力度而言,它是北京大学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较重大的教学改革计划。

因此,我们在推进元培计划中遇到种种困难和矛盾是不足为怪的。

二、元培计划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经过数年反复研究,提出了元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

元培计划的出笼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顺应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及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北京大学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

但是,元培计划启动伊始就遇到争论。

两年半的实践,证明了它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培养模式符合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元培计划的培养目标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交叉发展、经济体制和运作方式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协调化、综合化以及趋向于国际化等等,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而以学年制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由于专业设置过窄、过细,专业教育过早地开始,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不能实现上述培养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旧固定在原来所学专业领域内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不高。

原因在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变动和交叉性工作的需要。

元培计划正是切中了这一弊端。

它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其优点和特色在于:

低年级实行的通识教育(以修读素质教育通选课和文、理科平台课为主要手段),有利于学生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养成(当前,综合素质教育比起专业知识教育来,显然是被过于忽视了);在高年级实行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相对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交叉性的学科知识。

学生在本科阶段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法、认知及实践能力等必备的要素,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就有可能在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原创性人才。

即使本科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元培计划强调人为本、德为先、业于精;注重人格、人文、人际教育;突出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是淡泊明志,志存高远,追求境界而非追求名利的德才兼备者,他们是可靠的研究生来源。

有人说,“过去的毕业生质量不低,培养目标没错”,对此要一分为二。

针对某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而言,此话是事实。

例如,我国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及管理等急需一大批专家和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