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572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docx

体育社会学第19章体育与生活方式

第十九章体育与生活方式

本章要点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

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使生活方式发生千姿百态的变化。

生活方式的分类是相当复杂的。

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社会的健康问题。

生活消费、生活空间、生活节奏。

行为习惯等构成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中存在着多种健康隐患:

环境污染、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精神紧张、;生活危险等,造成的人体结构与机能退化和亚健康状态,不利于人类的进化与发展。

体育运动可以从多方面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体营进入生活方式”、“议生活方式”、“生活体育”等等成为不少国际组织的行动纲领,成为许多国际会的研讨主题。

在我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时候,明确地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对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生活方式概述

一、生活方式概念

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

生活方式自人提揖别后就始终伴随人类,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形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形式多样、内在联系密切的领域,因此,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人们的生活说到底只手两件事情:

一件是生产他(包括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一件是生活。

于是就有了生产方式,和与之对立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生活活动的典型和总体特征。

人们说到生活方式的时候往往会更多地想到自己的物质消费活动和由他支配的闲暇时间活动的方式。

其实,生活方式不限于日常的消费活动,而且还包括人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部活动的形式和特征,比如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等。

生活方式也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包括全社会、民族、家庭的生活活动的形式。

 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不同阶层人群在其生活圈、文化圈内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

人们的行为表现直接地显现于外,构成生活方式的显现部分,但支配人们行为的价值观等却隐含在内,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

西方学者对生活方式趋向于人群层面上生活的固有表现形式的研究,以微观、多视角的方式提出生活方式的理论,注重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综合起来,可以认为,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而这里说的生活活动指人们的行为,即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可以取得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而采取的种种行动。

当然在采取行动的时候,还必须与他人配合,而配合行动时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生活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人或群体在生存实践活动过程中,长期共同在特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全部活动模式。

“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经常被连起来使用,但涵义是不大一样的。

人们对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于是生活方式就有了差异,但难说孰优孰劣。

但是,在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是不可能为所欲为的,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的,这些客观条件总的来说,就是生活数量(即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生活水平常常取决于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家庭或个人不能决定的,而生活质量则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有较大程度改变的。

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价。

这里包括劳动与休闲生活的满足程度,劳动与日常生活的舒适程度,饮食质量与获取食品的条件,服装质量与时髦程度,住房与环境质量,交往需求的满足程度,受教育的满足程度,社会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自身的创造性、社会参与积极性的发挥程度等等。

生活质量不仅是对外界所给予种种条件的评价,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在上升,然而自感满意和幸福的人数比例却在不断下降,甚至有人厌恶现代城市文明,到乡间去追求类似刀耕火种的田园生活。

生活质量不但可以通过改善客观条件,也可以通过调节主观心理来提高的。

二、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

  生活方式是客观存在的,不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就必须选择那种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东方的,也可以是西方的可以是奢华的,可以是简朴的;可以是定居式的,也可以是游动式的Z可以是多变的,也可以是固定的。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总离不开以下一些因素对人们的制约。

(1)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前提:

人们的生产活动创造的生活活动的基本条件,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简单的生活模式,即吃饭、工作、休息,这是生活方式的共性。

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生活方式的差异。

如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过着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

社会结构简单,一个群体、一个部落,完全是血缘关系长期封闭在同一地域。

而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信息的快速流动,人类开始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的快节奏的开放式的生活方式过渡。

对个体而言你所从事的劳动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就会有很大的区别,同样是体力劳动者,从事农业劳动、工业劳动与服务行业劳动的人在生活方式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2)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奴隶社会的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等都形成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方式都有显著的差异。

(3)自然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草原游牧生活离不开牲畜,食物结构是牛羊肉。

而海边渔民的饮食则以鱼虾海味为家常便饭,爱斯基摩人以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中国江南水乡则利用船只代步。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们在衣、食、住、行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北欧多雪的国家房屋大多是尖顶的,以防止积雪压跨房屋,而久旱少雨的沙漠地区用“干打垒”筑平顶屋就足矣。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生活水平指在某一社会生产发展阶段中,居民用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程度。

经济状况不同的国家,其国民消费方式也不同。

如20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家庭平均最终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比重日本为30%,同期欧共体12个国家该项平均指数水平为22、8%,加拿大、美国分别为17、1%和134%,而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消费中食品消费的比重为61%O进入90年代,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已迅速下降到45%左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有了相当多的钱来购买时装,按接买房、分期付款购买汽车,更有经济宽裕的家庭开始了国内,甚至国际的旅游,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体育娱乐消费成为可能。

(5)文化传统对生活方式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文化传统使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五彩缤纷,使生活方式的个性更加突出,因而出现不同的生活风格。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情趣、爱好、嗜好、价值取向也不同,因而其生活习惯。

风度、气质也会有所差异。

三、生活方式的种类

  为了选择最佳的生活方式,必须知道生活方式有哪些种类。

生活方式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与人类社会的各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生活方式的分类也是多方位的。

(l)按生活主体的层面进行分类:

这是一种以生活方式的实践主体为标准的分类方法。

可分为社会(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如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群体(如民族生活方式、某一阶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个人(如内向型与外向型,奋发型与颓废型,自立型与依附型,进步的与守旧的)的生活方式。

(2)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

可划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余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

(3)按生活社区进行分类:

可分为城市生活。

农村生活、学医生活、游牧生活。

林区生活、渔船生活、商业区生活方式等。

(4)按气候环境进行分类:

如寒带人的、热带人的、地中海人的、西藏高原人的生活方式等。

(5)按经济状况进行分类:

可分为富有阶层、中产阶层、贫困阶层的生活方式;也可按地区划分,如中国可分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可按国家划分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等。

四、生活方式是社会健康的基石

  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

生活节奏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

人的一生中,生活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内容上丰富或贫乏,在领域里开阔或狭窄,在质量上提高或降低,在节奏加快或减慢,都可能给健康带来正面或反面的影响。

有人曾举过这样一个实例;其发达国家由于财政原因决定停止研制某种飞机,致使数以万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失业,给许多家庭造成经济上和情绪上的紧张、不少人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技能,改变早已习惯的生活模式,新的模式使身体各系统的输人节律造成紊乱,继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嗜睡、疼痛、恶心等病症。

 据美国流行病学所做的医学调查表明,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原因。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死因构成中,来自卫生制度方面的原因占10%,来自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各占20%,而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则高达5O%、如在美国有 1/3的人抽烟,l/3的人患不同程度的肥胖症,2/5的人缺少必要的体力活动,每年用于饮酒的费用全国高达120亿美元,抽烟高达180亿美元。

而吸毒也高达100亿美元。

这就使社会健康产生了巨大的问题。

据我国武汉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梁浩材同志的调查,我国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也高达44、7%,而在生活方式中,“不良的消费类型”又占89、1%。

为了根治由于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疾病不得不把体育运动纳入医学的内容。

因为体育运动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起着调节作用的成分,它调节并改善着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应。

美国把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看成一种消遣娱乐活动手段,也当成一种戒除生活恶习的有力措施。

在许多大学的健康、体育系中,出现了“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系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第二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一、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方式的外部体现。

行为习惯有优劣之分。

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人们对体育的参与;不良的行为习惯降低健康水平,抑制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美国每年有200万人死于下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酗酒、吸烟、吸毒,生活无规律、营养失控、体育运动不足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美国的统计表明所有癌症死亡病例中吸烟引起的占30%,吸烟者患肺癌的是不吸烟者的8~12培O 1984年我国天津市对40万健康素质的调查表明,吸烟、饮酒是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非传染性四病”的主要因素,在现患病和死亡率相关因素中,吸烟占51、4%。

  某些由行为习惯而形成的民俗更深刻地影响着居民的健康和体质状况。

如回族居民的饮食禁』忌、卫生习惯、节日民俗。

穆斯林宗教仪式动作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养生健身的作用。

但有些习俗又明显地有害健康,比如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

 人们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因素。

体育习惯应形成于在校学习阶段,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衔接得不够合理,有相当多的人在离开学校后就放弃了体育活动。

在女职工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北京市的女职工就有503%的人在离开学校后就中断了体育生涯。

二、生活时间

   通常,用时间来度量生存活动的过程。

按照一昼夜的生存活动周期,可以把人一天的全部时间支出分为工作(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

工作(学习)时间是为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所必需的那一部分时间。

业余时间的组成比较复杂,不等于余暇时间。

它包括了与工作有关联的时间(如上下班路途往返),满足生理需要(睡眠、吃饭)的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余暇时间。

余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时间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然而这部分时间在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余暇时间的长短和支配余暇时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经历了每周48小时工作制向每周40小时工作制转化之后,已经深切地体会到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余暇时间是人们直接参加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前提条件。

闲暇从来都是与人类文明有着不解之缘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文明产生于社会的不平等,一方面说明了文明产生于余暇。

余暇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赖以产生的基础,没有余暇将失去文化创新的很多机遇,但决不是说有百余暇就有了文明,文明还与社会成员的消遣方式有关。

余暇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文化,如堕落、奢侈、赌博、淫荡等。

三、生活节奏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意识的物质有机体。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的日益“人化”,社会自身结构更加复杂和多样,社会运动的时间节奏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由慢到快的变化趋势。

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看,原始社会每万年平均增长1%一2%,奴隶、封建社会每万年平均增长4%,资本主义社会每年增长3%,而社会主义社会每年增长 10%左右。

 生活节奏加快是我们获得越来越多余暇时间必定要付出的代价,生活节奏加快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高了生命的效率,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经过高速的协调配合,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生活在快节奏环境里的人会精神振奋、生活充实、朝气蓬勃,快速生活节奏受到人们的欢迎。

然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确实会给不适者带来许多健康方面的麻烦,快节奏生活会于人们的生理习惯,但人们也必须与之顺应,而不可能扭转社会约定俗成的生活节奏,就如同自行车永远不可能代替汽车,尽管汽车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麻烦。

况且人类和动物不同,生物节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可塑性,大多数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对加快的生活节奏便能接受下来。

四、生活空间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是我们生活方式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也是我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

生活空间过于狭窄时,就会感觉拥挤。

有一个科学实验,将一群小白鼠“生活”在一个试验用的箱子里,逐渐增加数量,当数量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它们就不再生育,甚至成批死亡。

空间狭小也是人最不堪忍受的,在一个窄小的空间里就会有封闭感、惩罚感。

所以人类社会常常用缩小活动空间的方式(关监狱、蹲班房)来对犯罪者实行惩罚。

然而,生活空间过大,同样也不好适应,会感到空旷、孤独、失去自由。

生活空间必须适度。

五、生活消费

  生活消费,指使用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

消费是人的本性。

人类要想生存、享受和发展就必须搞好生活消费。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人们生存和恢复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社会学主要关心的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消费水平,指家庭占有社会产品和劳务的多少。

它与家庭的人均收入和总收入有关,也与物价水平有关。

消费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体育的投入,因此决定了国家、地区和家庭体育的规模和程度。

消费结构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所谓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消费行为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体育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消费水平,而且还与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态度有关、体育用品消费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程度以及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许多因素有关。

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庭体育用品消费比例也有所不同。

这种区别表现为,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体育用品消费所占的比重越大;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体育用品消费支出越高。

第三节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

 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世纪,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

在这样一个时代,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形成。

这种生活方式的变革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实惠,诸如技术社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迅捷,优裕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多元文化给人们广泛的社会参与的机会等等,但是现代生活万式中也潜藏着许多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隐患。

一、环境破坏

 今天的人类必须面对以下事实:

物种绝灭,空气、土壤和水质污染,沙漠化等等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

 物理和化学的技术手段虽然把我们的生活提高到了百年前想象不到的水平,但它却在历史上首次向我们提供了最终足以灭绝人类的方式。

在过去100年中,全球近一半的湿地消失;水坝等设施切断了全球近60%的主要河流,导致20%的淡水鱼灭亡或接近灭亡;全球近一半森林消失,热带雨林砍伐正在呈惊人的速度上升,90%的树种处于灭亡的危险边缘;捕鱼严重泛滥,70%的鱼类数量在不断减少;过去50年,2/3的农业用地土质大幅度下降,1/3原始森林被开发成农业用地。

 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健康的丧失。

在这种环境中健康和保护健康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已不再只占用余暇时间的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变成了我们要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

 因此,21世纪的人们会想方设法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并且以不破坏大自然环境作为选择生活方式的标准。

二、营养过剩

   生产的高度发展,人类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任何一个家庭、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一百富裕起来,必然要增加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的消耗。

在美国每年每人消耗的食物总量为1463磅,其中脂肪含量高达42%,动物蛋白摄取量占蛋白摄取量的80%。

20世纪60年代后的日本如此,70年代后的亚洲四小龙如此,80年代后的中国也是如此,1992年我国城乡人均谷物和薯类消费与1982年相比,分别下降厂10.9%和49.4%,而陶、蛋、奶和水产品分别增加了81%、200%、323%和97.4%,其增速令人吃惊。

由此引起了各国肥胖症的大流行。

在美国,约有55%的成年人过胖,23%成年人超重;俄罗斯、英国、德国也有类似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为治疗肥胖导致的疾病耗费了ll80亿美元,远远高于吸烟导致的医疗支出470亿美元、美国医学会杂志在1999年10月称,肥胖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流行病,平均每年约30万人死于与肥胖有关的疾病。

1992年我国城市居民体重超重者14.9%’沉,北京市居民中体重超重者已达到32.8%;中年妇女中体重超重者已经超过45%。

在我国肥胖儿随处可见,并且肥胖儿的发展趋势是年龄组越低越多,并且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蔓延。

于是有一种称为“腹部肥胖综合征”的疾病蔓延开来,导致胰岛素抵抗。

高胰岛素血、葡萄糖不耐受、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高血压等好多症状。

我国1980—1991年的12年间,高血压的现患人数平均每年增加320万,据全国人群调查统计,我国现患高血压已达9000万,糖尿病2000万.每年肿瘤发病160万。

北京市居民中,1992年高血压患者比1986年增加了2倍,脑血管疾病增加了3倍;冠心病则增加了5倍。

三、运动不足

人是一种可以创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人与工具的关系是再密切不过了,人类的科技进步交,就伴随着一部工具演变发展的历史。

人的手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工具,但不够长,不够大,不够硬,不够锋利,不够有力,于是就发明了锄,铲,镰,耙,锤,斧,锯,凿等手工工具来延长自己的手臂,增加手的功能。

继而人们又发明了一批类似家庭纺织机、风车、水车、马车之类的复合机械,这些工具的出现使人从“掌握”工具进而“操纵”工具,人与工具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大肌肉活动减少,而指掌的小肌肉、小关节的活动增加。

到了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使用动力机械的时代,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电机,于是人类成了机械的看守人。

到了计算机、智能化电脑、机器人时代,人们连看守的功能都让位给了自动控制系统。

就在人类走完手工工具一复合工具一动力机一自动控制系统的过程的同时,人的劳动方式也就经历了体力型、半体力型与智力型的过程。

在低机械化时代,人们体力支出与脑力支出之比为少1,到中等机械化时代就转变为6:

4,在全盘自动化时代就倒置为1:

9。

在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人们得到了许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但也丧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其中最大的是人体的运动,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能运动的人。

人体运动能力减弱,是由于受机器的奴役和放弃了本身的努力。

于是许多人就丧失了许多生产技能、生活技能,同时还丧失了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许多必备的素质,以及许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如遇到水患、火灾、意外事故时的自救能力。

四、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的退化

从猿进化到人,人类站立起来主宰了这个星球。

直立姿势给人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如手的解放,劳动工具的使用,但也带来了无穷的麻烦,如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不利,出现了只有人类才会生发的痔疮、静脉曲张、大肠炎等疾病。

其实人是很不情愿直立的。

美国自然科学家阿西摩夫说:

“人的骨骼不很适合于他的直立姿势,人可能是处在正常姿势和正常活动的情况下都可能出现腰酸背痛的惟一动物。

”于是,人们总喜欢坐下来,一天要坐8到12小时。

这是人们头脑清醒时保持最长久的一种身体姿势。

长时间伏案工作已经成为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活动方式,英国政府惊呼:

“盎格鲁·萨克逊人已经成了坐在椅子上的民族”坐姿所造成的“运动不足”,“肌肉饥饿”影响人体健康,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正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理卫生实验室教授亨利·布莱克本说的:

“我认为,坐着工作是文明史上对人的新陈代谢影响最深刻的变化,这是造成我们许多新陈代谢失调现象的原因”。

 进入人类高级文明社会,又产生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界限:

因文化而来的进化后文化而获致的高雅以及更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自然。

精致的食物,退化了人类的牙齿;对髦的服装,限制了人们的行动;大量化学药物、生物化学药物和各种射线的使用,损伤着人类的肌体;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考验着人们的神经系统,扭曲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美国著名考古学家托埃·秋库松在《未来的人类》一书中曾悲观地认为人类由于内脏的枯萎而变成鸡胸狗肚,由于肉体的塌缩而全部失去原有的功能,手脚变细了,皮肤又黑又硬,就像荔枝度那样,脑袋比身体要大10倍。

有的人类学家甚至估计若干年后人类就会演变成一种类似蜘蛛的体型:

人们将丧失躯干,留下细弱的四肢附着在头上。

五、生活危险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危险”。

 工业化大生产使人依附于机器,机器的高速运转常常以各种工伤事故危及人生安全,而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都可能给人们的肉体、内脏甚至精神造成危害。

都市生活使人们住进了人口密度很大的高楼大厦,楼房倒塌、电梯失控、高层失火、煤气爆炸、高压水管断裂,时时给人们平添危机感和恐惧感。

人们在交通工具里,更是忧心忡忡,汽车相撞、飞机失事、火车出轨、轮船沉没,全球死于各种交通事故的人数不少于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

群体性的食物中毒,传染病的爆发与蔓延,更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大忌。

 人类原来面对的天灾因为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而更加肆虐。

当洪水冲进人口密集地区,当地震发生在城市中央,当森林大火威胁核试验基地的时候,其危险与损失则在成倍成十倍地增加。

而当各种“人祸”(如美国屡禁不止的校园枪击案件、菲律宾的频繁发生的人质事件)猖狂时,更让人毛骨悚然。

 面对各种危险,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受伤害最大。

对儿童的买卖和虐待,对妇女的强暴和残害,对残疾人的无情和歧视,对老年人的冷淡和漠视,都可能造成它们对社会的恐惧和惊惶。

 因此,要正视这些危险,社会要建立各种预警保障安全系统,给人们以安全感,而每个人和家庭则要把“危险”的存在与防范计入生活方式,为它们付出精力与时间。

  体育运动对人们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有很高的价值,对增强抗拒危险的自救能力更有实际的意义。

很多国家在学校、社区里开设了各种培训班进行高楼失火、地震埋陷、抗拒强暴、溺水救护、“第一现场”救助、军事技能训练等专门的培训,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