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508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docx

上海会考高二历史整理

高二历史第五分册会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背景

1.(国际):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国内):

康乾盛世已过,矛盾尖锐。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闭关锁国,成为英国侵略目标。

2.直接原因: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

鸦片泛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社会与经济问题。

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领导了虎门销烟。

二.过程:

1840年-1842年

三.结果:

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

赔2100万元洋银;3)五口通商:

开放厦门、上海、宁波、广州、福建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即秉公议定则例。

2.《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开创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社会。

四.影响: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也使中国开始被动开始现代化。

1.社会性质:

从独立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2.社会主要矛盾:

从地主,农民的矛盾转为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3.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4.经济结构:

五口通商对华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传统自然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

5.思想文化领域:

,恢复经世致用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林则徐被称为第一人,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6.历史分期:

中国史分期从古代史进入近代史。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1860年

一.原因: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提出“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

侵略国家:

英法

 实质: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一场侵略战争。

二.结果:

1.《天津条约》内容:

1)增开南京等10处口岸(沿海,沿江中部地区)。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公使驻京,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4)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5)赔款。

2.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白银800万两。

三.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的探索运动

一.金田起义: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

二.1864年,起义失败。

上海地方官与英法侵略者互相勾结,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清政府重用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一起镇压太平军。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评价:

1.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4课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探索运动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一.背景:

内忧外患:

清朝统治者面临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而内外交困,为维护清朝统治,主张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二.目的:

自强/维护统治

三.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即器物学习。

四.领导机构及代表任务

1.代表人物

中央——奕、文祥等;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2.洋务机构:

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五.内容:

从“求强”到“求富”

洋务运动的范围很广,包括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海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开办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点练兵制器,旨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 ,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筹建新式海军:

南洋、北洋、福建水师

3.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后,着手兴办民用企业,口号:

“求富”,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入民用制造。

原因:

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第一个民办企业: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民用企业具有更多资本主义色彩。

4.培养新式人才:

1)创办新学堂。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一所新式学堂。

此外还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20多所。

2)派留学生出国,曾国藩派遣容闳等出国。

意义:

促进了西学传播。

六.结果: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七.评价

进步性:

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局限性:

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仅学习科技和工艺制造,仅是器物层面学习,不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目标。

经营管理上也存在弊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1.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原因:

受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影响,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进行生产(外刺洋诱)。

企业:

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80年代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2.西学传播

洋务运动期间,促进了西学传播。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是西学传播主要渠道。

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译书局,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学堂附设的翻译机构。

此外,还派出留学生和使臣到海外学习或工作。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

1.原因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扩张成为既定国策,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

借朝鲜“东学党”起义,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2.时间:

(1894年—1895)年。

因为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3.结果:

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是清军战败的标志,也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4.《马关条约》:

1895年,李鸿章去日本议和

(1)内容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5)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三国干涉还辽

原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损害了其他列强的利益,引起德、法,特别是俄国的不满。

结果:

在三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却趁机向清政府索取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

(3)《马关条约》的影响

1)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刺激列强加紧侵略,开始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第7课戊戌变法

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公车上书

原因:

1895年,《马关条约》被逼签的消息传到北京。

内容: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变法的宣传

《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主笔梁启超,以“变法图存”为宗旨。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首次将赫胥黎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的高潮

1.概况 

 时间:

1898.6.11——1898.9.21

开始: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涉及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结果:

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2.影响

(1)以失败告终,不能实现变法求强的现状。

(2)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与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冲击了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第八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侵略方式

 1.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2.瓜分中国: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897年,德国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首开强占最早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德国。

此后,各国瓜分强占势力范围,你争我夺,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

内容:

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

评价:

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的产物,扩大了美国在华利益,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局面。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帝国主义的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

扶清灭洋

4.结果:

被中外联合势力镇压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2.时间:

1900年6月

3.结果:

清政府战败,1901年9月,李鸿章和亦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3)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允许各国在此沿线战略要地驻兵;4)惩办义和团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影响:

继《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一.清末新政(1901—1911)

1.原因: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之后,清政府为了实现王朝自我拯救,打出“维新”旗号,进行“变法”。

2.措施(第一阶段):

改革官制、派游学订刑律、废科举、办学校、编练新军。

3.评价: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二.发展:

预备立宪

“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9月,改革官制。

三.“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又被称为“皇族内阁”。

说明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一.兴中会成立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刊物:

《民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意义:

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四.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时间:

1912年1月1日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3.1912年2月,清宣统帝溥仪退位。

4.孙中山辞去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进步性:

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局限性:

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未能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此后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1课20世纪的国际冲突

(实力变化-利益冲突,不稳定的国际格局)

1.列强支配下的世界

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欧洲仍然保持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美、日崛起,成为欧洲列强的强劲竞争对手。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与军事冲突(英德矛盾)

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欧洲各国实力发生重大变化,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国-德国)

三国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以德为核心

三国协约:

英、法、俄——以英为核心

结果: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扩军备战,加剧了地区冲突和国内格局的不稳定。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1.萨拉热窝事件和大战爆发

(1)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象敌人的军事演习,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大公夫妇。

(2)大战全面爆发:

1914.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2.战争过程:

1914.7.28—1918.11.11

3.结果:

同盟国失败(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

4.性质:

帝国主义争霸战争(塞尔维亚除外)

5.影响:

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13课凡尔塞-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塞体系

原因:

一战后战胜国为了重新确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维护和平,避免战争。

1.巴黎和会

召开时间:

1919年1月至6月

参加国(战胜国除苏俄);主导国家:

英、法、美“三巨头”

各国意图: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建立“世界和平纲领”,筹建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同意日本要求,拒绝战胜国中国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中国最终没有签字)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维持英国霸权同时,保证大陆均势。

(对德态度中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确保法国大陆霸权。

2.凡尔赛体系

内容:

(1)《凡尔塞和约》,又叫对德和约,包括两部分:

国际联盟盟约和对德和约,严惩德国。

(2)《巴黎和约》:

与德国的盟国缔结的和约总称(包括对德,对匈牙利等)

1920年,国际联盟在瑞士日内瓦成立。

影响:

构成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塞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目的:

战后欧洲秩序确定后,亚太地区政治秩序尚未建立。

美国,英国和日本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为缓和矛盾,美国提议商讨确立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

时间:

1921.11—1922.2

国家:

9个

内容:

1)《四国条约》:

废除英日同盟;

2)《五国海军军备条约》:

美国与英国同等海军吨位,提升了美国海军实力,英国海上优势丧失,日本受限;

3)《九国公约》:

讨论中国问题,要求日本将山东归还中国,同时保护门户开放政策,拒绝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等合理要求。

(美国获胜)

影响:

确立了太平洋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欧洲优势进一步削弱。

三.战后世界

1.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

经济:

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海外殖民地:

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通过,英联邦正式成立。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一战后国际新秩序

积极:

构成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它承认了列强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需要,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消极:

强权政治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经济危机和30年代的大战)

具体:

以战胜国和强国意志为出发点;缺少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对苏俄采取排斥态度,没有根本协调诸多矛盾。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十月革命的时间、结果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结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土地私有制),《和平法令》(退出一战)等。

2.历史意义:

1)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2)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社会转型期)

一.社会习俗的变革

1.背景: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2.内容:

(1)剪除辫子;

(2)易服饰:

长袍马褂——改穿西装、中山装;(3)改称谓:

老爷、大人---改称官职、先生、某君;(4)文明礼仪:

跪拜---改为握手、脱帽、鞠躬;(5)禁缠足;(6)倡女权:

可以男女同校。

3.影响:

促进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文明的进步。

二.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1.1913年二次革命:

原因: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派人刺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破坏民主政治,建立独裁统治。

领导人:

孙中山、李烈钧等

性质:

辛亥革命后为争取民主政治的讨袁革命(二次革命)

结果:

失败。

2.1916年护国运动:

原因:

袁世凯对内复辟称帝独裁(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对外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

参加者:

蔡锷等在云南首发起义,各地响应。

结果:

取得反袁斗争的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死亡。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学习)

1.背景: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20世纪初中国状况社会现状促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文化,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批判中国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

2.兴起

1)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阵地:

《新青年》,由《青年杂志》改名而来。

3.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指导理念

1)新文化运动前期:

提倡民主与科学

主要内容:

思想革命,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

《新青年》的两面旗帜——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

提倡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

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代表: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2)新文化运动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

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拒绝了中国代表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的正义要求。

2.过程: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运动很快波及全国。

6月,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3.结果:

北洋政府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意义:

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组织基础: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陈独秀,上海)

2.诞生时间: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今兴业路)召开。

3.一大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4.意义:

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

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

1.形成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

1924年

2)内容:

通过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纲领与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2.成果:

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革命行为,国民大革命)

1)开始:

1926年7月,广东

2)成果:

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随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2.东北易帜:

张学良,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3.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

内容:

修改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作用: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意义:

打响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

两次起义的共同点:

受苏俄革命经验的影响,以大城市为革命重心。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从攻打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移,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原因:

攻打大城市失败,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开辟农村根据地。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壮大:

1927年10月,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工农武装割据)

4.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红军和共产党力量的增强)

1)反“围剿”的胜利,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江西瑞金

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1.九一八事变

时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