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344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58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专题58专项练习人民版必修2

必修二专题五—专题八专项练习

1.一位学者曾记载:

“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证实了一条通往东印度的向东海上航线的切实可行性,意大利与东印度和中国的陆路贸易减到微不足道的比率。

意大利荣耀的过去时代已经消失。

”在这段话所表述的历史时期,对世界发展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3.“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英国政府的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打击()

A.西班牙B.荷兰C.法国D.北美殖民地

4.《世界历史资料选》:

“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

……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

”为此()

A.1588年英国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

B.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

D.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5.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

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6.有学者称:

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

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让人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B.劳动力支持C.市场支持D.资本支持

7.读英国不同时期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统计表,分析此表形成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18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67

33

48

52

 

A.工业企业逐渐增多B.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D.城市污染严重,英国总人口减少

8.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2/3左右。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B.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

C.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的发达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9.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

果真如此。

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

”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索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10.《全球通史》说:

“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

”“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

“形势发生变化”是在()

A.18世纪晚期B.19世纪前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中期

11.“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12.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

为迎接这次经济盛会,巴黎修建了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

下列关于这次盛会与埃菲尔铁塔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铁塔上有可能会采用电灯照明技术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④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

“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

“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

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15.英国曼

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16.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

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17.读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上表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18.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一一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一来自我治疗的。

”持此观点的美国总统是()

A.华盛顿B.胡佛C.罗斯福D.克林顿

20.右图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印发的一张海报。

其目的是宣传()

A.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B.恢复工、农业的举措

C.新政巩固了工农联盟D.美国已渡过经济危机

21.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202节规定:

“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d)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e)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建造海军舰只及其所需的航空器;建造飞机……”制定上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应对高居不下的失业率B.改善公共交通的状况

C.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D.适应扩军备战的需要

2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

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

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一度加深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这项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实行美元贬值

C.限制价格水平D.推行福利制度

23.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到“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传,就像真正有敌人人侵时一样。

”罗斯福所说的“广泛的行政权”的含义是()

A.罗斯福有很强的权力欲,要求国会授予他极大的权力

B.要求国会授予总统宣战的权力

C.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D.美国国会制约着总统的权力

24.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B.金融市场遭到破坏

C.为后来的经济“滞胀”埋下了隐患D.日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25.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

“罗斯福先生是正当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

”这里的“旧制度”是指()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B.自由资本主义体制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D.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6.罗斯福在1934年6月8日的咨文中说:

“根据我国宪法,联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这种保障也就是我们的明确职责。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出台。

该法的出台,本质上反映了()

A.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社会救济问题的基本解决

C.“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D.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特点

27.《道德经》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8.“我们不要荆冠,不要金十字架。

”1896年的人民党漫画(见右图)。

被缚者为劳工,为其束上荆冠者为马克·汉纳(当时的大实业家兼共和党领袖)。

罗斯福新政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

29.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政府财政赤字加剧B.金融市场被扰乱

C.失业人口增多D.民主制度遭破坏

30.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

“为了防止旧秩序的罪恶重演,我们需要双重的保障:

要严格监督一切银行、信贷和投资,以便制止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的勾当;必须为充足而可靠的通货做好准备。

”在之后的新政中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B.实行通货紧缩

C.建立联邦储备银行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1.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籴,名曰‘常平仓’”。

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32.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3.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世界经济:

历史与展望》中统计:

“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对上述统计数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B.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了积极效果

C.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保障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优势

D.德国的侵略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34.下列有关田纳西水利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共同点,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B.关注民生,刺激生产和消费

C.加强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D.改变了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

35.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上述言论主要着眼于()

①缓和社会矛盾②扩大内需③降低失业率④提供社

会保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

3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在国内刺激了物价上涨,对失业和半失业工人是个打击,对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暂时有所收益,也加强了出口商品竞争力。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调整农业结构B.加强工业管制C.实行美元贬值D.实行社会救济

37.读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②《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

③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④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8.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39.供给学派认为:

“巨额的政府支出或减税不能直接增加总需求和总生产。

如果政府用借债来为它增加支出或补偿失去的税收来融通资金,……但总支出和总收入却一点没有增加。

同样,如果政府简单地用印钞票的办法来使债券的增加部分货币化,那只会使物价上涨,但总生产却不会增加。

”这个学派的观点()

①是在经济滞胀时期产生的   ②来源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③主张重点要改善生产条件  ④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40.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生了一些特别的变化……”企业合并后的使用电视优势得到了充分发展,尤其是在微处理器、激光、光纤和人造卫星技术等领域,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由此,所有使用这些新技术设备的潜在回报率都得到明显改善。

除此以外,信息技术的创新也开始改变我们的经营方式和创造价值的方式。

”在格林斯潘看来,美国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A.企业合并重组、国家垄断经济B.企业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信息技术运用、传统产业生产率提高D.新兴产业出现、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

41.福利国家的本质是国家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财富的分配。

这其实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一种调整。

这表明“福利国家”制度()

A.使国家承担了社会救助的责任B.涉及范围是社会低收入人群

C.实施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42.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43.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

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44.有的学者认为:

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

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会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45.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

罗斯福读后批注:

“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46.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

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

三则材料均反映出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

A.福利国家制度  B.第三产业C.经济全球化D.知识经济(新经济)

47.“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

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D.它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

48.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

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年时间。

这一政策的实施

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B.说明余粮食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49.列宁指出:

“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

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这强调了()

A.实施粮食税的重要性B.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性

C.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性D.燃料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50.《全球通史》中说: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51.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

“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

”斯大林回信说:

“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

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

”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

52.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

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

……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有进展。

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

此番讲话意在()

A.继续执行列宁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的机械化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53.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

C.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D.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54.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55.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特色的领袖。

一些史学家认为,他的墓碑(见右图)半白半黑,代表半功半过,恰好是赫鲁晓夫的真实写照。

以下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功过”表述正确的是

①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②加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③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④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

A.①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④

56.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57.17.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58.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斯大林模式B.苏联政局

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

59.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60.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1.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

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62.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