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起始课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了解语文学科特点.
2、介绍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 了解教材编排情况,明确学期总目标。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语文课是一门人的心灵课。
她能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养成向往和追求真、善、美的人文品格。
最向往真、善、美的人最容易受她的感染。
学生自由谈论:
最喜欢怎样的语文课。
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及特点
我们学习的是母语,它是我们赖以思考和交流的工具,是我们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思想上要重视。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只要是生活在我们祖国,时时刻刻在听说读写,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有时是我们认识理解太狭隘了。
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
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引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
同时,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学习过程也是交流过程,教学相长,同学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教育与训练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即人的成长。
老师也在指导学生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自身内在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得到了激发,双方共同进步。
三、 介绍新教材
展示网上材料。
教材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组成。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
准备一本语文学习本,勤动笔,做到每天有东西写,有东西学。
每一课有以下内容要写。
1、 扎实地钻研课本。
①疑难字词,尤其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一定要反复写,字词是基础。
②学习课文的心得。
可以是对课文的分析,也可是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是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练习题。
2、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
学习语文,当然要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但也不能死守课堂,只读课文。
课堂之外有千山万水,课本之外万紫千红。
从不光顾课外读物的同学,决无可能学好语文;从不阅读经典作品,决难提高科学人文素养。
所以利用初一时光,广泛阅读,打好基础。
语文是读出来而不是教出来的,老师只是引导你怎么读。
①学好一篇课文后有一篇摘记,并有点评。
②值日班长每日一句格言,大家要记下,既是积累素材,也是激励自己。
③每个星期至少背诵一首古诗词。
④读名著。
本学期推荐书目:
《爱的教育》、《居里夫人》、《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等。
五、 结束语
学好语文重在积累,日积月累才能有灵感的喷发。
许多同学认为语文需要死记硬背,其实,语文是最需灵气的一门学科,特别讲究“悟”的方法,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心灵,一双热爱生活的眼睛。
愿同学们成功!
教学反思:
非常有必要在一个新的开始上这样一堂课,课后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到,这节课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了中学语文学习的任务和特点。
只是在课堂形式上要更多样些,多让学生参与讨论,如反思小学语文学习的得与失,以及自己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和习惯等。
一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
3、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
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想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
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
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
(b)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
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
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
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
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
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
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
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
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词典上意思: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
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
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
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
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
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
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
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
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
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是的!
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
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
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
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
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
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
五、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海)
重重困难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让好诗陪伴大家一起成长!
教学反思之学会倾听,提高效率。
本课实际上共上了三个课时。
在设计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自主质疑、合作解疑、探究学法方面有了初步尝试,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
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为提高课堂的效率,务必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倾听、对话习惯得想办法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欣赏同学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驳或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反复碰撞,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养学生。
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下次表现会好些。
由于经验问题,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总体感觉较迷惘,总觉不能整体把握现代诗歌教学之网。
网中之点,点点连成一个系统的诗歌教学之网的想法只能萦绕于心,求解之法暂无能为力。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认知)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能力)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课文思路清晰明了:
通过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立意高,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篇很好的范文。
而且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细腻。
“我”的心理描写很传神,值得揣摩学习。
这都为不同角度的探究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材料。
学习重难点
重点:
2、3、4
难点:
4
教学设想
学习方法:
1、启发谈话法;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在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谈话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获取知识。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符号或颜色圈点勾画出多角度阅读时的课文依据。
以及课文蕴含深刻的最后一段。
媒体设计
1、 1、 幻灯显示“爬悬崖”的图片;全文总结板书设计;多角度阅读的导航语;课堂讨论、谈话的背景音乐;课文录音示范;预习检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1、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2、为什么最深刻?
有无打算写篇文章?
3、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4、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
生畅谈看法。
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5、过渡:
赞美式过渡。
然而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2、自由散读课文,思考:
莫顿·亨特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件怎样的往事?
(a).详尽地复述。
要求:
口齿清楚;生动、具体、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用课文词语。
(b)简洁概括。
检索信息:
时间是八岁那年;地点悬崖上;人物有“我”、杰利、其他伙伴、父亲;事件为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
将检索出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简洁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
记叙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
重新组合信息时,地点可忽略,信息重组的结果是“八岁那年与伙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悬崖陷入困境,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往事”。
通过复述与概述让学生真正对这件往事了然于胸。
©录音示范7~22段,听读模仿语气,听后读给同桌听。
3、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为什么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1)畅所欲言。
(2)明确最后一段。
三、定向研习课文最后一段。
整体感悟部分为这部分蓄势。
1、先自主自读质疑,后四人合作共同解疑,师点拨。
2、各组畅述解答了哪些疑问。
3、熟读成诵。
4、课文悟读,师畅谈自己的理解:
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
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
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5、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
你以往遇到困难都是怎样处理的?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
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
巩固背诵最后一段。
2、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3、课外荐读繁星春水中“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7~22段的朗读。
2、这堂课我们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多角度阅读。
二、学法指导
1、让我们先看一个材料。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
“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幻灯显示,生读)另一则材料。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背)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
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
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2、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
怎样确立角度呢?
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可拟一个中心话题。
举个例子说,从杰利这个角度来读,中心话题可以是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
由这个中心话题帮助阅读。
可以用“杰利是一位……的朋友”的句式来回答。
三、多角度阅读。
1、确定角度
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
父亲
母亲
杰利
四个孩子
2、中心话题
(a)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
他不怕孩子失足吗?
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
你能想象一下吗?
(b)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
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
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
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
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
有句话说:
“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
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
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
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
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
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
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
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
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
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
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
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
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
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
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
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三生命生命
教学目的
1、 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用心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重点)
2、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爱生命。
(难点)
3、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材分析
本文选取了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的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指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对生命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思考。
作者以“生命,生命”为题,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教学设想
学法指导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蕴涵深刻。
杏林子通过三个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尽可能地扩大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熟悉文本,才能真正立足文本,形成与杏林子的对话,形成与自己已有体验的对话,从而阅读人生,品味人生,提升人生境界。
基于此,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三大板块:
导读感知内容及写法——自主研读——感悟品读;
媒体设计
幻灯显示部分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伴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个崭新的生命就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了。
同学们,在你们十几年的人生历程中肯定遇到过许许多多不同形态的生命。
你们知道生命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吗?
(生发言:
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命的存在并不陌生,但要想真正了解生命的内涵,就得需要有一颗善感的心。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从生活中平常的事物身上,强烈地感悟到了生命的律动,并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作者简介一生朗读注解;
三、学法指导
幻灯显示学习三步骤:
1、感知整篇;2、自主研读;3、感悟品读;
四、研习课文
〖第一教学板块〗:
感知整篇
1、 学生自由大声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
2、请把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朗读出来;
第一段:
“夜晚,我在……极力挣扎”;
第二段:
“墙角的砖缝……小瓜苗”;
第三段:
“许多年前,有……单单属于我的”;
3、 刚才读的都是叙述事例部分,也应把作者对生命的感受部分读出来;男生齐读第一个事例,女生齐读第二个事例,一生读第三个事例;全班齐读“生命的感受”部分;师读“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
”
4、 读完后,用一句话谈谈阅读感受;
师总结:
作者通过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5、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思考?
用文中语句回答。
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