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130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

《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docx

高三历史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①确立:

唐朝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分割

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

①北宋

②元朝:

把三省合并为“中书省”,六部归其管制。

(3)影响:

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

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选官制度

(1)隋唐以前

(2)隋唐以后:

实行科举制。

①形成:

隋炀帝时设______,以试策取士。

②完善:

唐代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

③影响: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3.监察与谏议

(1)演变与发展

①秦朝:

________掌管监察。

②汉代:

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十三州刺史。

③隋唐:

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④宋代:

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⑤明清

(2)评价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王国问题

①问题根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

②问题解决:

汉武帝实行“_______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藩镇问题

①问题根源:

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出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

②北宋解决

措施

表现及作用

评价

收精兵

编练禁军,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削实权

削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设置____,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关键点拨

 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斗争的性质:

既是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

正义斗争,也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丞相

①原因: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

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明初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

骄恣擅权。

②措施:

诛杀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③影响: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使中国历

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①目的: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确立:

明洪武十五年,设____________,备皇帝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

值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③权限:

起初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

的批复意见,叫______,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④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概念辨析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的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3)设军机处

①时间:

______时设置。

②原因:

办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④影响: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

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归纳总结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

化;(3)体现了时代特征。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三省六部制是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此制度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且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品级较低,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权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它表明封建国家的专政机构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主题1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史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

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

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史料表明唐初一道圣旨主要包含了皇帝和三省长官的综合意见。

主题2 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史料 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史料反映了唐初政治制度呈现了皇帝之下的民主制的突出特点。

其成因主要取

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主题3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史料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行政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

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史料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使相权被分割,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加强了皇权,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人才选拔制度和监察制度

主题1 选官制度

 

主题2 选官制度标准的演变

史料一 (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

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反映的选官标准是血缘、门第、等级。

史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反映的选官标准是品行、才学、道德。

史料三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史料反映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士族大家。

史料四 (唐代)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以进士为士林毕选,每岁得第之

人,不浃旬而周天下。

——《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反映的选官标准是学识、科举考试成绩。

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间的斗争

1.原因

(1)中央集权措施不得力。

(2)最高统治者昏庸无道,政治腐败。

(3)地方割据势力恶性膨胀。

(4)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尖锐。

2.性质:

既是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斗争,也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结果:

一方面,战争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混乱,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破坏、阻滞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力地维护了安

定统一的政治局面。

 

汉、唐、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1.汉朝VS宋朝

中央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地方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中央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地方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2.唐朝VS宋朝

相同

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三省

设置

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

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最高行

政机构

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

主题1 历史根源

明清封建专制的加强,归根到底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发展以及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产物。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已步入晚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封建社会的基础很不稳固。

因此,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统治,以保证地主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就是适应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

主题2 皇权加强的基本要点及认识

(1)制度沿革重要时期: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雍正帝——设军机处。

(2)内阁首辅与宰相的主要区别

①职责:

宰相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内阁首辅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②任免:

宰相的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内阁首辅直接由皇帝任免。

③对皇权的影响:

宰相制约皇权;内阁首辅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

约作用。

(3)军机处的特点:

“勤”“速”“密”。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

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

主题3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1)原因:

根本原因是专制皇权加强的需要。

此外,与元朝时丞相位高权重、专权内乱

以及朱元璋的个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2)实质: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3)结果:

一方面,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另一方面,便利了君主独裁专制,

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史料 (明代)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有臣下敢奏请设立丞相者,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

体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皇权取得彻底胜利,后来的内阁大学士仅具顾问

职能。

主题4 清代设置军机处

史料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

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史料反映了清代军机大臣不再参与决策,仅承旨书写,上传下达政令,皇权专

制达到顶峰。

主题5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

趋势

1.主要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2.基本矛盾: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例1(2011·上海高考)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

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 A

审题突破 “吸取教训”―→“引发新问题”是关键信息,只有A项与这一命题一致,

B、C、D三项措施并没有产生新问题。

命题感悟 提出“命题论点”―→寻找史实论据,是近几年常见题型,需扎实准确识记

并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才能应对。

例2(2011·江苏高考)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

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审题突破 把握图中进士出身来源于多个阶层,掌握科举制实行以前的选官制的相关内

容是关键。

进士源于各个阶层,但士族仍占主流,可知D项正确。

命题感悟 学会准确有效地利用图表信息是备考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例3(2011·上海高考)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

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答案 

(1)①世卿世禄制;②察举制;③考试成绩。

(2)就察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

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审题突破 第

(2)问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

既要看到积极性,也要看到局限性。

如察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

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

命题感悟 回答观点评述题,亮明观点、一分为二、辩证地组织答案仍是大题抢分的重

要技巧。

题型突破 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

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现实社会中的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政治体制创新等热点均可从历史中找到相对应的史实。

题点

 三省六部制——当今民主法制建设

1.2011年9月17日,QQ论坛一文指出:

“李世民创制度、立谏言、重法制,分化决策权

力,避免一言堂,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

其中“权力制衡”主要是针对(  )

A.完善科举制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善于用人纳谏D.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题点

 官员选拔——当今教育改革

2.2011年4月22日,媒体针对大学生药家鑫恶意杀人被判死刑评论认为,当代人才选拔

缺失自我道德教育。

而历史上我国特别重视当事人道德水准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

A.世官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D.察举制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题点:

主干知识——监察制度

3.2011年度《法制日报》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重庆打

黑”、“贪官外逃”、“赖昌星引渡回国”、“安全系数”

等,都与反贪倡廉的民主制度改革相关。

我国古代与反贪

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

A.西汉:

刺史制度B.唐代:

御史台

C.宋代:

提点刑狱司D.清代:

军机处

题点

 概念——科举制

4.2011年5月3日,《法制日报》一文称中国古代某制度是开放报名、公平竞争的官员选

拔制,蕴含民主因子,可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种制度可能是(  )

A.分封制B.科举制

C.行省制D.“改土归流”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新史观——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

5.2011年10月《数字报刊》一文提出:

“同时代的历史人物乾隆与华盛顿如果见面了,

谈三权分立,双方会打起来,谈文字狱,他们会打得更凶……。

”乾隆与华盛顿出现分

歧从文明史观视角看源于(  )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B.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

C.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D.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已有知识解读新材料

6.《范进××,是“杯具”还是“洗具”?

》QQ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

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

该制度是

(  )

A.封邦建国制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完成步步高课时规范训练P213练习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对下图所含历史信息的提取和阐释,正确的有(  )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王国是影响当时中央集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推恩令”

的实施削弱了王国势力 ④王国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

服役的提议,提到太宗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

3.右图是唐朝开元时官修政书《大唐六典》的书影,该书记载了唐代的规

范官制。

从该书中可以查到的内容应该是(  )

A.察举和征辟制、三省六部制

B.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C.察举和征辟制、藩镇割据

D.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

4.史书记载:

“举凡典章制度,均以‘汉唐故事’为理应遵循的典范。

”隋唐时期的制度

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种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加强

5.(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

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

在中国古代,最能体

现“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的“某种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6.赵匡胤一日内罢免了三位宰相,以至于在颁布任命新宰相赵普的敕书时,竟然出现没有

在任宰相“署敕”的怪现象。

赵匡胤就对赵普说:

“卿但进敕,朕为卿署字,可乎?

由于不合乎任命新宰相的程序,只得暂时作罢。

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赵匡胤的皇权专制思想浓厚B.当时宰相对专制皇权没有约束作用

C.相权对皇权具有牵制作用D.赵匡胤想临时改变宰相的任命程序

7.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

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8.某历史学家指出: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

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政府里的真正领

袖。

”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

9.军机处建立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对军机处“隐然执

政之府”的准确理解是(  )

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10.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比之下,明清组成的第

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

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

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史书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正在把玩一只名贵的鸟,突然看到大臣魏征走过来,他赶紧把

鸟藏在袖子里。

魏征故意长时间和皇帝交谈,最后鸟给闷死了。

这件事的结果体现了唐

朝某一制度的功能。

这一制度应是(  )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谏议制

12.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

   图一          图二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

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11年6月3日《法制日报》在关于考试选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称:

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

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

材料二 厦门大学院长刘海峰在《科举制的贡献》一文中表示:

科举制比四大发明贡献大,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它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因为它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公平。

“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

”……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

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

(10分)

(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

这些制

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10分)

14.2011年9月11日,凤凰网一篇名为《牵制管理“进化论”》文章指出:

“唐代的中

央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大大强化

了皇权。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表明了唐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4分)

(2)根据这项制度,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

(4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到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

(12分)

答案

知识整合

一、1.

(2)①枢密院

2.

(1)征辟制 

(2)①进士科

3.

(1)①御史大夫 ⑤按察使司

(2)②地方割据

二、1.

(1)②推恩令 

(2)②通判

2.

(2)②殿阁大学士 ③票拟(3)①雍正

命题探究

1.B 2.D 3.D4.B 5.A 6.D 

课时规范训练

1.C2.D3.B4.C 5.D6.B7.D8.C9.C10.C11.D12.B

13.

(1)主题:

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原则,影响深远。

影响:

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

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2)制度及标准:

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

→才学。

趋势:

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