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110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docx

高三复习大气等部分专题素材

大气专题

1.气压

影响气压的因素——海拔、近地面气温、空气运动

A、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B、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C、高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D、(气压的高高低低规律)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

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

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易出现锋面(锋面气旋)

(4)判断鞍部:

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A、风向的作图:

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作箭头,北右南左。

B、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C、风力大小:

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季风

(1)东亚季风环

(2)南亚季风环流

3.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1)形成条件:

A、酸性气体—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B、降水丰富C、土壤呈酸性D、地形E、风——下风向

(2)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

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温室效应问题:

(1)温室气体:

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2)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

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3)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②加大了洪涝威胁 ③减弱了港口功能 ④引发海水入侵 ⑤引发土壤盐碱化 ⑥海岸侵蚀加剧 ⑦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陆地和海洋专题

1、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

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

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马鞍形曲线)

(2)、洋流:

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

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

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

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

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

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

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

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

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19米变化较小,2019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3、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海底地形):

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

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

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

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

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和泥沙,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和产卵。

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3、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4、钱塘江潮汐的影响因素:

地形、气候、天文、摩擦力。

5、三类岩石要从成因、类型和特征上注意区别和联系。

6、板块构造理论

(1)六大板块:

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

它们是:

①太平洋板块          ②印度洋板块③亚欧板块

④美洲板块⑤非洲板块            ⑥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只有太平洋板块为海洋板块,其他都为海陆兼备。

(2)板块与地壳运动:

①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②板块之间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火山、地震多。

(3)板块与海陆形成:

①板块张裂地区为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或海洋)。

如: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板地碰撞挤压地区为消亡边界常形成山脉。

如:

喜马拉雅山脉。

7、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

基本形态:

背斜、向斜。

背斜:

岩石年龄中心老两翼新,岩层线上拱隆起、地貌上常成山岭、但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石年龄中心新两翼老,岩层线向下弯曲,地貌上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成为山岭。

(2)断层的基本形态

<1>地垒一侧岩块上升成块状的高地。

如:

庐山、华山

<2>地堑一侧岩块下沉成谷地或低地。

如: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实际应用意义

①开采地下水资源应选在向斜部位。

②开采油、气资源、隧道应选在背斜部位。

③大型工程、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8、外力作用与地貌:

(1)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流水作用:

①侵蚀作用:

坡面水冲刷地面下切形成沟谷、瀑布。

②堆积作用: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碎石、泥沙堆积形成山麓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风力作用。

①侵蚀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和裸岩荒漠。

②堆积作用:

风沙堆积形成风积地貌。

如:

流动沙丘(迎风坡缓)、沙垄等。

9、洋流:

(1)类型、成因

风海流——在大气运动和近地面带的盛行风(动力)长期吹拂海面形成的,在洋流的形成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状以及地偏力的影响,改变了方向。

密度流——温度(水温高,水面高)、盐度(盐度低水面高)

补偿流——离陆风、密度流

(2)分布规律: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逆时针;东暖西寒

③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

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寒

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夏季 顺时针、冬季 逆时针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1、等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素:

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木房)。

2、沙尘暴现象

①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

a、气候干旱,降水少;b、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 d、沙质沉积物多。

 

B、人为原因: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措施:

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3、泥石流爆发的条件:

地形条件:

山区坡陡谷深   

岩石条件: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

植被覆盖率较差  

气象条件:

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

5、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6、能源问题

⑴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⑵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⑶我国主要的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

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⑷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

原因: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6).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也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②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7)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对西部的意义:

a.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增加就业机会;d.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对东部地区: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区位分析方法

1、农业

1)、农业区位选择:

①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

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

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基础(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

2)、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利条件:

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3)、农业区位的区域分析:

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

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4)、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5)、城市郊区农业问题:

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

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6)、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区位

出口农产品基地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等地

棉花

喜高温

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苹果

喜光、较耐寒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甜菜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水稻

喜高温多雨、地势低平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36°N)

玉米

喜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小麦

水热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小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冬收,春小麦一般春播秋收

2、工业

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土地(地形平坦)、水源。

   

(二)经济因素:

农业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燃料、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或信息。

   (三)社会因素:

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

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

主要用于微观布局(风向、河流)。

2)、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1。

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2。

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3)、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例l:

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我国四个工业基地的区位劣势: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能源、水源不足。

 京津唐工业基地:

水源不足;污染严重。

沪宁杭工业基地:

能源、资源缺乏;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能源、资源不足。

 例3:

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

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

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

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

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

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

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

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3、人口

1)、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2)、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因素:

A、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

B、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方式、经济、交通运输条件

C、历史政治因素:

开发历史时间、人口数量。

3)、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经济原因),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4)、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

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

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5)、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

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4、城市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

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

 放射线:

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 线:

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3)、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

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

表现:

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5)、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

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5.农业基础

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

1)、商业区位——商品的供给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客流量的大小、人群消费能力。

2)、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A、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B、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专题

1).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A、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地形:

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锘目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

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

影响小。

   

 

(2)地质:

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3)气候:

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4)土地:

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B.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2)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6)政治:

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等。

   (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1)水域条件——航行条件(水深、水宽、结冰、含沙量)、停泊条件(静水的港湾)

   河港:

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

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海湾   

   

(2)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3)腹地条件——经济腹地:

受交通条件的制约;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4)城市依托:

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5)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6)地理位置——交通位置(交通流量的大小、货物吞吐量、河流的位置)经济位置(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战略位置(国家发展的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