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088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 中图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中图版选修6

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3题。

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土地荒漠化、酸雨

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土壤污染B.水土流失

C.地震D.生物物种锐减

3.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A.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

B.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D.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答案 1.A 2.A 3.B

解析 箭头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造成生态破坏。

箭头b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如果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因此,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如图所示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

答案 D

解析 第一幅地球发烧了,说明了全球变暖;第二幅小鸟无处安家是因为森林被破坏;第三幅则说明紫外线强烈使鱼类不能正常生存。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完成5~7题。

类型

程度

省区

广东

++

++

++++

四川

+++

+++

新疆

++

++++

山西

++++

+++

5.甲和丙代表的地理现象分别是(  )

A.寒潮 酸雨

B.酸雨 水土流失

C.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 寒潮

6.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覆盖率高B.地形

C.降水丰沛D.纬度位置

7.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改进种植制度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退耕还牧

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

答案 5.C 6.C 7.B

解析 第5题,甲自然灾害在山西最严重,四川次之,说明甲为水土流失;丙自然灾害在新疆最严重,说明丙为土地荒漠化现象。

第6题,土地荒漠化现象在广东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丰沛,人类活动虽然会造成土地退化,但目前危害程度不高。

第7题,丁类环境问题为酸雨。

广东省酸雨的产生是由于燃烧矿物能源所致,所以要治理该类环境问题,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如可以利用清洁的能源(天然气)或其他新能源。

故选B。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此回答8~10题。

8.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150~500m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

9.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①全球陆地面积缩小 ②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③中纬度耕作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④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蒸发加强,比原来降水更少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0.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答案 8.C 9.C 10.D

解析 第8题,全球气温升高,山地雪线会普遍上移;两极冰川会融化加快,加之海水升温会膨胀,导致整个海平面会上升;由于温度的升高,亚寒带针叶林会向极地推移;尽管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会增加,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并不是全球都普遍干旱。

第9题,全球变暖的同时,海水会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冰川会因温度升高而融化,使海平面上升,以致海洋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所以①正确。

随着冰川的融化,冰川面积会缩小,使山地冰川的下限——雪线随之上升,可见②错误。

随着气候变暖,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加剧,湿润程度减弱,干旱程度加强,将不适合耕作,被草原代替;而高纬度地区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也随之增加,所以③正确,④错误。

第10题,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与各项对比就可解决。

明显可以看出,A、B、C三项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而D项自然环境的有限承载力,即自然资源储量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

根据材料,完成11~12题。

11.下列环境问题,可能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  )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南极企鹅患白内障

C.水土流失

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

1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  )

A.使用低硫燃料

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作为制冷剂

D.安装烟道脱氮技术

答案 11.D 12.C

解析 第11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南极企鹅患白内障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多;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遭破坏引起的;酸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受影响、森林枯萎死亡等。

第12题,C项措施利于臭氧层的保护。

A、B、D三项均利于防治酸雨。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13~14题。

1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1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答案 13.A 14.C

解析 第13题,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的冰川面积比1972年的小,说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A项正确。

地壳抬升、流水搬运和风力侵蚀都不能造成冰川面积减少。

第14题,“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意味着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进一步缩小,冰蚀作用不可能增强,也不可能使绿洲面积增大,A、B项错误。

冰川作为陆地淡水资源(固体),面积缩小将导致该流域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循环,C项正确。

流域面积与地形地势有关,与冰川面积无关,D项错误。

15.天山雪莲既是名贵的药材,也是一种珍贵的植物物种,但近年来天山雪莲已经很难见到。

造成天山雪莲濒临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物种退化

B.全球变暖导致其生存环境恶化

C.人类过度采摘,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D.人类对其合理利用

答案 C

解析 物种的自然退化要经过十分漫长的时间,天山雪莲不可能在短期内因物种退化濒临灭绝;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不会导致其灭绝。

物种濒临灭绝是人类活动不合理,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所致。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据此完成16~18题。

16.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相连而成为半岛。

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17.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8.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 16.C 17.B 18.D

解析 第16题,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利用湖水进行灌溉,因为青海湖是咸水湖;气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升高,使湖水水位下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入湖泥沙增多,不会造成水位下降。

C项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即入湖河流水被大量截留用于灌溉。

第17题,西部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应采取②③④措施,开采资源时要注意环境保护。

第18题,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要想恢复非常困难,通过缩减农田面积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工业和生活污水含有对作物有害的物质,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另外如重金属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使人体慢性中毒。

2016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B.科技的进步

C.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不协调

D.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

20.“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能直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酸雨

C.全球气候变暖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19.C 20.C

解析 第19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并不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时才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

第20题,低碳经济的推行,可以直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缓解大气的温室效应,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二、综合题(共50分)

21.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

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

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关系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地关系是____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答案 

(1)D 

(2)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3)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解析 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

22.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问题。

(12分)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解析 由所学知识和图可知人类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燃烧煤炭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越大;酸雨的产生有两个必备条件:

二氧化硫气体和雨,我国南方雨水比北方多,因而酸雨比北方严重,因而危害也很大,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等。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图1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

图2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 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

(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 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风能 太阳能

解析 第

(1)题,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材料二中的信息可组织答案。

(2)题,联系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再结合两地位置可推知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

第(3)题,此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看出所有效益的获得都是建立在甘草种植基础上。

第(4)题,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可回答问题。

24.读“我国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以甲为代表的“//////”所示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所在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__,这个地形区中的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当地能源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加之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使这一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4)图中1~8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大环境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F各城市由于能源结构以__________为主,冬季采暖季长,重工业集中,所以环境污染以________________污染最为突出。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 过度放牧,破坏植被,草原退化

(2)四川盆地 酸雨 湿润多雨 以燃煤为主

(3)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水土流失

(4)淡水资源短缺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近年来降水偏少,且春季多大风,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

(5)燃煤 空气(大气)

解析 从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来看,甲代表的应是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少,植被稀疏,人为破坏严重。

丙是四川盆地,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燃烧煤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SO2而形成的酸雨。

乙是江南丘陵地区,主要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1~8城市集中在华北地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A~F城市分布在东北地区,燃煤多,空气污染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