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079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

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

【母题来源】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

【母题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

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

作诗。

③《楚辞·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

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试题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考查历年来都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重中之重,其考查角度包括:

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诗歌的情感是必考的题目,一般为结合诗句探究诗歌的情感,情感在诗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做起来并不难。

【得分要点】首先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确定诗歌的主旨、情感。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答题时注意表述方式,首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的解释。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2020·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

②北窗琴:

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

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这首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②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项,“流露出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错,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诗中前四句写景,寥寥数语展现出此时此地的景象:

山岚雾霭特别浓重,江山辽阔,自己却身处如此偏僻遥远的地方。

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中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诗人通过对山岚雾霭、滩头江水、峡气弥漫的描述,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切和郁闷之情,也寄托了诗人愿早日回京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后四句则笔锋一转,写到自己望向帝京,表达了自己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句化用晋陶渊明置无弦琴的故事,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了,表达了自己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二、【2020·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

②樱桃:

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3.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

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4.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案】

3.D

4.①悔恨之情。

“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

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

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

②惆怅之情。

“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

“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

③孤苦之情。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

④凄凉哀怨之情。

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

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

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错误。

上片写外景,视线由内向外,时间自日之暮;下片写内景,视线由外转内,时间自暮入夜。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首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寓危亡之痛。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瞭望,惆怅的看着暮烟低垂。

子规,相传为失国的蜀帝杜宇之魂所化,这就加深亡国的预感。

“玉钩罗幕”,点明词人以上见闻所及,是从小楼窗口获得的。

倚窗销愁。

愁偏侵袭,望暮烟之低垂,对长空而惆怅。

这里“惆怅”,是明点此时此地的复杂心境:

宋兵压境,朝不保夕,为国势失望而自伤。

“暮烟垂”,形象的表现这种沉重的“惆怅”。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这两句是说入夜后小巷里一片沉寂,人们都已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着烟草低迷。

写小巷人散初夜寂寥的境况,是顺着上片的时序,着重突出“寂寥”,以渲染环境气氛。

“烟草低迷”,是“暮烟垂”的扩展与加深,冠以“望残”二字,刻画出凄然欲绝的寂寥人怅对寂寥天的形象。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小周后的形象在这里隐约一现,是符合逻辑的,能完整地显现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词人的眼底,往日经常出现“绣床斜凭娇无那”的媚态,而今却见她“空持罗带”的愁容。

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

表达凄凉哀怨之情。

【点睛】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2020·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

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冲洗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人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6.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5.C

6.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

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

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解析】

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表述错误。

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农业生产还得依靠自然界的风调雨顺。

故选C。

6.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然后从内容、手法、情感的角度来分析鉴赏。

本题中,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

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诗中也还是从下雨落笔,但主旨已转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

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

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象浮云那样地知道进退呢?

从情感角度考虑:

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

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

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四、【2020·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水龙吟·寄陆放翁

刘过①

谪仙狂客何如?

看来毕竟归田好。

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

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

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

一夜雪迷兰棹。

傍寒溪、欲寻安道③。

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

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

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

(注)①刘过是陆游的晚辈,比陆游小近三十岁。

此词是陆游自66岁归居山阴后刘过寄给他的一首赠答词。

②此处化用了刘禹锡的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③《世说新语•任诞篇》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7.请简要分析上片是如何表达“归田好”之意的?

8.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对陆放翁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7.①对比,拿李白、贺知章的生活与归田生活对比,突出了“归田好”;或拿三山仙境与归田生活对比,突出快乐程度不如归田好;②直抒胸臆,作者直接表达“归田好”、“人间小”之情。

③用典,或化用诗句,运用刘禹锡典故翻出新意表现了归田之乐。

8.①借王子猷的典故,写作者欲拜访陆放翁,表达作者对陆放翁的思慕之情。

②“有知音否”,表达作者想和陆放翁成为知己的渴望。

③写陆放翁亲草檄书,表达了作者对陆放翁才能的赞扬。

④“未可向、香山老”,委婉表达作者对陆放翁不该在归田中了此一生,而应报国杀敌的劝勉。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简要分析上片是如何表达‘归田好’之意的”,然后回顾诗词的相关表达技巧。

一是对比。

“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意思是:

朝廷的翰林院,海上的三山蓬莱、方丈、瀛洲,都虚无飘渺,比不过归隐田园的快乐。

看来还是归隐田园好,居官之乐、神仙之乐都无法与归田之乐相比。

“玉堂”三句,写归田的快乐程度,高过天上人间一切乐事。

就官府而言,“玉堂无此”,说明“居官之乐”根本无法和归田之乐同日而语;三山,就仙境而言,仙山虚无缥缈,微茫难求,又说明神仙之乐也不如归田之乐现实、可求。

二是直抒胸臆。

“看来毕竟归田好”“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作者直接表达“归田好”、“人间小”之情。

三是用典。

“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借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的诗意,但作者却又反其意而用之,从为人处世的态度方面对陆游归隐田园的乐趣进行描述。

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对陆放翁的哪些情感”,“一夜雪迷兰棹。

傍寒溪、欲寻安道”,词人自比王子猷,以戴安道喻陆游,表达对他的仰慕。

“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作者借用韩愈奖掖后进刘叉的故事,表明自己虽有文才武略,却郁郁不得志,难以遇到“识马”的伯乐,只有放翁对自己青眼有加,惺惺相惜。

面对这样一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知已,刘过自然希望他再度出山,二人一同报国杀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

算平生自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词人盛赞陆游既能写文采斐然的美妙诗词,又能写掷地有声的征召檄文。

才人怜英雄,刘过认为兼具诗才将略的陆游应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不应在田园之中看韶华流逝、岁月渐老,最终虚度此生。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五、【2020·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

②匣中刀:

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土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10.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11.根据文章内容,赏析“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内容。

【答案】

9.B

10.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1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表达诗人因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而抑郁失望的情感。

【解析】

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故选B。

10.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

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

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本题,题干“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情境和谐”意思是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与诗人的感情相和谐,考生要从这个角度对诗句进行解读。

诗歌前四句的大意是,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

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

这些声音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

然而“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诗人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本句意思是:

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暗含诗人对现实的失望。

六、【2020·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江宁。

12.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借眼前之景抒别离之情。

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可以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13.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

12.D

13.相同点:

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

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借眼前之景抒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