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470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docx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及答案普通高中适用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语言题(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地回味。

解析:

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6分)

答: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诗歌鉴赏]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为了下一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来时还下杜陵无?

”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选BE B项,“以乐景衬哀情”错,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E项,“前三联借景抒情”错,前三联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答:

 

 

解析:

结合诗人、注释内容、关键语句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寒灯”“独”“他乡”“雁”“孤壁野僧邻”等可知,思乡、孤独等情感,尾联道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等;所以“独”“久”最能体现。

参考答案: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

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

一“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诗歌鉴赏]

诗人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

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

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

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 轼

东武望余杭①。

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

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

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 ①东武:

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

杭州。

②河塘:

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

③堕泪羊公:

《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不用诉离觞”一句,写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解析:

选DE D项,“虚实结合”错误,“醉笑陪公三万场”只是虚写,这是词人想象的他日功成名就还乡后的场景;E项,“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表现的是词人的一种豁达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堕泪羊公却姓杨”。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通过写灯火稀疏、河塘寥落,烘托词人内心的凄凉,表现词人的留恋之情;(3分)②用典,运用“堕泪碑”的典故,将友人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3分)

[诗歌鉴赏]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两地相隔“云海天涯”,词人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朋友相见无期的惆怅。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笔锋一转,写日后宴游的欢快。

思念却无可奈何,因心中还存了一点对功名的渴望,他日功成名遂再还乡,坐下来好好把酒言欢,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

“不用诉离殇”是词人对为其饯行的杨元素说的,“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自不必费神分辨。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夜晚送归图,灯火已残,河塘寥落,着一“冷”字而境界全出。

“堕泪羊公却姓杨”,此处将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种柳戏题①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 ①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②思人树: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

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理想。

B.颔联写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被遗忘。

C.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

D.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

E.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

解析:

选BE B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被遗忘”不正确,诗中并未表达这种意思,“推移成昔年”是说今天的事情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E项,“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理解有误,尾联是自己任地方官未能为百姓更好地谋福利而感到惭愧。

(2)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

(6分)

答:

 

 

解析:

首联,诗人有意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居然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

参考答案:

首联“别具一格”,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首联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3分)②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

[诗歌鉴赏]

首联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仔细想来,种柳劳动也含蓄地暗示了其时间自然在春季。

其中所提到的柳江,即西江的支流,流经柳州,此乃地点所在也。

颔联针对上联所写发了一番感慨,先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颈联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

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

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画龙点睛的议论。

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让人不禁感同身受。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形象题(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片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

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秋光老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解析:

选AD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辞的。

D项,“凝睇”是神态描写。

(2)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

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

(3分)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3分)

[诗歌鉴赏]

词的上片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写的是雨晴之后,溽暑已消,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

“遥认断桥幽径”一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

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

下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

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

“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

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

“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

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

这是在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

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赠内人①

张 祜

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 ①内人:

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②禁门:

宫门。

③窠:

巢穴。

④红焰:

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解析:

选BD B项,“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D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

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本题可据此回答。

参考答案:

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

“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

“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

“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诗歌鉴赏]

本诗意在写宫女静夜的孤寂无聊;先写宫门森严,时光飞逝;次写丽质不宠,艳羡宿鹭;再写斜拔玉钗,丰姿袅娜;最后写剔焰救蛾,使其重生。

虽是无意,却颇有情。

有感于自身深锁宫禁,恰如飞蛾扑焰,大有怜蛾自怜的情感。

全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 ①沈:

同“沉”。

②绿蚁:

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1)下列对这首词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

B.“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

C.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

D.全词描绘出一幅冷清淡雅的图画,借此表现梅花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

E.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解析:

选CD C项,应是上片侧重于正面描写,下片侧重于侧面烘托;D项,“冷清淡雅”错误,应为“清新淡雅”。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6分)

答: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特征的题目,注意从对梅花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中进行总结,答题时先答出特征,然后结合词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参考答案:

①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冰清玉洁。

③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梅词。

上片写寒梅初放。

“琼枝”指覆雪悬冰的梅枝。

半开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

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冰清玉洁、明艳出群:

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

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剔透,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

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

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

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

[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xīchì):

水鸟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全诗风格明快健美,语言朴实清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去处。

解析:

选BC 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

接着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

参考答案:

景象:

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

①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

②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

③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

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

,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

“前村后垄”犹言“到处”。

村里垄上,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

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做了铺垫与烘托。

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

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

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

牧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

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他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 “选择题”变形扩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

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

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判断正误:

在括号中打“√”或打“×”。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

C.诗中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

分析:

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D.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

分析:

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

E.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

分析:

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F.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

分析:

“借景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

G.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

H.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诗歌鉴赏]

吴中之地,自春秋吴越之后,一直是文人览胜上古之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复国;浣纱女西施馆娃宫中一笑倾国;范蠡进可助勾践复国,退可泛舟五湖,这段历史给后世文人提供了怀咏之资。

本诗亦是有感于此,即事抒怀,借古事以喻今,思古人以伤己。

首联虚写,想象吴国强盛之时,十万人家坐拥天堑,亭台歌舞声响铮

颔联中“一笑中”,有一种家国破灭,只在一念之中的幻灭之感。

颈联由昔及今,通过“小”“深”“空”等字写出了吴宫如今的荒凉破败。

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但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情感中充满了不为所用、报国无门的不甘和无奈。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秬秸[注]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判断正误:

在括号中打“√”或打“×”。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

分析:

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

分析:

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