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4059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问题解答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思考】

1.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

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答案提示:

略。

可以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中予以解答。

在必要时,“邻近地区”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2.恩格斯说: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

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答案提示:

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自我测评】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从文明初期到周代政治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案提示:

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

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

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

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材料阅读与思考】《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话: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这句话?

有人根据这句话就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案提示: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习思考】

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如果“朝议”的方式不再采用,他们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

答案提示:

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

如果不采用“朝议”的方式,不同政治主张无法交锋,正确的意见就无从发表,也难以维持,秦二世时代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张“朝议”的作用。

在专制制度下,最后的政治裁决权掌握在最高执政者——皇帝手中。

如果皇帝不认可,无论是怎样的“应运豪杰,因时大臣”,也不可能切实参与行政,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2.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

答案提示:

专制统治与思想自由是不可克服的矛盾。

专制统治不仅要把体制、规范、设施等“硬件”纳入整齐划一的轨道,而且要禁锢人们的思想自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挟书律”虽有利于从思想上巩固秦朝的统一,但这对古代文化的延续和保存是一种劫难,同时开了思想专制之先例。

【史家争鸣】答案提示: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有不同看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为36郡;《史记集解》亦为36郡,但具体郡名与《汉书》不同;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为42郡;王国维《秦郡考》(载《观堂集林》)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载《长水集》),推定为46郡。

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对46郡的方位加以标注,此说的权威地位基本确立。

不过,正如谭其骧本人在考列了46郡之后所指出的那样,“秦一代建郡之于史有征者四十六,备列如上,然非得谓秦郡必止于是数。

”46郡的说法也不能彻底解决文献记载中的所有矛盾问题,比如几种文献对秦所设立的郡名的记载就有出入。

尤其是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

此前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管辖,那么,新出秦简中的洞庭郡与黔中郡是什么关系?

甚至于秦郡总数是否应该相应增加?

已成为学术界当前关注的新问题。

【自我测评】秦王朝的郡级行政机构有哪些特征?

答案提示:

(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2)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材料阅读与思考】为什么汉代学者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

答案提示:

秦自商鞅以后,一直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

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

但秦法的极端残酷和酷烈,“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残酷的思想专制手段也无济于事,反而出现“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的局面,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最终以“暴秦”的形象载入史册。

为了避免重蹈秦之覆辙,汉代士人不断反思秦亡的原因。

他们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完全抛弃了古代圣王重视礼乐教化的传统而专任刑罚。

董仲舒认为古代圣王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秦朝却一反先王的做法,采用申商韩非之说,严法治国,禁止私学和民间藏书,使人们逐渐抛弃礼谊传统而轻于犯法,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王充的看法与此相似,他认为秦朝焚烧五经典籍,禁止民间藏书,极大地破坏了圣贤所确立的优良传统,使秦朝的统治无法长久持续下去。

实际上,汉代士人并不反对统一思想,比如董仲舒就提出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著名建议。

不过他们主张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来教化百姓,对秦王朝粗暴的行政强制手段非常反感,因而往往将秦朝的短命与它推行的诸如“挟书律”等暴政行为联系起来。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思考】

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后来历朝皇帝制度是不是继承了这一特点?

为什么?

答案提示:

皇帝专权的制度虽然是秦始皇所创立,而专制主义体制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商鞅变法使这种体制在秦国得以确立。

实际上在其他若干强国,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制度。

法家政治思想的原则之一,就是帝王的专权。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韩非子》也主张“法”是君王集权的工具。

这些理论,都构成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文化基础。

后来历朝制度,大体都是皇帝专制的制度。

皇权因各种原因不能专断,只是非常例的特殊情形。

帝制决定着这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与小农经济作为社会基础的事实相关的。

2.元帝国的地方行政设置为什么在“行省”之外又有“腹里”和“宣政院”?

答案提示:

“腹里”指的是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略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是中书省直接管辖地。

为了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军事民政,故特设置了宣政院这一中央机关。

【自我测评】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就帝王权力而言有怎样的演进历程?

答案提示:

从总体趋势来看,帝王的权力有逐渐扩张的现象,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就体现了这样的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

“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

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怎样理解这里说到的“分宰相之权”?

答案提示:

这里所谓“分宰相之权”,实际上是专制朝代帝王通常的政治行为。

皇帝一旦掌握最高权力,就往往牢牢地把握住最高决策权,即使对于总理国家政务的高级助手,也不愿意分权。

这就是《太平御览》卷九一引华峤《后汉书》中所说的“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这也是符合法家“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韩非子•外储说上》)的政治理论原则的。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职位?

答案提示: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消除丞相之权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或进一步加强皇权)。

2.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

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自我测评】哪些迹象可以反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加强?

答案提示: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清初雍正设立军机处。

这些史实都表明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

【材料阅读与思考】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应当怎样理解这段话中“隐然执政之府”的说法?

答案提示:

皇帝通过军机处把原属内阁的那点有限的参与机密之权也给收回了,导致“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所以有“隐然执政之府”的说法。

但我们也应看到,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所以说其“隐然执政之府”,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

【问题研讨】

1.为什么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答案提示:

谭嗣同曾说道:

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

就是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此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君主个人的权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改革与发展均围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大主题来展开。

2.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

答案提示: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等。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位于权力顶峰的皇权自然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

宗室贵戚、宦官朝臣这些处于权力中心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护皇权的力量,特定条件下容易转化成威胁皇权的力量,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和宰相弄权就是证明。

在这些斗争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

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是: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

列强的侵略,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了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画面;20世纪持续14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谱就了其中最瑰丽的篇章。

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向前发展。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学习质疑】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答案提示: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率先发起的武装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之后列强又相继对华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

在战争中,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在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列强的侵略行径及结果,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至1901年中国已完全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2.“门户开放”政策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

此后,美国在列强对华侵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开始更积极地谋取侵略中国的霸权地位。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的矛盾,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妥协方案,使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衡。

【自我测评】

1.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领土的?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

答案提示:

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完成对中国领土的侵略。

具体表现:

开放中国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杭州、苏州、沙市、重庆)、割占中国的领土及强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

列强分两路对中国进行侵略:

一路从海上,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向中国领土渗透;一路从陆路,从东到西、从北向南包围,再经过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完成了以各种方式对中国领土的侵占,又通过辛丑条约,确定了它们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提示:

列强的入侵是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因为列强侵略前,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但已处在发生巨大震动的前夜。

然而列强的入侵,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1840年开始,列强为了开辟中国这个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优势,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于灭亡的危机之中。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胶澳租界条约》片断,你认为它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从《胶澳租界条约》片断中,完全可以说明它侵害了中国主权。

德国在胶澳租界享有如下权益:

在租期99年的时间里,中国虽对方圆百里的胶澳之口拥有自主权,但治理权归德国。

德国可以在租界内自由调配军队,整顿水道等;德国可以在山东界内修建两条铁路,允许德商承办并开凿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德国商人享有外国承办山东境内一切事务的优先权。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习思考】

1.左表中提供的数据反映了哪些战斗状况?

答案提示:

左表中提供的数据反映了以下情况:

从参战舰艇、火炮和兵力情况看,日强中弱;北洋水师面对突然袭击,不畏牺牲,顽强反击,伤亡惨重;取得了舰船损失程度与敌旗鼓相当的战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经历了“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的变化过程,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答案提示: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经历了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的变化。

“灭洋”,即反对帝国主义,始终是他们高举的斗争旗帜。

“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在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提出的。

“扶清”有两重含义:

一是扶助以“大清”为国号的中国,即保卫中国;一是扶助清朝廷。

这个口号带有一定的策略性,使义和团的“灭洋”斗争合法化,减少来自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争取爱国官员、将士的支持。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与这一口号有相当大的关系。

但是,“扶清”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导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不过,义和团余部高举“扫清灭洋”的大旗,继续打击中外敌人。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反帝与反封建斗争的关系认识,经过失败挫折,不断得到提高。

【自我测评】

1.为什么说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答案提示:

面对列强侵略,政府官兵和人民大众与列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前者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后者如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结果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列强通过清政府对中国进行间接统治。

究其原因,有列强争夺中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因素,使它们不能完全瓜分中国;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帝国主义无法征服中国。

【材料阅读与思考】结合“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思考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

答案提示:

从侵略者的角度揭示:

中国人民在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是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美梦的杀手锏,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学习思考】

1.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答案提示:

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可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这两方面去考虑。

在军事侵略过程中: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极端表现:

屠杀中国百姓(南京大屠杀),蹂躏妇女(慰安妇);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等等。

在殖民统治过程中: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在东北,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经济上,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文化上,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2.什么是抗日救亡运动?

关内关外人民是如何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

答案提示:

中国军民面对日军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自发的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包括前方的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和后方全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两方面内容。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表现为关内外的抗日和关外人民的救亡。

关内关外的抗日:

中国共产党坚决反抗日本的侵略;关外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抗击侵华日军;关内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抗战(淞沪抗战以及后来在福建继续高举“停战抗日”的大旗)、长城抗战等等。

关内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工人罢工、募捐。

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民主人士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南下宣传抗日。

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揭开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3.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答案提示:

可结合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分析“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得出结论。

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表明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非常强大,但是它的国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

中国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必能爆发出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能促使党派团结、军队合作,必能得到全民的支持和国际上的援助。

这些基本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4.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提示:

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2)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日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3)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4)中国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5)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学争鸣】谁打败了日本?

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结合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所提供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

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对打败日本起了决定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早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坚持的时间最长(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共14年),消灭的日军最多(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约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人数的70%)。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既阻止了日军向北进攻苏联,又推迟了日军南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阻止了日军与德军会师的意图,保证了美、英、苏“先欧后亚”方针的实施,避免两线作战,聚歼德国法西斯,支援盟军太平洋反日作战,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的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1945年,日本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再也无力发动大的战役。

美国原子弹、苏联的出兵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自我测评】

1.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因为:

①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

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

②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

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③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④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⑤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也是抗日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答案提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废弃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团结、统一,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材料,思考: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

答案提示:

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第二号敌人。

1931年9月即开始向中国武装侵略,形成东方的战争策源地;1937年7月,全面侵华。

中国人民举国奋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战场,单独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华民族虽然做出了巨大牺牲,但牢牢阻挡了日本军国主义北上南进的步伐,破坏了德意日法西斯结盟的计划,使日本陆军的近一半(1942—1945年平均数)身陷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支持了美英继续贯彻其“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而且也是东亚和太平洋战场能够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

至1945年,57个师团的日军主力既不能回援太平洋和日本本土,又无力进行大陆决战,只能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思考】

1.马克思曾指出: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提示:

马克思指出了中国起义的欧洲原因,即西方列强的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然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但与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一是白银外流加重了人民负担;二是五口通商使东南棉纺织业受到冲击,出现大量以农民为主体的流民。

同时由于《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签订,使基督教大规模传入中国,本来是为殖民侵略服务的宗教,却被农民阶级利用和改造。

总之,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激化了原有的阶级矛盾,而基督教的传入又为中国农民提供了反封建的理论武器。

因此,正是从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原有的阶级矛盾这个角度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