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docx
《六国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国论
六国论、阿房宫赋
山东省垦利县第一中学魏名宝257500
1.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的异义或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④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⑤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3.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
②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
③至于颠覆,理宜固然。
古义:
今义:
④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
⑥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
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
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
5.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始速祸焉()②当与秦相较()③洎牧以谗诛()④终继五国迁灭()
7.选出与“义不赂秦”中“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译文:
(二)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0对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
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
泛指农田
③九土:
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
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
孤单的人;⑥戍卒:
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
指刘邦;⑧焦土:
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1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参考答案:
1.①因为、由于②用、凭借③才④连词,“而”,表顺承,来。
2.①全都、一概②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③亲附、亲近④相同⑤运数、定数,指命运。
3.①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②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③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④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⑤日、月,名词作状语。
4.①它实际上/表示转折意思的副词,②泛指祖辈和父辈/父亲的父亲,③等到到/表示另提一个话题,④指挥和力量/指认识客观事物及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旧事、前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⑥天气/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⑦搜集保存/筹划、计划或组织,⑧可惜、可叹/怜悯、同情。
5.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6.①招致②通“倘”,如果,连词③等到,副词④灭亡7.D(D名词用作动词;AB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作动词。
)8.假设韩、魏、楚三国各自吝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要依附秦国,荆轲不去刺杀秦王,李牧这样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利与失败的命数,存在和灭亡的时机,如果同秦国较量,或许不容易分出力量的大小。
9.B(①代词/助词②转折/顺承)10.B(①锱铢:
极言东西细微,④呕哑:
形容杂乱的乐声,⑤独夫:
指独裁者,⑦楚人:
指项羽。
)11.C(没有同情之意。
)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
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
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愈寒甚,谓其弟子曰:
“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
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
“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曰:
“嗟乎!
道其不济夫!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该作者是朝的,请选择()
A.《史记》西汉司马迁B.《过秦论》西汉贾谊
C.《后汉书》西汉班超D.《阿房宫赋》唐杜牧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A.秦统治残暴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课本难题解答】
三、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
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
2.谁给大王您这个计策的呢?
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可译为“呢”,也可不译。
3.现在项公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
者,助词,用在时间的名词之后,表示停顿。
4.亚父,就是范增。
者,助词,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且判断作用。
5.或许不同于这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者,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和几件事。
在这里是指代“感极而悲者”和“其喜洋洋者”这两种情况。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2.C3.B4.C5.C6.C
【创新能力训练】
1.①与:
给,给予;②爱:
吝惜、珍惜;③必定:
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
有利于。
2.A3.C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1.D2.D3.C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及历史背景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教二子读书。
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
轼22岁,辙19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
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为列入'唐宋八大家'。
其著作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权书》(共政论与史论十篇,此为其八)。
战国时,秦于商鞅变法后日强,而六国由于因循守旧,政治混乱而相对衰落,在秦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只能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
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梁、唐、晋、汉、周)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都归中央,将帅无自主之权,这样虽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衰颓。
辽(契丹(古族名,古国名)东胡人所建国家,今辽河上游一带)、西夏(党项羌(羌,古族)所建之'大夏',今宁、陕、甘西北部)侵扰,宋军败多胜少,政治外交于是更软弱,'澶(chán)渊之盟'(澶渊,古地名,今河南濮阳县西北)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辽向宋索地(索晋阳(今太原)、瓦桥(河北雄县)以南十县地),无奈宋又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西夏王李元昊上书请和,宋答应每年给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此文正是借论六国赂秦招致灭亡这一点(古人论史事不一定很全面,主要在于立论有据,言之成理。
'六国灭亡在于赂秦',此不免片面),批评宋朝贿赂辽、西夏以求苟安的不当,主张任用谋臣奇才而奋起抵御外侮。
此文文笔纵横恣肆、简劲切洽,是议论文之典范。
二、课文内容简讲
1、课文共5段,可根据论证过程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1段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
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写法:
开宗明义,正见胸有成竹;要点已定,可作论述依据。
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第二部分(2-3段,本论)论证中心论点,从论证两个分论点来论述。
第2段:
论述割地赂秦之害:
割地赂秦使秦获地比战攻更多,而欲望永不满足,诸侯因割地赂秦而弱,至于破灭。
--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论证方法:
例证法(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引证法(以地事秦……火不灭)。
第3段:
论述六国不合力抗秦导致破灭:
韩、魏、楚割地赂秦,齐附于秦,燕赵孤危战败而亡。
--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论证方法:
例证法(齐附于秦、燕赵用兵后亡),对比法(附于秦之非--用兵之效)
(3)第三部分(4-5段,结论)申明结论,点出主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4段:
并力抗秦可抗秦,为秦人积威所劫而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5段: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更不应当--讽喻宋不要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
2.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
(1)主旨
文章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贿赂敌国就增强了敌人的力量,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必然招致灭亡。
以此讽喻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应奋起抵御外侮。
(2)特点
①论证透彻,结构严谨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结构:
分别论述分论点:
引论--本论--结论。
②语言运用特色,气势雄健。
有对偶句,排比句,有引用、设问、比喻等。
三、能力训练(强调习得能力的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汉蒋琬为大司马。
东曹掾犍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
或谓琬曰:
'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
'琬曰: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
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
'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
'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
'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
'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
'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①,敏得免重罪。
(《资治通鉴》)
注:
①适莫:
适,音dí;适莫,指厚薄。
1.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素性简略 素:
向来。
B.其慢甚矣 慢:
傲慢。
C.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 毁:
诽谤。
D.诚不及前人 诚:
诚实。
2.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或谓琬曰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或以白琬
A.两个'面'意义相同,两个'或'意义也相同。
B.两个'面'意义不同,两个'或'意义相同。
C.两个'面'意义不同,两个'或'意义也不同。
D.两个'面'意义相同,两个'或'意义不同。
3.下列句中红色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
B.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C.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
D.苟其不如,则事不理
4.下列句中与'戏欲赞吾是邪'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B.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C.张良是时从沛公
D.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5.'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后来杨敏因事犯罪联系官司,众人还怕他必须死。
B.后来杨敏因事犯罪拘囚狱中,众人还怕他必须死。
C.后来杨敏因事犯罪囚狱中,众人还担心他一定会死。
D.后来杨敏因事犯罪联系官司,众人还担心他一定会死。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蒋琬为大司马,与杨戏言论,蒋琬时不应答,或谓蒋琬不应慢甚。
B.蒋琬认为人心不同,难以知其本心,因此保持沉默是对待杨戏的好方法。
C.由于杨敏尝毁蒋琬,主事者请求追究杨敏的罪责,但蒋琬拒绝这样做。
D.蒋琬承认自己没有治理好政事,确有愦愦之状,因此杨敏坐事系狱得免重罪。
附参考答案及译文
1.D(诚:
果真。
)
2.B(第一个'面'是'面孔',第二个'面'是'当面';两个'或'都是'有的人'。
)
3.BC(A项'其'是'他',BC项的'其'是'他的',D项的'其'代自己'我'。
)
4.D(题干的'是'是'对',A项的'是'是'这样',B项的'是'是'认为对',C项的'是'是'这',D项的'是'是'对'。
)
5.C(系:
拘囚;必:
一定。
)
6.C(A项'蒋琬不应答'误;B项'保持沉默是对待杨戏的好方法'误;D项'承认自己没治理好政事'误。
)
【译文】
蜀汉蒋琬作大司马。
东曹掾(官名)犍为(地名)人杨戏向来性情直率不拘礼节,蒋琬与他谈论,有时不应答。
有人对蒋琬说:
'您与杨戏说话而他不应答,他太傲慢了!
'蒋琬说:
'人的内心不同,各自像人的面孔一样。
当面顺从,背后说相反的话,这是古人的告诫。
杨戏想要赞许我对呢,那么不是他的本心;想要反对我的话,那么宣扬了我的错误。
所以他沉默不语,这是杨戏为人直爽呀。
'又有督农杨敏曾经诽谤蒋琬说:
'办事糊涂,实在不如以前的人。
'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蒋琬,主管法纪的官员请求对杨敏追究治罪,蒋琬说:
'我实在不如前人,没有什么可追究的。
'主管法纪的官员请问他糊涂的表现,蒋琬说:
'如果我不如前人,那么政事办理不好,政事办理不好,那么就是糊涂了。
'后来杨敏因事犯罪拘囚狱中,大家还担心他一定会死,而蒋琬内心没有厚薄,杨敏得以免掉了重罪。
作文题: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幸福
四中马盈
幸福?
字典里说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
有的人玩命地挣钱,因为他们认为拥有大量的钱财是幸福的;有的人富于心计,他们在仕途的通路上玩命地往上爬,因为他们认为有权有势是幸福的;我不像他们那么'实际',我认为一家人能快快乐乐的、互相体贴的生活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幸福,一种普通的、简单的、暖人的幸福。
在冬季,即使生了火,住平房也是很冷的。
妈妈怕我手冷,灌了暖水袋给我焐手。
晚上,我给劳累了一天的妈妈灌水袋。
因为我知道被窝很凉,好半天都焐不暖和,另外妈妈可以用暖水袋来焐脚,促进血液循环,这样会很舒服。
可是,当我准备睡觉时,却发现我的被窝很暖和--哦,原来妈妈怕我冷,偷偷地又把暖水袋塞进了我的被窝。
睡在暖和的被窝里,我确实很暖和,因为我的心很温暖,是妈妈对我的爱温暖着我的心。
在别人看来,这种爱其实很平凡、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却很珍惜这份'微不足道'的爱。
在我看来,这种爱如同小溪,不仅处处都有,而且很细,水流很小,但却从未停止过流淌……这,就是幸福!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但我却从爸爸妈妈身上看出这种说法是错的。
爸爸和妈妈已经结婚20年了,他们非常关心体贴对方,让我感到'婚姻其实是爱情的伴侣'。
爸爸的工作单位很远,每天都要骑1小时的车。
妈妈每天早起给他做早饭。
夏天,妈妈给爸爸吃清淡的,她说,夏天热多吃清淡的心里痛快。
冬天,妈妈给爸爸做热汤面……总之准保让爸爸吃完浑身暖和,骑车就不冷了。
而爸爸呢?
他也知道体贴妈妈。
每到周末,爸爸就会帮妈妈洗衣服、做饭。
他还风趣地说--周末,是他的家庭劳动日。
尽管爸爸妈妈从未说过:
'我爱你'之类发酸的话,但他们却能感受到彼此间深深的爱!
我想,这就是幸福!
我们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着。
早上,我们一同出家门,互相Bye-bye后他们去上班,我去上学。
晚上,我们一起锻炼身体;道过晚安后,一起进入梦乡……
也许有的人认为这不是幸福,仅仅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生活。
他们认为只有有了权和钱才是幸福的,他们自认为拥有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其实他们打开的是地狱之门。
因为太利欲熏心了,太铜臭了,他们的欲望使他们失去了最美好、最本质的东西。
他们为了权财变得黑心、冷酷、麻木与无情。
更可能的是,他们还自认为找到了幸福。
也许,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但他们失去的太多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我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体会不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们根本不了解--幸福其实出于平凡。
这,就是我要的!
[评语]
这篇文章写得情感极其真挚,马盈同学以深情的笔墨写出了那么平凡而美好的亲情,读后使人心里暖暖的。
温馨的家庭,平凡的事情使她有那么深的体会,并升华为对幸福的体认,这是这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
交互
盖失强援盖:
大概
B.思厥先祖父先:
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
讨厌
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
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
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
如果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成以其小,劣之。
D.英雄乐业。
3.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4.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渔人甚异之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罪秦:
认为秦有罪。
B.曾:
竟。
C.视:
比照。
D.向使:
原先的使命。
E.是以:
因此,属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以”:
因为;“是”:
代词,代这个原因。
6.对“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他们最终没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B.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
C.希望他们不要打败秦想打败的国家。
D.只是他们最终不愿做秦国所做的事。
7.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
8.李桢的“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________。
他认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________。
他的观点的局限性在于________。
试卷答案:
1.B(“厌”应译为“满足”。
)
2.B(例句与B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3.D(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