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docx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篇一:
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
长宁县规划和建设局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增添新动力的工作
方案
一、城镇化现状概况
目前全县辖长宁、龙头、竹海、双河、下场、老翁、古河、硐底、花滩、梅硐10镇及富兴乡、铜鼓乡、三元乡、井江乡、铜锣乡、桃坪乡、开佛乡、梅白8乡,30个社区、居委会,269个村,2086个社。
2008底,辖区内总人口为441911万人。
其中长宁县城所在地长宁镇既为国家重点小城镇,又为四川省重点小城镇;竹海镇为省、部级试点镇;龙头镇、双河镇、古河镇为省级试点镇;梅硐镇为市级试点镇。
2008年全县城镇人口为103056人,平均每个乡镇城镇人口为5725人,除县城长宁镇以外建制镇规模平均为3630人,乡规模平均为1320人,乡镇规模普遍偏小。
县城人口50200人,占全县城镇人口的%。
二、现状主要存在问题
1、城镇化水平比较低
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低于全国、省、市的城镇化水平。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总量不足造成,另一方面是长宁第二产业欠发达造成的。
城镇化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2、城镇结构不完善
中心城市规模较小,长宁镇城镇常住人口万人,用地规模近4平方公里,规模较小,商贸聚集效益低,又缺乏大型企业支撑,辐射能力不足。
除长宁镇的综合职能比较明显外,其他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兼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城镇发展的特色不明显,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联系松散,使城镇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导致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无序化,难以形成联系密切、相互支撑的城镇体系,新上大项目较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3、乡镇建设水平较低
乡镇普遍存在道路狭窄、路况不佳,供水、污水处理、环卫设施不齐,绿化水平较低,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三、县域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长宁县城镇发展潜力综合指数分析表
根据长宁县城镇发展潜力评价,评分及排序结果如上表,根据结果可分为四类:
一类:
200分以上,县城—长宁镇,发展条件最好。
二类:
130—200分,竹海镇、双河镇、下长镇、龙头镇、古河镇等5个,发展条件较好。
三类:
100—130分,老翁镇、梅硐镇、硐底镇、花滩镇、开佛乡等5个,发展条件一般。
四类:
60—100分,富兴乡、三元乡、梅白乡、铜鼓乡、铜锣乡、井江乡、桃坪乡等7个,发展条件较差。
四、城镇化水平预测
近10年长宁县域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
总人口(人)4400004350004300004250004200004150004100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县域总人口预测
由上表和图可看出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1999年和2008年,人口有两次较大的突变,剔除突变因素,可计算出
长宁县县域人口综合增长率为‰,据此,近期人口增长率按‰考虑,远期由于计划生育影响,参考宜宾市总体规划按‰可推测:
近期2015年县域人口为:
441911×7=450544人,按45万计;
远期2025年县域人口为:
450544×10=457754人,按46万计。
2、城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经济水平相关法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类比法测算,我县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如下
五、城镇体系发展思路
根据前面制定的城镇发展战略,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思路为:
一个中心四重点、主次轴线贯镇间、强心活边增基础。
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全县以县城为中心,长宁县城不仅应成为行政、文化、交通中心,更应培育建设为经济、旅游服务中心,通过县城带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个重点:
即竹海、双河、古河、下长等四个重点镇,其中双河、古河分别是县域南北城镇经济分区的中心镇,竹海镇是蜀南竹海风景区所在地,下长镇是县域工业集中区。
通过四个重点镇的发展带动本镇的发展和周边乡镇的发展
主次轴线贯镇间:
即长宁南北主轴线(沿S308,江安—古河—长宁—竹海—双河)与东西次轴线(沿S309,硐底—
篇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新型城镇化城建设
规划实施方案
目录
第一章研究背景、意义与思路..............................................1
第二章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概念解读.............................2
我国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历程..................................2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特点........................................2
各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主要任务和特点................................3
新型城镇化概念解读..................................................6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核心理念......................................9?
新型城镇化?
的诞生..............................................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内容.................................11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时期城市规划的发展......................................12
城市规划理念和任务变化.............................................12
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12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13
城市规划体系的变化趋势.........................................15
城市规划管理的转型驱动.........................................16
城市规划参与主体的扩大化.......................................18
城市规划涉及内容的综合化.......................................18
城市规划实施思路的开放化.......................................18
城市规划技术应用的深入化.......................................18
城市规划管理主体的多样化.......................................19
城市规划管理方式的多元化.......................................19 ?
以人为本?
核心理念的空间诠释...................................12城市规划及其管理转型...............................................18
第四章国内外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20
国外先进经验借鉴...................................................20国内先进经验借鉴...................................................21
营造城市特色风貌,破除?
千城一面?
.............................21
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21
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特色.....................................22
注重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整体性...................................22
加强对城市功能空间的引导.......................................23
小结...............................................................23
第五章城市设计发展支持城市规划转型......................................24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及其变化.....................................24
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发展历程.......................................24
城市设计成为城市规划工作新抓手.................................25
城市设计的五位一体理念.........................................28
城市设计的重点控制内容(城市设计管理重点控制内容).............28
城市规划体系转型中的城市设计.......................................27
城市设计的广泛参与形式创新.....................................29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支撑.........................................30城市设计管理的三维信息技术保障.................................30城市设计的信息化建设与创新.........................................30
第六章南京城市设计工作发展与提升........................................33
南京区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现状...................................33城市设计管理工作发展思路...........................................34城市设计管理信息技术平台设计实施要点...............................34
第七章结论.............................................................37
摘要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划在从1950年代开始的建国以来各大重要历史阶段也各有特点,不断发展变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城乡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
城市规划工作也在近期出现的社会经济与空间发展新问题和新形势下面临转型。
本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化过程及在各阶段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分析总结开始,对在当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诞生的?
新型城镇化?
概念、内涵与核心理念进行了解读。
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科学界定。
对这一概念界定是及时、必要的,通过这一工作,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更是明确了在空间规划领域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特色文化相关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内涵的仔细分析,本研究认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转型需要符合新型城市化的目标与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重点将发生变化:
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活环境、传承特色文化为新时期工作的重点目标;以更包容规范的规划管理方式、更精准细致的规划设计内容、更科学有效的技术实现手段来推动城市规划的转型。
通过对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先进城市在这一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工作上的经验总结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以支持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不断规范化的同时也不断多样化、深入化,城市设计在城镇化后期将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技术平台是丰富城市设计形式,开展有效城市设计管理的有力保障和必备手段。
城市设计从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形象直观、精细明确、丰富多样的特点,适合开展细部空间的规划设计和交流协作。
从城市格局、城市意象、城市环境中的运动、建筑和特征、设施与服务、人居环境品质、公共空间与活动、保存与维护八个方面发扬城市设计的特长,开展城市功能的发展策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空间形态设计、道路交通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五位一体的城市设计,契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规划工作的转型的大方向和大目标,是新时期城市规划转型的重要手段。
从现实性、必要性、前瞻性和合理性角度分析,以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转型的抓手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南京城市设计管理工作总体上在国内比较先进,但在城市设计相关法规制度、管理体系建设和信息化支撑系统上尚存在不足。
通过本研究及附属调研报告,研究还对南京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及三维城市设计管理信息平台设计实施方面提出了相应目标和要求。
关键字:
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三维城市设计管理信息平台;南京
第一章研究背景、意义与思路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强调,?
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城市规划工作在理念、目标、任务、实践等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将在相当一定时间内,有层次、有序列地发生一系列后续变化。
从战略部署角度,南京作为江苏省首府,我国东部地区的特大型城市,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城市化率快速提高,至2013年底,已经超过80%的水平,城镇化发展方式已经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亦在发生深刻转型。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南京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从体系上、工作内容上和方式方法上如何顺应这些变化,如何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时而变,需要开展前瞻性的研究,提前部署准备,从容应对挑战。
从具体工作角度,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工作需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断提升,为城市管理作出贡献。
在具体工作中,传统城市设计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在业内所受认同不断扩大,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规划通过城市设计,从空间形态美化角度,从三维形态设计的全新维度,从前所未有的直观交流和表现形式高度下对传统城市规划进行深度拓展,南京如何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并有所创新,需要在全面认识城市设计工作与城市规划转型关心基础上,借鉴学习先进国家或地区与国内先进兄弟城市经验,摸清家底,发挥特长。
本研究从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城市规划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切入,探讨我国城市规划如何伴随并为城镇化提供服务;其次,通过剖析新型城镇化概念与本质,解析在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目标、理念及工作内容应当如何变化以满足时代要求;再次,我们尝试寻找到新时期城市规划工作的新抓手,并分析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趋势,借鉴国内外经验,从管理机构——规划局——的角度,解读改善管理的方向;最后,我们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凝练提出城市规划的转型思考。
图1研究思路与框架
篇三:
吴桥县申报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吴桥县申报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和《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为深入推进吴桥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试点工作基础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吴桥县桑园镇列为省级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
桑园镇作为吴桥县政府驻地,是我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规划发展定位为世界著名杂技之乡、以发展加工业为主的生态型旅游城市。
辖区内包括“四街九村”,4A级旅游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和县经济开发区坐落于此,京沪铁路、京沪高速、104国道、京杭运河贯穿全境,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因其是县城所在地,市政基础设施及文体、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建设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十分宜人。
2014年县城城区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县的比例分别达到45%、62%,县城经济对县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吴桥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2014年11月通过省级人居环境奖验收,12月通过省级卫生县城专家评审论证。
二、发展思路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杂技之乡、绿色吴桥”为科学定位,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
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镇区、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吴桥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三、具体目标
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强化产业支撑,打造优质的镇区、城区环境。
推动产业集聚区、县城新城区和旧城区形成相互依托、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1万人;201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
用3至5年时间,使县城规模等级、容貌环境、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管理水平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
镇区水、电、气、暖、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部分有条件的村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四、实施路径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改革人口落户制度。
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2、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
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
2017年,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3%。
扩大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规模,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
对辖区内村庄进行定级定位,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搬迁村,针对不同类别村庄分别提出规划建设要求。
规划建设中心村,引导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建共享,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
规划保留中心村社区基层村和特色村,重点推进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厕所改建、饮水工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着力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
(三)强化产业就业支撑
1、增强产业支撑作用。
辖区内县经济开发区优化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
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
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2、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强化外向型产业定位,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
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2015至2016年每年至少落实150亩县域产业集群用地和30亩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用地指标和用地审核。
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新区。
3、营造创业就业环境。
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激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
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使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
(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1、建立“多规合一”制度。
2015年,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总领,完成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备案;完成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管线综合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审批;制定专项规划相关技术导则。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东进、西优、南拓”的思路,谋划实施宁武路绕城、104国道改建、冀鲁连接线拓宽改造、嵩山道南延等重大路网建设项目,拉大发展框架。
2、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推进城市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2015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3平方米;建成标准化水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公共供水设施,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用水普及率达到100%;不断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实现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5%;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25%;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6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30%。
2016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