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061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docx

余老师屏山讲稿汇总

千载尚静话屏山

——古村漫步系列之一

余治淮

屏山位于黟县东面,距县城五公里,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屏山在黟县以至整个徽州都是很有名气的大乡村。

这千年古村有许多特点,其中一个特点便是这是一个崇尚宁静的村落,这里生活的人们,非常推崇和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和村落氛围,外人走进这个村子总能感到除了流经村中的溪水终年潺潺流淌之外,这里一切都显得静悄悄的,人们静静地走着,静静地交谈,一排排沧桑的古屋,静静地耸立在时光中。

屏山人追求宁静是有一定渊源的,这个村子是舒姓聚居之地,据族谱记载,舒姓的上祖是伏義氏九世孙,名叔子,因来皖江任职而定居在当涂庐江一带。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因避战乱,舒氏南迁,在南迁途中他们做了一个梦,说是在梦中有个白胡子老人告诉他们说:

“舒氏南迁,逢长则停。

”就是说他们迁徙途中,那个地方的地名里有个‘长’字,就可以留下来在那个地方定居,繁衍生息,于是,有一天他们来到屏山,看到村口有一拱门,门上嵌着一块青石横额,上写“长宁里”。

舒氏祖先历经多年战乱,颠沛流离,突然发现这个地方叫“长宁里”,意味着他们从此便可长久安宁,心情别提有多舒坦,从而开始在这块土地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

“长宁”是地名,而“长宁”也是舒氏宗族梦寐以求的生存环境,为了体现他们对‘长宁’的追求,也体现他们舒氏是来自中原的士族家庭,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所以,他们在子孙后代进行行为教化时,常常强调宁与静的结合,努力塑造一个与其它村落的喧嚣形成强烈反差的宁静的村落。

舒氏祖先一代一代静静地读书,静静地经商,静静地务农。

当然,屏山人追求宁静的生活氛围的同时,并不意味他们平时就没有热闹或者躁动的时候?

屏山村最为热闹也最为喧嚣的日子是一年春秋两季的“社祭”,“社祭”就是祭土地神,中国历史上数千年农耕社会,对土地、粮食非常重视,土地称为社,粮食称为稷,所以皇帝把江山称之为社稷,因为是对土地进行祭祀,所以,可以隆重,可以热闹,甚至可以张扬,屏山人虽然平日宁静低调地生活,但每年的社祭活动,却是徽州各乡村同类民俗活动中最热闹,最出彩的一家,既隆重、又热闹。

而“社祭”一结束屏山村又回到了宁静生活的正常轨道。

屏山人推崇的宁静不仅讲究行为静,还讲究心理静,他们认为静生慧,一切智慧都是从宁静中获取的。

可如果你心不静,你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浮躁,失败的祸根就此埋下,屏山村当年曾流传一个劝静的故事,

说是屏山村中有位徽商,生意做的很是红火,回到家乡选了一块面水的宅基地,造了一幢前后两进的大楼房,

房子雕梁画栋据说当年用在那些木雕物件上的金粉便耗去黄金近百两。

架梁那天,主人从外村请来六队吹鼓手,又从县城的饭馆里买来玖佰伍拾个馒头,当司仪宣布上梁时,唢呐齐奏,鞭炮齐鸣,村中男女老幼都被吸引来看热闹,这时候一个砍柴归来的穷小伙子,把柴担远远地歇在一边,静静地看着眼前那喧闹的场景,架梁的师傅开始往下面扔馒头了,人群乱成一团,大家争着抢馒头,那砍柴的小伙子没去和人家抢馒头,只是等人群散去后,把人家踩扁了的馒头悄悄捡起来,拍拍泥土塞进怀里,这时候一个老人走进他身边平静地对他说:

“他这楼房是替你盖的。

”那小伙子惊的眼睛都大了,那老人说;“我不是和你开玩笑,你看这家人如此张扬,如此铺张浪费,真的有违我舒氏追求宁静,不事张扬的祖训,这样人家富不长久,听我的话,回家去,只要冻不死,饿不死,你就静静读书,以后静静做人,若干年后,你很可能就是这房子的主人,这位名叫舒景濂的年轻人家里很穷,渔樵耕读四个字,除了不会打渔,樵耕读三样他一样都不缺,听了老人的诈后回到家里,只要闲下耒就静静地读书,稍大以后到安庆去学做钱庄生意,他做人很低调,说话也总是轻声细语的,后来派去恒大钱庄桐城分号为管事的,上任两年后,恒大钱庄桐城分号的生意便做的风生水起,原先和他们竞争的几家钱庄纷纷撤离,这年恒大总店的大老板到桐城来检查工作,舒景濂静静向他汇报工作,听到出彩处,老板立刻表扬说:

“这个点子不错,值得推广。

”没想到舒景濂却平静地说:

“老板这点子不是我想的,是某某伙计想的。

”于是老板把某某伙计叫来,表扬了几句,从此便对那伙计有了影响,舒景濂继续汇报,说到某一关键处,老板又连声说好,没想到舒学濂又说:

“老板这点也不是我出的,是某某伙计想的。

”于是老板又把某某伙计叫来,表扬了几句,那伙计走后老板问舒景濂:

“这些好点子都是别人出的,这两年你出了什么点子?

”舒景濂平静地答道:

“那几个出了问题的点子都是我提出的。

”老板虎着脸一句话没说就走了,大家都为舒景濂捏了一把汗,没想到老板回到安庆后,立刻召开股东会议,提议由舒景濂出任总店经理,桐城分店的几位伙计也破格提到各分号担任要职,他对大家解释说:

“像舒景濂这样能静下心来做事业,又不急功近利的人,正是我们店需要的人才。

后来舒景濂成了恒大钱庄的主要股东,若干年后他回到家乡,恰逢当初做房的人家老主人死了,后辈在生意场上亏了大本,不得已回家变卖祖屋,舒景濂便花钱买下了那栋大宅,并起名“乐静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平平静静地生活,而在宁静的环境中,不光是人的身心会获得愉悦,而且因为静,你可以想的很远,思路开阔,而解决各种问题的智慧也会随之而生。

所以时至今日人们走进屏山村,都会为这个古村的宁静所吸引,也为舒氏祖先这种宁静的生命追求而叹服。

附照片说眀:

摄影:

沈光洪

1.宁靜的古村

2.屏山穿村而过的“花溪”

3巍峨的宗祠门楼

4.古村漂流

 

屏山风水另眼看

——古村漫步之二

余治淮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黟县屏山村,是一个有着诸多神秘的古村,它的神秘是因为这个古村的建筑上带有太多的中国风水文化的神秘符号,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不可思议。

比如,一个朝着大路的大门,你端端正正开着就挺好,可人家偏要把门斜着开,让人感到有点歪门邪道的味道;还有大门对着一片开阔地,站在屋内视野开阔,让人感到心胸开阔有多好,可人家偏要在对着大门一两米处竖起一幅七尺高的墙,把视线给你全挡住,让你感到压抑。

还有一面高挺的墙,平平整整的有多好,人家偏要让它凹进去一块,嵌着一块石板,莫名其妙地写上一句“泰山石敢当”的话。

传统解释是因为历史上徽州古人非常重视风水这个东西。

众所周知,罗盘也就是指南针是中国发明的,可悲的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人家西方把中国发明的罗盘技术学了去是用于航海技术,然后驾着坚船利炮不远万里来攻打中国,而中国却只用罗盘来看风水。

”罗盘制造工艺多少年来,一直首推徽州休宁万安,万安为什么在罗盘制作上技术能那么成熟?

得益于古徽州对风水的重视。

徽州历史上曾涌现了许许多多专门研究风水文化的大师,而风水文化撇开它那些落后迷信的色彩,它最基本的“藏风纳水”理论实际上研究的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一些规律,只不过在阐述这些规律时,怕人们感到它过于简单,过于直白,所以设计出许多艰深、甚至令人惊悚的理论和故事,让人们感到这门学问高深莫测的同时,又不得不五体投地的信服。

我看到一则屏山商人利用风水作为幌子使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故事。

这位商人到某一个繁华集镇去做生意,可到了那里一看,好的市口,好的店面全给人占去了,而且那些店面的租金非常高,生意非常不好做,于是,他便整天在那集镇里转悠,很快,结识了那集镇上一些有头有脸的人。

不久,人们看到这位商人在那集镇边上的一块开阔的荒地上支起了罗盘,整天这摆弄,那摆弄,集镇上不少人都好奇地赶去看热闹,他告诉来看热闹的人说这个地方才真是块做生意的风水宝地,做店铺必定发财,做住宅四季平安,众人将信将疑,他却首先花钱在那儿建起了一个店铺,随后回到家乡,动员几位同宗共族的老板也到那地方盖起了店铺,再后来,不少徽州商人也被他忽悠到这地方来盖房开店,那老集镇里卖的东西他们全有,而且全是来自正宗的原产地,价格便宜,质量可靠,使得周围的老百姓宁肯多跑几里路到他们这儿来买东西,更有趣的是不久官府要修新官道,那官道正好从他们的店铺门前经过,于是,一个新的集镇就这样形成了,晚年这位老徽商回忆这件事时,告诉人们,那地方风水是好,但其实只要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你都能讲出它风水好的理由,他后来之所以敢在那地方投资开店,是因为他在集镇转悠那些日子里,打听到官府要修一条新官道,那官道将要从那块荒芜的地方经过。

可他不能把这信息透露给别人,而只能说是那块地风水如何之好。

回过头来看屏山村,那歪门邪道,从徽州古人崇尚的风水理论上讲,大门是一栋房子的气口,大门开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主人一家的命运,那么徽州民宅的大门一般不朝正南开启,因为徽州十室九商,商人在五行说中属金,正南方五行中属火,火能克金,故在徽州商人大门朝南开不吉利。

可我后来接触一位叫周斗南的风水大师,他说,曾听先辈说,五行相克的说法仅仅是个托词,这种大门不朝南开是提醒徽州商人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免给自己和家人招祸,封建社会是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而大多数商人赚钱有本事,对政治却一窍不通,有些商人以为自己有钱了,地位就变了,一下子不知天高地厚,他们造一幢大房,前后三进气势压过达官显贵,而且大门像衙门一样也朝南开,自已感到非常气魄,可他们忘了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商是最低等,最低阶层的人想要享受和最高层一样的待遇,往往会惹祸上身,因为你让大家都感到不舒服。

就像我们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辽宁一个村民农家乐房子建的像天安门城楼一样,国人心理能舒服吗?

所以徽商大门不得朝南开,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提醒。

但这种提醒又不能明说,只得借用风水的神秘和无法很快检测的悬念来将它推广,形成共识,可有时候建房时受地基所限制,大门不得不朝南时,那么就如同屏山的一些古民居一样,古人将它设计成一种“歪门邪道”,样子虽不好看,却保住了一家人不事张扬、低调的平安。

这虽是一家之说,但也多少道出了在风水神秘文化中古人的一些良苦用心。

谈的良苦用心,在屏山还可以看到很多,屏山的民居是面溪而建,但大门要求面对溪水上游,而不能面对下游,尽管有时下游视野更开阔,景致更好,但人家就是愿意把门朝着上游方向,古人说是徽州人认为水是财,面对上游是财源滚滚来,而面对下游是家财滔滔去。

但据老辈人介绍,屏山门朝上游开启是一种“望源”之义,就是遥望水的源头,饮水思源,不要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天一开门,就能饮水思源,想到自己的父母,这种提醒是多么生动,而且它是潜移默化,让你自己去感悟,而不是一种直白与生硬。

还有“泰山石敢当”的设置,从风水迷信角度解释它,是因为房子一侧面对直向而来的巷道时,要提防各方的邪气对主房的侵袭,摆上这样一块“泰山石敢当”就会像五岳之首泰山一样挡住各种邪气。

但据老一辈专家介绍其实设置“泰山石敢当”的墙体一般都高大挺拔,洁白墙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给行走在巷道里的人们产生一种视觉疲劳,而且设置“泰山石敢当”的地方往往都是巷道将要拐弯处,因它所使用的青石与白色墙体有强烈色彩反差,这对在巷道中行走,特别是那些挑担推车的农民来说是个提醒,此处有弯道,不要推的太快走的太急,不然会撞到墙上来。

这对行人是一种人文关怀,对房屋的墙体也是一种保护,但主人却不能把真实用意告诉别人。

这是因为徽州人讲究积阴德,即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而且你把良苦用心讲出来,人家还会对你的真实用意产生怀疑,因为你毕竟还有保护墙体免受撞击的用心在里面。

屏山有着太多传统风水标志,其间虽有诸多神秘与趣味,但也有许多属于人类尚未认知的科学成分,静静倾听、欣赏屏山古建筑中那些带着风水理念的符号,仔细体味探索中国古人的智慧,更加让人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博大与精深。

 

屏山,蕴育美丽的古村

——古村漫步系列之三

余治淮

屏山村三面环山,一面平畴,一条终年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溪畔一簇簇月季花,倒映在水中,彷佛是一群美女,打开镜子,临窗梳妆。

都说屏山是个蕴育美丽的古村,就因为这个村子有着太多和美丽女人相关的故事。

首先是屏山村边的“三姑峰”,传说宋真宗时屏山人舒珍在京城为官,他的妻子娶的是西递胡氏一位美丽的姑娘,过门后,生下三个女儿,女儿长大后个个貌似天仙,又极其孝顺,父母舍不得女儿嫁出去,一直留在身边,这一天三个女儿结伴出游,路上得到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姐妹三个分吃了那桃子后,回到家里,感到浑身燥热,于是来到吉阳溪边解衣入水,一转眼姐妹三人化成了三条红色鲤鱼,紧随她们身后的母亲赶到溪边,只见三条大红鲤鱼不住地向她点头,仿佛是姐妹三个向她诉说什么,随后,鲤鱼随流而下,转眼不见了,等母亲回过神来抬头一看,村边突然耸了三座山峰,仿佛是三姐妹并排坐在那悠闲地望着屏山村。

村人都感到这事太不可思议了。

而三位姑娘的父亲舒珍听说后立刻上表奏明皇上,宋真宗立刻颁旨封姐妹三个为“三圣龙女真仙”,并赐在屏山村中面对三姑峰处建一显济庙,让后人四时祭拜这三位美丽的姑娘。

有趣的是三姑庙建起来后,香火不断,三位仙姑虽都是未嫁之女,但对男女间的真爱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果有真心相爱的男女,在圣女灵位前供上一根红线,祭拜结束后,那根红线便将与你心仪人一辈子永远拴在一起,再也别想挣脱它,但有一点奇怪的是,屏山村的未婚男女去拜祭祷告时,圣女很少显灵,而外地慕名来祭拜的男女,许下的愿是一祭一个准。

后人解释这种现象说是“三姑峰“高,站得高必看的远,三位圣姑所以只看到远方来的客人,而对山脚下的人们大多视而不见,也就是俗话说的“灯下黑”。

后人也把这个现象总结为“三姑庙的菩萨,照远不照近。

”但说三位圣姑对自己家乡不闻不问也不尽然,据说,宋朝以后,屏山村出的姑娘,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漂亮。

而且她们极少在本地自产自销,因慕名而来的求亲者众多,屏山姑娘大多远嫁埠。

屏山的姑娘不光是人漂亮,更重要的是她们心灵的美丽。

当然,说到屏山心灵美丽的姑娘,应该要介绍一个人,她就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舒绣文,舒绣文的祖父舒斯笏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曾任刑部主事,舒绣文出生在安庆,她父亲在天津南开任教时,因为同情和支持学生运动认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为后来舒绣文和周恩来夫妇保持良好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后来父亲因社会动荡而失业,加上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极端失望,心情颓唐下染上了毒瘾,舒绣文初中毕业就开始在外打工,辛苦挣下几个钱既要维持生活,还要用来给父亲买鸦片。

后来她去了五月花剧社学艺,因为自己天赋不是很好,她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更勤奋才能站稳脚跟,常常是人家练一两遍就会了她要练上十遍几十遍,靠着拼搏的精神,她在当时的演艺界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加上她为人善良,乐于帮助别人,所以大家都愿意与她交往,三十年代,她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员与当时上海著名演员胡蝶、白扬等合作拍摄了多部故事片,由于高超的表演艺术,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刻画,蜚声中国影坛,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先后去武汉、重庆、延安拍摄了多部鼓舞中国军民抗日士气的电影,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接见。

建国后,她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演了《骆驼祥子》《关汉卿》等著名话剧,并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残酷迫害,折磨而死。

文化大革命后,全国人大、政协、妇联为她举行了追悼大会,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不顾年迈多病亲自为她主持追悼会。

2010年舒绣文百年诞辰时,她生前所在单位北京人艺的领导和众多当代一流的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濮存昕、宋丹丹等,专门来到黟县屏山,瞻仰舒绣文故居,为其召开了纪念座谈会。

并对这个钟灵毓秀,蕴肓美丽的古村由衷赞美。

 

 

屏山自古多良吏

——古村漫步系列之四

余治淮

屏山村在徽州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中,确实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村,判断一个村落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是看占据这个村落主导地位的宗族是否显赫,是否人才辈出,走进屏山,你会发现屏山的祠堂之多、之气派在徽州古村中是极其罕见的,尤其是它的总祠庆余堂和光裕堂,一座建于明代,一座建于清代,两座祠堂建在同一轴线上纵深近百米,横跨两个朝代,历史上每逢祭祀活动,两座宗祠同时可容纳数千男人,当年这个人丁兴旺的宗族由此可见一斑。

在屏山的宗祠和支祠前至今仍然堆放着一个个旗杆石,不管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官场的,只要喜报一到宗族就会为你竖起一面大旗,哪怕你是商人,花钱捐了个没有实权的官,只要有官职就行,宗族就会立刻为你雕琢一个旗杆石,树上一面写着官职的大旗,但不同途径进入官场的旗杆石形状各不相同,规定“文方,武圆,捐八角”。

据说这种设置有一定的寓意,即文官道德行为要方方正正;武官面对战场上瞬息万变谋略要会圆通不能死板,而捐官的商人,虽然捐了个官,但往后的路仍须八面玲珑。

鼎盛时期屏山舒氏除总祠外,还有八个支词,各房之间相互良性竞争,看谁在祠堂前放的旗杆石多。

如今屏山村舒氏宗祠前依然堆放着不少旗杆石,,但据老一辈人介绍由于时代变迁这些旗杆石,已不足当年的五分之一。

从屏山村通过科举考试走出去的文官,确实能做到祖先对他们的要求,即道德行为方方正正,这中间最为突出的便是一位名叫舒荣都的官宦,舒荣都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先授中书舍人,后升为御史大夫,因敢于直言,不怕得罪权贵而得到万历皇帝的信任,并三次任湖广巡按,代表皇权巡视地方政务,当时朝廷里宦官魏忠贤专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称九千岁,地方上许多官吏依附于他胡作非为,舒荣都在巡按湖广过程中,利用天子给他便宜处事,先斩后奏的权利,处置了一批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人中有不少就是魏忠贤的孝子贤孙,这些人被处置后,魏忠贤一直怀恨在心,舒荣都最后被魏忠贤迫害折磨至死。

死讯传到屏山,据说当时舒氏宗族是举族痛哭,既为宗族失去这么一位人才而痛惜,更为朝廷失去这样一位清官良吏而痛心,按理说是皇帝下旨处置了舒荣都,舒氏宗族不应当再祭祀舒荣都了,但舒氏宗族正义自有人心,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舒荣都的牌位作为英烈供奉进宗族的乡贤祠中,让子孙后辈永远记住这位连死都不怕的清官良吏。

明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后,舒荣都案得到平反,崇祯皇帝下旨特许舒氏宗族在屏山祠堂大门为舒荣都建九檐门楼,级别上相当于当朝一品。

屏山舒氏文官道德行为方方正正,而从屏山走出去的武官在谋略上即相当圆通,清雍正年间,屏山村舒荣武因武艺超群,又博览群书,深通谋略,以武举人的身份,成了雍正皇帝的贴身侍卫,因才能出众,在众多侍卫中出类拔萃,被雍正皇帝推荐到岳钟麒麾下,征战西北,由于战功累累,被升到了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因为当时全国就只有28个实职提督,就在众人认为他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突然提出了辞职,要求贤于更年轻的军官,舒荣武回到雍正身边,因为认定他不想做官,只想做事,所以深得雍正信任,从而常常结合自己的体会给皇上提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建议,因为雍正认为他没有私心,有的便是对自己的忠心,所以他提的建议,雍正一般都会认真思考。

虽然官职只有四品,雍正皇帝却下旨让他生前在家乡屏山祠堂大门外建一座七檐门楼,而按清朝的礼制,二品大员也就是正部级干部家大门只能建五檐门楼,而舒荣武一个四品侍卫居然建起了七檐门楼,足见皇上对他的恩宠,舒荣武的门楼和舒荣都的一样都是破格表彰的标志。

至于古人要求捐官者做到八面玲珑,会和人玩太极八卦,其实徽州商人大多做不到。

古徽州捐官的人多是腰缠万贯经营成功的商人,他们先前大多读过书,而且也想以文入仕,当上官,只不过命运不济,无法通过科举考试那道独木桥。

虽然捐了官,他们的本职工作依然是经商,经商之道讲究诚信,你要他八面玲珑,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们做不到,屏山商人舒遵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舒遵刚在汉口一带经商,生意做的是非常的好,后来花钱捐了一个五品同知的虚衔,官捐到后,就将它放到一边,自己依然每天埋头做生意。

一位朋友提醒他说:

”既然花了那么多钱捐了个五品同知,何不再花点钱上下打点打点,让吏部给你安个实缺”。

舒遵刚笑着说:

“我也就是捐个官让地下的祖宗高兴高兴,自己压根就没想过要去补个实缺,你以为官就那么好当吗”?

朋友告诉他:

“有人说世上就算当官这差事最好做,车上来,马上去,吃香的,喝辣的,连傻子都会当官”。

舒遵刚马上一本正经的反驳道:

“你那讲的是昏官,可即便是昏官,没有应付各种人事的本领,那也是辛苦的,我要做就做个愿为朝廷尽忠,为百姓办事的好官。

可我掂量自己真的没那本事,所以我不能去弄个实缺来一害国家,二害百姓,三害自己”。

那人于是说道,你虽然当了个老板,可每天为生意伤尽了心思,当个官多好,来钱也快,你没听人说: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吗”。

舒遵刚说我是听说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可我更欣赏我们黟县一位名叫胡寿安的官员说的,这位胡寿安,三年前以一介穷书生身份到一个地方去任知县,三年任期满后,仍然是一介穷书生两手空空的离去,他最为生动的一句话,也即是我终生记取的话,当官就要做到“去时还如来时贫”。

屏山村历史上就因为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注意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陶冶族人的情操,所以不管是当官者、经商者还是做学问的学者,大多比较成功,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屏山,一个有着文化包容的古村

——古村漫步系列之五

余治淮

屏山村历史上虽然尊崇儒家,但却没有那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限,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在屏山村并行不悖,这个古老的村落里,有体现佛教的高山庵堂;有体现道教的真元道院,还有体现神教的“三姑圣庙”、“关帝庙”、“华佗庙”等等。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中国封建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这种多元文化的并存,使得屏山人对待不同文化,不同行为,有着一种宽容和理解。

前面说的明代忠臣舒荣都,虽然后来成了舒氏宗族引以为豪的人物,但他幼年时的许多行为,却与当时人们所尊崇的法理格格不入。

据说,有一年屏山大旱,田里的庄稼全都枯死了,村民们到本村土地庙里去求雨,一次一次的顶礼膜拜全无成效,老天硬是一滴雨都不下。

大家都说这是老天爷在惩罚屏山村人,舒荣都那时才十来岁,在村中一家私塾里读书,看到村民因为旱情蔓延所遭受的苦难,心里非常难过,一气之下跑到土地庙里,用根稻草绳套着土地老爷的脖子,把它背到干旱的田地里,也让他尝尝暴晒的滋味,这下子村民们怕极了,认为如此侮辱神灵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惩罚,村民赶快把土地老爷送回庙里,好好供养,又把舒荣都捆绑起来让他跪在土地老爷面前给土地老爷请罪,请求宽恕。

可就在这时候,舒荣都的老师匆匆赶来了,大声招呼众人“快放了舒荣都。

”大家不答应,老先生就给大家解释说:

“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土地老爷披枷带锁地来求我,让我救他,说他被我的学生舒荣都捆绑起来了,我说你是神,他是人,你惩罚他一下子还不容易吗,还用的着我来救你,可土地神说,我哪敢惩罚他呀,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老先生这么一说,众人赶快放了舒荣都。

回到学校后,舒荣都才知道是老师编了那么一个故事救了自己。

可以说舒荣都后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当年对他的宽容与保护。

屏山村历朝历代做官的人多,经商成功的人多,走进村中一看高楼林立,足见当时舒氏宗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他们也应是历代政权庇护下的既得利益者,但有趣的是,每逢社会变革,屏山人总走在时代前面,比如辛亥革命时,在九江开设钱庄的舒先庚首先响应起义,组织屏山在九江经商的商人筹措资金支援北伐,军政府成立后,他担任财政部长,兼任总商会会长,而在家乡的舒氏家族则将他们存放在九江的资产交给舒先庚支持革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屏山村曾被认为是黟县最牢固的封建堡垒,有趣的是,屏山村的中共地下组织发展最快,活动最频繁,而且共产党员大多是家庭生活优裕的年轻人,令国民党当局都无法理解,而村中众多开明绅士对地下党的活动也是采取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一旦得到当局抓捕地下党的消息,很快及时通报,其后,中国共产党黟县第一届县委便在屏山村附近建立,屏山村对外形象是个封建堡垒,而实质却成了共产党活动最为活跃的革命据点,其后,屏山村为中国革命输出了许多优秀青年,许多人为共和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屏山村之所以不断繁荣壮大,得益于屏山古人那种善于包容的胸怀,居住在这里人,哪怕年轻时为谋生走了出去,而到老了还是想回到这里生活,有趣的是不但活着的人,想留在这块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