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051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docx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

峄县的历史变迁及峄县八景

峄县得名峄地在现枣庄市境内,古峄县因葛峄山而得名。

《诗经.鲁颂.闷宫》云:

“保有凫绎”。

《尚书禹贡》云:

“峄阳孤桐”。

《尔雅》云:

“众山联络为绎”。

古书所载与实地考证是基本相符的。

峄境内城西北有凫山,东南十五里有葛峄山(注释谓“绎”与“峄”同),峄山之阳多产桐树,此山为众山在外围环绕。

因此,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峄县志》的序言中写道:

“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

”峄县历史变迁据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

“峄为缯、承、兰陵之旧疆,匡、疏诸贤之故里……”光绪三十年《峄县乡土志》载:

“春秋鄫国属鲁……”战国:

为楚国兰陵秦统一后:

实行郡县制,归薛郡汉代:

属东海郡称承县(治所在区驻地西),王莽代汉:

一度更名承治县三国时:

属魏徐州东海郡西晋、十六国:

均属兰陵郡(治所即在今峄城)南朝宋:

东南部为东海郡,西北部为兰陵郡北魏:

为徐州承县隋代:

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六(596年)改承县置缯州,大业二年(606年)废缯州,改为兰陵县。

唐初:

复名承县,属河南道沂州宋朝:

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

初属邳州承县,明昌六年(1195年):

复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邳州。

金兴定中(1217—1222年),置峄州,治所在故缯州城,即今峄城区政府。

明:

降州为县清朝:

峄县,属山东兖州府济南道民国:

峄县属山东省济宁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属省。

新中国:

1949年峄县隶属滕县专区。

1953年7月,滕县专区改名济宁专区,峄县改属济宁专区。

同年7月,白彦县撤销,其所辖北庄、东凫山、西集三个区划归峄县。

1958年11月21日,峄县治所迁驻枣庄镇。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建立县级枣庄市,仍属济宁专区。

峄县八景清光绪三十年由王宝田主修的《峄县志》,刻有董志顗、王德陈绘制的“峄县八景”线描画。

分别是:

仙坛晓翠、仙洞悬云、君山望海、青檀秋色、承水环烟、湖口观渔、刘伶古台、许池绿波。

峄县八景之仙坛晓翠“仙坛晓翠”指的是晨晓时分的苍翠景观。

仙坛山具有“体端峰秀,形如华盖,植被葱郁”的特征。

清晨,寂静的林木犹如团团簇簇的翡翠堆在一起,发出水灵灵的闪光。

置身县城北门向山坡上遥望,悠然的雾霭缓缓飘移,好似人间仙境。

当旭日升起,朝晖映照满山绿云,如烟如黛的山林风情,使“仙坛晓翠”的景观更加绚丽。

仙坛山名字的由来在峄县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是古代县令在山上筑“三坛”,祭祀天地、山川和五谷之神,仙坛因此得名;一是有仙人曾在山上设坛作法,炼出仙丹,乘鹤西去,为这座山留下了仙气。

仙坛山的山体为海相沉积岩,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分三次浮出水面。

在逐步抬升的漫长岁月里,海水在山体上冲出三道玉带式的痕迹,所以仙坛山又名玉带山。

富有想像力的峄县人把这一形貌称为“坛山三道箍”。

据坛山俯瞰峄城区驻地峄县八景之君山望海“抱犊崮”名字的来历有农人抱牛犊爬上崮顶,把牛犊养大,开荒种田,过上了“山高皇帝远”的日子。

孔子云: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君山,雄踞峄县,东遥黄海三百里。

据说,在秋高气爽的清晨,伫立崮顶,极目东望,能够看到一轮红日穿云破雾跃出云海的宏伟气象。

崮顶宝殿君山即抱犊崮,属山亭区管辖。

君山汉代称楼山,魏晋时改名仙台山,俗称抱犊崮。

君山之所以为“君”,是因为峄县境内没有名山大川,周围的丘陵皆臣服在君山脚下,所以它就成了“尊长”。

抱犊崮的林木覆盖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从上到下,一绿到底。

“崮”:

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

据地质专家介绍,抱犊崮的崮顶由五亿年前的海相沉积岩构成,下部是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砂页岩,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边部岩块逐渐坠落,原山体形成了四周陡峻的崮形地貌。

抱犊崮景区,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被辟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4A级旅游景区,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

1923年5月,孙美瑶领导的地方武装,劫持了国际列车上的外国人作人质,押至抱犊崮山顶,作为和军阀谈判的条件,相持了许多天,成为震惊世界的“临城劫车案”。

抱犊崮巍峨险峻,雄踞要冲,易守难攻,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这里是我党在山东敌后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早在1934年,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郭子化、张光中、李韶九等同志,就以开药铺、办学校、打烧饼、卖油条等职业为掩护,成立了鲁南山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北庄党支部,开辟了抱犊崮山区党的工作。

1938年冬,鲁南军分区司令员张光中派洪振海、王志胜出山到敌占区枣庄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洪振海、王志胜经过艰苦斗争于1940组建了铁道游击队。

1939年115师进入鲁南山区,罗荣桓、陈光同志于9月率八路军115师师部、686团到达抱犊崮山下的大炉,并把师部设在此地,11月20日成立了鲁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峄县抗日民主政府。

峄县八景之青檀秋色“青檀秋色”在峄县八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这里有一座佛家寺院,又处在楚、汉两山之间的峡谷中,幽静的地理位置加上茂密的植被,使得这里的景色非同一般。

青檀秋色因青檀寺吸引游人光顾,青檀寺因艳丽的青檀秋色而闻名一方。

据《峄县志》记载,青檀寺原建于唐代玄宗年间,原名云峰寺,因为山谷中长满青檀,后改名为青檀寺。

每当秋风送爽,山谷中的枫叶变得火红,银杏树通体金黄,而遮天蔽日的青檀树冠依然碧绿,三种色彩叠映到清澈的青檀湖中,让人分不清哪是湖水,哪是披着彩衣的楚汉山。

青檀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棵雌雄合抱的千年银杏,主干直径两米,高三十多米。

每年春天,伟岸的雄树吐出穗状花絮,秋天,秀外慧中的雌树挂满硕果。

树下有一眼常年不涸的山泉。

相传,青檀寺原先的厨房,就建在泉口上,泉水经过客厅,流入青檀湖。

来了客人,厨师做好斋饭,放入托盘,再将托盘置于泉上,喊一声“来了”,泉水就把托盘冲进客厅,代替了小跑堂。

于是此泉被命名为“跑堂井”。

因为青檀寺环境清幽,文人墨客常到寺里吟诗作赋。

明代文学家贾三近,还成立了青檀诗社,定期邀请好友来此一展诗才。

贾三近有多首咏青檀寺的诗,其中一首写道:

秋风古木前朝寺,僧屋如巢自在栖。

黄叶拍天丹灶冷,青檀绕殿碧云齐。

幽人到处鸟鸣谷,樵子归时鹿饮溪。

尽日烟霞看不足,买田结社此山西。

编辑到这里不得不专门说说青檀树了,因为它屹立岩石之中顽强生长,那不屈不挠的“青檀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要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2015年7月2日人民网就盛赞“青檀精神”。

人民论坛:

“青檀精神”赞山东枣庄峄城有一座千年古刹青檀寺,因寺内遍布青檀古树而得名。

在悬崖峭壁之上,一株株青檀从岩壁石缝之中拔地而起,青葱繁茂,傲然挺立,可谓壮美之极。

据当地《峄县志》记载:

“檀皆生石上,枝干盘曲如虬龙,数百年物也”。

青檀扎根于瘠岩薄崖,成长于荒山野岭,缺少肥田沃土的滋养,没有温室暖棚的舒逸,却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并茁壮成长,靠的正是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意志,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虽历尽严寒酷暑,饱经风霜雪雨,终与岩石融为一体,成就“檀石一家”的人间奇观。

到访者每每震撼于这种坚忍不拔、顽强奋发的生命传奇,莫不由衷礼赞“青檀精神”。

青檀峡谷之中,生长着六十多种树木,最令人称奇的当然是千年古檀。

青檀树为落叶乔木,系国内稀有树种。

它的特点是木质坚硬,可用来制作诵经的木磬,而青檀树皮则是生产宣纸的主要原料,据说,只有青檀树皮制作的宣纸,才算正宗。

在安徽的宣州、泾县一带,有着集中栽培的青檀经济林,但很少见到数百年以上的古树。

而在这条山谷里,千年以上的古檀比比皆是。

这些古木由于饱经风霜,大自然把它们塑成了艺术佳品。

那些几人合抱的古树,有的像凤凰展翅,向游人默默祝福;有的像蛟龙腾空,陪衬古刹风采;有的像历史老人,静观世态变化。

苍劲的树干上,斑痕累累,无声地诉说历史沧桑。

令人生奇的是,这些古树不是生在土层里,而是长在山崖的石缝中,靠着有限的营养顽强生存,并用自己的根系撑开石缝,扩大生存空间,青檀树的有顽强生命力,自强不息的坚韧性。

在寺院后面,有一座建于宋代的“金界楼”,当地人称作“岳飞养眼楼”。

相传,岳飞在与金兵作战时害了眼疾,曾到这座楼上养眼一个月,康复后重返战场。

养眼期间,填过一首《小重山》的词,表达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树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养眼楼东侧,有一条向北延伸的蝴蝶谷,每年春夏秋三季,这里都飞舞着成双成对的蝴蝶,演绎着浪漫故事。

1985年之后,峄城区人民政府多次投资对青檀寺进行整修,把这里建成了与“冠世榴园”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峄县八景之承水环烟承水环烟“承水环烟”即峄县城西承水河上如烟如雾的水文景观。

承水河,今称西沙河,发源于枣庄以北的梁子河、沧浪渊、牛鼻泉和税郭河一带,河水自北向南,汇入台儿庄运河。

西沙河水量丰沛,常年不涸,河上建有一座石桥,邑人称“孺子桥”。

桥身为元宝形,长九十米,宽六米八,高两米六,汛期山洪到来时,大水漫桥而下,不给泄洪带来障碍。

据《峄县志》记载,该桥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嘉靖和崇祯年间进行过扩修。

(注:

本篇孺子桥图片来自大众论坛)峄县八景之仙洞悬云“仙洞悬云”为古峄县八景之一,位于县城东十华里的桃花山上。

桃花山两峰对峙,东峰之阳有一溶洞,名曰仙人洞。

相传,古代有一异人在此居住,后成仙而去。

另有传说,一个卖鱼人途经此地,洞中老人邀他下棋,他放下鱼担,与老人对弈。

他一边走棋,一边观看洞外风景,发现树木时而变黄,时而转绿。

一盘棋未尽,卖鱼者发现自己的鱼担已经不见了踪影。

回到家,方知自己已经离家数百年。

仙人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口高三米,宽四米,洞中有两个分叉向里延伸。

向下的岩洞入口狭窄,侧身越过“瓶颈”之后,里面却别有洞天。

另一石洞向上延伸,是通往山顶的“天窗”。

洞门两侧,悬崖陡峭,古木幽深。

雨后,激流巨瀑,直泻龙潭,滚雪飞花,云蒸霞蔚。

日军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仙人洞遭到连续破坏:

先是寺院被焚,古树遭伐;文革时期佛像、碑刻被毁,“仙洞悬云”的景观成为遥远的记忆。

2003年,有人投资整修了仙人洞,开挖了老龙潭,修复了登山路,重建了佛殿,把这里建成了旅游胜地,恢复了高山流水、仙洞悬云、洞天福地、万象森列的景观。

峄县八景之湖口观渔“湖口观渔”在峄县八景中属于动态景观。

湖口位于微山湖东畔的韩庄镇(今属微山县),是京杭大运河穿越微山湖的出口,也是台儿庄运河“峄县八闸”(韩庄闸、新闸、巨梁桥闸、万年闸、丁庙闸、顿庄闸、侯新闸、台庄闸)的第一道闸门。

韩庄湖口闸在航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处在“三分迎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咽喉水段,因为从微山湖到骆马湖的水位靠着湖口闸调节,过往船只又以官船为主,所以湖口闸在建造过程中下了一番功夫,使这座船闸气势雄伟,功能齐备。

置身湖口之上,西面是波光荡漾的微山湖,向东是通往江淮的大运河。

在这连接南北交通的标志性建筑上观赏渔帆点点,别有一番感受。

微山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这里鱼虾肥硕,水生植物繁多,夏季的无际荷花,秋季的茫茫芦荡,形成气势恢宏的壮美景观。

因为物产丰富,微山湖有“日出斗金”的美称。

适逢鱼汛的暖春,游人伫立湖口,披着朝阳,向西眺望,波光如镜,水天一色,待晚霞升起,游人可以饱览渔船在夕阳余辉里沉稳靠岸,把满舱鱼儿送往鱼市的喜悦场景。

相传,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船队经过湖口船闸,当朝天子见到这固若金汤的工程,喜不自禁,为督建这一工程的官员题诗加勉:

韩庄实泄微湖水,筹涸金鱼闸建新。

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景忆贤臣。

20世纪60年代,韩庄镇划归微山县管辖,虽然不再属于峄县,但“湖口观渔”的景观依然存在。

峄县八景之刘伶古台在峄县城北十八里的寨山北麓,刘曜村旁,有一个东西长六十米,南北宽四十米的封土堆,邑人称作“刘伶古台”,列为峄县八景之一。

《太平寰宇记》和《齐乘》等古代权威地理著作称,刘伶墓即在古台附近。

刘伶,字伯伦,西晋时沛国(今安徽宿州市)人,官至建威参军,为“竹林七贤”之一。

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性情豁达,喜欢郊游,有斗酒之量。

文章写得精美绝伦,有《酒德颂》传世。

晋武帝年间,刘伶在一次聚会中,力陈无为而治的主张,触怒了当权者,不久被罢官。

晚年,他乘鹿车携酒出游,命家人拿着铁锨之类的工具跟随,嘱咐说:

“我醉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好了。

”后来,刘伶来到峄县,在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钓鱼饮酒,自得其乐。

有一次,他喝下一坛杜康酒,长醉不醒,刘曜村成了他的人生归宿之地。

明代文学家贾三近曾为刘伶撰写过碑记,赞叹刘伶的《酒德颂》“气排山河,襟麾宇宙”,称刘伶是“达人而非酒人”。

对他“吞吐烟霞,沉酣风月,掀髯长啸,云吞应声”的潇洒充满着由衷的向往。

贾三近写道:

“乃今埋骨空山,糟醑谁荐?

颓墙芜莽,断碣不存。

一弃鹿车,竟成千古……公之英风爽气,谅日游十洲三岛间,此时化鹤归来,俯瞻旧陇,必将冁然发笑,谓千载之后,何幸有此会心人也。

”千百年来,刘伶的豪放性格一直为世人称道。

邑人在他饮酒垂钓的地方筑台,纪念这位清醒的豪饮酒星,使这里成为峄县境内的一处胜景。

现在,刘伶古台依然保存完好,吸引着一批批游人。

峄县八景之许池绿波“许池绿波”源自许池泉。

许池泉距峄县城十华里,又名十里泉。

池水四周有“神龙庙”、“关帝庙”、“大佛殿”、“荀卿祠”等建筑群,以众星捧月之势,烘托着“许池绿波”这方“大地明镜”。

成群的野鸭、白鹭、灰鹤游戏水中,“时有嘉鱼,巨目长尾,游聚亭下”。

即便是三伏炎夏,依然是清凉世界,成为人们避暑消夏的地方。

据《峄县志》记载,元代峄州知州王天祥最早在这里“开田浚渠,灌溉四郊”,让泉水造福百姓。

明代嘉靖年间,县令许宪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殿宇,使单纯的水利设施衍生出观赏的功能,许池由此得名。

清代康熙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又作了扩建,清淤扩池,调河挖渠,使许池的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成为地方名胜。

在许池绿波景区中,最著名的建筑当数泉边的荀卿祠。

荀卿祠系为了纪念兰陵令荀况而建。

荀况,赵国人,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学大师,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他先后在此执政十八年之久。

去官之后,在兰陵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韩非、李斯等著名政治家皆出自他的门下。

可以说,兰陵(峄县)已经成为荀况的第二故乡,后人为纪念他,便在这山清水秀的许池泉边为他建祠。

明代诗人赵衙在《春日许池泉》一诗中写道:

春日许池上,春风嘉树林。

繁花茅屋映,高柳鹭塘深。

炯野烟花腻,乱山空翠阴。

坐来频啜茗,幽兴独能禁。

注:

文字一部分来源于史书、县志记载,部分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