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5865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docx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内能热传递

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分析、解答:

内能、热传递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析】

(1)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了。

(2)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3)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4)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扩散,扩散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

A、“破镜难圆”是因为破镜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故A错误。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故B错误。

C、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这是宏观现象,分子间有间隙是微观的,故C错误。

D、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这是扩散现象,扩散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

D。

2.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铜块和水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再把铜块放入水中,则它们之间(  )

A.不发生热传递B.温度由铜传给水

C.热量由水传给铜D.热量由铜传给水

【分析】质量相等的铜块和水,放出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大的温度降低的少,而初温相同,可以得出铜块和水的末温高低,进而确定热传递的方向。

【解答】解:

铜块和水的质量相同,水的比热容大,放出相等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而初温相同,水的末温高,热将从温度高的水传向温度低的铜块。

故选:

C。

3.实验室有质量1kg、温度0℃的冰块和质量1kg、温度0℃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块的内能等于水的内能

B.冰块的内能小于水的内能

C.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水传递给冰块

D.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冰块传递给水

【分析】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有关;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解答】解:

AB、质量相等温度为0℃的水和冰,分子动能相等,冰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使分子势能增大,所以水的内能大一些,故A错误,B正确;

CD、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由于冰块的温度等于水的温度,所以将冰块放入水中,不会发生热传递,能量不会从水传递给冰块,也不会从冰块传递给水,故C、D错误。

故选:

B。

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冰内能为零

B.0℃的冰化成0℃的水,内能增加

C.物体温度越高所含内能越多

D.50℃水的内能一定比10℃水的内能多

【分析】

(1)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

(2)(3)(4)从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内能大小跟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和质量有关。

【解答】解:

A、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所以0℃的冰具有内能,内能不为零,故A错误。

B、0℃的冰化成0℃的水,物质的种类、质量和温度不变,物质从液态固态变成液态,内能增加,故B正确。

CD、内能大小跟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和质量有关,不知道物体的质量如何,不能判断物体含有内能的多少,故CD错误。

故选:

B。

5.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酒精燃烧------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B.矿石能被粉碎成粉末------分子很小

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分子质量增大

D.空气能被压缩--------分子间有引力

【分析】

(1)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化学变化就是旧分子分解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

【解答】解:

A、酒精燃烧分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A正确;

B、矿石能被粉碎成粉末,粉末不是分子还属于宏观物体,不能说明分子的大小,故B错误;

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使重新鼓起,故C错误;

D、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大,分子力微弱可以忽略,故D错误。

故选:

A。

6.二氧化碳灭火器内装有液态二氧化碳,使用其灭火时,手应握在塑料手柄处,防止皮肤直接接触金属喷筒而造成冻伤。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灭火器使用之前,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

B.使用时,筒内CO2快速升华,使金属喷筒降温

C.CO2急速喷出,对外做功,金属喷筒温度急剧下降

D.喷出的CO2气体可以隔绝助燃气体达到灭火的目的

【分析】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3)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4)喷出的CO2气体可以使燃烧物隔绝氧气且降温,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解:

A、二氧化碳灭火器内装有液态二氧化碳,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压入灭火器的,所以灭火器使用之前,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故A正确;

B、使用时,筒内CO2快速由液态变为气态,该过程是汽化,汽化吸热,使金属喷筒降温,故B错误

C、CO2急速喷出,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金属喷桶温度急剧下降,故C正确

D、喷出的CO2气体可以隔绝助燃气体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

B

7.在图所示,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B.

C.

D.

【分析】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答】解:

A、在炉火上烧水,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正确

B、活塞压缩筒内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错误

CD、双手相互摩擦和钻木取火,都是克服摩擦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D错误

故选:

A

二.填空题(共3小题)

8.如图所示,用力将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底部的硝化棉冒烟燃烧,这是通过 做功 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此过程与汽油机的 压缩 冲程能量转化形式相同。

【分析】

(1)改变内能的方法有:

做功和热传递;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将增大,温度升高;

(2)内燃机有四个冲程,在压缩冲程中,活塞压缩空气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解:

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玻璃筒的底部放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将活塞迅速向下压,棉絮燃烧起来,这是因为压缩筒内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

该实验中,压缩筒内空气做功,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筒内空气的内能,与内燃机的压缩冲程的能量转化相同。

故答案为:

做功;压缩。

9.如图所示为我国古老中医疗法—艾灸,用艾条熏烤患者的穴位时,局部有温热感,这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使其内能增加的。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

【解答】解:

用艾条熏烤患者的穴位时,局部有温热感,是因为身体吸收热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答案为:

热传递。

10.典故“钻木取火”,这是通过 做功 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过程中,物体的内能 增大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解答】解:

钻木取火时钻与木头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木头的内能,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故答案为:

做功;增大。

三.作图题(共1小题)

11.如图所示,将装有90℃热牛奶的奶瓶放入20℃的水中,15min后,水和牛奶的温度均为40℃,试在图乙中分别画出容器中水的温度和奶瓶中牛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解答】解:

已知原来水温为20℃,热奶的温度为90℃,当把热奶的奶瓶放入温水中时,热量会从热奶传递给温水中,热奶的温度缓慢下降,温水的温度缓慢上升,15min后它们的温度相同,即水和牛奶的温度均为40℃,二者的温度不再变化,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2.如图,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吊起重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引力 。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解答】解:

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故答案为:

引力。

五.计算题(共1小题)

13.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些情况:

当你从热水瓶里倒出一杯开水,然后再把瓶塞盖上去的时候,热水瓶塞会自己跳出来;当水烧开后灌入热水瓶中(未灌满),盖上瓶塞,经过一段时间,常会发生瓶塞拔不出来的现象,请你就上述情况说明原因。

【分析】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

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2)温度会对气体压强产生影响,温度降低,其中的热空气也跟着冷却,瓶内压强会减小,当小于外界大气压时,大气压就会将瓶塞紧紧压在瓶口了。

【解答】答:

(1)从热水瓶里倒出一杯开水,然后再把瓶塞盖上去的时候,热水瓶内的冷空气与热水之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使冷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空气膨胀对瓶塞做功,把瓶塞顶出瓶口;

(2)当水烧开后灌入热水瓶中(水灌满),盖上瓶塞,经过一段时间,热水瓶内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导致瓶内气压减小,当小于外界大气压时,大气压就将瓶塞压住而难以拔出来。

六.综合能力题(共2小题)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正式运行。

该风力发电机采用双驱电动变桨系统调节叶片方向,能最大限度捕获风能。

每台每年发电约4×107kW•h,提供清洁能源。

[材料二]动车组采用全新铝合金车体,超尖流线型车头。

相邻钢轨两端采用了挤压无缝焊接。

[材料三]着陆器用钻具“钻取”约0.5kg月球地下样品,用采样器“表取”约1.5kg月球表面样品。

从取样到封装,历经19小时。

嫦娥五号在大气中拖着长长的尾焰将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

(1)若每户每年平均用电2000度,则每台风力发电机每年发电可供 2×104 户家庭正常使用。

(2)嫦娥五号“表取”的月球表面样品,带回地球后质量约为 1.5 kg。

嫦娥五号在大气中拖着尾焰是通过 做功 方式使其内能增加。

(3)请你从以上材料中,提出一个相关的物理问题,并指出对应的物理知识。

温馨提示:

不得与第

(1)、

(2)问内容及以下示例重复。

示例:

物理问题:

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物理知识:

电磁感应。

物理问题:

 动车组采用超尖流线型车头的原因是什么 ?

物理知识:

 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

(物理知识与问题对应,且没有科学性错误均可得分)

【分析】

(1)根据总的发电量和用电量分析;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

(3)根据题中的信息找出物理问题并解释,可从减小空气阻力、能量转化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

(1)每台风力发电机每年发电约4×107kW•h,每户每年平均用电2000度=2000kW•h,

设每台海上风力发电机每年发电可供n户家庭正常使用,则n=

=2×104户;

(2)用采样器“表取”约1.5kg月球表面样品,带回地球后位置发生改变,由于质量的大小与位置无关,所以样品的质量不变,仍为1.5kg;

嫦娥五号在大气中运动时要克服摩擦做功,使其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是通过做功方式使其内能增加;

(3)物理问题1:

动车组采用超尖流线型车头的原因是什么?

物理知识1:

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物理问题2:

风力发电机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物理知识2:

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故答案为:

(1)2×104;

(2)1.5;做功;(3)动车组采用超尖流线型车头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15.手工制茶,指尖上的传承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清明节,小天在几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带领下,到“百里茶廊”的某个茶厂体验手工制茶,小天把手工制茶的部分工序记录如下:

萎凋:

将采摘回来的茶叶摊晾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鲜叶水分降到65%左右。

杀青:

将萎凋以后的茶叶放入电火炒锅内,把电炒锅调到高温挡,用手快速翻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

摇青:

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摇动,茶叶与茶叶摩擦,造成叶细胞损伤,促进茶叶氧化,.诱发香气,形成茶叶所特有的清香。

揉捻:

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并揉成卷曲样子,使其成线成条,从而使茶叶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

烘焙:

把揉捻成条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用手翻炒,蒸发叶内多余的水分,定型、产香。

复焙:

打开电炒锅的低温挡用手慢速翻炒,再次蒸发茶叶内多余的水分。

(1)平整的茶叶被揉捻卷曲成线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 。

(2)在制茶的过程中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说明了分子在做 无规则 运动。

(3)烘焙的过程中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来改变茶叶的内能。

(4)茶叶经过高温炒制后,水分完全挥发,在放入水后,暂时无法吸收水分,经过对茶碱的逐步分化,水才能慢慢进入到茶叶中,通过增加茶叶的 重力 ,茶叶才会渐渐沉下水底。

(5)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D 。

A.倒水冲茶时,茶叶随水旋转,停止倒水,茶叶仍然运动,是由于茶叶受到惯性的作用

B.茶壶的壶身和壶嘴构成连通器

C.茶水太烫,吹一吹凉得快﹣﹣是由于吹气加快了茶水的蒸发

D.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分析】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

(4)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时在液体会下沉;

(5)①惯性是一种性质;

②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是连通器,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静止时,液面是相平的;

③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可以加快蒸发,蒸发可以吸热;

④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之内时,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时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解答】解:

(1)平整的茶叶被揉捻卷曲成线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闻到茶叶的清香,说明了清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烘焙的过程中,茶叶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茶叶的内能;

(4)水慢慢进入到茶叶中,茶叶的重力变大,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茶叶会渐渐沉下水底;

(5)A、水冲茶时,茶叶随水旋转,停止倒水,茶叶仍然运动,是由于受水的推力而继续运动,不是惯性作用,故A错误;

B、茶壶的壶身和壶嘴上端开口、底部连通,构成连通器,故B正确;

C、茶水太烫,吹一吹凉得快是由于吹气加快了茶水的蒸发,而蒸发可以吸热,故C正确;

D、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手指成了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BCD。

故答案为:

(1)形状;

(2)无规则;(3)热传递;(4)重力;(5)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