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580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1、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

“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第二,预时孙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也”。

这包括四条原则:

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善救失原则。

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

贪多、狭窄、自满、畏难。

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内容。

3.论教师

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二、国外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思想:

关于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关于教学制度:

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关于教学思想:

提出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关于教学内容: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具体的教学原则: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2)卢梭

其主要思想有:

1.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2.把儿童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三)康德

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

裴斯泰诺齐: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

其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主要观点: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4)洛克

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五)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其主要观点有: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

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六)杜威:

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1新三中心论:

学生、活动、经验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生长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5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6学校即社会

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困难;验证这假设。

(七)赞科夫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

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八)霍姆林斯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

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九)马卡连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要坚持一下的原则:

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

教育经验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他指出,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

以后,集体本身就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

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

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

马卡连柯认为,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应当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防止享乐主义情绪的产生。

(十)布鲁姆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十一)瓦•根舍因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典型真题】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一)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

(三)实现的根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重点考点】教育的两大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2.)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作用)

(3)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作用(4)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作用

(五)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控制人口数量

(2)改善人口质量(3)完善人口结构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能否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要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是教育行为的依据。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生命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素质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个体身体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中国的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也是一个外铄论典型的代表。

外铄论另一个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影响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

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在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通过由专业培训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可塑性比较强,更容易接受教育影响

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发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容观世界,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6.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7.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

教育概述及起源

1、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

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

教育活动中的教的主体,也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受教育者:

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关系: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再好的教育意图都无法实现。

(3)教育的性质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二、教育的起源(重点)

(一)神话起源说: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二)生物起源说: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重点考点】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的重要事件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壬寅学制”(未实行)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2.“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03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1904年1月颁布执行。

该学制分为三段: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名下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该学制还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3.“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该学制还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

“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该学制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1.从层次结构上来分,.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从类别结构上来分,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欧洲)2、单轨学制(美国)3.分支制学制(前苏联)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010年6月21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是指导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它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理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的发展任务。

主要有: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重点考点】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课题选择

所谓课题,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

1.课题选择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种

(1)教育实践

(2)教育理论(3)科研规划

2.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1)教育性

(2)实践性(3)可行性(4)适宜性(5)伦理性

(二)查找文献资料

所谓文献资料,即他人或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进行研究之前,需要查找自己所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其目的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看看前人在此问题方面的研究情况。

(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研究设计方案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步安排和人员分工、参考文献。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6)研究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结题

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教育实验法 。

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等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

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五)教育叙事法 。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七)历史法 

(八)比较法 

三、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要准确全面的检索教育文献

(2)要进行内部评论和外部评论

(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第四节小学教育的职业角色与专业发展

【重点考点】教师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广延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是通过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重点考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考点】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观察、想象

1、感觉

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

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

视觉: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马赫带现象:

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

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