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308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docx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doc8223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课改

游桂平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大会上的发言稿

2014.8.25

一、为什么要课改

1、传统课堂的结构性弊端有以下七条造成学生厌学,参与率低下:

1、位置的错搭,掩盖了学生的价值(封闭式、单一运行、话语霸权、社会角色霸权)。

2、课堂的有序掩盖了思维的无序。

3、单极的输出掩盖了多极的生成(流程化,不需生成,去问题化)4、机械的作业掩盖了有效的反馈(滞后反馈)5、预设的高度掩盖了预期的效度(过度、失度)。

6、评价的缺失掩盖了学生的激情(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7、课堂的功利掩盖了学生的能力(射线、线段)

2、2009年,联合国的一个调查表明:

中国学生运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为了民族之未来,不该课改吗?

3、推行课改是国家行动,势在必行。

不搞课改,大的方面讲,就是没有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违法行为;小的讲,不履行教师职责,对学生不负责任。

对于自己来讲,太宽容自己,事业上要求不高,随波逐流。

二、什么是“课改”?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

他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

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位校长。

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

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

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

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

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可以说,开放性的精神正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所谓“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儿童才能观察世界,观察社会,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解放儿童的嘴巴,儿童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教师进行心灵交流;解放儿童的头脑,儿童才能摆脱迷信、成见、曲解,破除唯书唯师唯上,才能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构筑新意;解放儿童的双手,儿童才能“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从事生产实践,从事科学实验,从事发明创造;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才能接触大自然,接触大社会,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空间,儿童才能摆脱课业的沉重负担,摆脱种种考试的束缚,才能学一点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考一些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六大解决”表面上看解放的是学生的身体,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的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的思考而不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

唯其如此,才能彻底走出传统教育“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怪圈。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建构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可以说,改变“教师中心观”、“学生中心观”,建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的“象牙塔”中走出,既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自主学习的学习者。

学生不应该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地建构知识,在经历建构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它们当作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灵魂。

在这种课程理念之下,课堂教学必须要从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发面的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重过程、轻理论,强调学生探索新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终身教育的观念是人们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更过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亮点。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协作交流意识、知识探究习惯,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同上页)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

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

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

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

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

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

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

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

文章里没解释——不过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

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

‘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

”请注意:

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

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症状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陶行知与生活教育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先生曾经多次解释过生活教育,第一次在1930年,第二次在1934年。

他在第二次重新给生活教育给予了一个定义。

他说:

“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

“生活即教育”。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

四、关于课改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中有人。

陶行知先生把世上的先生分为三种:

第一种只会教书,结果把学生变成书架子,纸篓子;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但学生仍然是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他认为,第一种最糟糕,第二种不好,第三种最正确。

什么教学的前提都是“目中有人”,那么,重视学则必须首先重视对儿童的研究,离开了对儿童的研究,学则成了无稽之谈。

陈鹤琴认为,儿童心理有七个特点:

1、小孩子是好游戏的;2、小孩子是好模仿的;3、小孩子是好奇的;4、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5、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6、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7、小孩子是喜欢被称赞的。

魏书生认为: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有的学生获得较多的机会,掌握了方法,便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也有的学生遇到包办代替过多的老师,被剥夺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当然弱。

陶行知说过: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

”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也说:

“人之初,性本学”。

2、牢记三个中心词:

自主、合作、探究。

把握“立足学会,注重会学”。

3、理解教育的四个核心词:

教育、教师、学生、教室

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教室即成长。

教育即解放就是以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为起点,对话成为重要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等级式的,而是水平使的。

要求学生能独立地作批判式的思考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

师生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平等民主的互惠式关系。

有这样一句格言: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

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教育即解放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

学习必将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子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子的嘴,是他们能说;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其能;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他们以空间来消化学习,并且学一些自己渴望的学问,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

决不能把儿童的时间全部占满,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知识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信任,而不是防范;是培育而不是钳制;当然更拒绝专制。

教育要解放就要完成课堂十大转变:

1、教师有传授者变成策划者。

2、一言堂变成百家鸣。

3、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性;

4、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变为多种解答;

5、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

6、精英式变为大众化;

7、死记硬背变为体验感悟;

8、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作;

9、接受式变为探究式;

10、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

教师即开发就是教师要敢于开放和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

要开发学生的胆识、勇气,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和当家能力。

郑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开放课堂的重要特征。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教师要给与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

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师就要真正确立科学的教学目的观—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学生的发展。

教师作为开发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十大能力:

1.自我学习。

能够自主、自觉、自愿、自省、自理地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2.敢作敢为。

敢想、敢答、敢演、敢创、敢学当头,勇于表现。

3.感知知识。

运用知识迁移,尝试、体验、总结,归纳、分析、领会,学会搜集信息。

4.整理笔记。

记录要点、中心句、易错易混的难点,对自己有影响的内容,喜欢的格言警句等。

5.联想拓展。

社会生活、热点分析、经典再现、探索发现、人生感悟、科学推论等。

6.作品呈现。

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自己创作,或编题,或解读,或应用,或课本剧编排,或诗歌、范文,或小品,或制作、发明等。

7.交流合作。

生生、生师、强强、弱强等开展切磋、研究、借鉴、取舍、优化、补充、修改、锻炼。

取长补短,共赢并进。

8.善于表达。

语言流畅、声情并茂,能够充分运用身体语言,书画美观、演艺精彩、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

9.方法科学。

学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论,辨证的哲学思想去把握知识的脉搏,眼光远大,厚积薄发,思维敏锐,逻辑严密,学以致用,创新图强。

10.铸就人格。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胸怀大志,爱党报国,落落大方,举止文明,做事严谨,学习得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要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

学生即创造讲的是学生是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

我们看看中美教育的差别:

中美教育的十大差异

1、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

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2、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

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3、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

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

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

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4、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

美国人不承认权威。

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5、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

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6、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

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7、时间: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

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

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8、成绩单:

  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

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

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

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9、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10、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

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

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

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

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

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教室即成长就是指教室应该是“生长”的沃土和“成长”的摇篮。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室一直在“圈养”一些知识的“奴仆”,他们没有精神的成长和道德的发育,我们的教室除了几句空洞的“口号”,没有文化,也没有魅力。

      曾经有个孩子向爷爷哭诉,称自己在“蹲监狱”。

爷爷恰是个退休的老教师,他劝告孙子说,受吧,受得了就成才了!

   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培养“人才”的,人才不幸,却成就了教育“大幸”乎?

   教室的“铁皮屋子”不倒,仍会有一代代更多的孩子“蹲监狱”。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人,早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完美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欢乐。

    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了这样一段很动情的话:

“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教室是哺育国家公民的“子宫”!

教室里假如没有生长,那一切的一切的希望只能是空想。

   伟大的教育家赫尔岑说:

“在一个人的幼年就进行精神力量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您若是错过了对幼年孩子的锻炼,那您就错过了一切”。

   一个网上听来的故事:

一个孩子问老师,我是从哪里来的?

老师答,回家问你妈。

孩子问妈妈,妈妈答:

山上捡来的。

孩子再问奶奶,奶奶说,老鹰叼来的。

孩子哭着找到老师,说:

我很忧虑,因为我们家两代人没了夫妻生活了!

   今天的教育再靠善意的欺骗,连孩子都糊弄不了,可我们依然“敝帚自珍”。

社会的迅猛发展促使教育必须敢于告别过去,步入到一个“鸟枪换炮”时代,可我们的很多老师还在“玩弹弓”。

   教师应该“善变”,并且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学生成长的挑战,而不是做“沙漠里的鸵鸟”,把脑袋钻进“旧知”的沙堆里掩耳盗铃。

除了善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为一个合格的学习者,带领孩子一起去“海洋”里游泳,心与心紧紧拥抱,跳动着同一个节拍。

4、建立三大系统:

教学系统、评价系统、文化系统

1.教学系统

什么是课堂?

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都叫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里的一切空间、场所都能让学习发生,这样的课堂被称为“大课堂”。

但狭义的课堂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

(1)、目标:

基于知识性学习素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从学会到会学、进而创学的飞跃,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体验、学会在合作中的交往、共享。

  

(2)、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衍生出来的教学理念是:

自主、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动”?

包含“三动”:

身动、心动、神动。

身动即身体动;心动即心有触动;神动即全神贯注。

  (3)、主张: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

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

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

(梭罗《种子的信仰》)

  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必须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能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教师即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教室应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验室”;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

  教育即从儿童出发,认识学生,儿童是教育的第一课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

  管理不是管束、控制、囚禁而是点燃、激发、唤醒;

  ……

  4、原则:

少讲多学、先学后“交”(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

  5、机制: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6、组织:

小组学习为基本的课堂学习形式,组内合作、师生互动。

  7、流程:

自主、展示、反馈。

  8、模式:

五步三查模式。

  9、评价:

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即验评组、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高效课堂教学操作

  1、课前准备

  对教师备课的要求:

备学生、备学情、被学法,称为“新三备”。

  教师备课可采用:

先由教师轮流出“个案”,然后学科组研究出“预案”,再返还教师出“方案”;方案又称为“导学案”,导学案重在不同层次学生知识的基础性、知识的逻辑性、认知的规律性,导学案与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学”,教案的核心是“导教”。

  教师临课前的准备,即教学“三宝”:

双色笔、小黑板、记录本。

  双色笔:

双色粉笔。

白色的用于一般性书写,其它颜色的用于圈划错误。

  小黑板:

教师把检测、拓展内容事先书写在小黑板上,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

  记录本:

指随堂记录学情,是教师研究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对学生课堂前期要求:

由学科代表提前下发导学案,一般情况是提前2、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

学生按照课程表提前做好预习;预习就是“先学”,是“事先准备”,是建构认识、交流、合作基层,是“有的放矢”的前提,缺乏预习的课不可能成为好课;预习的手段包括独学、对学、群学;预习可在课上,也可以在其他时间。

  学生临课前的准备,即学习“三宝”:

双色笔、活页夹、纠错本。

  双色笔:

白色粉笔用于自己展示,其它颜色用于评价。

  活页夹:

用于放置学案,一般按科目准备不同的活页夹。

  纠错本:

是学习记录。

一般用于较易于出错问题的收集和学习整理。

  2、课中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

小组活动、学案导学、流程控制。

  小组活动:

小组内部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

是小组成员学习的路线图。

  课堂流程:

自学、展示、反馈或者五步三查模式。

  教师的课堂控制:

盯、观、跟。

  盯即盯紧“学习目标”;

  观即关注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跟即跟踪问题与问题反馈,尤其是跟踪新的思维和创新方法。

  对学生的要求:

依靠同伴、紧扣学案、大胆展示。

  依靠同伴:

同伴是学习的最充分、可信赖的资源。

  紧扣学案:

导学案是学习内容的载体。

  大胆展示:

展示是学情暴露的需要,又是情感的体现和人格的需要。

  3、课后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

课后座谈、“再备”学案、个别辅导。

  课后座谈:

可采用抽谈的方式,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