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情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251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情况.docx

《山西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情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情况.docx

山西情况

山西省情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74.6万人,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以黄河与内蒙、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煤矿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富,截至2006年,已探明储量的有62种。

煤、铝土、耐火粘土、铁矾土、镓的储量居全国各省(区)同种煤矿储量的首位,金矿石(含钛矿)、镁盐、芒硝的储量居第二位,钾长石、钛铁、石灰石、长石、石膏、钴、铜等矿藏的储量也居全国各省(区)的前列。

煤炭是山西省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储量达8700亿吨,2006年保有资源储量为2070.7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30%,是我国煤炭储量最大的省份之一,故有“煤乡”之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

“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

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

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

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著称中外。

山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

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和莺莺塔,等等。

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有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等。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为能源基地,山西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一)地形

地处中国华北、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的山西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4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0%。

(二)矿产资源

山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种达12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53种。

煤、铝矾土、珍珠岩、镓、沸石的储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尤以煤炭闻名全国。

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612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3,故而有"煤乡"之称。

(三)植物资源

已知的种子植物有134科,约1700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80多种。

山西植物资源分布,从南到北可划分为:

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

山西森林资源稀少,是全国森林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

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种。

野生药物有9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

野生纤维植物主要有蒙椴、鬼见愁、蝎子草、芨芨草、马蔺、葛条、荆条、龙须草等。

(四)动物资源

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400多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0多种。

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4种:

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胡兀鹫、褐马鸡、丹顶鹤、大鸨、金钱豹、虎、梅花鹿。

二级保护动物有56种,包括鸟类40种,两栖爬行类2种,兽类14种。

此外,还有毛皮动物20多种,名贵的有水獭、石貂、貉、豹猫、黄鼬、獾、狐等;肉用动物可供食用的有野兔、野猪、环颈雉、石鸡、斑翅山鹑、岩鸽等;药用动物有70多种。

(五)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152.4亿立方米。

山西省陆地地表水十分贫乏,而且分布不均。

集水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及漳河等8条。

根据计算,全省河川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与全国各省比较,占倒数第二位,仅比宁夏多一些。

山西河流全属外流水系。

分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大体上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其中黄河流域面积为9750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32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8%。

河流大都发源于东西山地。

山西省地下水资源为12146亿立方米,但可采水资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

(六)旅游资源

山西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北有大同云岗石窟,中有佛教圣地五台山,南有黄河惟一的瀑布--壶口瀑布,中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永济普救寺莺莺塔等都在山西。

据统计山西目前保存下来的各类文物(不可移动者)计31401处。

其中:

古遗址2639处、古墓葬1666处、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18118处、石窟寺300处、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360处、石刻及其它6852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1466处,以及依附于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中的彩塑12345尊、寺观壁画26751平方米。

所以"依托文物,开发旅游"在山西前景广阔,旅游事业必将成为山西重要的支柱产业。

(七)能源

山西电力充足,是全国拥有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电厂最多的省份。

目前山西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052万千瓦,2007年发电量1761亿千瓦时。

近15年来,全省新建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6条,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229千伏输电线路69条,变电容量603.6万千伏安。

山西在华北电网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统计,山西全省近2000个乡镇全部通电,农户高峰用电保证率达95%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省是全国向省外输电量最多的省份,如今北京的1/4电力来自山西。

二、人口

(一)人口统计

据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全年全省出生人口37.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87‰;死亡人口20.45万人,死亡率为5.98‰;全年自然增长人口16.7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89‰。

(二)民族及民族分布

山西的民族构成主要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9.7%,有54个少数民族,包括:

回族、满族、蒙古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人口10.32万人。

(三)行政区划

全省有太原、大同、长治、阳泉、晋中、晋城、忻州、朔州、临汾、运城、吕梁十一个省辖市,全省共119个县(市、区)。

三、经济

(一)国内生产总值

2009年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365.7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021.2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2867.0亿元,增长10.3%。

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51.6亿元,增长2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13.4亿元,增长3.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57.9亿元,增长17.1%;房地产业增加值173.3亿元,增长5.7%。

(二)财政总收入

2009年,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5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一般预算收入805.8亿元,增长7.7%。

(三)外贸状况

2009全年全省累计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8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0.6%。

其中出口28.4亿美元,下降69.3%,进口57.1亿美元,增长11.1%。

(四)外资利用状况

2009年全年全省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8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0.4%;其中纳入商务部口径统计的为4.9亿美元,下降51.8%。

全年全省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4.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1%;完成营业额11.5亿美元,增长118.5%。

(五)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942万吨,比上年减产8.37%。

其中,玉米654万吨,减产4.2%;小麦211.11万吨,减产16.5%。

支柱产业:

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学、等。

(六)贫困人口及扶贫计划

2009年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64.1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378.2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79.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93.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280.3万人,其中农民工9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85.6万人。

全年全省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4.4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7.5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21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9.8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

年末全省各类福利院床位数4.51万张,收养人数2.74万人。

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921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64个。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4.8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08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91亿元。

四、电讯能源

(一)电话拥有量

到2007年末全省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87.5万门,新增24.9万门。

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279.4万户,增长21.6%。

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90万户,下降3.0%;移动电话用户1420.4万户,增长43.5%。

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5.3部/百人和41.9部/百人。

全省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66.4万户,增长30.1%。

(二)电台电视台

2007年,全省共有广播电台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台10座。

广播人口覆盖率92.2%,电视人口覆盖率96.5%,有线电视用户341.3万户。

(三)能源

2009年,城镇投资中,能源工业投资完成12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其中煤炭工业投资600亿元,增长29.3%;焦炭工业投资101亿元,下降0.4%;电力工业投资405亿元,增长4.9%。

全年全省向省外运输煤炭4.46亿吨,比上年下降16.4%,外运煤炭占原煤产量的比重为72.47%;向省外输送电力641.17亿千瓦小时,增长32.0%,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为34.22%;向省外运输焦炭5413.1万吨,下降15.7%,外运焦炭占焦炭产量的比重为70.25%。

五、交通铁路

(一)铁路

2009年,全省铁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193.7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7%;旅客运输周转量141.8亿公里,比上年增长5.5%;铁路货物发送量5.5亿吨,比上年下降8.7%。

(二)公路

2009年,全省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906.4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7.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10.3亿公里,比上年下降13.3%;公路运送货物5.4亿吨,比上年下降17.9%;公路运送旅客3.1亿人,比上年下降0.9%。

(三)航空

2007年,民航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433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8。

0%。

货物发送量4.3万吨,增长12.4%。

民航发送旅客405.5万人,增长29.3%。

风土人情

一、山西民居概况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

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

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

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

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

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

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

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

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

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

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

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

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

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

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

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晋北、晋西北一带的平房,大体上也分成几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普通农家的平房,即土墙平房和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

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

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

忻州一带老百姓的旧瓦房,有许多是一出水的。

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

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

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

这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

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

五台县,木结构住房居多。

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冶镇一带,多为土墙平房。

当地人习惯,在解放前,一连三间房居多,一间存放粮食杂物,一间是居室,居室内一炕一地,摆设箱柜。

再一间,安置灶台。

如果是单间住房,都-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

台怀地区,情况有所不同。

这里房屋低矮、一堂两屋。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以排房(即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院,这样有个好处,采光好。

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

五台人的习俗,庭院之中,古人以前槐后榆为好,以栽植杨柳为不祥。

今日,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大多数人家院内都栽上了北京杨和加拿大杨树。

建房时,在用土筑墙时有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俗。

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拄正遇紫微星”等内容。

如今上梁时写对联内容有变化。

写成“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内容,以图吉庆。

忻州一带,雁北地区的老百姓,大都喜欢在自家的居室内画炕围画,以原平县的炕围画最为典型。

炕围画,可以起到保护墙壁,讲究卫生、美化房屋的作用。

炕围画,也是一宗民间工艺美术的花朵。

炕围画的内容,大都取吉祥如意,寄托美好愿望的。

比如“喜鹊登海”、“麒麟送子”、“嫦娥奔月”、“太白醉酒”、“苏武牧羊”等。

这一带的民间住房,都普遍要盘炕,主要是为了冬季取暖用。

一般在住室内都安置锅灶,既做饭,又取暖,很少有单独的灶房。

而且,锅灶通到炕内,冬天可以睡热炕,利于取暖。

繁峙县的老百姓,平川村庄居民,一般住宅多是土木结构的筒板瓦房或白灰平房、四合院。

院中,厕所置于西南。

山区居民,住宅则多是窑洞。

窑洞多用土坯碹,靠山掏土窑。

院内没有明显的门楼和院落。

四周,围以土墙和篱笆,没柴扉或栅栏以供出入。

山西中部一带地区,与西部、北部又有所不同。

晋中、太原、阳泉一带,农村人大都住平房,瓦房很少,即便有,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

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但居室一般放在北房,而且按趋势看,大有用北房代替四合院的可能。

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也比较讲究。

院门有门楼,有些人家进门有照壁,上面用大“福”字醒目地放在那里。

院门上,一般都涂有油漆。

现在,好多人家的院门已经改变了过去木板门的习俗,改用铁门,这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美观耐用。

太原、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土坯房居多。

如今,大多用一砖到顶的房屋代替。

而且把纸窗户换成了玻璃窗户,便于采光。

室内,仍然是土炕。

为了取暖,习惯睡土炕。

有许多家庭,室内地面都改用砂灰压抹,干净、整洁,还有的人家是用水泥地面的。

室内装饰,少不了窗花、炕围画,墙上贴年画。

晋中一带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喜欢居住窑洞房。

在平川地带用砖、石碹成窑洞,为着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但也有一些县份,比较偏僻,仍然住土窑洞。

晋中的灵石县,城乡人民都喜欢住窑洞房。

灵石产煤炭,烧砖容易,因而修砌砖窑洞房者居多。

在靠山地方也有打土窑洞居住的。

在城关一带,人们喜欢盖瓦房。

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

当地人,院落一般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的。

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的是上、下两院。

院子一般都宽敞明亮,院内地面一般都是用砖铺砌的。

院内,一般正房,多数是三间,也有五间的。

里面为套间。

正房对面,是南房,当地人称之为倒座。

宅院四周,一般都筑有围墙。

那些过去的乡绅大院,往往是深宅,有的一连两、三进院落。

在盂县的北乡,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住洞子房的较少。

也有部分人家住砖瓦结构的房子。

这个地方,院墙,房墙大都要用石块垒起来,再用黄泥抹平,很少用砖去垒墙。

盂县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石砌成的窑洞,当地的窑洞房一段进深为一丈六尺,宽一丈一,高度为一丈。

住土窑洞的人很少。

当地人的窑洞,前脸子用砖石砌成,装有门窗。

当地人住的平房,基础为石座子,墙是土坯砌的,用石灰和炉灰渣和起来打顶即成。

这种房最简单省工。

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大多数人家是居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旧时多四合院,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

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

晋南,也有多数地区的人住窑洞房,还有“地窨院”式的土窑洞。

当然,也有少数地区有“二层楼”。

当地人有句俗语,称之为“有钱不住东南房”。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成一律北房,五间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明亮。

房内,卧室多系土炕,近年来用床者也逐渐增多,而且,住二层楼、修建二层楼的人家也逐渐增多。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平川人多住瓦房,山区人多位窑洞房。

晋南人盖房时,大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还要设便宴待客。

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之一。

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可以说是各种住房都有。

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更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

晋东南的二层楼,二层上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

一层,一般是居室。

旧时,晋东南一带平民百姓住房多是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窄狭,居室简陋,住宅多为正北,建筑结构多数是三间三檩或是五间三檩。

间架结构,一般入深为八尺,间架为七尺左右,而且以土木结构房屋居多。

在山区偏远地区,住窑洞房者很多。

当地的窑洞,一般是顺山势、地势切成平面,而后向平面纵深处挖掘而成,这种土窑洞一般比较简陋。

自然,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

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

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

“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

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

有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

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

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比很大,与其它地区一样,新盖房屋多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眼宽的地方。

而且,新建房屋结构简单、门窗宽大、室内亮堂,结构、造型、光线、取暖都要考虑到。

所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间架一般大约丈余,入深均为两丈多。

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

这些新建房舍,砖木结构居多。

多数都是单门独院,行走自在,出入方便,院子讲究方正,卫生。

近年还在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如今晋东南城乡,庭院内也讲究起来。

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

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

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

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

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

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

二、民间游艺游戏与民间竞技

民间游艺是一种闲暇适意的生活调剂。

其中既有节令性游乐活动,也有充满竞技色彩的对抗性活动,更多的则是不受时间、地点、条件制约的随意方便的自娱自乐活动。

其中有的继承性极强,规则较严格;有的则是无拘无束的即兴自娱;有的干脆是一种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小型采集和捕捉活动。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活动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无论在精神生活、智力开发还是身体素质诸方面得到有益的充实和锻炼,也成为最普及的农村文化活动形式。

民间竞技是一种分布极广的自娱自乐性的群众体育活动。

山西民间竞技的形式很多,其中包括:

踢毽子、跳绳、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拔河、穿砣砣、打岗、抓子、滚铁环、黄鼠狼吃鸡等等。

这些活动样式大多带有技巧和体力的竞赛性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进友谊;而且不受场地限制,或街头巷尾,或田间地头,简便易行,广为流传。

三、家庭家族

家族是指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由若干家庭构成的社会集团,一般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从传统来看,家族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即使今日,在人们心目中家族概念日益淡化,但在实际交往中,家族仍是乡村中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之一。

历史上山西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家族。

如闻喜的裴氏,号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世家,祖居闻喜礼元乡裴柏村。

在秦、汉、魏、晋、隋、唐六朝长达千余年间,曾出过六十余个宰相、六十余个大将军,而封公晋爵者多达二百余人,至于显官及贤良、僻举、秀才等,不计其数,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所以唐朝科举时便有“无裴不张榜”之说。

及至五代、两宋,裴氏的达官贵人仍不绝于史书。

这些人中,除了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有文学家、史学家、地图学家、外交家、思想家。

再如近代定襄续氏,居宏道镇的西社村,一门中多人参加辛亥革命,有七人官至中将,著名者如续西峰、续范亭等。

而历史悠久、余嗣遍及中国及海外的太原王氏,则更为人们称道。

明清时山西商人横行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其中也不乏望族,如太原阎氏,祁县乔家,太谷曹家等,他们的生意甚至做到了欧洲。

家族结构

家族结构,是家族形成的框架。

这种框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与延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关系。

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奴隶社会一直过渡到封建社会。

直至今日,家族结构经历了巨大的演变过程。

山西的家族结构,与国内其它省市相差无几。

在从前是典型的“九族”制。

九族中,纵向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己身、子、孙、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