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913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docx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人口的变化

【考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河流和地形对人口密度的影响

 

(2012大纲全国卷8—9)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3,完成2题。

6.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甲城市是成都,乙城市是重庆。

题中提高甲乙有特大城市,可判断该地区一定不是在青藏高原。

长江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纬度因素排除;长江流经地区除了青藏高原都是湿润地区,故降水排除!

再看图中的人口密集区,基本都与河流靠近。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一】人口的迁移

【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012江苏卷地理23-24)图12是2000v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2题。

1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BD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

人口增加的地区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移;人口减少地区除了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加的地区也不一定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都高,总之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

 

产业转移和郊区城市化

(2012上海卷地理(十一))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

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

15.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伴随“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向郊区,③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居住地是城市主要功能区)。

选B.

16.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答案】D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现象:

制造业、人口空间集聚,有城区→郊区,近郊区区位优越于远郊,所以“近郊区人口聚集应比远郊强”。

选D.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点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考点2】人口合理容量及意义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老龄化的量化标准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七、人口的变化

【考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

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1~2题。

表2

年份

项目

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382809

78659903

人口比例(%)

苏南

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

苏北

43.17

37.82

1.(2011江苏卷地理,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对比可得出,苏中、苏北人口比例都减小,人口数量减小;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主要受自然增长(新生儿)和机械增长(迁移人口)影响,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2.(2011江苏卷地理,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2000年到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劳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老龄化的量化标准

生育高峰造成某一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增大

医疗水平和国家政策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

3.(2011上海卷地理,33—36)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10分)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

【答案】1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男女各减少0.5%,推出大约下降了1%。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答案】2010

【解析】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

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题干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可得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87%-1.91%=6.96%,未达到老龄化标准。

因此答案是2010年。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年到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答案】1986;1990

【解析】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是1986~1990年出生的。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O~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

1982年:

【答案】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解析】根据1953年0~4岁人口出生的时间和1982年0~4岁人口出生的时间,联系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可得出答案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一】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2011广东卷文综,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迁入率随时间波动变化,选项A错误;2004年前迁出率逐年下降,2004年后迁出率又出现回升的趋势,选项B错误;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读图可知,机械增长率随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变化呈波动变化的趋势,选项C错误;净迁入量是指迁入人口数量与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随着人口总量的变化,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同,选项D正确。

4.(2011广东卷文综,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该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较多,迁出较少,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6.(2011四川卷文综,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在下降,但仍为正值,因此总人口仍会继续增长,选项A错误;水利工程的移民以就地安置为主,选项B错误;根据人口数量可知,该省应为四川省,而重庆市于1997年已成为直辖市,选项C错误;由于该省区人口总量大,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造成大量人口外迁,故选项D正确。

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影响人口总量

7.(2011天津卷文综,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

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

(6分)

 

甲省

乙省

人口自然

增长率

(‰)

2003年

2009年

2003年

2009年

5.64

4.99

8.35

7.26

【答案】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甲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

【解析】从表中信息可知,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再根据图2中务工经商人口流向,甲省的人口流动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即乙省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两方面原因使得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

 

【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

图2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级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2回答1~3题。

 

1.(2011重庆卷文综,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解析】3.D本题是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统计坐标的判读。

A点所示省区在图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A的迁出率大于迁入率,其净迁移率约为—4.7%,以迁出为主。

说明当地最有可以是经济落后造成的。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4~6题。

5.(2011海南卷地理,17)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

【答案】C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医疗卫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均优于中、西部,促使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部迁移,故C项正确。

人口迁移的生态原因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7.(2011上海卷地理,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

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

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点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考点2】人口合理容量及意义

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4人文地理(上)

(一) 人口与环境

人口性别比均衡化的意义

人口向郊区迁移对于产业转移,老城区建设、环境改造的意义

(一) 人口与环境

(10年上海卷地理)

(十五)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9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43.概述图l、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

_____________。

由图2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人口地理学方面知识的图表分析能力。

由图1可知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由图2可知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答案:

43.图1:

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2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分。

任答两点即可)。

图2:

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4分,答对1点即得2分,答对2点得4分)。

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1分,任答一点即可)。

地形对于聚落影响:

热带地区人口往往分布在高原

9、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

答案:

B

10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赍繇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D

反应人口自增率指标:

0—4岁人口比重

(10年海南卷地理)

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一年龄构成。

读图2.完成4~5题。

 

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人口出生死亡自增率高低的量化标准

(10年江苏卷地理第15-16题)

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l5~l6题。

 

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答案:

15A 16D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1特点。

第15题,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

第16题,从图中可以丙城市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在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人口出生高峰期对于日后人口抚养比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职业构成变化

(10年新课标卷文综第4-5题)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解析:

纵观通篇11道地理选择题,因为缺少了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可能给学生造成困难最大的就是第4题。

文科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两个年代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但答题要讲究技巧,也就是猜也要有根据,不是完全的瞎猜,要尽量去揣摩出题人的心理。

该题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出题人想要考生重视地理的文理综合性,所以一定要把出题人给的数据用上,关键要注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为18~65周岁,且该国是从2001年开始控制新生人口,所以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较多,要过18年后才全部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所以要到2019年该国的人口负担最轻,同样道理这批人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这时,也就是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

第5题,估计得分率会很低,学生有太多其它的选择,选A,选D,都有理由,很少人会选B吧。

我也没有猜透出题人的意图,此题想说明什么?

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这个词一定是别有用意的。

出生人口的减少没有使劳动力的数量马上减少,而是依然上升,性别构成不受出生率影响,年龄构成就是固定的18~65岁,看来这些都不是答案。

为什么最先影响的就是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呢?

还需要专家的指点。

有些同学一上来,地理前5道题,全部错误,只能说我很同情他们。

文综的杀伤力真的很强啊!

经济发展状况对于人口迁移的吸引

4.(10年福建卷文综第9题)

 图5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

完成9—10题。

9.导致该都市四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南部地区经济收人较低    B.西部、北部地区市场潜力较大

 C.东部、南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     D.西部、北部地区制造业集中

【答案】

9.C

解析

9.考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

由于东部、南部地区分农业发达,使得大量人口向东部、南部地区迁移导致东部、南部地区人口密集。

所以选C。

日本的能源短缺问题

(10年重庆卷文综第1题)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答案】2.B

【解析】2.考查区域地理概况。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发达国家,在亚洲的发达国家是日本。

日本严重缺乏能源。

选B。

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2 人文地理

(一)  

人口净迁入含义

二战后欧洲人口增长趋势

(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4,5题)  

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4.则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的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从图1可以提取以下信息:

各时间段该国的自然增长率,各时间段该国的人口迁移率(注意正负关系,即净迁入与净迁出),各时间段该国的人口变化,即增长率,主要原因不同;该国1951---1970年自然增长率较高。

1971---2000年净迁入人口较多,根据两个时间段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和机械增长情况,50年间该国为人口净迁入国。

选A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解析】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中的信息、题干信息所限,该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判断条件不足。

但可以确定出该国目前净迁入人口较多,且自然增长率较低,符合欧洲的实际人口增长状况。

故选B;C选项中对该国总人口的分析也同样缺失必要条件,即人口总数需受制于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基数。

 

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09年天津文综第6,7题)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下图)

6.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bc           B.acd           C.abd         D.bcd  

 考点:

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

 解析:

一般地,人口年龄金字塔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比重越来越小,a图中明显年轻人口比重偏小,b图中20岁左右的人口比重外扩,d图中一方面20~50岁的人口比重较大,另一方面男性比例明显偏高。

 参考答案:

C 

7.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a                B.b              C.c              D.d.  

考点:

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

解析:

文化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b图20岁左右的比重较大。

参考答案:

B

0—4岁人口比重反映了人口自增率

(09年江苏地理第12,13题)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

据图6、图7回答12~13题。

13.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图6反映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

所带来的可能影响是青壮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龄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

故第12题选B。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出生率逐步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故第13题顺序为①③④②,选D。

    

人口迁移(农民工)增加了劳动力人口数量

(全国1文科综合)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4.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从市中心到郊外的城市功能分区

(2008·北京文科综合)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

读图4,回答8题。

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描述类

横纵、质量、现象本质

我国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现状

大城市服务范围和功能特点

大城市对于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8·山东文科综合)2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