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少年王冕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694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少年王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4少年王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4少年王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4少年王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4少年王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少年王冕教案.docx

《24少年王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少年王冕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少年王冕教案.docx

24少年王冕教案

24少年王冕教案(王剑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

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

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

元画家、诗人。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

性格孤傲,鄙视权贵。

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

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

清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

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

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

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

(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

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十岁时      体谅母亲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时    勤奋好学 孝敬母亲

        十七八岁时    画画读诗 与母同游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

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

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3)评价,再指名读。

(4)交流:

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相机点出:

“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6)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

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7)练习分角色朗读。

(8)教师小结:

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交流:

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教师过渡: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交流:

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

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

(追问:

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懂得人要有自信心;)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考:

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8)交流:

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

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24少年王冕

王冕出身家境贫寒

体谅母亲辍学放牛

纷纷自强刻苦学习

家境好转作画读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0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

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

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暂时孤帆脍炙人口唯见满饮触动依然伫立凝视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

(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

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

短时间里。

孤帆:

指只有一只帆船。

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

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

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

只见。

满饮:

喝下满杯酒。

触动:

碰到。

依然:

还这样。

伫立:

长时间站着。

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惜别:

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板书:

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仰望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

请看书上插图。

(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

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

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板书:

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

自答: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

古人称老师为夫子。

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

(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

(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

(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

(学生答)(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

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

(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

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

(学生齐读)

提示:

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

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板书: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

(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

(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学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板书:

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

自答:

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

饯:

酒:

饮暂:

帆:

脍:

炙:

孤:

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设计:

暮春姓孟饮食暂时友谊唯有屋檐按捺不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4.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教学难点

1、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教学过程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

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

(简单评议)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

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

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

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

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

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

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

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

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

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

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

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

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

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

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

今后我们还会遇到。

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

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

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

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

(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人间别久不成悲。

天涯相遇一魂消。

……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

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全班背诵。

4.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

(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